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周纪》
《资治通鉴》第一卷至第五卷为《周纪》。《周纪》并没有记述周朝的全部历史,而是从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承认“三家分晋”写起,到赧(nan)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周朝(东周)灭亡为止。换句话说,《资治通鉴》的《周纪》写的是周朝的灭亡史,探讨的是周朝从兴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的原因。
周室衰落 天子自坏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朝代,共传30代37王,约为791年,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西安市西部)。共传12王,历时275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是指周朝的后半段。西周被犬戎灭亡后,周王室东迁洛邑(即洛阳)之后史称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最后为秦所灭。
西周时期,周王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分封诸侯,号令天下。到了东周,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再没有控制诸侯的力量,天下权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诸侯;东周后期,随着各诸侯国经济的发展,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天下权力重心继续下移,由诸侯而卿大夫。这些卿大夫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此后,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已是名存实亡了。
《资治通鉴》首篇第一句:“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说的是魏、赵、韩三家瓜分晋权,当时是破坏礼制的行为,威烈王居然命这些大夫为诸侯。
司马光在《周纪》中是这样评点“三家分晋”的:“臣光日: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他说的是崇礼、守分、正名的关系:天子的职责没有比尊崇礼制更重要;崇礼再没有比守分更重要;区分上下地位没有比正名更重要。他用大量史事说明这个道理。幽、厉二王丧失为君的德行,纲纪散乱,礼制丧失十之七八;周数百年仍为天下共主,以晋楚齐秦等国的强盛,也不敢随便加害于它,是名分存在的缘故;季氏、田常、智伯三家大夫的强势能够驱除鲁、齐、晋三国国君,但始终不敢为所欲为,不是力量不够,只是因为害怕干犯名分,受天下人辱骂;现在晋国大夫无视君主,瓜分晋国国土,周天子既不能起兵讨伐,反而百般宠爱,使他们身列诸侯的地位。连这样小小的名分都难坚守,先王的礼制可以说败坏完了。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使原来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他在《资治通鉴》中谴责周天子“自坏”礼制的行为,并以此为史鉴首事。
毛泽东主席晚年同身边工作人员的谈话中,曾评论过《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的想法。并说:“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当然非乱不可。”周室衰落,天子自坏也!(P6-P7)
后记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二者有机结合,知行高度统一,是古人提倡和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也是我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值得效仿的有效方法和目标。
我爱读书,但我读的书,离“万卷”相差甚远且多为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我爱“行路”,我“行走”里程借助现代交通工具早已超过“万里”,但多为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我相信“开卷有益”,读书总比不读好;走出去接接地气,总比关在屋里强。
这本读史札记《宝镜》是我的“读书篇”之一,即将面世。我的“行路篇”之一——《美国见闻》也将版。这两本书是我“读书”和“行路”的记录,也是新时期老年人多彩生活的写照。
今年是我的古稀之年。我想在七十岁诞辰之日把这两本书同时送给亲友,感谢他们多年来对我生活、工作诸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并与大家共勉:生命不息,读书不停、行路不止!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衷心感谢张老师在百忙中指点赐教并写序,感谢谢强、张杰等同学、同事和所有帮助本书修改、出版的亲友和同志们!
攸光临
2015年9月9日
序言
攸先生的读史札记——《宝镜》在他七十华诞到来之际即将出版。首先祝贺《宝镜》付梓,同时祝贺攸先生七十岁生日。
攸先生和我属于同年代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我们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很早就参加工作,中断了本应继续的学业。攸先生和我都喜欢读史。但从那时起,他一直在地方领导机关工作,没有时间系统地阅读。
记得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72年,在中断6年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重印全本《史记》和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这些书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视为禁书。由于久违多日,当时在边疆工作的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1团政治处看到全本《史记》时,便借出来,如饥似渴地通读一遍。再后来,我在高校当了教师,由于工作繁忙,便无暇他顾,再也没有时间系统地读史。
攸先生自退休之后,便有了空闲时间。他用一年零三个月把《资治通鉴》通读一遍,并写出十多万字的读史笔记,从而完成《宝镜》的撰写。一是为了却自己多年来对读史的渴望,二是为自己的七十岁生日完成一件厚礼。
在《宝镜》中,针对每一个典型历史故事,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他都给出点评,撰写大量的真知灼见,值得一读。
比如,对《王安石列传》和《苏轼列传》的点评,对王安石改革的最终失败,攸先生给出全面、深刻总结,针针见血,颇有见地。我想,当今我国关于公务员系列退休金制度的改革中施行“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一定是吸收了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经验教训。
又如,对唐明皇的评价,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一般对唐明皇还是歌颂的多,特别是他的爱情故事。但攸先生认为,虽然唐明皇把大唐的繁荣推向极致,但整体上说,唐明皇是唐朝的罪人,由于他晚年不思进取,沉湎酒色,开启了大唐衰亡的起点。本人深以为然。作为一个政治家,国家最高统帅应该一辈子励精图治,来不得半点懈怠。一旦国家最高统帅颓废了,则整个国家必然走向衰落。这样的历史教训必须牢记。国家如此,个人也是一样,一旦失去奋斗目标,则断无成就可言。
随着我国居民预期寿命的延长,多数老年人开始意识到退休之后实际上是人生第二个“青春”的开始。在这个时间段可以做许多自己喜欢的事情。祝愿攸先生有更丰富的老年生活,期待他有更多的作品面世。
最后祝攸先生生日快乐,身体健康,长寿!
张晓峒
2015年9月15日
攸光临著作的《宝镜--读史札记》讲述了历史是面镜子,李世民把它与“铜”和“人”相提并论,当作为人处世、治国兴邦、须臾不离的三面宝镜,经常对照,以正言行,防己过,保清明,固社稷,克己勤政,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通鉴》之鉴——读《资治通鉴》;第二篇正史之师——《选读二十四史》;第三篇弦外之音——选读新编史书。本书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适合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和教师使用。
攸光临著作的《宝镜--读史札记》是以“资治通鉴简介”“重点内容提要”和“通鉴之鉴选编”三部分组成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本书编入的《<通鉴>之鉴》只是笔记第三部分的修改稿,选编了60多个有借鉴意义的历史故事,后面是简短的点评。第二篇读史札记《正史之师》,是在《资治通鉴》通读完毕、整理笔记的同时,选读了《二十四史》和《二十五史》的白话精选本所记下的札记。第三篇读史札记《弦外之音》,是在阅读以上两部“大书”前后,阅读新编史书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