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柏拉图天堂
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一直是个安静的小镇,它之所以出名,一是因为美国独立战争时的普林斯顿战役,华盛顿(Washington)领兵在这儿把英军打得落花流水;再就是那所大学。1685年,贵格会*教徒为此地的原野、溪流和森林所吸引,纷纷迁来定居;1783年,第二次大陆会议在这里召开,普林斯顿由此当了6个月的合众国首府。其实,早在1756年,就有新泽西学院在普林斯顿落户,该院由一群长老会教徒筹办,那时正是为复兴正统基督教加尔文派闹得如火如荼的大觉醒运动(Great Awakening)的巅峰期。经过一段时间筹款,学院修建了拿骚堂,有很长一段时间它是北美殖民地最宏伟的建筑;后来学院又聘请性如烈火、作风犀利的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牧师担任院长。
爱德华兹是康涅狄格州的神学家,秉承了伯克利主教(Bishop Berkeley)那种备受崇敬、久经锤炼而富于宗教色彩的柏拉图派风范,讲授唯心论的微言大义。他认为外在的世界只是……一种意念,称“世界,亦即物质的宇宙,仅存于心”,他希望200年后普林斯顿的科学家能够按照自己独有的方式,将“物质宇宙”还原成一个由精神抽象概念构成的网。
爱德华兹还宣扬玄奥的加尔文教义。加尔文派认为:虽然上帝早在一个人尚未出生之时,就决定了他将来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但人还是可以想办法选择最后的归宿,至于是什么办法,爱德华兹没说得太清楚。显然,上帝是早就确定爱德华兹不应该担任新泽西学院的院长,因为他刚上任不久,就染上天花病故了。又过了很长时间,也就是在1896年,新泽西学院更名为普林斯顿大学。1902年,威尔逊(Woodrow Wilson)*担任校长,由此结束了神职人员执掌该校的历史。
1933年10月,几乎是一夜之间,普林斯顿由一座绅士大学城变成了世界物理学的重地: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来到了高等研究院。
高等研究院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机构,这里没有学生,没有教师,也不上课。世界顶尖的科学家汇集一处,潜心研究,但这儿既没有实验室,也没有机器,更没有实验用的仪器设备。说来这一切都是有意而为。自创立伊始,高等研究院就专事纯理论研究。爱德华兹如果地下有知,想必也会欣然同意,因为他害天花不是别人传染的,而是他试种天花疫苗得的。当时接种疫苗还处在试验阶段,爱德华兹想表示一下对当代科学奇迹的信心,于是自告奋勇接种,结果一命呜呼。
今天的高等研究院虽然少了爱因斯坦或哥德尔(Kurt Godel)这样的巨匠,也许外在形象不似从前那么雄浑伟岸,但仍然不改初衷,矢志钻研理论。高等研究院坐落在小镇的边缘,可是你要问它在哪里、怎么走,就连在普林斯顿住了一辈子的居民常常都说不清楚。你问住在几个街区外的大学里的人,高等研究院怎么走?他们可能会告诉你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地方。“什么研究院?”你要他们指点普林斯顿神学院怎么走,或者斯普林代尔高尔夫俱乐部,那没问题;高等研究院就不知道了。在高等研究院干了40年的汤普森(HomerThompson)说:“高等研究院在欧洲的名气比在普林斯顿大。”
其实,居民不知道也情有可原,因为高等研究院并不属于那种从外观上一眼看过去就能知道是干什么的地方。它坐落在镇南边的奥尔登巷,周围是1平方英里(2.59平方千米)的开阔地,林木茂盛,看起来像是一片校园或是一所预科学校,却又没有学生走动,所以不大可能是学校。接着你可能会猜了:难道是疗养院?孤儿院?是老兵之家吗?
……
P3-5
1983年秋,为了给某家杂志写一篇专题报道,我第一次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踏进研究院的庭园之前,我只知道它很有名气,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哥德尔(Kurt Godel)两位科学家大半辈子都在这里呕心沥血。年少时,我看过几张爱因斯坦在高等研究院办公室的照片,印象颇为深刻;业余科学爱好者们大概都跟我差不多。这些照片在爱因斯坦的几部传记里刊载过,我曾经见过;一些描述20世纪科学发展状况的论著里也有,我也见过。知道这些照片的人很多,它们是在爱因斯坦于1955年4月去世后不久拍摄的。照片上有一块黑板,上面写满了方程式,旁边有一把椅子,空着,椅背转向一边——爱因斯坦最后一次起身离开时,椅子大概就是那个样子吧;照片里还有几个满满当当的书架,书卷摆放得很随意。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张凌乱不堪的书桌,桌上摊着稿纸、期刊、手稿,有一个墨水瓶,一只烟斗、一个烟盒……令人不禁遥想起爱因斯坦未竟的宇宙伟业。我心里颇为好奇:在这片凌乱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个怎样的不为人知的宇宙秘密?
