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贤和尚(一九○○-二○一三)俗姓文,名川贤,字清选,祖居今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市唐河县少拜寺镇,生于晚清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年)八月十九日。海贤和尚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虔诚的佛弟子,耕读传家,乐善好施,被同乡赞为大善人。海贤和尚生性淳朴,宿根深厚,自幼随母亲吃素,孩童时便以孝行闻名于乡里。
海贤和尚的母亲黄氏夫人,生于清朝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娘家祖居今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朱集乡茨园村,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祖辈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因为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她从小便断荤吃素,皈依佛门。十七岁时,嫁人唐河县少拜寺镇的文家,丈夫名叫文修勤,长黄氏八岁。文家祖上是书香门第,家世不凡,到修勤公这一辈已经没落,属于小康水平,但文家世代敬奉三宝(佛法僧)的好传统继承了下来,所以修勤公父母的“善人”之名在方圆数十里内妇孺皆知。
黄氏与修勤公虽是少年夫妻,却能志同道合,二人互相尊敬,十分恩爱。黄氏夫人出嫁的当年便喜得一子(海贤和尚的大哥),三年后又生下一女(海贤和尚的姐姐)。第二个儿子(海贤和尚的二哥)出生后不久,黄氏夫人得了急性乳腺炎,俗称奶疮,没法再给孩子喂奶了,出于无奈,夫妻二人只好将儿子送给一家亲戚喂养。
海贤和尚出生的时候,黄氏夫人二十九岁。文家是大家族,堂兄弟之间大排行,海贤和尚排行第七。黄氏夫人三十五岁又生一子,相貌非常俊秀,堂兄弟间排行第八。小儿子出生几个月后,有位到家里化缘的道人对黄氏夫人说,孩子虽然长得英俊,但在文家却不能成人。果然如道人所言,这个孩子一直体弱多病,跌跌撞撞地长到三岁时,黄氏夫人可怜儿子,和丈夫商议后,将他过继给了一位没有儿女的表亲。
连年的灾荒和匪患,使得这个原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很快陷入困境。再加上海贤和尚的姐姐患上了当时极难治愈的肺病,更是让这个已经难以维持的家庭举步维艰。为了给女儿治病,修勤公卖掉了祖上留下的七亩薄田,和大儿子一起受雇于一个加工棉花的店铺,给人家轧花、弹花,当时年仅九岁的海贤和尚则去给财主家放牛以补贴家用。
海贤和尚十二岁这年,河南大旱,颗粒无收,雇佣修勤公父子的店铺也被迫停业。无奈之下,修勤公只能到毗邻的湖北随州讨饭以维持一家的生计,不料遭遇恶匪,客死异乡。那一年,修勤公四十八岁。
当时,修勤公在讨饭途中,遇到土匪抢劫并放火烧民居,修勤公便挑水前去救火,可是被返回查看的土匪看到了,土匪将他活活打死。数日后,逃难的村民返回村庄时,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只见一具死尸直挺挺地紧抱一棵大树站着,一群饿狗坐在地上团团将他围住。村民们原以为饿狗想争吃死人,便一起上前驱赶饿狗,不料这些饿狗被打得眼泪直流也不肯散开。大家这才明白,原来这群狗是在为保护他们家园的恩人守尸!见者无不为之痛哭泪流。村民们将尸体送回他的家乡,并以长辈之礼将修勤公安葬了。
这一年,中国进入了北洋政府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父亲去世不久,海贤和尚的大哥就被抓了壮丁,兄弟二人一别离就是二十四年。
随后,抱养海贤和尚二哥的亲戚家中发生变故,不得不将已经长到十五岁的孩子又送回了文家。二哥体弱多病,所以他的回来更加重了家里的负担,所幸的是姐姐的病终于治好,并在第二年出嫁了。
海贤和尚的母亲手巧,女红做得非常好。家里没了田地,黄氏夫人只好靠给人缝补浆洗,得一点儿微薄的工钱来支撑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庭。黄氏夫人经常熬夜绣汗巾、做绣花鞋,然后拿去卖了换粮食吃。海贤和尚看母亲太辛苦,于是瞒着母亲偷偷跑出去讨饭,想以此来减轻母亲的负担。三个多月后,终于被母亲发现了,她抱着儿子痛哭了一场,不许他再去讨饭。
朱集街上一位姓崔的饭店掌柜听说海贤和尚的孝行后,甚为感动,于是亲自登门拜访,请年仅十三岁的海贤到店里帮工。从此家中的景况稍见好转。海贤和尚在饭店一直做到十八岁,那年,他腿上长了毒疮,险些因此而丧命。
少年时期发生在身边的几件事,对他日后坚定不移地走上出家的道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P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