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天星所著的《丝路高僧传》分为三部分:一是西域东来高僧,如安世高等;二是佛陀跋陀罗等印度东来高僧;三是朱士行等汉地西行高僧。全书共收入28为高僧。附录部分有四个表格,其中收入的人员除了僧人外,还有少许与佛教相关的居士或使臣。在写作思路上,一般是先介绍高僧们在丝绸之路上的行迹、事迹等,再介绍他们的译经或撰述,最后对其翻译或著述的主要典籍的版本、内容、思想等做重要的介绍。该书还把西域、中亚及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交通以及文化等知识穿插其中,语言通俗易懂,展现了丝路高僧的风采与思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丝路高僧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景天星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景天星所著的《丝路高僧传》分为三部分:一是西域东来高僧,如安世高等;二是佛陀跋陀罗等印度东来高僧;三是朱士行等汉地西行高僧。全书共收入28为高僧。附录部分有四个表格,其中收入的人员除了僧人外,还有少许与佛教相关的居士或使臣。在写作思路上,一般是先介绍高僧们在丝绸之路上的行迹、事迹等,再介绍他们的译经或撰述,最后对其翻译或著述的主要典籍的版本、内容、思想等做重要的介绍。该书还把西域、中亚及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交通以及文化等知识穿插其中,语言通俗易懂,展现了丝路高僧的风采与思想。 内容推荐 景天星所著的《丝路高僧传》从汉到宋一千多年问约900余名往来丝绸之路的佛教人物中选取28位著名高僧,并根据其往来丝路的空间走向将其分为西域东来、印度东来和汉地西行等三种不同的类型。通过历史资料的考索与现有成果的借鉴,对这28位丝路高僧的行历、业绩、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等做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释,并将丝绸之路上的南亚、中亚、东南亚各个古国的地理、交通、文化以及政治交往与经贸往来等相关元素贯穿其中,全方位展示了佛教与丝绸之路密不可分的历史图景,再现了丝路高僧求法弘教的伟业、为法忘躯的气概和清净慈悲的情怀。 目录 第一篇·西域东来高僧 安世高 一、安息太子 名满西域 二、翻译佛经 华夏之始 三、佛学名相 悉皆赅摄 四、一生神奇 勘破三世 文娄迦谶 一、月氏高僧 持戒精严 二、翻译经典 大乘为主 三、大乘诸经 般若为要 文谦 一、月氏后裔 人称智囊 二、补译经典 创作梵呗 三、维摩说法 弥陀演教 康僭会 一、祖籍康居 明解三藏 二、传法南京 驰誉东吴 三、翻译注解 深弘佛法 佛图澄 一、西域得道 耄耋来华 二、屡现神通 石赵崇奉 三、幽州灭火 解悟铃声 四、弘法百年 奔劳一生 鸠摩罗什 一、随母出家 罽宾求法 二、留学沙勒 改宗大乘 三、重返龟兹 道流西域 四、发兵邀请 滞身凉州 五、译经长安 传法全国 实又难陀 一、于阗高僧 学通二乘 二、女皇求访 来华译经 三、八十华严 公认完备 四、楞伽要义 后出转精 第二篇·印度东来高僧 佛陀跋陀罗 一、释迦后裔 求学罽宾 二、海路来华 长安弘法 三、慧远延请 南下译经 四、六十华严 横空出世 昙无谶 一、智斗国王 北凉器重 二、姑藏译经 北本涅槃 三、魏主迎接 蒙逊暗杀 术那跋陀罗 一、婆罗门种 精通五明 二、登陆广州 弘化南京 三、转战荆州 再回南京 四、译经著述 赅大摄小 菩提流文 一、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二、翻译经典 瑜伽行派 三、地论祖师 道北掌门 真谛 一、皈依佛门 回小向大 二、振锡扶南 继入中土 三、南投始兴 再走晋安 四、挥泪西返 漂还广州 五、大展译业 盟誓弘法 达摩笈罗 一、游历诸国 东至长安 二、开皇译经 有三大士 三、有宗经典 隋代独译 四、药师经典 十二大愿 地婆诃罗 一、学业精勤 善传佛意 二、工于咒术 首传准提 三、造塔经典 影响深远 佛陀波利 一、罽宾高僧 朝礼五台 二、文殊点化 取回梵经 三、尊胜经咒 广传汉地 菩手呈流志 一、花甲学佛 五年开悟 二、高宗延请 期颐来华 三、译宝雨经 取悦女皇 四、大宝积经 最令称道 善元畏 一、释宫尊种 舍位成道 二、那烂陀寺 受学龙智 三、神栖大唐 八十来华 四、译经弘法 门徒广布 五、传大日经 启胎藏门 金刚智 一、十岁出家 学贯三宗 二、虔诚参访 海路入华 三、翻译经典 培养弟子 四、金刚顸经 五部九会 不空 一、爪哇遇师 抵达广州 二、遵师嘱托 西行五印 三、三朝帝师 教弘华夏 四、呕心沥血 译经著述 五、弘传密宗 高徒辈出 第三篇·汉地西行高僧 朱士行 一、出家受戒 中国第一 二、西行求法 汉地之首 三、放光般若 传译东土 竺法护 一、世居敦煌 游历西域 二、辗转多地 翻译经典 三、正法华经 观音信仰 四、文殊经典 大量传入 法显 一、幼年出家 发愿求戒 二、长安西行 北达西域 三、行抵天竺 游历诸国 四、经师子国 涉海而归 五、翻译经典 撰写著述 智严 一、西行求法 偶遇法显 二、结缘觉贤 海路回国 三、再到天竺 海去陆归 智猛 一、西行求法 出现高潮 二、发迹长安 行至罽宾 三、游历天竺 回至蜀地 玄奘 一、少年出家 