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屿晨编著的《秦始皇嬴政传》介绍了,战国后期,群雄争霸,最后只剩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从地图上看,这七个国家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棋局,而这个棋局的最终胜利者,无疑将成为天下之主。
为了这个目的,这七个国家相互厮杀,他们挥起欲望之剑,讨伐、征战,冲突不断,战事连连。最终,一条改变战国格局的龙,从位于极西之地的秦国席卷而来,并驰骋于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这条改变战国格局的龙,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他天下布武,运筹帷幄,用自己的计谋、智慧、勇气、天命打赢了对手,最终完成了大一统,建立了只属于自己的庞大帝国。而最终秦二世而亡的悲惨境地又因何而起,也让人产生了无限的探究欲望。
邹屿晨编著的《秦始皇嬴政传》讲述了,秦始皇是一个史诗般的理想主义英雄。在秦始皇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仅仅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在世界的东方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帝国。这个帝同在其后近2000年的时间内,一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同家之一。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秦始皇深刻地影响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始皇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盛誉,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
第二节先祖余烈
殷商由天子变为诸侯,秦人祖先由贵族降为奴隶,心中滋味自然难以言表。周武王去世,周成王继位。成王年少,周公辅政。商纣之子武庚以为有机可乘,趁机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周武装叛乱。秦人的祖先也参加了这场叛乱。
周公旦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被后人推崇为圣人,在他的主持下,新兴的周王朝轻而易举地平息了这场叛乱。对于叛乱之人,中国古代历来的做法是大量杀戮,周公旦虽为圣人也不例外。杀戮之后,参与叛乱的氏族被迁徙到荒凉、偏远之地。秦人的祖先参与叛乱,刀下余生之辈,背负罪名,扶老携幼,肩担手提,离开熟悉的故乡山水,流离到了陌生的西方。他们没有了歌声,也没有了欢笑,因为他们的前方充满了艰辛,到处荆棘丛生,生死未卜。
这些秦人迁徙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小部分秦人迁徙到黄、淮流域定居下来,后来他们还建立了一些小国,比如徐国、黄国、江国、葛国等。他们虽然是赢的分支,但是后来却以国为姓氏,从此脱离了赢姓。
大部分秦人则由于参与叛逆,罪孽深重,只得迁徙到西周的边陲之地,与早年殷商时代留下的少部分秦人会合,成了后来建立大秦王朝的赢氏一族的祖先。周王朝的边境不断向西推进,被视为化外之民的秦人祖先只得不断西迁,最西之地大约抵达今甘肃天水附近。 秦人祖先一直处在被奴役、被驱使的地位,只得与夷狄杂居共处,他们顶风雨、逐水草,过着艰难的游牧生活。但是他们曾经是大夏臣民、大商贵族,他们熟悉农耕民族的生活,所以他们努力地创造定居条件,发展种植、养殖业,逐步培植了粟、麻、桑等农作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难的生活环境、低下的政治地位,磨炼着秦人祖先的意志,陶冶着他们的性情。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到了周王朝四代王周穆王时,秦人的处境有了一丝转机。这个转机的到来依旧是由于秦人善于驯马、养马和驾御。周穆王即位之时,已经55岁。古书里面把他描绘成半人半神的穆天子。他有一个驾车的好手,这人就是蜚廉之子季成的五世孙造父。
一次周穆王西出狩猎,乐而忘归。徐偃王乘机作乱,造父替周穆王驾车,日行千里,“长驱归周以救乱”。(《史记·秦本纪》)因救主有功,周穆王把赵城分封给造父,造父一支由此以赵为氏。战国时代的赵国国君就是造父的子孙,所以人们说“秦赵同祖”。秦人的血液中,或许蕴涵着卓越的“战斗基因”,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赵国强大的战斗力一直都是对秦始皇最大的挑战。
到周孝王时代,由于造父受宠的缘故,蜚廉之子恶来的五世孙非子也因善于养马、驯马,被周孝王派遣到今陕西扶风一带,专门给周王室养马、驯马。非子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人,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他尽心竭力,小心翼翼,“马大蕃息”。周孝王大开王恩,封秦人为周的“附庸”,准许非子在“秦”地修筑自己的城邑,恢复赢氏的祭祀。
什么叫“附庸”?《礼记》说: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日附庸。
“附庸”只能依附于大诸侯,没有资格与天子会面。但是对于秦人来说,这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没有这第一步,自然就没有后来的称王、称帝。所以这一步得来不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秦人自先世以来,长期居住在中原与戎狄交界之地,他们一方面有着游牧民族凶悍、勇猛的品性,一方面又拥有中原人的文明、智慧。从西戎少数民族那里获得骑马、射箭、奔袭等中原人缺乏的技艺,从中原人那里他们又获得了车战、法令、变法等少数民族缺乏的知识。P6-8
