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边城抗战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申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孙申著的这本《边城抗战记》是一部以虎饶地区抗战故事为题材和背景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它既以史实为依据和原型,又遵循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规律和要求。书中展现了边城(虎林)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艰苦卓绝的抗战精神。管中窥豹,从书中也可看出全东北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同仇敌忾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内容推荐

孙申著的这本《边城抗战记》是以《虎林县志》和《东方红林业局志》为依托而创作的抗日题材文艺作品。

作品文笔流畅,感情抒发细腻,人物形象十分饱满。作品开篇“沙鸥”愤怒,描述虎林人将日寇侵占了52天的县城又夺回来的英雄事迹;完达山东北支脉曾是党领导的抗联第七军抗击日寇的游击区,在这里,英勇的抗联第七军多次歼灭和击溃日伪军,主人公抗战“姊妹花”大小兰、民众抗日武装山里娇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日赞歌。

目录

“沙鸥”愤怒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揭旗抗日

战斗洗礼

 三、爱国姊妹花

 四、密山突围

误入山寨

 五、帮建山林队

 六、听到救国军的消息

 七、巧遇山下来客

开展完达山游击战

 八、联合抗日大会

 九、从游击战讲到《战区图》

 十、攻占三人班

 十一、拔除五林洞据点

 十二、夜袭小佳河

 十三、密林战评会

冬季“大讨伐”到来之前

 十四、日军的“绝灭之策”

 十五、研究反冬季“大讨伐”的策略

广布侦察网

 十六、要叫水陆空都有我们的人

 十七、秃山头实地侦察

 十八、端掉十八垧地伪军班

女子滑雪队

 十九、建女子滑雪队

 二十、雪原苦练

 二十一、《致伪军同胞书》

 二十二、“雪原神女”

“葆满队”之光

 二十三、空城计

 二十四、冬季“大讨伐”之后

 二十五、日军示范“大讨伐”

新的筹谋

 二十六、确定山南行动

 二十七、正气凛然

 二十八、隐隐的雷声

特殊任务

 二十九、联络反日会

 三十、探集团部落

抗联第七军

 三十一、成立抗联第七军

 三十二、七军声威

 三十三、组建骑兵队

 三十四、“一支劲旅”

败类恶果

 三十五、战地锄奸

 三十六、涤荡浊流

 告慰英灵

 三十七、难忘的新兴洞战斗

 三十八、血染小南河

 三十九、李军长,走好

侦察硕果

 四十、特别侦察目标

 四十一、“将星陨落”

阴霾沉沉

 四十二、边城那段岁月

 四十三、乱云飞渡仍从容

 四十四、看似沉静的路上

 四十五、保护大森林

独木河之歌

 四十六、独木河人

 四十七、喋血南山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禽“沙鸥”愤怒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1931年秋,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祖国东北许多城市相继陷落,广大农村遭到蹂躏。黑龙江的马占山将军正气凛然,率部在嫩江江桥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打响抗日救国第一枪。马占山将军的爱国壮举,使全国人民深受鼓舞,纷纷集会游行,捐款捐物,支援东北抗日前线勇士们。然而时隔不久,战局急转直下,日寇凭借优势兵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气势汹汹地向东北全境进犯。

我国东北东部有两座县城最为日本关东军觊觎,一为密山,一为虎林。密山是抵达东北东部国境线的通道自不必说,虎林则是东北东部边陲重镇,它与苏俄隔江相望,有重要战略意义。有狼子野心的日本帝国早已垂涎三尺。

虎林,因一条碧蓝清澈、波光粼粼的河流横贯境内而得名,即七虎林河。七虎林,系满语“稀忽林”的转音,为沙鸥之意。虎林,可谓一座美丽的“沙鸥”之城。它位于当时吉林省东部,在完达山南麓、乌苏里江左岸,是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的“北大荒”一隅。

此刻,日本关东军密山支队在支队长人见顺士大佐的带领下,乘军车从下城子出发,直奔密山县城而来。

人见顺士,中年人。留小撮八字胡,鹰鼻架一副眼镜,面容阴沉,一路与宣抚官西川清兵卫交谈甚密。西川清兵卫比他小几岁,圆脸,稍胖,一副谦恭样子。

“我们支队集关东军之精锐而建成,战胜自卫军不在话下。”西川清兵卫献媚地说。

人见顺士沉默不语。

原来密山支队是在1932年12月拼凑起来的,由关东军步兵第十联队、步兵第二十七联队第一大队、野战炮兵第十联队第三大队、工兵某部第一小队及野战汽车队组成。对这支杂牌部队,人见顺士起初是信心不足的,随着“东进”命令的执行,也就无暇顾及了。此刻宣抚官提起支队战斗力,他又从何说起呢?