记忆中还有另外一位科学家的照片,拍摄于院内的数学图书馆。照片中的主人公骨瘦如柴,头发几乎全白,唯有一缕黑发斜挂在上面:乍一看,还以为他是一个莫霍克人呢。再看他脸上的表情,似乎更强化了这般戏剧效果:两眼圆睁,瞪着照相机,好像在对摄影师说——滚蛋!这人就是哥德尔。
在我心目中,爱因斯坦和哥德尔都是当代科学界的顶尖天才,而他俩竟然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即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共过事,实在有点不可思议。这两人怎么就恰巧碰在一块,一同来到高等研究院了呢?这个研究院是什么地方?它门里的科学巨擘在这儿究竟做了些什么?爱因斯坦和哥德尔去世后,这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论怎么说,我都确信这个高等研究院绝不是一个凡人场所,事实也如此。想想看,20世纪的物理学大师、数学大师或早或晚几乎全在此待过,其中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如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狄拉克(P.A.M.Dirac)、泡利(Wolfgang.Pauli)、拉比(I.I.Rabi)、盖尔曼(Murray Gell-Mann)、杨振宁、李政道等。1980年,高等研究院出版了一本《学人录》(A Community D,Scholars),逐一列举了该院成立的前50年里到院从事研究工作的所有专家学者。这是一部长达500多页的巨著,凡是读者能记起名字的20世纪的科学家几乎都可以查到。
到院从事研究的也有人文学家,但是人数比科学家少得多,名气也没那么响亮。不过,有一个人名气很大,他就是英国诗人艾略特(T.s.Eliot)*。除了艾略特,研究院没再支持过文学和文艺批评方面的研究,而是把重点放在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上,但这两个领域的科研成绩不值一提,至少跟过去50多年(和高等研究院成立的时间一样长)数理科学取得的成就相比差得太远。能够加盟高等研究院的科学家都是在物理学界作出革命性贡献的人物,他们的贡献使人类得以迫近或许是完整的、终级的自然理论;他们在个人生命的时间内,带领我们从量子力学的一缕晨光走到大统一场论,也就是万物至理(Theory ofEverything)的边缘。高等研究院的历史就是这群科学家的历史,也就是本书要述说的内容。
高等研究院的科学家一般都有点狂妄,这一点很好理解。毕竟,他们的目标很大也很难,他人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很难与之相提并论。他们只想着一件事……把一切弄明白,了解并解释整个自然。他们希望知道物质的宇宙为何是现在这副模样,为何这般运行。他们颇为自负,自信有能力担当这个任务;而高等研究院要的就是桀骜不驯的头脑,它的存在就是对这种傲然自恃的礼赞。本书旨在向读者描述其中一些人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埃德·里吉斯
1986年12月15日于美国马里兰州埃尔德斯堡
《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大师们)》以世界著名研究机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背景,撷取了一批为20世纪科学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工作、生活片断。这些科学家包括相对论的创立者、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天才数学家、逻辑学家哥德尔,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细胞自动机大师沃尔弗拉姆。美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等等。作者埃德·里吉斯以当代若干重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为线索,以生动的笔触,将自己亲赴实地采访获得的大量鲜活资料串连在一起,让读者从另一视角领略当代科学发展的概况。感受科学巨匠们的个性和魅力。
这里所讲述的都是来自世界著名研究机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科学家们的故事。能够加盟高等研究院的科学家都是在物理学界作出革命性贡献的人物,他们的贡献使人类得以迫近或许是完整的、终级的自然理论;他们在个人生命的时间内,带领我们从量子力学的一缕晨光走到大统一场论,也就是万物至理(Theory ofEverything)的边缘。高等研究院的历史就是这群科学家的历史,也就是埃德·里吉斯的《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大师们)》要述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