遍访名师 二、立志西行 穿越西域 三、行抵印度 饮誉天竺 四、东归大唐 译经著述 五、创宗立派 传法后人 义净 一、仰慕先贤 立志西行 二、取道南海 登陆印度 三、游历天竺 学成归来 四、翻译经典 律学为要 五、求法僧传 丝路佳作 悟空 一、出使厕宾 发心出家 二、游历天竺 参访圣迹 三、滞留西域 译经回国 继业 一、北宋初年 西行高潮 二、奉旨西行 巡礼圣迹 三、丝路之行 载吴船录 附录 丝路僧人一览表 一、印度东来僧人一览表 二、西域东来僧人一览表 三、丝路其他来华僧人一览表 四、丝路西行僧人一览表 重要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安息太子名满西域 在汉代,丝绸之路上有四大强国,除了丝绸之路东端与西端的大汉朝和罗马帝国之外,还有纵贯东西的贵霜王朝和安息国。安息国又称帕提亚帝国,位于亚洲西部的伊朗地区,在全盛时期,其疆域从东方的阿姆河一直延伸到西方的幼发拉底河。 约在公元2世纪上半叶的一天,安息国王宫中一片喜庆。因为宫中诞生了一位小王子,他就是后来到中国译经的安世高。 据梁慧皎的《高僧传》记载,安世高,名清,字世高。很小的时候,他就很孝顺,王宫上下,都非常赞叹他的孝行。不仅如此,安世高还志向远大,聪明敏慧,非常好学。不久,在父王的安排下,他做了安息国的太子。 当太子之后,他依然不忘精进学习。因而,他不仅谙熟当时世界各国的文化典籍,而且对天文、地理、医药、异术都极为精通,以至于连鸟兽的声音,他都可以听懂。《高僧传》还记载,有一次,他和随行的同伴走在路上,所带的干粮都已吃完,又累又饿,盼望能吃到食物。忽然看到一群燕子飞来飞去,其声音响彻空中,非常婉转。他转而向朋友说,燕子刚刚告诉我,一会儿会有人送食物来。不一会儿,果然有人送来食物。随行的人都感觉非常惊讶,无不叹服。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不久,他的俊异之名声,就传遍整个西域了。 安世高虽不是出家人,但是他戒行精严,丝毫不比出家人差,史书记载其“奉戒精峻”。其实在这个时候他已经在深深地思考生命的问题了,而且在思考的过程中接触了佛教。父王驾崩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这更进一步促进了他对生命苦空无常的思考,于是厌离色身。服孝以后,他把王位让给了叔叔,而自己专心出家修道,博览群经。在所有的经藏中,他常常讽诵修行禅经,最擅长的是阿毗昙学,并穷尽其中的奥妙。此后不久,安世高感觉不能只“读万卷书”,还应“行万里路”,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领悟佛经奥义和人生真谛。于是他离开安息国,四处云游,到很多国家跟随大善知识学习,并于游学中度化有缘众生。虽然在当时的印度已经产生大乘思潮,但在印度西北,盛行的依然是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思想。 说一切有部的思想主要有“我空法有”和比较细密的因果学说。有部对一切事物和现象也就是“法”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亦被称为“五事”,其中前四种法被称为有为法。世友对此研究较为深入,他在《品类足论》中,将此分为“五事六十七”。这些法究竟存在与否,有部认为“法体恒有”“三世实有”,也即是说,不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都是有实体的;有部与上座部在时间上都将法分为过去法、现在法和未来法,但是不同意上座部仅认为现在法有的观点,而认为过去法、现在法和未来法这三世法皆为实有。在“我”有还是无的问题上,有部继承了早期佛教中的无我理论,认为人实际上是五蕴的合成,而不像犊子部那样另外又设立了一个轮回的主体。 P3-5 序言 我对丝绸之路的兴趣是从大学时期就开始了。那时,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总会涉及中外文化交流,而汉代的张骞、佛教的传人、中外的政治与经贸往来等都离不开丝绸之路。茫茫沙漠,皑皑雪山,阵阵驼铃,绵绵商队,总是让丝绸之路充满了神秘。1997年,我到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工作后,周伟洲先生曾邀约参加他主编的《丝绸之路大辞典》的部分词条撰写工作,虽然后来因为工作原因而退出,但在1999年又再次应周先生邀请出席了由他负责筹办的“中国西北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和兴趣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我相继承担了真谛、鸠摩罗什、鉴真等人的传记撰写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长篇学术论文《鸠摩罗什与真谛人华前后命运同异之比较》,发表在台湾《中国佛学》第3卷第1期(2000年4月),从而对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了更加切实的理解。 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几乎都离不开丝绸之路。我的硕士论文以《金刚经》研究为题,博士论文以观音信仰研究为对象。这两种佛教文化都产生于印度,然后经过海陆两种丝绸之路逐渐传人中国。