面对日军猖狂进犯,是迎战,还是撤离?密山守军吉林自卫军总司令李杜与参谋长杨耀钧商议对策。

李杜,四十开外人。一般身材,净白脸,两眼炯炯有神。杨耀钧约长两三岁,细高挑儿,举止斯文。

李杜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东北军不战自退,使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很快丢失了东北大片土地。如今密山支队向我吉东进犯,我们决不能效法张海鹏投入日本人的怀抱,那要受到天下人的唾骂,但也要吸取马占山江桥抗战失败的教训。我看,撤离密山是上策。”

杨耀钧缄口无言,心里嘀咕:这不叫不战自退,又是什么?他沉思片刻,无奈地说:“还是总司令决定吧!”  李杜看了看地图,指着图上绘的乌苏里江:“这就是我们的退路。”

李杨二人同乘一辆小汽车率自卫军向虎林方向撤退。

天,阴沉沉地黑下来。

人见顺士率部抵达密山时,闻报李杜已于当日撤离县城,他仰天大笑:“自卫军不发一弹便逃之夭夭,真乃天皇洪福!”他将接管县城的事交给副支队长菊耳次郎中佐,自己与宣抚官率部追击自卫军去了。

密山失守,“沙鸥”之城“山雨欲来风满楼”。伪满虎林县县长乐绍奎急忙与自卫军第一旅第四团团长李庆云商议对策:“庆云,日本子能来咱县城吗?”

“这还用问?日本子到来是早晚的事,问题是我们该咋办?”李庆云说。

乐绍奎听罢,两眼直勾勾地看着他:“民众成天议论反日,我们又该咋办?”

“民众反目势头,不是无缘无故的。早在前年,就听说吉林省警务处在训令中提到‘在虎林,查有共产党十余人’的话。后又听说共产党在饶河建立中心县委,管抚远、饶河、宝清和虎林一带的发动民众工作。民众一口_个反日,还不是共产党挑起来的?”李庆云流露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乐绍套听他一讲心中似乎有了底。他趁热打铁,邀李庆云到家里饮酒长谈。

酒过三巡,乐绍奎说:“当前局势忒紧,咱们也该有个对策呀!再说,咱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跑不了你也跑不了我!”

P1-3

序言

《边城抗战记》是一部以虎饶地区抗战故事为题材和背景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它既要以史实为依据和原型,又要遵循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规律和要求。书中展现了边城(虎林)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艰苦卓绝的抗战精神。管中窥豹,从书中也可看出全东北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同仇敌忾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边城抗战记》侧重记述抗联第七军在完达山游击战中的战绩,多次提到暴马顶子、十八垧地和大叶子沟这样一些地名。这些地方我非常熟悉,当年我身边的一些战友就壮烈牺牲在那里。我在缅怀他们的同时,也无数次回想到他们牺牲时的场景和地方,因此,我对本书所述及的抗联往事感到亲切。

1936年冬,我参加东北抗日联军,成为抗联第六军一名女战士,当年12岁。一路风雪征程,使我终生不能忘怀那段艰苦的战斗岁月。

在东北抗日战场上,东北抗日联军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凶恶残暴的敌人,义勇军和许多民众抗日武装相继被敌人吞噬了,唯独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能够愈战愈强,使敌人胆寒。并且,在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义勇军和民众抗日武装的余部纷纷向抗联靠拢,形成联合抗日新局面。尽管抗联部队在抗日过程中历经极大的困苦,喋血奋战,但在党的领导下,终于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宗旨,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

记得1936年秋,我们儿童团在刘忠民书记指导下开展救亡宣传募捐活动。演出前我向乡亲们讲演,接着全体宣传队员唱了《国民党成了什么样》《妈妈您不要哭》等歌。演出还没结束,乡亲们便争相拿出粮食捐献给抗日勇士们。刘书记立即派人把募捐来的粮食送到完达山的七星砬子和双鸭山抗联密营。我参军后,亲眼看到许多民众冒着生命危险,给抗联部队送粮、送被褥、送衣服、送鞋、送医药。有的民众,为了给抗联保密,在敌人威逼审讯下,宁愿忍受酷刑,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泄密。抗联为百姓打日寇,百姓爱抗联如亲人。我每想起抗联的往事,就想起军民鱼水情。人民群众对抗联的拥戴和支援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深情厚谊。

