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淑珍著的长篇小说《女刺客/跨度长篇小说文库》表面看是“英雄传奇”,实则与“世情小说”非常相近。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小人物用血泪构筑的大理想。普通女子成长为民族英雄,纯文学作家创作的貌似“通俗”的小说。总之一句话,这部“津味儿小说”很好读,很有特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女刺客/跨度长篇小说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管淑珍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管淑珍著的长篇小说《女刺客/跨度长篇小说文库》表面看是“英雄传奇”,实则与“世情小说”非常相近。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小人物用血泪构筑的大理想。普通女子成长为民族英雄,纯文学作家创作的貌似“通俗”的小说。总之一句话,这部“津味儿小说”很好读,很有特色。 内容推荐 按照天津作协“津塔文丛” 重点文学作品扶持项目的要求,管淑珍著的长篇小说《女刺客/跨度长篇小说文库》在宣传天津市和平区的历史、经济、地理、文化、民俗、人物、风情、景观、传说等人文元素时会运用一些考据的方法,但是这部小说绝无半点学究气。作品以居住在英租界的一群“抗日杀奸团”的年轻人的生活为题材,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占领天津时百姓的痛苦生活现状以及“抗日杀奸团”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 目录 天津才女的地域小说(代序) 第一章 因缘际会天津卫 第一节 “克死”亲妈的小女孩 第二节 到天津卫去 第三节 郝文轩是丁家的姑爷 第四节 1931年的人生变局 第五节 在日租界的角落里 第六节 此杏花村非彼杏花村 第二章 渐渐失去闺阁面目 第一节 父爱如山,心事如雨 第二节 在月下惊碎了英雄虎胆 第三节 “没有萧何死不了韩信” 第四节 敲开一扇陌生的门 第五节 将要完成角色的转换 第六节 战争不让女人走开 第三章 折戟沉沙日租界 第一节 天津卫的刀兵之苦 第二节 平生第一梦 第三节 从疯癫到坚强 第四节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第五节 程锡庚——平生志气运未通 第六节 父子两代“中国通” 第七节 假象与真相 第八节 困在垓心 第九节 在劫难逃 第四章 女刺客的当行本色 第一节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第二节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第三节 勇气十足,过分天真 第四节 你能再拥抱我一次么 第五节 女刺客成人礼 第六节 汉奸身边的女人们 第七节 附逆只是权宜之计? 第八节 与刺客擦肩而过 第九节 书生杀手祝友樵 第十节 牢狱之灾 第五章 以神枪手的姿态 第一节 女性美是可塑的 第二节 回到原点,不改初衷 第三节 打倒汉奸爸爸 第四节 刹那间咫尺天涯 第五节 生子当如丁至柔 第六节 刺杀日本间谍山崎一郎 第七节 抄没敌伪产业风波 第八节 万箭穿心的丁至柔 第九节 我是峨眉山上一蛇仙 第十节 归来的巾帼英雄 第十一节 那魂牵梦萦的地方 跋 试读章节 一群孩子在武术教师带领下,练习武功,躲在一边的丁至柔偷着学、悄悄练。 “老丁,你家女孩子,怎么这么调皮?” 听到武术师傅告状,丁若渠问丁至柔:“你是小女孩子,怎的去跟野小子们学武术?” “我要学会武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我要杀尽天下的坏人。” 听了这一句,丁若渠的脸,倏地变了颜色。父女俩的眼神,不再对接,而是各自投向不同的方向。 起风了,黄土弥漫的苍茫天地之间,一辆独轮车负重前行,很慢很慢,老人步子蹒跚,脸上却什么表情也没有。丁若渠望着那负重的老人,凝神思考着,他牵着丁至柔的小手:“坏人?嗯,孩子,你还没有能力分清坏人和好人。回家吧,孩子,那些说你坏话的人也不全都是坏人。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父亲丁若渠只能用这样的话来劝导小小的丁至柔,丁至柔一抬头,父亲像一株高大的树,支撑着整个天空。 黄土弥漫的苍茫天地之间,老人和独轮车不见了,飘然而至的是母亲那轻灵飘逸的影像。 瞬间即逝,母亲的影像不见了。 丁至柔将脸埋在自己的臂腕里,悄悄擦去无法控制的泪水,她不想让父亲看着自己的哭。 她本能感觉到,父亲,或许是由于与自己性别不同的缘故,他不如同性长辈那么细腻温暖。她更愿赖在蒋姑姑怀里,有时候哭湿了蒋姑姑的衣襟,她也不会有害羞的感觉。蒋姑姑是丁至柔的乳母,丁若渠将这小小的女婴托付给蒋氏,因为蒋氏夫妻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很有爱心。不料,蒋姑姑怀抱的温度,刚刚焐热这个失去母亲的小女孩子的心,自己却因产后血崩去世了。丁至柔对于这位蒋姑姑印象是时而淡漠时而清晰的,因为在她六岁时就永远失去了这位蒋姑姑,村中的长舌妇们更加振振有词:这是一个命硬的孩子,克死亲妈,克死奶娘。 父亲又要回天津了,父亲的背影定格于村子的尽头,让丁至柔感觉很痛苦。父亲在天津卫工作,具体从事什么工作,丁至柔弄不清楚,有一个很陌生的词汇蓦然闯入她的大脑:日本。丁至柔恍恍惚惚听大人们说,父亲从事的工作,与日本有关联。 姑姑丁淑君说:“你爹要去天津,到日本人的学校里讲经学课。我看见你爹收到一份电报:速去中日中学接受任务。曾至伟。” “日本,一定很远很远,出了这个村子,走很远的路,才能到吧?” “我也不知道。” 姑侄俩为了“日本”这个陌生的词汇一齐发起呆来。 祖父丁汝德的继室——与丁至柔没有血缘关系的祖母刘氏,是一个严厉的老妇人,在丁至柔六岁的时候,刘氏回村来张罗着给丁至柔缠足,女人的事情,似乎总得由最有威信的女人做主。 祖父在县城,父亲在天津,只有姑姑丁淑君一个人站出来,反对缠足,可是,刘氏等人笑了:“一个疯子,懂得什么?” 丁淑君一直被当作疯子,独处一室,独来独往。 