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颖、肖双丹编著的《忠孝的智者(诸葛亮)/传世励志经典》中看到的诸葛亮,也许是属于残酷沙场上的可以指挥干军万马的军事家,也许是在朝堂上可以翻云覆雨的政治家,也许是严格教育子女的慈父,也许只是一个愚忠于蜀汉的普通人,那么多的“也许是”,但是我们只能从历史留下的只言片语中去想象当年烽火连天的一切,到底也没有人清楚,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不仅人会老,就连故事传说也总会有一天老去,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恒不变,面对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去哀叹这种无奈的式微,但是总会有一种永恒会超越时间,就像是烟花般灿烂地活在漫长的历史中,即使死去,即使改变,也会成为一段永不褪色的传奇。
程颖、肖双丹编著的《忠孝的智者(诸葛亮)/传世励志经典》一书从家世学识、政治思想、治国方略及历史功绩等方面,讲述了一代名臣诸葛亮传奇的一生。本书语言优美,情节构思巧妙,方便读者阅读和学习。
诸葛亮的童年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充满了天真与烂漫,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因为生于富贵的望族中,丰富的物质条件给了他良好的教育条件,年纪尚小便显现出了学习天赋,但是一切都被迫在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时画上了句号——他的父亲诸葛硅在病痛中去世了。
诸葛瑾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大限之日马上要来了,趁着还算清醒,躺在病榻上的他唤来了自己的续弦顾氏,嘱咐她找回在外地的大儿子诸葛瑾和弟弟诸葛玄,顾氏听从了诸葛琏的要求,连夜派人把诸葛硅病重的消息带给了他们,催促他们立刻赶回见诸葛硅最后一面。向刘表说明了家中情况,诸葛玄就马不停蹄地奔驰在回乡的路上,而诸葛瑾也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往家中赶。
看着失去了父母的诸葛亮,他的叔父诸葛玄心中更是一痛。三岁失母,八岁丧父,再逢上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诸葛家的孩子根本没有办法撑起这个偌大的家族。如今皇帝死了,叛乱起义四起,灾荒连年,官吏士兵犹如打家劫舍的土匪,如果自己不再对他们施以援手,那么这群孩子就真的没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可怜诸葛亮他们几个小小年纪就面临如此光景,诸葛玄终于下定决心承担起兄长未完成的责任,好好照顾他的遗孀和这群孩子们。这也让诸葛亮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艰难,眼前的挫折就像是一座翻越不过去的大山,窘境使这个早慧的孩子坠人了深深的迷茫,但是他已经开始意识到,他的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更是诸葛一族的命运。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刘宏在嘉德宫驾崩,谥号孝灵皇帝,于文陵安葬。年幼无知的少帝刘辩登基继位,暂由何太后临朝主政,这样就导致宦官和外戚轻松取得控制皇权的特殊权力,皇权逐渐没落衰微。深知朝廷派系之争的董卓得知灵帝驾崩的消息后,就密切注视朝廷各派动向,在河东伺机而动,随时准备见机行事。不久,大将军何进的密令就传到了董卓的手中。
少帝的舅舅何进是外戚势力的重要掌权人,在灵帝死后,他曾经一度因为担心自己利益不保,而与司隶校尉袁绍相互勾结,想要用计诛杀张让,但是此举遭到何太后强烈的反对,何进又诱董卓入驻朝廷,以圣旨名义召他进京讨伐张让,并希望以此来威胁何太后就范。董卓接到圣旨后,便立即召集人马,连日引军进京,上书少帝“逐君侧之恶”,“收让军,以清奸秽”,可是董卓还没来得及赶到洛阳,何进就因卷入争斗被张让等人杀死。这时,袁术也趁乱领兵进入洛阳,在听到何进被杀的消息后,便命人放火烧毁了南宫,并下令继续追杀张让等人,走投无路的张让和段硅劫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至黄河渡口小平津(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对此不知情的董卓在行进途中望见京城一片火海,就知道情况有变,知道少帝逃往北芒后,又急忙率兵前往拦截。当时,刘协九岁,少帝十四岁,相比与惊慌失措的少帝刘辩,董卓对镇定自若的刘协更为喜欢欣赏,而又考虑到他是董太后亲自抚养长大的,于是,便有了罢黜刘辩、拥立刘协的念头。
少帝在董卓的帮助下重新返回了皇宫,董卓也开始光明正大地干预整个朝廷,这也使得各个州牧纷纷利用天下大乱,名正言顺在地方割据势力,而那些未被改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机扩大权力和武装力量,还有人在战乱中自封为州牧和剌史,如此一来,东汉中央政府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不复昔日汉室的威严。
