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范仲淹新传/名家名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程应镠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大中祥符三年(一〇一〇年),宋朝有个叫王济的人死了。他官做得不小,死在知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的任上。这个人是很有点远见的。澶渊之盟以后,朝廷上上下下都沉溺于升平之乐,王济却提醒皇帝要居安思危。在这之前,他和张齐贤在皇帝面前议论,以为北有契丹,西有西夏,两河、关西之地,年年被侵扰,不能说是天下太平了。皇帝颇为他的议论所动,单独问他应当怎样措置边防。他说:“今天国家依靠的就只一条大河,这不行!要赶紧选用有能力、可当大任的人负责边事,不然,我真担心不久敌军就要饮马于黄河了。”①临终时,他自草遗表,请求皇帝“进贤,退谀佞,罢土木不急之费”②。

六年前,即景德元年(一。。四年),契丹大举南下,真宗采纳寇准建议,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③,和契丹缔结了和约,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澶渊之盟①。但寇准却因此在朝廷中陷于孤立,既为皇帝所忌,又为朝臣所怨②。对于寇准,仲淹是很佩服的。在仁宗即位之初,他就称赞寇准能当大事,“却戎狄,保宗社”,像山一样屹立,不为风雨所动③。

在澶州和契丹达成和议的时候,仲淹才十六岁,还没有复姓,随后父姓朱,名说。四年以后,朱说漫游关中④。关中为汉唐故都所在,对这个青年来说,当然会引起历史的兴亡之感。朱说在这里拜访了一位后来被他称为吏隐的王衮。王衮善诗,有正义感。任彭州(今四川彭县)通判,公开斥责知州的不法行为。他欢喜喝酒,对音乐也很爱好,人们说他“有嵇阮之风”。王衮的儿子镐,和朱说成了好朋友⑤。朱说这时候也欢喜音乐,曾经向大音乐家崔遵度学过琴⑥。王镐两位好朋友,一个叫周德宝,一个叫屈元应,都是道士,都善于琴。当时,他们都很年轻,朝暮相从,对什么问题,都欢喜议论。王家有别墅在鄂县(今陕西户县)山中,鄂杜一带,是关中风景胜地。王镐戴小帽子,穿白麻织的衣服,骑一头小白毛驴,和这几位朋友无拘无束地放歌吟咏。三十七年之后,仲淹为王镐作墓表,对这个别墅风景的回忆,依然如画:

山姿秀整,云意闲暇,紫翠万叠,横绝天表。及月高露

下,群动一息,有笛声自西南依山而起,上拂寥汉,下满林

壑,清风自发,长烟不生。①真仿佛是一个神仙世界。

从关中回到长白山,朱说便别母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②。

应天府是戚同文的故乡。同文经历了五代的丧乱,“绝意禄仕”,认为“人生以行义为贵”,得到一位叫赵直的将军赞助,“筑室授徒”,讲述儒家经典。大中祥符二年(一〇〇九年),曹诚又在戚同文故宅之旁,增筑学舍,藏书数千余卷。朝廷派同文之孙舜宾主持学务,以为府学,真宗题名为应天府书院③,后来和岳麓、嵩阳、白鹿洞等书院合称为宋代四大书院。朱说就在这里学习了五年。

P6-8

目录

自序

一、少有大志

二、登进士第

三、海角逢春

四、“梅福官卑数上书”

五、由秘阁校理出为通判

六、皇太后之死与皇后之废

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八、朋党之灾

九、三出专城

一〇、两浙之行

一一、“大范老子”和“小范老子”

一二、青涧城和好水川

一三、降官、让官

一四、大顺城

一五、“西贼闻之惊破胆”

一六、宋夏和议与政局变化

一七、得人则治,失人则乱

一八、庆历新政

一九、辨诬

二〇、宣抚河东

二一、“退者道之止”

二二、“步随芳草远”

二三、死生师友

二四、“忧事浑祛乐事还”

