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隔路闻香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沈伟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十五年前的炎夏,与斯图加特的Magdowski市长一行去敦煌,途中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碎石一望无际,停车小憩时,几个画家朋友乐得四处翻拣中意的石头,要发车了还不想罢手。老M一直远远地看着,实在憋不住了,问我他们这是在干吗?我说“玩石头”。说石头在中国人眼里门道很深,形态、质地、纹理、寓意……实用的话也能用来压书镇纸,总之很“艺术”的。老M边听边摇头,她始终没能理解。

之后我时常琢磨:中国人的艺术之眼,往往是由小见大的,没这份心眼,就缺了十分的悟性。

日前翻出一件唐代龙朔元年(661)的张世高墓志拓片,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收录过。拓片寻常而已,但其中“闲居养志”四字,却让人眼前一亮:十多年前搜罗进来时,怎就没注意到这几个字?

661年,对于帝国之初的大唐来讲还是一个进取心旺盛的年头:头一年大举出兵高丽,当年在中亚、西亚十六国设置都督府,出援波斯,等等。鲁迅曾说“唐人大有胡气”。“胡”者,北方、西方之游牧者,大多深目高鼻,对于唐人讲,是异域风,是外邦气,当然也有十分的浪漫,比如李白的“笑入胡姬酒肆中”。而“闲居养志”一语,如此的温和闲逸,却似乎并不搭调。联想历来士大夫的心思,韬光养晦吧。

唐代的事情毕竟远了一些,以时下回暖的文气揣摩,“养志”的调调,大概很容易让人想到明代后期扎堆出现的洪应明《菜根谭》、高濂《遵生八笺》、屠隆《考槃余事》、文震亨《长物志》什么的。

因为“养志”总要落地的,“闲居”是个壳子,“玩物”倒是其中的实货。

比较那个踌躇满志的661年,那时朝中诸王闲得迷上“斗鸡”,王勃戏拟了一篇《檄周王鸡文》,谁料唐高宗见了,觉得挑拨了诸王关系,立马就把王勃逐出了他栖身的章怀太子府。但明朝万历之后,一般文人就没这份担心了,而且玩得不再似“斗鸡”那么的粗野,而是动起“闲居玩古”的心思,摆弄起眼前每天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所有一切物件。

比如,文人案头的有些器物以前就有过,但不属于必备品,到此际,却成了必不可少,比如——笔筒(之前必备的是“诗筒”)。晚明这一拨人品得很细,屠隆说:“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文震亨书中说的更多,湘竹之外,又有紫檀、乌木、花梨与陶、瓷等等,而且一定要玩出“贵”、“雅”的格调。

又比如大宗的物件——家具,尤其文房家具,讲究工料,推敲设计,做得越来越精致,精致到了极致,今天人叫它明式家具。

晚明范濂《云间据目抄》中说:“细木家伙,如书桌、禅椅之类,余少年曾不一见。民间只用银杏金漆方桌。自莫廷韩与顾、宋两家公子,用细木数件,亦从吴门购之。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而徽之小木匠,争列肆于郡治中,即嫁妆杂器,俱属之矣。”

“细木”,就是后来常说的“硬木”,对应于南、北方历来惯用的榉木、榆木等等的“杂木”、“软木”。后文又说:“纨绔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贵,凡床橱几桌,皆用花梨、瘿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极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

由此前的罕见,到风雅的挥霍,乃至追风者们“皆以紫檀花梨为尚”。“玩物”到了极点,也可谓越玩越奢侈,几乎物极而必反了。

《长物志》这部书近几年很热了,热到市场上,各大拍卖的文房器物专场图录中屡见引用。文震亨的曾爷爷,就是明代大画家文徵明,家风家底可想而知。书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但序言中说了:那些属于“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之器”的“长物”,是“以寄我慷慨不平,非有真韵、真才与真情以胜之,其调弗同也”。

P1-4

目录

“玩物”的门道

风雅不识香

齐白石“卖”虾

说说官样与民窑

文房的诱惑

石路蜿蜒

瘿木因缘——文房二题

和书上不一样

正月说茶

看画的内行与外行

艺术书籍二三例

门面话与私房话

包浆

太湖石的路数

夏月说扇

道眼观常

君子盛饮

从“竹二代”说起

为什么玩收藏

秋月说草虫

心境中的菖蒲

作器的艺术

说茶、听茶、看茶、喝茶……

画家的传奇

建盏的故事汇

读画观气

读画的虚虚实实

“四般闲事”别解

苔藓的审美想象

雅与洁有关

隔路闻香

陈曼生,一个知县,凭什么做出紫砂壶来

门道万千的“高仿”

古雅是种什么感觉

序言

2013年初秋,应武汉城市杂志《大武汉》之约,以“一斛珠”为题,开设了一个艺文随笔专栏。这题和栏目说辞都是主编费心拟定的,说我“主业教书,副业画画,顺手收点古玩。这儿纯粹些,说说和艺术生活有关的事”。

的确也很“纯粹”:即无计划,也无目标,只是每月挤出两段“闲暇”,或以手边玩物,或由阅读心得,或说一器,或议一事,且写,且读,且品,且思,均与自己的生活常态有关。但杂务之隙的走笔,每每交稿拖延,不免心生愧意,“开天窗”之事,也屡有发生。及至2015年秋后,竞不得闲暇续写,许多想写而未及写出的,也就成了遗憾。

然而回头翻看旧篇,逃离了一本正经的研究性写作,此种随笔,却颇有几分自由生发的快意,许多想说的话,也能落到实处,算是自我安慰了。尽管也试图解味古人的崇雅趣尚,但一经写作而思考,却常常因无知之汗颜而几欲搁笔。

今蒙诸友不弃,诸篇得以结集,文字一如其旧,未作任何改动,书名之《隔路闻香》,取白手边一片唐代长沙窑残瓷,拜求音尘遥想而已。书中所涉错讹之处,当求有教于我者。

是为序。

沈伟

2016年初冬于武昌昙华林

内容推荐

沈伟所著的《隔路闻香》为记录陶瓷、古玩类知识的随笔。

本书所谈内容广博,书、画、香、花、瓷、文房四宝随意生发,试图解味古人的崇雅趣尚。

编辑推荐

沈伟所著的《隔路闻香》一书,作者或以手边玩物,或由阅读心得,或说一器,或议一事,且写,且读,且品,且思。所谈内容广博,书、画、香、花、瓷、文房四宝随意生发,试图解味古人的崇雅趣尚。书名之《隔路闻香》,取自作者手边一片唐代长沙窑残瓷,拜求音尘遥想而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