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中,有的以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的民间化为题,有的以弥勒信仰和普贤信仰研究为题,有的以鸠摩罗什人华传教为题,有的以阿育王信仰在印度的发展和向中国的输入与演变为题,这些研究都涉及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传播问题。这些年来,在博士和硕士招生的试卷中,我也多次以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为题,希望考生对丝绸之路所架构起来的中外文明交往有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解,也希望考生对当下正在推动之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宗教问题及其深远影响有比较清醒和准确的把握。 几年来,我还相继参加了多次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学术会议。2013年9月20日至21日在西安召开的“文明自觉论”高层论坛上,我作了“丝绸之路与人类文明交往”的大会发言,首次提出人类文明交往四大阶段的看法。这四大阶段是:第一个阶段是前丝绸之路时期,世界各地分立性存在,相互没有贯通在一起,文明交往处于点状无线的状态,可称之为区内之路。第二个阶段是丝绸之路阶段,从前lO世纪的周穆王西游,到战国时期秦国的西部经略,东方世界在努力向西探寻着交往之路,丝绸之路由此而初露端倪。而在西方,从波斯帝国向东西两侧的同时扩张,到马其顿亚历山大对中亚和南亚的远征,以及随后出现的印度孔雀帝国向中亚的突破以及贵霜帝国以中亚为核心向东西南的三面扩张,西方世界也在努力探寻着向东延伸的通道,直到汉武帝时代因为政治联盟的需要而由张骞凿空西域,这条线路终于由一个行为主体而全线贯通。当然,后来还有东汉时期的甘英西行,从东方将丝绸之路进一步向西延伸。单一行为主体的全线贯通,超越了先期已经存在的接力式东西链接。第三个阶段是后丝绸之路时期,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殖民扩张,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在全球的文化输出和资本输出,人类文明交往的格局从丝绸之路时期的东西横线,变成了以欧洲为中心向世界各地发散状传播态势,丝绸之路时期人类文明交往的多极支撑、多元并尊、本土为基、时空递进、平等互补、友好和平等交往特征基本不复存在或失去主流地位,西方一极的强势挤压式文明交往成为那个时期直到现在人类文明交往的主体态势,这可称之为西洋之路。第四个阶段就是今天已经开始的信息化时代,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团体都可以在瞬间传播相关资讯于世界各个角落,这可称之为互联之路。与此同时,全球化所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强势挤压及西方文化缺失的日益明显,文化的多元化不但成为可能也是人类共同的期盼,东西文化的会通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类文化的彼此融合将成为这一时期文明交往的基本趋向。总之,从人类文明交往的全部历史来看,丝绸之路承托起人类文明交往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并成为古代世界人类文明交往框架和世界文化格局及其互动机制的第一支撑。 …… 在“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丛书”的前期策划过程中,李永斌也作了很多工作。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最后我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我的博士生景天星。他此前曾经帮助我整理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传播,工作非常认真。这次,他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整理和撰写,从近900名丝路高僧(其中有近600名并未留下名字,仅有数据统计)中,遴选出上迄汉代,下至北宋的28位丝路高僧,其中西域东来的高僧有7位,印度东来的高僧有12位,汉地西行高僧有9位。这些高僧,大多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重要代表,而且不少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关键性人物。对每一位人物,都对其丝路行历、翻译或著述的主要典籍及其思想和贡献等作了全面的介绍。