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陆铭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亮点展示

99999990002144718_1_o.jpg

内容简介

经济学家陆铭教授的《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关注的是中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的现实问题。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作者比较了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并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目录

【上篇 大国难题】

 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1. 欧洲正经历大考

2. 为什么大国梦如此迷人?

3. 大国的难题

4. 发展中大国的困境与机遇

5. 统一市场符合公共利益

 第二章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1. 三个有关空间的误解

2. 自由移民的意义

3. 空间的力量:3M与3D

4. 城乡和区域发展中的要素流动和政策

 第三章 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1.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为城市化立法

2. 世界不是平的

3. 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向与人口流向相悖

4. 以效率换均匀的代价

 第四章 警惕扭曲之手

1. 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 何不土地和户籍制度联动改革?

3. 劳动力都去哪儿了?

4.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之殇

5. 转变发展方式为何那么难?

【下篇 大城之解】

 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1. 大城市的生机

2. 包容性的就业创造

3. 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

4.以业控人是南辕北辙

5. 挑选劳动力技能的后果

 第六章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1. 中国城市发展:全球趋势的又一例证

2. 国家规模与首位城市:国际视角

3. 巨型城市的人口:东京道路

4. 中国的巨型城市:以上海为例

 第七章 城市化之辩

1. 城市化模式:事实胜于雄辩

2. 外来人口是负担还是财富?

3. 城市化会遭遇耕地瓶颈吗?

4. 拥挤的绿色城市

 第八章 城市社会分割之困

1. 农民工留下青春和健康,带走自己

2. 歧视的原则

3. 户籍制约了消费

4. 为什么户籍不能成为身份?

5. 大城市的收入差距

6. 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第九章 向城市病宣战

1. 应对城市病的国际经验

2. 治理城市病:宜疏不宜堵

3. 集聚有利于污染减排

4. 贫民窟是非典型性城市病

5. 城市管控:对人,还是对行为?

结语 为了公共利益

写给未来的一封信(代后记)

致谢

精彩书摘

先从前现代经济讲起。古代的中国分分合合,最终还是走向统一,为什么呢?古代的皇帝无非想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收税。《诗经·小雅》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基于这一观念,对皇帝而言,国家当然是越大越好了。第二件事情也非常重要,就是分散风险。同样一场地震,对于一个小国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却能够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于生活在都城的皇帝来说,修建连通首都和其他地方的道路和运河,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保证皇城里的粮食供给不会受到个别地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三方面是安全。中国的“中原地带”以平原为主, 没有什么特别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因此,中国古代历朝,一旦分成若干小国,就战火不断,而一旦国家统一,则相对长治久安。同时,大国在提供国防、保护整个国家的安全方面也有规模经济效应—国家大了,人均军费支出就可以被摊薄。

这种大国具有的规模经济到了现代仍然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更为重要。比如说分散风险,在古代,不同地区的风险主要来自自然灾害, 而在现代,技术、金融、政策、国际环境都可能成为经济产生风险的来源。最近有研究发现,大的经济体经济波动相对较小。中国古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对于现代经济来说,还是一样道理。

在现代经济里,经济结构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这时,规模的重要性反而比前现代时期更强了。我这里列举几个主要的方面。

第一,大国有可能借助规模经济而发展“战略性产业”。例如民用大飞机产业,初始的投入非常大,国内市场规模越大,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如果要保证这个产业实现收支相平衡,就要有一个最低的国内市场规模,以此才能够基本弥补制造这些飞机的成本。到目前为止,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个地方有足够大的市场来满足发展大飞机产业所需要的规模,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欧洲,还有一个就是中国。

第二个方面是技术创新。中国由于市场规模大,很多细小的技术创新都能在这个市场上得以生存。市场规模有利于创新,这非常重要。中国的市场销售量足够大,足以弥补产品研发阶段的初始投入, 也有利于某种细分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比如说汽车安全扣吧 我猜这是个只有在中国才能买得到的产品。它的作用是将其插入安全带的插口后,一些带有提醒系上安全带功能的汽车就闭嘴了。曾经有外国人惊讶于中国居然把这个不安全的东西叫做汽车安全扣&,同时,他们也惊讶于这样的商品居然有那么多的款式。对此,读者只需要在淘宝网上搜一下汽车安全扣就有体会了,其中一个安全扣的图片同时提醒你为了你和家人的安全,汽车行驶请使用安全带(谁说中国人没有幽默感来着?)。这里,我虽然举了一个黑色幽默的例子,但其实,规模有利于创新的例子比比皆是,包括淘宝网本身。要知道,如果离开人口总数,淘宝网不可能活得那么滋润。全世界的网上购物平台,就美国和中国发展得最好,这同说英语和汉语的人多不无关系。类似的例子,还包括手机软件(比如微信)。甚至现在很多跨国公司都将研发基地往中国搬,也是看中了中国的巨大市场。

第三个方面就是公共品提供。在前现代时期,公共品主要是指国防,但到现代,公共品就更多了。比如说卫星导航系统,世界上最早开发并应用卫星导航系统的是美国,西欧和俄罗斯紧随其后。对于中国来讲,由于有规模经济的好处,我们就可以开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事实上,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开始工作。同时,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全球公共品提供者的行列。比如说亚丁湾的护航和参与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疗援助,这就是国际公共品。由于中国的经济规模大,所以虽然仍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是有能力去提供这样一些国际公共品。最近,中国发起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又是一个具有国际公共品性质的例子。

