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主编的《新华社烈士传》收录了新华社自成立以来100余位烈士名录,并对其中数十位烈士的事迹进行了介绍。他们是新闻工作队伍中的杰出代表,为了宣传真理、坚持正义,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至今仍闪耀着光芒,感染着今天众多新闻从业人员。本书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组织编写,内容扎实、史料翔实、观点权威、文笔流畅,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出版价值,可以作为新闻从业人员的参考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华社烈士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主编的《新华社烈士传》收录了新华社自成立以来100余位烈士名录,并对其中数十位烈士的事迹进行了介绍。他们是新闻工作队伍中的杰出代表,为了宣传真理、坚持正义,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至今仍闪耀着光芒,感染着今天众多新闻从业人员。本书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组织编写,内容扎实、史料翔实、观点权威、文笔流畅,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出版价值,可以作为新闻从业人员的参考读物。 内容推荐 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主编的《新华社烈士传》是在1999年8月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辑、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血染的丰碑——新华社烈士纪实》一书基础上修订再版而成的。本书重点介绍了37位新华社烈士的事迹,并配有部分珍贵的史料图片。 当年参与《血染的丰碑——新华社烈士纪实》一书编撰工作的人员主要有卫元理、郑德金、蔚建民、董彩兰、万京华等同志,主管、分管该书相关工作并担任审稿的分别有徐人仲、李年贵、朱幼棣、方小翔同志。该书由时任中国记协名誉主席的穆青同志题写书名,时任新华社社长的郭超人同志作序。 目录 再版序言 原版序言 新华英烈第一人一一记《红色中华》报首任主笔周以栗 他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一一记红中社早期负责人瞿秋白 血洒沂蒙 壮烈殉国一一记新华社山东分社采编主任郁永言 电波声中谱人生一一记新华社山东分社电台台长叶丰川 华北抗战的向导一一记华北《新华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何云 太行碧血分外红一一记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华北《新华日报》经理部秘书主任黄君珏 花季少女一英烈——记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华北《新华日报》译电员王健 全心服务的好后勤——记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华北《新华日报》总务科长韩秩吾 未敢忘却的怀念——回忆太行新闻烈士董自托 才华横溢的不朽新闻战士——记新华社冀中分社副社长沈蔚 “马列传天下 世界要大同”——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新华社山东分社首任社长李竹如 塞上雄鹰——记新华社晋察冀分社、《晋察冀日报》记者戴烨 他牺牲在抗日战场上——记太岳报人魏奉璋 默默无私的奉献——记《晋察冀日报》、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电务科长解振兴 不屈的红高粱——记新华社晋察冀分社记者陈辉 “四八”英烈传千古——记延安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新华社社长博古 正义的呐喊——一记优秀的归侨记者仓夷 刘胡兰式的女英雄——一记新华社苏中分社、《江海导报》记者叶邦瑾 平汉前线洒热血——记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记者田雨 热血青年战场洒热血——记新华社苏中分社记者司徒惠 血染的战地报道——记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第四支社记者陈夏 在烈火中永生 记新华社盐阜分社特派记者、《盐阜大众》报副主编钱毅 通信技术的先驱——记新华社东北总分社机务主任甘正 生命在激流中逝去——记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第四支社副社长金革 战士心中的“大哥”——记新华社华野前线分社第三支社记者宋大可 生命之光——记新华社刘邓大军野战分社副社长谢文耀 高洁的白莲花——记“生留战友死留自己”的新华社记者袁素 枪林弹雨中的摄影尖兵——记新华社华野第13支社兼《进军报》摄影记者姜树堂 他在黎明前倒下——记新华社华北军区第20兵团分社记者萧逸 血洒江南岸——记新华社三野24支社记者陶迅、女译电员吕平 忠诚的新闻战士——记新华社三野29支社记者戴陶 金刚山下别战友——记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记者周斯杰 卓越的对外英文广播事业组织者——记“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中牺牲的沈建图烈士 新华社海外事业的先驱——记“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中牺牲的黄作梅烈士 用青春热血谱写正义篇章——记“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中牺牲的李平烈士 永不消逝的七彩云环——记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邵云环 新华社烈士名录 后记 试读章节 1927年1月15日,周以栗参加了湖北省党部召开的第三届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董必武等同志一道,讨论了创办三省农讲所、推荐筹备员等事宜。工月工6日,三省农讲所筹备处宣告成立(后三省农民运动讲习所扩大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办公地点设在湖北省农民协会内。 农讲所筹备处成立后,经费、校址、设备、学生、教员等均无着落,周以栗为此不辞辛苦地四处奔走,协助毛泽东同志为创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 3月工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学了,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为常务委员,周以栗同志为教务主任。