此外,还在书后附有四个表格:“印度东来僧人一览表”“西域东来僧人一览表”“丝路其他来华僧人一览表”“丝路西行僧人一览表”,这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对其中存在的一些个别问题,我也指了出来,希望他能继续修改,并且希望他以后在此方向有学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总之,本书作为一本关于丝绸之路高僧的通俗性读物,非常具有可读性,这在关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的知识普及中,具有一定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李利安 2016年5月18日 后记 导师李利安教授去年为陕西人民出版社策划了一套《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丛书》,计划第一批先出版八本。后来,因为出版基金资助的经费不足,只能出一本,经与出版社协商,确定出版《丝路高僧传》,并将这一重任交给了我。李老师要求我在广泛搜集史料、考证史实的基础上写出一本通俗易懂的书来,同时将这些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高僧的译著及其学说与贡献等也尽可能交代清楚。李老师还在高僧人选、结构安排等方面给予了很多具体的指导。在此,首先要对恩师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本书根据丝路高僧之往来及其始发之地域,将其分为三部分:一是安世高、支娄迦谶等西域东来高僧;二是佛陀跋陀罗、昙无谶等印度东来高僧;三是朱士行、竺法护等汉地西行高僧。全书总共收录28位往来于丝绸之路的高僧。这些高僧,基本兼顾了从汉代至宋代之间几乎每一个朝代的代表性丝路高僧。需要指出的是,支谦虽是一名居士,但是鉴于他在东吴的重要影响,亦将他列入其中。在西行的僧人中,宋代的继业和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等人的贡献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毕竟是宋代西行僧人中的一大代表,故列入其中。竺法护虽然是西域人的后裔,但是他在敦煌长大以后,又赴西域去西行取经,因而被列入“汉地西行丝路高僧”中。 书后附录有四个和丝路僧人有关的表格,其中收录的人员除了僧人外,还有少许与佛教相关的居士或使臣,因为他们也对佛教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中可以看出,来华传播佛教的外来人员有近150人;从汉地出发西行求法的人员则有700多人。往来丝绸之路的佛教传播者总数有900余名。在有限的资料中,丝绸之路上的僧人,有多一半还是无名无姓的,而只有数据的统计。即使这样,可以肯定的是,这仅仅是丝路僧人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为现有资料记载的只是少数,而历史上,往返于丝路的僧人则更多。 本书中的《鸠摩罗什》和《真谛》是在导师李教授《中国高僧正传》中的《鸠摩罗什》和《真谛》原稿基础上的缩写;《法显》和《义净》也参考了《中国高僧正传》中谢瑞老师的《法显》和崖嵘老师的《义净》。《竺法护传》中关于“观音信仰”的部分,不少是导师李利安教授《印度古代观音信仰研究》中的原文摘录;《悟空传》的写作,也引用了汪海波先生《悟空确有其人,原型为唐朝名僧车奉朝》的部分材料。此外,也参考了不少文献资料,其主要资料已附于书后。总之,本书是在各位前贤的基础上撰写的,在此对各位作者一并致谢。 在写作思路上,一般是首先介绍高僧们在丝绸之路上的行历、事迹等,然后介绍他们的译经或撰述,接着对其翻译或著述的主要典籍的版本、内容、思想等作重要的介绍。在写作过程中,将丝绸之路上的西域、中亚以及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交通以及文化等知识穿插其中,而且力争将与所写高僧相关的其他同时代高僧也融人其中。也有一部分高僧,主要介绍了其事迹,如佛图澄等。此外,在写作过程中,力求以通俗的风格来展现丝路高僧的风貌和思想。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一部分文献资料也记录有不少高僧的神异或神通故事,如佛图澄、昙无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都有不少神异故事。对于这些故事的看法,汤一介先生曾在其父汤用彤老先生校注的《高僧传》“绪论”中指出:“慧皎生于千余年前,又为一佛教信徒,所作《高僧传》难免宣扬其宗教之信仰,夸大僧人之作用,多载迷信故事,此故不取者也,读者当知。”其实,之后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和宋代赞宁的《宋高僧传》也是如此。汤用彤老先生在其名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跋”中又说:“佛法,亦宗教,亦哲学。宗教情绪,深存人心,往往以莫须有之史实为象征,发挥神妙之作用。故如仅凭陈迹之搜讨,而无同情之默应,必不能得其真。”诚然,这些神异故事不仅“故不取者也”,而且是“莫须有之史实”。因而,从中国佛教发展史可以看到,其主流侧重的是译经、义理而非神通与神异。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这种关于神通的记载,更像是一种神话或者传说故事。它们一方面和中国已有的神仙方术相互影响,另一方面又推动了中国志怪小说的发展。