第四个方面就与现代服务业有关了。现在世界上真正有实力的国家,它的竞争力都集中在所谓现代服务业中,而标志一个国家实力的,基本上就是金融、医疗、教育、文化这几个行业。美国的竞争力有三个标志性的来源,一个是华尔街,一个是大学,另一个就是好莱坞。这些现代服务业都需要一定的规模来吸引全世界的一流人才。文化和教育产业特别受益于大国的规模经济,因为这两个行业在国与国之间带有一定的文化壁垒。例如,内地电影明星的身价涨得很快,于是港台地区的影视明星纷纷进入内地拍戏,歌手也竞相参加电视节目,这就与内地市场的规模有关。像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这样的节目之所以有跨国界的号召力,就与其大投入的制作有关;而中国一个省的卫视能够有如此大投入的电视制作,就不能不说与这一市场规模背后的广告收入有关了。教育行业也是一样。商学院能够开出教授中国经济的国际MBA项目,相应的,研究中国经济本身能够成为重要的课题,这些如果离开中国经济的规模,恐怕都难成功。

P8-11

前言/序言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一般来说,走一公里才能找到一朵松茸。”卓玛说。松茸是一种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食用菌,甚至还远销日本。在香格里拉的一个小村,村民在雨季的每天凌晨3点出门上山找松茸,如果去晚了,松茸就被别人挖走了。

 

  这是央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个故事。两个月,两个人,5000元,这样采松茸的季节每年只有两个月。与此同时,2015年最让人揪心的事件,就要数发生在全国多地的留守儿童自杀、意外死亡、遭受性侵、集体犯罪了。甚至《舌尖上的中国》这样一部反映美食的节目,也意外地引起了人们对一个与美食毫不相关的数字的关注,那就是,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

  生活在城里的人,很容易会对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留守儿童心生同情,但人们很少意识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千里之外。

  如果从中国的中西部出发,千里之外便是中国的沿海地区。这里有全世界最密集的工厂和楼群,每天有无数的船只从繁忙的港口进进出出,连接起这个世界工厂和地球的每个角落。

  与工业的繁荣一同发生的,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感觉到周围出现了越来越多操着各种口音的外乡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截至2014年底,中国的“农民工”群体数量超过2.7亿,其中,跨地区迁移的“外出农民工”数量超过1.6亿。全部农民工中,有超过1.6亿人在东部地区务工,占农民工总量的比重接近60%。

  在这个乐于安守故土的国家,同时也在这个长期以来由政府决定人们在哪儿工作和居住的国家,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带来了人们的恐慌。在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大城市,人们不断抱怨交通的拥挤,比如地铁的大客流,甚至把雾霾也归结为人太多。在一次有关城市人口问题的讨论会上,有一位来自政府的官员说,我们今天先不讨论是不是应该控制城市人口的问题,先来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在被列举的工作成绩中,包括了这样一条: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通过提高各种门槛,减少了2万外来人口子女在本地上学。

  有人口流入地,就一定有人口流出地。根据媒体的报道,东北这个“共和国长子”,从之前的人口流入地变成了人口流出地—根据人口普查资料,在2000—2010年期间,东北三省的人口净流出为200万人。一时间,“东北经济告急”的声音不绝于耳。不仅东北,安徽、四川、湖北……人口净流出的省份还可以列出一串。在大部分人的想像中,这都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青壮年劳动力,于是,人们一边抒发乡愁,一边列举出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窘境,仿佛认为是城市化抽干了农村的血脉所致。果真如此吗?

  在涉及公共政策问题的讨论中,很多人都不知道,阻碍社会福利改善的就是我们自己。

  于是,我决定和我们自己谈谈。

  于是,我决定说说国家和城市,以及它们与我们的关系。

  于是,我决定出发。

 

  这时,我想俯视一下我们这个宁静而美丽的星球。感谢现代科技,这件事非常容易。

  根据美国的卫星数据制作而成的世界夜晚灯光地图,从世界范围来看,灯光亮度高的地方,总是集中在全球陆地的一小部分。从图上可以看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灯光亮度基本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这一点,我们的邻居韩国和朝鲜对比非常强烈。而如果看一个国家内部,例如看美国,夜晚灯光亮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和人口的集中程度,人口高度集中的东海岸连成片的都市带和西海岸的狭长地带比较亮。同样,欧洲比较亮的地方是西欧的一些大城市附近。

  借助这样一张图,我们看到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全球的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这种现象叫做“空间集聚”。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2009》在开篇即指出,全球有半数的经济活动位于1.5%的陆地区域—开罗以埃及总面积的0.5%创造了整个国家一半以上的GDP,巴西中南部三个州的生产活动也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但这三个州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中国的人口空间分布会不会走出一条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道路?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周围的种种问题、矛盾、冲突与城市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有什么关系?

  为了说清楚这些问题,不妨让我们先看看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先从表面上不相干的欧债危机开始。从城市人口的分布,跳到欧债危机,是不是闪得太快了?

  别急,跟我来。

作者简介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研究员)受聘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等多所高校,并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参加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学。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极具影响力青年学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