P6-7
为了给《传世励志经典》写几句话,我翻阅了手边几种常见的古今中外圣贤大师关于人生的书+大致统计了一下,励志类的比例,确为首屈一指。其实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是动宾结构的词,励是磨砺,志是志向,放在一起就是磨砺志向。所以说,励志不是简单的立志,是要像把刀放在石头上磨才能锋利一样,这个磨砺,也不是轻而易举地摩擦一下,而是要下力气的,对刀来说,不仅要把自身的锈磨掉,还要把多余的部分都要亳不留情地磨掉,这简直是一场磨难。所有绚丽的人生都是用艰难磨砺成的,砥砺生命放光华。可见,励志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立志。国人都崇拜的一本书叫《易经》,那里面有一句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一切圣贤伟人无不遵循此道。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立什么样的志的问题,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往今来,凡志士仁人立的都是天下家国之志。李白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自居易有诗日: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二是励志。有了志向不一定就能成事,《礼记》里说:“玉不琢,不成器。”因为从理想到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志向须在现实的困境中反复历练,不断考验才能变得坚韧弘毅,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实现。所以拿破仑说: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志向。孟子则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描述得如此艰难困苦。我们看看历代圣贤,从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到孔夫子、司马迁、孙中山,直至各行各业的精英,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终成大业,哪一个不是砥砺生命放射出入生的光芒。
三是守志。无论立志还是励志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了人的一生,无论生命之火是绚丽还是暗淡,都将到它熄灭的最后一刻。所以真正的有志者,一方面存矢志不渝之德,另一方面有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之气。像孟子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代有位首辅大臣叫刘吉,他说过: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话说回来,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不管你做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空活百年。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为读者满足心灵的渴望,有的像心灵鸡汤,营养而鲜美;有的就是萝卜白菜或粗茶淡饭,却是生命之必需。无论直接或间接,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惊喜。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李白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款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杜甫
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
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
——岑参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李商隐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元微之
淡泊于今尚若斯,清流疏柏武侯祠。
三分未竞贤臣志,一表应怜庸主师!
——老舍
长星昨夜落营中,朴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唯显昭著名。空余帐下三千客,辜负胸中百万兵。好看青怡白昼里,于今复无雅歌声!