因而,对中国神话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鉴于此,同时为达到叙述的完整性,《高僧传》等文献资料中的一部分神异或神通故事也被保留了下来。 通过本书的写作,对丝路高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自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人中国,一直到宋代,丝绸之路上的僧人就络绎不绝。受佛教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早期来华的僧人多以西域的为主,中后期的僧人以印度的为主。不论是从西域来华的高僧,还是从印度来华的高僧,多致力于翻译经典、讲经说法、培养弟子、弘扬佛法,诸多高僧还和当朝的统治者关系密切,如佛图澄、鸠摩罗什、实叉难陀、不空等高僧。有的僧人来华后又被委派为使者,奉命出使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如唐代的般若;有的既是印度来华的三藏,又是西行取经的高僧,如唐代的不空。从整个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来看,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佛教经典,而且还是关于世界和人生的一种不同的观念体系。这其中既有原始佛教的教义,又有部派佛教的争论,还有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的系统,以及密教的传承。 佛教传人中国后不久,汉地僧人朱士行就于公元260年启程西行,之后,出现了三次西行的高潮,分别是两晋南北朝、唐代和北宋时期。西行求法的主要原因,一是在教义方面的疑惑,二是在戒律方面的争论。从西行求法的结果来看,凡是到达西域或印度的高僧都或多或少有重要的收获,他们或求取到了所需要的佛教经典,或瞻仰了圣迹,或意外获得了舍利等神圣物。 他们往返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一是海上丝绸之路,虽然在西南也有一条陆上丝绸之路,但是僧人们选择的不是很多,因此本书所言的陆上丝绸之路,一般就是指西北这条路。唐代以前的僧人们,大多选择的是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唐代以后,因为航海技术的发展,选择海上丝绸之路的僧人日渐增多。不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具有极大的冒险性。可以说,陆路有陆路的艰辛,海路有海路的苦难。走陆路,要穿越沙漠、翻山越岭、涉水渡河,还需耐住酷暑严寒,若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很难经受住这种考验的,他们有的人病死在路上,有的人渴死在路上,还有的人在路上遭受了强盗的袭击。而坐船渡海的僧人,同样极为艰辛,他们日夜航行在茫无边际的海面上,要经受住海洋上的大风大浪及各种风险考验,不然,要么随船而沉,要么得瘟疫而亡,要么被海盗抢劫,甚至有时还会受到商船主的威胁。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不惧困难、不畏死亡地往返于这两条路上。他们有的人是陆路去、海路回,如法显;有的是陆路去、海路回,后来又海路去、陆路回,而在回来的路上又卒于厨宾,如智严。还有像玄奘这样的人,本来戒日王已经要派人送他从海路返回了,而为了履行对高昌王的诺言,他又坚持从陆路返回,以经过高昌。路途中,既有30岁就已去世的僧人,如玄会、昙润、义辉等,还有80岁以上的高僧,如佛图澄来华时已近80岁,而菩提流志更是在120多岁来到中国。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了千余年、绵延上万里的丝路高僧精神。在这里,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鉴都是对全人类智慧的一种传承。无疑,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丝绸之路上的一盏精神长明灯,都可称为是全人类的精神支撑点。 撰写的过程中,陕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梁彩虹老师多次关心本书的撰写情况并给予重要的指导。本书策划、撰写和出版过程中,梁老师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最后,我还要对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以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表示深深的感谢,这里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我。 最后,由于个人才疏学浅,难免挂一漏万,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景天星 2016年3月2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