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精力劝慰妈妈。他们都清楚,白血病是死亡同义词。她来日不多,她要死了。现在,他们如何接受这个事实……
她半倚在爸爸怀里。
她喘口气,说,爸……我没力气……我困……爸,能不能抱抱我,我冷,冷得要命……
爸爸闻言后紧紧抱着她。她躺在爸爸的怀中,这样好受些。
无言和沉默。时间在流逝。妈妈在哭泣。
清洁工阿姨在扫地,扫到她和爸妈面前,不满地催促,你们可以走啦,门诊医生都下班了!
爸爸说,知道了。
四周空荡荡的,确实没有人了。
爸爸迟疑了一下,说,小米,你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你知道,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旅程。
她说,我知道。
爸爸断断续续地说,是旅程,就会有终点……都要下车的……
她说,爸,我知道……我要提前下车了……你们不要因为我先下车而伤心过度……你们以后要多想想,人生就是个旅程……这样想,你们就不会太伤心……
又无言。沉默。
小米,你有男友吗?
她没有迟疑,有。
小米,你要有心理准备……他可能因为你的病,和你终止恋爱关系。
爸,我知道。
爸妈养育她二十多年,在她的生死一刻,她和爸爸谈到了死亡,谈到了爱情。短短几句话,该说的全部说了,该关照的全部关照了。她竟如此平静。她没有哭泣,没有诉说命运对她的不公。因为她理解爸爸所说的,人生就是一个旅程。
她也要让爸妈理解她此时的心情,爸,妈,我想告诉你们,我这辈子活得很精彩,我考过研,上过名校,我也孝敬过父母……遗憾的是,我孝敬时间太短了……我还想说,我生在这个家庭,我很满足……我真的很满足。她苦笑自嘲说,看,我好像临终前在回顾我的人生。
清洁工又来了,在他们前面大力夸张地扫地。
爸爸叹气说,小米,我们走吧……回家再说。
他扶起了她。妈妈急忙擦了擦眼泪,一起相助。他们搀扶着她,向门口走去。
在他们身后,淡蓝色的塑料长椅上,留下了几瓶矿泉水,几只早已冷却的包子,是他们的中饭。
五
在上海三甲医院,要得到一张床位,难于上青天。
她确诊白血病一个星期了,得不到任何治疗,一星期都在40度的高烧中。病情在急剧恶化,她被高烧折磨得虚弱不堪,常陷入半昏迷状态。她已不能说话。专家配的片剂大把吃都没用。专家说过她一定要住院化疗。
患难见真情,可检验亲情的分量。近70岁的大伯头发花白,话很少,每天默默伴他们一起到医院求床位。在她爸妈这一辈的大家庭中,只有小叔有朋友。住院的重任落到小叔的身上。小叔从早到晚不停打手机,托朋友搞床位。他是科学家,知识分子朋友多,当官朋友少。传来的信息总是失望。
小叔说剩下最后一个政协朋友,是个忙人,手机传来的总是忙音。小叔在傍晚时终于打通忙人朋友的手机,朋友说会想办法,今天太晚了,明天等回音。
六
小叔家离JR医院近。他们住到小叔家。
小叔将卧室让出来,自己一家三口挤在小客厅里打地铺。
她在高烧中陷入半昏迷,时而清醒时而昏沉。
雨天,绿草莹莹的小山坡上,塔松下,一阵风吹来,将一顶五彩的雨伞吹动了,像车轮一样向坡下滚去。一个小女孩发出欢快的尖叫,向雨伞追去。父亲唤不住她,跟了上去……
似曾相识的情景,她好像看到过。她终于想起,是她两岁时,爸爸带她到西郊公园。在土坡上,他们合用的小雨伞被一阵风吹下土坡,她欢快尖叫着追赶,衣服被雨淋湿了,雨伞拾回来了。那天雨下得真大啊。在公园里,爸爸有时抱她,有时搀着她,她的红白格子短裙和白色长袜湿透了,溅满了斑驳的泥水。雨中不停传来小女孩脆脆的笑声……
幼时的记忆怎么突然浮现了?是她在无意识中回顾一生,是不是暗示她今天会死?