二五、重到杭州

二六、最后的日子

范仲淹事迹著作编年简录

参考书目

序言

一九三七年十月,借读武汉大学,没有心思读书,便泛览名人传记,时忆幼年读《史记》的快乐。二十多年后,被迫弃离学问,也没有钱买书,偶然得读陆游传,产生了为范仲淹写一本传记的念头。陆游是我极为佩服的一位爱国诗人,僵卧孤村,还有着为国远戍的梦想。那一位以天下为己任,忠于谋国、明于知人的人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常常使我为国忘身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接触了大量的宋史资料;又过了二十年,我又可以自由地做学问了,于是,便决定为范仲淹写一本传记。一九八年开始,断断续续读《范文正公集》,随手做一些摘要,抄一些警语。读完了,便忙于定《历史大词典·宋史》的稿子,然后便是生病,住医院。这是八二年的春尽。出院时,已是盛夏,什么事也不能做,休息在家。旧藏宋人笔记多种,用以遣日,浏览所及,有关范仲淹的则漫录之。大约从十月开始,便在楼钥所作年谱的基础上,作传记长编,断断续续,花了一年的时间。八三年秋天,开始写第一章少年时代;寒假多暇,上午没有人来,往往能成二三千字。八四年一个夏天,又断断续续地写,直到今年七月二十日,才全部写完。又花了十天时间,作事迹著作编年,这只是利用传记长编所搜集的资料和随事而作的考证加以简化,有些则是在传记中所没有提到的。做完了这一切,七月也就完了。这一天,正是四十七年前我从南昌动身去昆明的日子。

我早就有一种为这部传记写一篇序言的冲动。抗日战争的烽火,使我从北平至天津,转由秦皇岛直航上海,回到了故乡。然后又由武汉至潼关,渡过黄河,转战晋西吕梁、姑射山中。三八年春尽,又渡过黄河至延安,自延安南行,六月至武汉,在故乡又留了一个月。我曾把这一年所写的文章集编为《一年集》,列入《烽火丛书》,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在桂林出版。这个集子是四年夏初编成的,我知道它出版,已是两年之后。在洛阳作了一篇序,送给一个刊物发表;这个集子四八年在上海重印,我事先一点不知道,这篇序也就为读者所不知,我自己不久也淡忘了。但我一想到这件事,总觉得有些遗憾。

我第二本书是在极为困苦的条件下写成的。当时,谁都不会发表我的文章,更不会出我的书。由于老友的见怜,要我在一套《中国历代史话》中选作《南北朝史话》。书写完了,很想写一篇序。六一年和六二年,对于历史问题,不同的意见已见于报端;六四年的初夏,又在酝酿一场批判。我对当时讨论的历史问题和批判,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虽然我并不相信自己这些想法一定正确。经过史话的写作,这些想法更明确了,很想写一篇序,但这个念头,只在脑子里转了一下,便放弃了。书稿是六四年春天交出的,这年初冬,出版社正式通知不能出版了。直到一九七八年,我校完了七七年在北京修改后的稿子,才写了一个后记,但所说的已经不完全是六四年我所想说的了。  任何一位作者,在他完成一部著作,或编成一个集子的时候,都是想说一点什么的。我过去却没有这样说话的条件,都只是在书出版之后,或将要出版之前,说一点可以说的话。

《范仲淹新传》写作之前,我考虑了很久怎样研究历史人物的问题。研究历史人物和研究历史一样,三十年来,都受到左的干扰,没有上正路;特别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历史人物,即帝王将相,是完全被否定了。要为这些人“树碑立传”,不仅要受到谴责,还被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八三年上海师院校庆,我在古籍整理研究所就这个问题作了一次学术报告。十月去贵阳,在贵州大学又讲了一次。十一月去南昌,又在江西师范大学讲了一次。江西是我的故乡,我情不自禁地讲到了文天祥和方志敏,欧阳修和陈寅恪。回到上海,因《历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征文,我便写成了《谈谈历史人物的研究》那篇文章。《范仲淹新传》的写作,当然就成为我在那篇文章中所论述的思想的实践。

