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效率、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尽管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还不到20年时间,但已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其研究深度和广度迅速拓展,实践探索也全面推进,在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书就什么是企业“软实力”、如何提升企业“软实力”等问题展开讨论,具体内容包括企业软实力相关理论、企业文化力、企业创新力、集成整合力、企业软实力状况与提升路径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企业软实力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郝鸿毅 |
出版社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效率、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尽管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还不到20年时间,但已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其研究深度和广度迅速拓展,实践探索也全面推进,在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书就什么是企业“软实力”、如何提升企业“软实力”等问题展开讨论,具体内容包括企业软实力相关理论、企业文化力、企业创新力、集成整合力、企业软实力状况与提升路径等。 内容推荐 本书力求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突出实践,探寻途径,以达到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和提升综合实力的目的;二是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在认真学习和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归纳梳理并有创见地论述了企业“软实力”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指标体系和提升路径,便于企业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准确把握其内涵、实质和要点;三是分析和案例相结合,既注重综合归纳与系统分析。又穿插大量实践案例,使读者在掌握企业“软实力”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提升要点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和参考成功企业的主要做法与基本经验,便于学习借鉴、消化吸收和继承创新。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企业软实力研究背景 第二节 软实力与企业发展 第三节 企业软实力的研究意义、方法与结构 第二章 企业软实力相关理论 第一节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第二节 企业社会资本理论 第三章 企业软实力的基本内涵与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企业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企业软实力的形成过程与主要特征 第三节 企业软实力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四节 企业软实力的资源基础与主要影响因素 第五节 企业软实力指标体系 第四章 企业文化力 第一节 企业文化力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第二节 企业文化力的基本架构 第三节 企业文化力指标体系 第四节 提升企业文化力的主要路径 第五章 社会责任力 第一节 社会责任力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第二节 社会责任力的基本架构 第三节 社会责任力指标体系 第四节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力的主要路径 第六章 企业创新力 第一节 企业创新力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第二节 企业创新力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企业创新力指标体系 第四节 提升企业创新力的主要路径 第七章 品牌商誉力 第一节 品牌商誉力的基本内涵与主要作用 第二节 品牌商誉力的战略地位和主要特征 第三节 品牌商誉力的基本架构 第四节 品牌商誉力指标体系 第五节 提升企业品牌商誉力的主要路径 第八章 集成整合力 第一节 集成整合力的基本内涵与主要作用 第二节 集成整合力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集成整合力的基本架构 第四节 集成整合力指标体系 第五节 提升集成整合力的主要路径 第九章 企业软实力状况与提升路径 第一节 中国企业发展特征与国际竞争力状况 第二节 跨国企业发展的新特点 第三节 中外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做法与基本经验 第四节 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 提升企业软实力的总体思路与主要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近年来,“软实力”一词不仅频繁地出现在国内学术论文中,刊登在官方报刊上,而且进入了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中,中国成为世界范围内使用“软实力”最普遍的国家。Soft Power一词在我国有软力量、软实力、软权力等多种译法,目前不同学者对这个词的翻译、表述争论激烈,不同学者对于使用软实力、软力量、软权力有不同偏好。(本书研究对象是企业的力量或竞争能力,因而选择“软实力”的表述方式)在中国期刊网1979到2008年4月13日所收集的关于标题带有软实力、软力量、软权力关键词的2082篇文献中,(其中标题带有软实力的文献1822篇,带有软力量的文献143篇,带有软权力的文献117篇)2007-2008年间1251篇,2006年419篇,2005年243篇,2004年97篇,2000-2003年61篇,20世纪90年代11篇。(主要是1990-1993年间)2004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明确提出新一届领导集体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加速推进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其后中央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提出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问题,尤其是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体代表大会上提到了“软实力”问题,中国已经从国家高度关注“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我们看到,2004年之后,关于软实力的文献明显增加,尤其是2007年以后,这方面文献增加更快。关于软实力(或者软力量、软权力)的相关专著也较多,例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文化力》、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跬步之行——国企软实力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的《区域软件实力的理论和实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软权力——企业基业常青的9个潜规则》、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软实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的《海航软实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的《软竞争力——跨国公司的公司责任理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的《中国:软实力方略》等等,还有更多的是翻译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等人的书籍、论文集。另外,我国也成立了一些软实力问题研究的课题组,例如北京大学软实力课题组,建设了一些网站,如中国软实力网、中国企业软实力研究中心网等。从2006年开始,我国出现软实力研究国家级课题。例如,“美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文化软实力中的哲学问题研究”等先后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企业也把软实力作为研究对象,成立相关课题组。例如,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组织百位专家历时一年多时间研究编制的《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其主题是区域软实力研究的“产业论”及其实践,此外还有北京大学浙江金华软实力课题(根据该课题,项目组出版专著《区域软实力道德理论和实施》)、中央党校海航软实力课题、浙江社会科学院华立集团软实力建设课题、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企业软实力课题等。“软实力”问题不仅成为报刊杂志的热门话题,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成为区域、企业的研究课题。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把“软实力”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会越来越多,高水平的文献将会不断出现。 1993年,我国学者王沪宁发表了关于“软实力”的论文。他认为:“把文化看作一种软实力,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崭新概念。