4月4日,农讲所师生召开了隆重的开学典礼,会上,周以栗同志详细地报告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经过,要求学生“切实研究农民土地问题、农民政权问题,农民武装问题……认识种种农民问题”,号召大家‘‘成为农民运动职业家”。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共739人,其中以湘、鄂、赣最多,大多数是各省工农运动骨干及党团员骨干。所设课程29门,主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的民主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史略及常识,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还学习军事项目等。 为了统一领导,共同抵抗军阀的压迫及土匪的骚扰虏掠,1927年3月15日,河南武装农民自卫团体红枪会、黑枪会、绿枪会,在武昌农讲所召开了“河南全省武装农民代表大会”。会上,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代表周以栗同志作了报告,他希望河南武装农民‘‘应巩固自身组织,与革命工作……” 在农讲所工作期间,周以栗主要负责教务工作,但毛泽东同志因当时工作很忙,常不在农讲所。所以,实际上农讲所的日常工作多是周以栗同志负责。他很尊重毛泽东同志,常向毛泽东同志请示汇报,并协助毛泽东同志在师生中发展党的组织。毛泽东同志不在农讲所时,他代替毛泽东同志负责农讲所党的工作。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农讲所停办了。农讲所停办后,周以栗到了上海向党中央请示工作。根据党的指示,他化名“易云”,到河南省担任省委书记。 1927年工2月,周以栗亲赴河南豫南特委检查指导工作。工928年元月赴确山县,2月到汝南县发动武装暴动,建立红色政权,巩固农村根据地,对河南的革命斗争作出具体布置。 1928年4月15日,由于组织被破坏,周以栗同志不幸被捕.被捕后,敌人残酷地折磨他,用烧红的烙铁烫他的背,烫他的全身,但他坚贞不屈,始终未暴露自己的身份。后经过组织上和同志们的多方营救,周以栗同志才被释放出狱。 1929年,在党的关怀和帮助下,周以栗同志冲破敌特包围,历经艰险,辗转来到了福建省汀州市福音医院傅连障同志处治疗那已被敌人折磨得极度虚弱的身体。1930年8月,周以栗同志的身体稍微好转后,党派人把他接到了红军部队,让他担任中央长江局军委负责人、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 当时,“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在我党占了统治地位,他们不顾当时敌强我弱的主客观条件,命令红军各部队去攻打南昌、长沙、九江等中心城市。毛泽东同志与“左”倾盲动主义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和抵制。这时,党中央派周以栗同志作为中央代表到红军部队说服毛泽东同志攻打长沙。然而,他没有说服毛泽东同志,反而被毛泽东同志说服了。在毛泽东同志的帮助下,周以栗同志转变了立场,坚定地站到毛泽东正确路线这边来了。他协助毛泽东同志说服了彭德怀等同志,及时地抵制了“左”倾路线对红军部队的干扰,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牺牲。 P4-5 序言 新华社是我们党亲手创办、直接领导的新闻机构,1931年11月7日,伴随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瑞金成立。85年艰苦奋斗,85年初心不改,新华社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一起经历风雨,一起走过辉煌,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高举奋进的旗帜,吹响冲锋的号角,充分发挥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重要作用,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新华社的历史,就是党的新闻事业史的缩影。新华社的一篇篇报道,就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真实的写照。 在85年光荣与辉煌的背后,我们不能忘记,先后有150多位新华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周以栗、瞿秋白、博古、何云、李竹如、叶邦瑾、钱毅、刘呜、沈建图、黄作梅、李平、邵云环……这150多位烈士,有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牺牲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前赴后继、义无反顾。他们是新华人的杰出楷模,在中国新闻史上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担负着“喉舌”“耳目”的神圣职责。从瑞金、延安、西柏坡一路走来,新华社跟随党中央南征北战,穿越枪林弹雨,出入千军万马。特殊的历史,铸就了新华人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牺牲的150多位优秀新华人,更是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红中社负责人、《红色中华》报首任主笔周以栗,在突破国民党军的包围时壮烈牺牲。红军主力长征后仍留在苏区坚持战斗的红中社社长瞿秋白,被国民党军逮捕,拒绝劝降收买,高唱《国际歌》,从容赴难。抗日战争时期的韩秩吾,抱着“只要还活着,就要继续干革命”的理念,牺牲在反“扫荡”战场上。解放战争时期的谢文耀,把一切献给党的新闻事业,直到他牺牲时,孩子也没见过他这个爸爸。1999年南联盟局势恶化,邵云环主动请缨到贝尔格莱德分社工作,面对纷飞的战火,她说:“我最怕的是稿件发不出去”,最终牺牲在工作岗位上。85年来,对党忠诚已经成为新华人忠贞不渝的信念,沁入骨髓、融入血液,化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勿忘人民的深厚情怀。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新华社报道工作的根本遵循。85年来,一代代新华人忠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秉持为民情怀、扎根人民群众,把基层当课堂,把群众当老师,与人民同欢喜、共患难、齐奋斗,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了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新华社烈士名单中,不少人都是扎根群众的典型。