——《三国演义》
不得不承认这些诗歌里的诸葛亮,即使在沉默的文字间也闪耀着与众不同的光辉,乱世桃花逐水流,诸葛亮的大半生都在这片土地上漂泊无定,看似风光无限好,但是只有他自己明白其中的风霜苦楚。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人,三国时期为蜀汉的丞相,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这一个个沉重的头衔无不在向世人诉说这份福泽后代的荣耀,诸葛亮是注定要承受天下百姓目光的人。《袁子》说:“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日‘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花尽一生的心思,为了匡扶刘备建立蜀汉而殚精竭虑,之后又辅佐少主刘禅巩固帝业,他身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更是成为后世赞扬学习的楷模。他的精神生命要大大长于他的自然生命,诸葛亮为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直到现在,也依旧存在于世,并为世人所称赞。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位宰相,但是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在官方史料里,在民间传说里,他创造了众多的富有奇幻色彩的发明,包括馒头、孔明灯、木牛流马、八阵图、诸葛连弩、孔明锁、地雷等等,这些给他的身上蒙上了一层看不清的纱,让后来人为他的奇思妙想万分着迷,想去猜当初他第一次燃起孔明灯的模样,想去猜他第一次画下八阵图的风采。
当年三顾茅庐的佳话依旧没有被人遗忘,刘备以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亮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不顾自己年老体衰,为匡扶汉室而身先士卒,虽几次北伐皆无功而退,却仍矢志不渝,以死效忠于蜀汉。他夙兴夜寐,意尤嫌不足,总希望能够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来报效对先帝刘备的一片忠心。在五丈原时,诸葛亮旧病复发,一脚已经踏进了鬼门关,他自知危在旦夕,但为了上报君恩,下救民命,仍然顽强地奋斗在第一线。虽然他几次吐血陕西省勉县定军山脚下,当年诸葛亮临终前特意要求刘禅在他去世后将他葬在这里,嘱咐后人不要陪葬品,不要丰厚的葬礼,让他清廉地活着,也要清廉地死去。这里是诸葛亮的人生终点,他的魂归处,他在这里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在天地万籁俱寂之中,听着后来人诉说着有关他种种的传奇。据史料地方志记载,公元263年,后主刘禅下诏为诸葛亮修武侯祠的时候,曾经在此栽植了象征诸葛亮年龄的五十四株汉柏,虽然后来因为某些原因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是现在仍有二十二株被保留了下来。因为当时对它们所谓争议良多,1979年当地政府为了证明它确实属于汉柏,请北京林学院的专家到武侯墓用现代科学手段对22株树木进行一一测定,并最终确认它们已生长了一千七百多年了,证明了这些参天的汉拍的的确确是陪着去世的诸葛亮才在此落地生根,是武侯墓不可分离的重要一部分。
武侯视克复中原为已之大任,但壮志未酬而身先亡,其七擒孟获、赤壁鏖战、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的大智慧却依旧在民间广为流传。中国流传下来的很多歇后语都是关于诸葛亮的: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草船借箭——多多益善、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等等,无一条不是在赞扬诸葛亮的伟大智慧。而关于诸葛亮的成语也数不胜数,包括初出茅庐、鞠躬尽瘁、三顾茅庐、闭门思过、盖世无双、思贤如渴、龙盘虎踞、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妄自菲薄、任重才轻、草船借箭、作奸犯科、欲擒故纵等等。
在与对手的政治斗争中,诸葛亮总是善于把握全局,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牢牢掌握制胜的主动权;在军事较量中,总是知己知彼,重视掌握情报,打心理战,或伏击、偷渡、伪装、奔袭,虚虚实实,干变万化,他的计策总是能出乎人们意料。
诸葛亮的一生都是故事,他以高远的目光看到了时代的变化,关于他的文化形象,中国历代文人总有些不同的看法,他是中国文人的靶子,那些是是非非,黑黑白白,清清浊浊,竟是哪代文人墨客都说不尽道不完的。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这句话放在诸葛亮身上也十分适用。不管是世人高估他也好,还是名副其实也好,每个人心中的诸葛亮都不一样,如何知道高估还是低估?
你们从这本书中看到的诸葛亮,也许是属于残酷沙场上的可以指挥干军万马的军事家,也许是在朝堂上可以翻云覆雨的政治家,也许是严格教育子女的慈父,也许只是一个愚忠于蜀汉的普通人,那么多的“也许是”,但是我们只能从历史留下的只言片语中去想象当年烽火连天的一切,到底也没有人清楚,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不仅人会老,就连故事传说也总会有一天老去,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恒不变,面对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去哀叹这种无奈的式微,但是总会有一种永恒会超越时间,就像是烟花般灿烂地活在漫长的历史中,即使死去,即使改变,也会成为一段永不褪色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