1938年以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转入极端艰苦的斗争阶段,抗联各部队不得不转入人烟稀少的深山区。在异常困难的形势下,不仅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而且受到断粮、断药等威胁而经常忍受饥饿和疼痛的煎熬。尤其在冬季,天寒地冻,缺衣少食,斗争更加困苦。指战员们常在饥寒交迫的境地与超过自己力量十几倍、几十倍的敌人周旋,喋血苦斗。这种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为国家、为民族与强敌血战到底的抗联精神,永远值得后人传承发扬。多年来我以身为抗联队伍中的一员而深感自豪,并一直努力宣传东北抗战历史,以励后人。

《边城抗战记》是讲抗战故事、宣传弘扬抗联精神的一部文学新作,因此,我希望它能够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后记

人生中的重要经历,会凝聚成某种情结,植于心、溶于血,与生命浑然一体、形影相随。

我就怀有三种这样浓郁的情结:

一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留下的军人情结。亲历战争的军人,更能深刻理解保家卫国的使命和为国捐躯的壮烈。我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炮战敌人炮弹爆炸后旋落在我身边的一枚弹片,借以对牺牲战友的缅怀。尽管那场战争早已成为过往,但军人情结却令我难以割舍。

二是几十载开垦建设北大荒积淀形成的北大荒情结。偏居国土版图东北一隅的北大荒,先后见证了国家与民族的两次壮举,彰显出双重伟大的精神:艰苦卓绝、勇赴国难的东北抗联精神和开疆拓土、创业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抗联将士的遗迹和丰碑与北大荒创业者的艰辛和成就,共同汇聚在群山密林之中。1968年仲夏的一天,我在东方红林业局青山林场第五采伐小工队和工人们一起铺垫山路,取土时发现一处埋于地下的人与马的遗骨。据史料记载,这里邻近抗联的根据地,曾是抗联部队与日本“讨伐队”鏖战之处,所发现的十有八九是抗联烈士及其战马的遗骨。抗联的英勇历程让我深切感怀,北大荒的创业岁月令我此生无悔。

三是源于青年时代的文学意趣潜蕴而生的文学情结。在1949年参军前的中学时期,我就对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抗关援朝回国后,于1956年被选派到沈阳高级炮校学习深造,业余时间也多用于阅览文学作品。1958年途中终止了军校学习,响应国家号召,作为十万转业大军中的一员,赴北大荒屯垦戍边,在异常艰苦的生活中,文学偏好也未曾消退。后来,为系统学习文学及相关知识,我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50多岁的年龄成为考区内最年长的考生。经过不懈努力,在步入花甲之年前夕,终于通过了所有科目的考试。几十年来,无论工作生活如何变化,文学情结始终都潜藏于心,不离不弃。

正是军人情结、北大荒情结和文学情结三者的叠加与融合,激发起我以北大荒地域的抗联故事为题材开展文学创作的愿望,并最终将故事发生地聚焦到我开垦建设几十年的这片热土——边城虎林与东方红林业局。

为实现这个愿望,我离休后重点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一方面是深入了解虎林及其周边地区的抗联历史。仔细研读《虎林县志》《抗联第七军在东方红林业局施业区内的活动》等文献,广泛收集整理书籍、报刊杂志中反映出的相关史料:遍访抗联留在施业区内的20余处战斗遗址,实地考证、缅怀英烈。

另一方面是学习提高写作技能。参加了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前身为中央文学研究所)培训中心文学创作班的学习,并加强习作的训练。同时,构思作品的结构,并借鉴纪实文学样式,将抗联史实与边城百姓广泛支持抗联、同仇敌忾的故事相融合,丰富作品的情节要素。

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多方关怀和帮助,他们是: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孙景辉;虎林市党委宣传部及市文联;东方红林业局党委、党委宣传部、老干部办公室;还有,我的老伴和子女。

作品完成后,承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审李智新对本书推荐,并与责任编辑付秋婷、美编刘乙睿共同精心编审和装帧设计。几次样书征求意见并反复校订,充分体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为读者、作者以及出版社自身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德高望重的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黑龙江省政协前副主席、现任黑龙江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俄罗斯政府授予“朱可夫勋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的荣誉获得者李敏,以她深厚的抗联情怀欣然为本书作序。

在此,对上述提供大力支持关心帮助的单位和人员,表示衷心地感谢!对李敏老同志表示诚挚的敬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谨以此书讴歌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的抗日武装——东北抗联的艰苦卓绝、慷慨悲壮的抗战精神。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加之掌握资料难免不足,书中若有不当之处,敬希抗联老同志和知情者以及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作者

2015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