序
绪论
一 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二 研究史回顾与问题所在
三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武官制度的演进
第一节 爵、官转移与文武分职:秦国相、将的出现
一 爵、官转移:大良造到相邦
二 相邦与左、右丞相设置考辨
三 文武分职:庶长到将军
第二节 秦汉太尉、将军演变考
——以玺印资料为中心
一 邦尉、大尉关系考——以印制变动为背景
二 从太尉到中朝将军
三 “节约之制”下的东汉太尉与将军
第三节 秦汉中央宿卫武官演变考论
——以宿卫体系确立与中郎将、校尉的发展为中心
一 秦及汉初宦者的宿卫职能
二 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辨
三 殿门之外:卫尉、中尉补考
四 武帝更增与中郎将、校尉系统的发展
五 东汉中央宿卫武官的演进
六 汉末军制变动:中郎将与校尉
第四节 秦汉“内史一诸郡”武官演变考
——以军国体制向日常行政体制的转变为背景
一 秦及汉初“内史一诸郡”武官的平等格局
二 武帝以降地方武官的“边地化”趋势
三 东汉军事组织的“边地化”发展与地方屯兵
第二章军队的构成与演变
第一节 从“南北军”到“禁兵”:两汉京师宿卫的统合与演变
一 引言
二 汉初南北军与期门的出现
三 羽林前身:“建章营骑”的增设
四 郎中令更名与军事地位下降
五 东汉虎贲、羽林与“禁兵”名号
六 中朝将军与禁兵掌控
七 “省禁”宦者参与禁兵争夺
八 禁兵外出征、戍的变化
九 官显职闲及禁兵军力变化
一○ 结论
第二节 两汉的郡兵调动
——以“郡国”“州郡”的行政变化为背景
一 也说西汉的地方兵性质
二 郡界与秦、西汉的郡兵调动
三 “州”地位发展与东汉郡兵
四 东汉州郡军事活动例释
五 结论
第三节 秦汉帝国“新地”与徙、戍的推行——兼论秦汉时期的内外观念与内外政策特征
一 秦“新地”“新地吏”与徙、戍推行
二 汉代的徙、戍互补与边策选择
三 秦汉内外之别与内外政策差异
四 边政运行及与邻郡、中央之关系
第四节 汉代边地胡骑的使用——侧重两汉变化及其原因
一 西汉前期的边地胡骑——以“臣邦”到“属国”的内附管理为背景
二 西汉末迄东汉的边地胡骑发展——以凉州为中心
三 胡骑使用原因补释:技术与财政
第五节 族群活动与两汉北边防线变动
一 两汉前期东北防线新探
二 东汉西北防线的收缩及特征
三 东汉弃地内徙的发生及其背景
第三章 军队组建背景:爵制、法制下的社会身份
第一节 秦汉爵制结构演变新考
——从侯卿大夫士四分层的确立说起.
一 从商鞅爵制到二十等爵:秦汉爵制结构的再思考
二 秦及汉初两种爵制分层的并存及特征
三 附丽爵制之要素脱离与官、民爵分层的凸显
四 东汉爵制分层的继续发展与五等爵复兴
第二节 秦及汉初的司寇与徒隶
一 引言
二 旧题新探:司寇的社会身份
三 同中求异:隶臣妾与城旦舂、鬼薪白粲的身份差别
四 赏罚之间:爵制、刑罚序列衔接的若干问题考析
第四章 军事征发:徭戍与军兴
第一节 秦及汉初“徭”的内涵与组织管理
——兼论“月为更卒”的性质
一 广义“徭”的含义——兼论奴徭与吏徭
二 狭义“徭”内涵及与“月为更卒”的关系
三 狭义“徭”的组织与管理
四 结语
第二节 秦行戍群体考
——以里耶秦简为中心
一 里耶简所见“屯戍”新辨
二 “更戍”“冗戍”考
三 “罚戍”“逋戍”及其他
第三节 秦汉“军兴”、《兴律》考辨
一 “戍”“兴”新辨
二 汉《兴律》到唐《擅兴律》
三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中的“发屯”
第五章 军事生活的制度史考察:性别、时序与军政运作
第一节 性别与家庭:秦汉的女子参战与亲属随军
一 也说“女子从军”——从城守史料切入
二 军人与亲属的异处与共居
三 军人家属的连坐变化
第二节 节奏与效率:河西汉塞军人的生活时间表
一 作息时间:办公与当直
二 工作节奏:籍帐制作的周期性
三 劳作定额:日常工作的种类与效率
四 余论
第三节 音声与军政:论秦汉军鼓及相关问题
一 “金鼓”辨正——以简牍、图像为中心
二 鼓下卒、鼓史及歌人身份考析
三 征行、城守与军鼓使用
四 驻屯候望、传置送迎中的鼓与鼓令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