持续一星期高烧40度,使她脖子两侧的淋巴结速度惊人地肿胀起来,脸部夸张地变了形,眼睛被挤迫得睁不开。脖子光滑血红,粗胀得几乎超过脸部,变形部位在不停跳动。
床边有镜子,她努力睁开一条缝,看见她的眼圈被厚重的黑色素包围,就像大熊猫。
妈妈急得一直在偷偷哭泣。
整整一夜,爸妈用折叠起的冰毛巾放在她额头降温。毛巾不冷了,放进冰箱再冰冻。
这是她有生以来最悲惨恐怖的一夜。她明白什么叫生不如死。她宁愿死,也不愿被无情摧残在半死不活中。她心里在淌血。她在无数次半昏迷中感觉要死了。她担心会突然死去,稍清醒时,断断续续说,妈妈……我孤单……你抱着我……你和我一起睡……
她想,如果死,妈妈在身边,她会死在妈妈的怀里。她的生命不会再等下去了,会在今天夜里死去。她要死了,就要死了……爸妈努力过,大伯小叔努力过,她如果死了,也是她命该绝了。
小叔家三口同样一夜未眠。
天亮了,她竞没有死。(P6-P9)
承受病痛折磨是最高苦行。知道这样,他就会赢得最高世界。
——《奥义书》
前言:众多奇妙的缘聚合起的中国传奇
一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便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它指从微乎其微开始,导致最后“诡异”结论性的巨大差别。它指我们无法用理性推导未来,在“蝴蝶”翅膀下,未来不可预测。
我今天讲的故事,就是由一本书引出的中国版“蝴蝶效应”。
上海女孩小米得了白血病,住进重症病房。她承诺浙江女孩圆圆,如果能活下来,就帮助好友完成一个心愿。
一个白血病文青把生前的心愿,去托给另一个白血病人,在我们听来很荒谬,故事肯定不会有后续。
然而,世间万物充满了变数和希望。命运一步步引领小米远离死神。
专家称白血病人不移植不化疗满五年叫“痊愈”。小米在等待“痊愈”。
几年后,当年众多的白血病女孩中唯她活了下来。
进入了第六年,小米迫不及待辞了职,去完成圆圆的生前心愿。
2013年6月,她独自远行数千里,途中两度面临死亡。9月9日,她不顾生命安危进入著名的“死亡之旅”西藏墨脱。墨脱之路因路途凶险成为中国排名首位的户外徒步路线,也是探险者的梦想圣地。她知道进入墨脱就没有回头路。所以,她采用魔鬼式的极限训练、恶劣的生存环境训练,使她在出门近三个月中,体能、意志和抗高反能力得到快速而全面的升级,这一切都为进入墨脱做好铺垫和热身。
小米历经高原反应、滑坡、塌方、泥石流、高雨量、蚂蟥等,终于到达终点。在墨脱莲花广场,她用最洁净的仪式,兑现了六年前对好友的承诺。
小米的付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回报:
多年来纠缠她心灵的星空魔咒得到了解脱;多年来的渐进准备过程,也完成了她从一个弱弱宅女到身心强大“女汉子”的全新蜕变。
小米因此终生感恩圆圆。
二
她,曾工作的环境是上海地价最高的豪华区域,竟出现在原始古老苦难的旅途中;她,曾经的白血病人,竞进入顶级大虾才能玩的中国排名第一的徒步路线墨脱;她,为完成白血病好友的生前心愿,竟用生命赌注去兑现六年前的一个承诺。
巨大反差的两端,一次次在小米身上演绎。
我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
她,一个内心强大有情有义的80后女性;一种强大的精神性的追求;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传奇;一个长达六年的生死承诺。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关于人和人之间友爱的故事。
想当年,一个个白血病女孩在走向死亡的悲喜情爱的故事,没有引起我的写作冲动。因十多年前,我已封笔,和文坛完全失联。
当小米得知我要写她,曾强烈抵触。2013年9月17日,她回到上海,进入一家500强外资企业。她满意她的工作。没人知道她得过白血病。如果我向社会曝光,她的白血病经历不但会严重影响她的职业和未知的爱情,也会打乱她目前的平静生活。
我设法消除她的顾虑。她终于默然。
本书上半部分写重症病房,下半部分写墨脱途中,两者都与死亡紧密相伴,核心是生死和承诺。生死是谈不尽的哲学命题。承诺是精神。
小米喜欢猫。墨脱多鼠患,所以多猫。书中的虎纹猫阿咪是全书的魂。它在发展,很神秘。小米完成承诺后,它突然消失,引起客栈的鼠患。
阿咪是见仁见智的象征或隐喻。
三
今天,当我再次回放整个进程,仍大吃一惊,它那么完美和真实。它超越时空,如此富有戏剧性。一个个偶然小片段,连接起持续不断的新创造和新奇特。太多偶然性的聚合,启动了长达数年的时代链条,导演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代中国传奇。
我们设想一下:
如果圆圆不是文青;
如果圆圆没有阅读《莲花》;
如果圆圆没向小米提出心愿;
如果小米没有承诺;
如果小米像大多数白血病人一样死了;
如果小米把承诺当成玩笑或戏言;
如果小米在多年准备过程中,不能坚持下来;
如果小米在旅程中,面临艰难困苦而退出;
如果小米进入墨脱旅途却没能活着走出来;
如果没人写她;
我们发现,太多的如果,随时会使小米的传奇画上句号,不为人所知……
在“蝴蝶”翅膀下,这传奇延续整整七年,也仅给出一个临时结论,至今仍不可预测地在延续发展中。
我很茫然:我们如何才能了解这荒谬的世界?是不是如歌德所说,它只能是“上帝的神秘作坊”?
由《莲花》引出众多奇妙的缘,《莲花》作者安妮宝贝至今蒙在鼓里,就像大洋彼岸那只花蝴蝶,她不会想到,她在2006年出版的一本书,竟会演变出一个感人的当代传奇。
安妮宝贝和小米,在当下,就像两条平行线,分处两个维度,互不相关地生活工作。
作为局外人,我们却都清楚地看到,《莲花》已把她们奇妙地联系在一起。
圆圆的那本《莲花》仍然珍藏在小米家中。它承载了圆圆生前的心愿。
小米回赠给圆圆的《莲花》,在2013年9月13日下午,一页页流入了雅鲁藏布江……
书的出版,或会使小米曝光,会对小米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我不知道。
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甚至夜不成眠——我怕无意中会伤害到小米……
2015年8月26日
陆棣所著的《旅程无终点》记述了:上海女孩小米名校毕业,在世界100强企业工作。她得了白血病。她和同病房圆圆成了好友。她承诺,如能活下来,帮助圆圆完成一个心愿。众多女孩一个个走向了死亡,唯小米活了下来。2013年6月,小米辞职独自远行,途中历经高原反应、滑波、塌方、泥石流、高雨量、蚂蝗等,终于到达目的地,完成圆圆生前的心愿。
生死密码奥义书,
心灵修行教科书。
从喧哗的尘世飘然到天上,
有几颗星是她昔日病友。
陆棣所著的长篇纪实文学——《旅程无终点》记述了白雪病女孩暴走千里揭秘星空魔咒。
小米兑现承诺的过程,是从弱弱宅女到强大“女汉子”的全新蜕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