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末世圣贤的肺腑之言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181 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曾国藩6岁时入私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问,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曾国藩一生经过了清王朝衰朽的过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专学问,学作圣贤,着实取得不少成绩,后从戎理政,也不失终有成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死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
经典概述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该书收集及整理了曾国藩家书中的精华部分,按年代顺序并合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等部分,基本包括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思想。
曾国藩作为晚清著名政治家,对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唯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济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地位。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治学论道方面,曾国藩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或阴柔之美。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工夫,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为文贵在自辟蹊径。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勤理家事,严明家规;尽孝悌,除骄逸;“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家事忌奢华,尚俭;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不可厌倦家常琐事:择良师以求教。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化。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其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曾国藩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_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主张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日眠食有恒,二日惩贪,三日节欲,四日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日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P41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