为范仲淹作传,我着重研究了他和他同时代的人的关系。对待宋仁宗,对待刘太后,对待晏殊,对待吕夷简,根据可信的材料,都做了叙述。对西夏用兵,韩琦、尹洙主张进攻,仲淹却以为只能防御,朝廷接受了韩琦的意见,但他和韩琦、尹洙毫无芥蒂,其后不仅交厚,而且言深。为了处理晁仲约对待“劫盗”的事,他和富弼争得面红耳赤,富弼始终不赞成他的意见,他对富弼却没有任何疙瘩。契丹发兵进攻呆儿族,仲淹去河东之前,分析了这一情况,以为契丹将要撕毁和约,请发兵河东,豫为之计,否则他不能去。杜衍、韩琦不赞成他的分析,也不同意他的请求,在仁宗面前和他争论。韩琦甚至说,仲淹不去,我去,不要朝廷发一骑一兵。事过之后,仲淹去了河东,朝廷没有发一兵一卒,他也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的好友滕宗谅,有才能,有胆识,在庆州的时候,郑戬告他滥用公用钱,范仲淹极力为他辩护。仲淹和郑戬是连襟,对他很敬重。当月谏官欧阳修,也为滕宗谅辩护。仲淹也没有因为这样与郑戬失和。庆历新政失败,对于比他年轻的韩琦,殷勤期待的是“早归柄任”。这一切事实,完全说明了一位胸怀天下,以仁义为心,时时以为有仁义可行的人的志向。我在写《范仲淹新传》的时候,就努力把这样的事实叙述清楚,不作渲染也不发议论。

封建社会中,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德,而所谓“德”就是事君事父,也就是所说的仁义礼乐孝弟忠信。南宋朱熹,编了一部《五朝名臣言行录》,又编了一部《三朝名臣言行录》,他所持的标准,就是这个德。范仲淹是一位“少有大志”的人,欧阳修说他:“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他自己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一生当中,做了一些事,但成功的不多。我常常想,为什么这样一个人,能得到当时以及后世的称赞。南渡偏安,刘宰以他为北宋第一人。金元遗山说他:“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八)是不是这就是人们之所以称赞他的原因呢?我以为这是值得研究的。可以肯定的是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是封建士大夫思想的精华。五十年代,关于道德继承的问题,曾经展开过讨论。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是不是可以继承呢?从冯友兰先生、吴晗先生的议论中,可以看出,实际上他们都认为是可以继承的。但地主阶级的道德可以继承,不能为当时的理论界所许可,冯先生便创为抽象继承说,但继承却永远是具体的。列宁说:“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在十九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列宁选集》第二卷,四四一页)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所继承的,不都是那样具体么?

我在写这本传记的时候,对于这样一些问题,想得很多。有一些,像上面所说的,是想清楚了。但我不在这本书里发议论,夹叙夹议也尽量避免。我着力于叙事,以及与事相关联的人。我以为这样做好了,其论自见。论从史出,我是坚信不移的。

历史和历史人物是必须认真研究的。继往才可以开来。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叫他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以为必须十分重视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教育作用。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国历史上有过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没有一个不是少有大志,或如山之高,或如海之深。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做出过各种不同的贡献。写这一本书,要说有什么目的,其目的也就是如此。

一九八五年八月二日

内容推荐

《范仲淹新传/名家名传》为程应镠先生写作的第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作者着重研究了范仲淹与同时代人的关系,详细叙述范仲淹的仕宦经历、德业文章、边塞武功、公谊私交,既勾画了范仲淹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风骨,同时又映照出他所处时代的历史风云变幻。本书叙事严谨,文字练达,作者为人物立传坚持论丛史出,史观自然流露,是一部历史人物研究的典范之作。

编辑推荐

《范仲淹新传/名家名传》作者程应镠着重研究了范仲淹和同时代人的关系,对范仲淹与宋仁宗、刘太后、晏殊、吕夷简、韩琦,等等,都根据可信的材料,作了叙述。作者写作时仅就事实叙述清楚,不作渲染也不发议论。坚持了着力于叙事以及与事相关联的人的原则,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5: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