在新加坡长大的仓夷,16岁时毅然告别家人,回国参加抗战,成为新华社晋察冀分杜一名优秀记者。他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用自己的笔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歌。他说:“人民能按照自己的理想来自由生活,那就叫作幸福。”他也正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流尽自己最后一滴血。新华社盐阜分社特派记者钱毅深入农民、盐民、渔民、棉民,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他说: “群众真是母亲,靠近他们,总有乳(使我丰富的营养料)的。”他整理出版了《庄稼话》一书,收录了苏北地区群众常用的223。条民谚俗语。没有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没有一切为了人民的信念,就不可能成就这些新华社记者的光辉业绩,也不可能成就他们的英雄壮举。 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也是新华社的重要传承。回顾新华社85年发展历程,实事求是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见证着新华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职业操守。那些为党和人民事业牺牲的新华人,有的不顾生命危险记录战争的真实画面,有的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抗战时期担任新华社社长和《解放日报》社社长的博古提出,报纸要有鲜明的立场,政治上要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演变。他特别强调,办通讯社,就要随时准确地了解时局的动向,做到在政治上对党和人民负责。他非常重视新闻真实性问题,强调一定要把真实放在第一位,失实的报道不仅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印象,同时也给各级党组织决策带来错误的导向。这些蕴含着实事求是精神的论述,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开拓创新的永恒追求。开拓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新华社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红中社创建之初,中央革命根据地处在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面对极度匱乏的物质条件和艰苦危险的环境,同志们努力开拓、积极创新,播发的电讯远播海内外,《红色中华》报的发行量达到四五万份。时任红中社社长的瞿秋白非常重视业务建设,他要求《红色中华》报增加基层群众的报道,并亲自撰写了《送郎参军》等小调歌词发表在报上,积极动员群众保卫苏维埃、粉碎敌人的“围剿”。在他的领导下,红中社组建了一支近千人的工农兵通讯员队伍,使报道更加接地气,更富有战斗力。抗战时期担任新华杜华北总分社社长、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何云,面对办报所需物资的严重短缺,动员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研制出“半铅模”,试制成功了用土纸取代毛边纸打纸型,还组织大家自制铅版、油墨等,保证了华北《新华日报》的正常出版,被朱德总司令称为“一张顶一个炮弹,而且天天在和日寇作战。”85年来,正是靠着开拓不息、创新不止的精神,新华社事业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这就是烈士们身上体现出的新华精神。它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已经成为全体新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1999年8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血染的丰碑——新华社烈士纪实》一书中,穆青同志题写书名,郭超人同志撰写序言,充分体现了对新华社先烈们的敬仰之情。“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再次出版《新华社烈士传》一书,就是要通过学习社史、缅怀先烈,进一步弘扬新华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继往开来的担当意识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接过先辈们传下的接力棒,万众一心,拼搏进取,努力形成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相适应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不负党中央重托,不负人民期待。 2016年10月 后记 《新华社烈士传》是在1999年8月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辑、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血染的丰碑一一新华社烈士纪实》一书基础上修订再版而成的。本书重点介绍了37位新华社烈士的事迹,并配有部分珍贵的史料图片。 当年参与《血染的丰碑一一新华社烈士纪实》一书编撰工作的人员主要有卫元理、郑德金、蔚建民、董彩兰、万京华等同志,主管、分管该书相关工作并担任审稿的分别有徐人仲、李年贵、朱幼棣、方小翔同志。该书由时任中国记协名誉主席的穆青同志题写书名,时任新华社社长的郭超人同志作序。 根据新华社领导要求,为进一步弘扬先烈精神、继承优良传统,在新华社建社85周年之际,新闻研究所对《血染的丰碑——新华社烈士纪实》一书的相关文稿和新华社烈士名录进行重新修订,增补了个别篇目和烈士图片,并将书名改为《新华社烈士传》,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参与此次修订和增补工作的人员主要有万京华、王会、李成、谭林茂、陈硕同志,主管、分管本书相关工作并担任审稿的有马义、刘光牛、朱智宾同志。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同志为本书作序。 本书修订和增补过程中,进一步征求了成一、卫元理、郑德金等同志的意见,他们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很好的建议。由于能力和水平所限,本书一定还有不少遗漏和欠缺,期待出版后有机会接受更多意见。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2016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