巍巍华夏,历史悠悠,朝代更替频繁,帝王将相如烟。一部帝王史从何开篇?溯根追源,自当由秦始皇说起。
实事求是地说,秦始皇是一个史诗般的理想主义英雄。扑朔迷离的传奇出身、颠沛凶险的幼年生活、大器早成的少年秦王、冷酷严竣的政治斗争、气吞山河的统一战争、改天换地的建国策略、不可思议的帝国崩溃……在秦始皇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仅仅用20多年的时间,就在世界的东方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帝国。这个帝国在其后近两千年的时间内,一直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秦始皇深刻地影响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始皇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盛誉,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
秦始皇上承千年,下启千年。“六国毕,四海一”,从公元前234年开始,秦始皇用10年的时间,第一次在华夏大地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终结了从春秋战国时代持续数百年的割据争斗,是谓上承千年;清人谭嗣同说“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设郡县,同文、同律、同衡、同轨,修驰道,筑长城,给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统治模式。
强大的大秦帝国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根据《史记》、《汉书》、《后汉书》、《水经注》等书记载,秦朝一共建置了48个郡,这些郡包括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大部分,未包括的只有新疆、西藏、青海、台湾、黑龙江、吉林等省区,而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部分已经纳入了大秦怀抱。中华民族就是以这块版图为基础,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由此可见,大秦王朝的缔造者——秦始皇在两千多年前所创下的这份基业,具有何等重要的奠基意义!
长城是秦始皇留给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遗产之一。在古代,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经常爆发战争。游牧民族骁勇善战,从北向南进攻农耕民族时往往一马平川。天才的秦始皇用长城划定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军事分界线。后人依据长城,强可攻、弱可守,长城也因此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年的大秦军队天下无敌,秦始皇修长城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从这点来看,秦始皇的确是“谋万世”的始皇帝。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批准丞相李斯的建议,以秦国通行的文字大篆为基础,简化之而制定小篆,颁行全国,统一文字。
这或许是秦始皇对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更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的载体。文字的统一必将带来文化交流的迅速扩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形成,中华民族统一心理的塑造,都由此而来。正是秦始皇实行的“书同文”,才让中原帝国在古代世界中一枝独秀了两千年,使文明越来越昌盛;正是由于有统一的文字作为背景,中华民族才能在每次面对任何外族入侵时团结成一个共同体,从而成功地将外敌同化或者驱逐。每个中国人都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正是因为我们有统一的民族文化。后人每每论及秦始皇的功绩,都将这项措施与统一货币、度量衡并称,这实际上并不恰当。事实上,仅仅统一文字这一项,就足以让秦始皇功垂千古、流芳百世了。秦始皇是中华帝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他几乎是不分昼夜地和官员一起带动国家机器运转。从他统一六国到他逝世只有11年时间,然而这短短的11年时间里,他做的事情甚至比后世所有帝王的所作所为总和还多,其影响力后人更远不能及。无论什么事情,他都想要做到最好,所以只要决定,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执行,即使他最宠爱的儿子扶苏和最信任的丞相李斯也丝毫不能阻挡。他的所有举措,与其说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如说是为了建立一个他自己心中的理想国家,所以他听不进群臣的意见,忘记了百姓的感受,也不在意后人的评价。
这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个用毕生精力不断奋斗的完美理想主义者。
邹屿晨
2015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