人们已经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看作是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实际上这些因素的发散性力量正使软实力具有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属性。总的软实力态势对谁有利,谁在国际社会中就占据有利地位;目前影响国际‘软实力’的主要因素是工业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软权力的力量来自扩散性,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软实力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其后近十年内,国内关于“软实力”研究的文献很少。一直到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工59878亿元,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六,国家经济实力获得了很大发展,包括经济在内的国家硬实力有了很大提升,同时中国社会对“软实力”的需求明显增加,相关研究文献才迅速增加起来。 中国是世界历史中唯一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凝结和塑造了她的过去,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她的未来。但是在过去一个多世纪救亡图存的拼搏中,面对欧美大国的压力,中国人根本没有机会从容地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在摆脱了民族存亡的危机之后,在美国“软实力”的巨大优势面前,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不仅要有硬实力的储备,还必须要具有文化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必须在“软实力”的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其实中国政界和学界人士对“软实力”概念的关注,是和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所处的国际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有的学者所认识的那样,“作为后起的大国,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军事实力,而是各种软力量。这些软力量包括内部软力量如制度创新、人力资源、文化辐射力、凝聚力与亲和力、高科技研发能力和外部软力量,如国家形象、国际机制的控制力、国际规则的创制力和国际义务的承担能力等。尤其是政治体制、核心价值观、国家认同和凝聚力等非经济因素成为综合国力或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软力量在综合国力结构中比硬力量更为重要。在经济实力作为常量确定的前提下,上述非经济因素就是变量或乘数,对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产生倍增和递减效应。如果把硬力量当作常数,那么软力量就是变数或乘数,它倍增或递减综合国力。随着中国在物质力量方面同发达国家差距的缩减(当然远未达到消除差距),软力量差距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最明显的弱点,同时也是中国在国际环境中又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在此意义上,能否提升和强化软力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因而,未来我国对“软实力”的需求肯定将超过对硬实力的需求。提高硬实力相对容易,但提高“软实力”将不可避免地涉及许多复杂的问题,如体制、观念方面的改革等。 P10-12 序言 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和谐化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内在条件不断变化,机遇与风险共生,优势与劣势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企业就像一艘在人海中航行的轮船,行驶方向与速度、承载能力与抵御风险能力、预期目标实现程度等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外部环境分析,风和日丽、晴空万里的天气并不多,而风雨雷电等恶劣天气却不少,龙卷风和海啸也会偶尔出现,岛屿和冰川等确定性风险容易规避,但暗礁暗流等不确定性风险若预测判断不准或应对措施不力,就容易造成大的破坏性事故甚至沉船事件。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企业无法降低或消除风险,只能提高规避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竞争与合作角度分析,在同一海域上行驶着众多大小不等的轮船,既有巨型、超巨型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很强的轮船,也有与自己船只规模大小、综合实力基本相等的轮船,还有一批目前规模实力较小但成长性很强、发展潜力很大的轮船,这些都是现实或潜在的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如何在全面认识竞争对手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现代竞合理念,是新时期企业制胜的法宝。从内在条件分析,影响轮船综合实力的因素既包括船体规模与结构、装备技术水平、燃料动力供给保障程度等“硬实力”,也包括船队成员的业务素质和队伍整体素质、发展目标、团队文化、合作精神、协同效应、管理能力、集成整合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软实力”。软硬实力相互借重、相互依托、形成合力,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综合分析,外部环境适应力、内在条件制胜力、战略规划执行力和软硬实力融合力,决定着企业的综合实力、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未来。 今年时值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企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由本地企业、国内企业向跨国企业的转变,由学习借鉴、实践探索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方式向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发展阶段、体现自身特点的中国式企业管理方式转变。30年来,中国企业的“硬实力”得到大幅提升,许多方面已经接近、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但“软实力”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开始研究探索什么是企业“软实力”、如何提升企业“软实力”等问题,完成了《企业软实力》的编著工作。归纳起来,企业“软实力”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力、社会责任力、品牌商誉力、企业创新力和集成整合力,“五力”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融合,是互为影响、密不可分、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 在本书编著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突出实践,探寻途径,以达到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和提升综合实力的目的;二是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在认真学习和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归纳梳理并有创见地论述了企业“软实力”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指标体系和提升路径,便于企业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准确把握其内涵、实质和要点;三是分析和案例相结合,既注重综合归纳与系统分析。又穿插大量实践案例,使读者在掌握企业“软实力”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提升要点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和参考成功企业的主要做法与基本经验,便于学习借鉴、消化吸收和继承创新。 本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政策研究室经济管理处郝鸿毅处长主编,北京化工大学姚水洪博士和张英奎教授担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政策研究室经济管理处高级主管郭恩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吴俊豪、北京城市学院讲师冯丽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政策研究室调研一处高级主管宋明信。在编写过程中,北京化工大学王世鎏教授、中国石油企协俞志华教授、廊坊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张议元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冯连勇教授对全书进行了审阅和修改,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胡燕、王月、曲会对全书进行了校对。本书中吸纳引用了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企业软实力方面的论著、论文和相关资料,我们尽量标注了作者姓名、成果名称和出处,但也有一些无法核实或遗漏之处,敬请作者谅解。在此,本书编委会对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艰辛劳动和支持的人们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还会存在一些错误、不当和疏漏之处,诚恳地希望专家、同仁和读者 郝鸿毅 2008年7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