丁淑君当时的表情真可怕,她斜睨着刘氏,竟有十多分钟那么长,目光是阴郁的,凝滞的。 其实丁至柔一直都听到别人说:丁淑君是疯子。在丁至柔的眼中,丁淑君与那些疯打疯骂的疯子并不一样,她的一举一动都很正常,只不过有一点,她一开口说话,就与全村妇女大相径庭。有时候,丁至柔甚至想,会不会是村里的妇女们都疯了? P3-4 序言 天津作家管淑珍的二十余万字长篇小说《女刺客》正式出版发行,可喜可贺!应邀作序,深怕笔力不逮,话说不到点儿上,但又实在推辞不了,只有从之。好在一篇短序质量无论优劣,都不会对作品产生本质性的影响,且信笔写来,记录下我读该小说的真实感受,并对作者做一简要介绍,仅供读者诸君参考。 《女刺客》在2015年出版发行,正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这也是天津作家向这个重要纪念年份献上的一份厚礼。上世纪日本帝国主义猖狂侵略中国,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天津当年也是沦陷区之一,天津城乡也同样遭受了无比的耻辱与苦难。但同时,天津人民也富有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在抗日战争那段不平凡的岁月里,天津市曾涌现出很多不屈不挠、勇敢斗争的光辉事例。“抗日杀奸团”的传奇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并广泛流传。 身为天津本土作家的管淑珍,出于对这座大都市的深厚感情,敏锐地抓住了天津历史上真实的抗日故事,经过了大量的收集和采访,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并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借鉴古代历史小说“七分实三分虚”的写作原则,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以虚构,倾其赤诚心血,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作和修改,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丁至柔是一位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观念培养出来的才女。她的父亲在天津中日中学担任经学讲师时不幸被袭身亡,而且被人冤枉为汉奸。丁至柔凭借对父亲的透彻了解,不相信父亲的汉奸罪名,便秘密参加了“抗日杀奸团”,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为父亲报仇并洗刷恶名的机会。就这样,丁至柔经历了血与火的战斗洗礼,从开始为报个人私仇而努力的小我,终于走向了束Ⅱ杀日本恶寇及卖国汉奸的大我,在反抗侵略者的残酷斗争中完善了自我,成长为一名坚定的爱国勇士。 小说在表现曲折生死搏斗的主线同时,还将主人公丁至柔与包办婚姻对象郝文轩的爱恨情仇、她与天津老城土生土长的“路歧人”柳艺阁的兄妹之情,两条副线巧妙地穿插其中,感人至深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温柔善良的性格特点,使读者体会到了人性的美好,人生的可贵。 作者在增强小说的文学性的同时,努力保持历史性、民俗性和可读性,并将具有天津地域文化特征的风土人情描写得生动有趣,中间还穿插了天津市的地理风物、民俗掌故及历史传说等,为小说增添了一抹城市文化的亮色。 说起刺客,人们便会想起《史记·刺客列传》,那是大文豪司马迁替普天下侠肝义胆的热血男儿“立言”之不朽伟著。至于女子做“刺客”,那本身就具备了传奇色彩和神秘意味。中国历史传说中有萦缇救父、木兰从军的故事,传之久远。在天津近代史上,还真发生过施剑翘女士为父报仇,在居士林刺杀了大军阀孙传芳的事件,当年曾轰动全国。出于对女刺客的仰慕,管淑珍曾写过小剧本《施剑翘血溅居士林》。于是,在构思这部作品时,管淑珍就借鉴了真实人物施剑翘的思想内核与一些行为个性,比如小脚放足后做手术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力,比如自幼喜欢诗词却怀揣使命苦练成为神枪手,等等,虚构塑造了丁至柔的文学人物形象,并通过她的细节描写和大量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让主人公活在了读者心中。 为写好这部作品,管淑珍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她搜集了很多素材,了解到历史上有一位“抗日杀奸团”的成员,名叫张世一,是女士,但已去世。后来,读到了该人写的回忆材料,虽只有三页,却异常宝贵。还观看了凤凰卫视对“抗日杀奸团”的报道,阅读了与天津租界、民国刺客、汪伪汉奸等有关的近百部书籍,包括《周作人传》都认真读了。在创作中,她力图不将英雄人物和汉奸脸谱化、漫画化,注意做到对同类人物塑造要有层次,有区别。这是她从《红楼梦》塑造人物的方法学来的,脂砚斋称这种写法叫“间色法”。同是汉奸,同是抗日英雄,越是同类人物,越要写出人物间的细小差别。 《女刺客》表面看是“英雄传奇”,实则与“世情小说”非常相近。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小人物用血泪构筑的大理想。普通女子成长为民族英雄,纯文学作家创作的貌似“通俗”的小说。总之一句话,这部“津味儿小说”很好读,很有特色。 小说主人公丁至柔是六艺皆通的才女,本书作者管淑珍也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女。她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刊社子日诗社和七月诗社的社员,是天津市作家协会和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还是天津市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她年轻时在工厂工作,生活困难,人生陷入灰暗的低谷。她曾在职业学校担任语文教师,中年辞职脱产求学,四十岁去考研,考文学院,并因全力求学而影响了对孩子的照顾,导致她总感觉对不起家庭,也使自己失去了固定的工作。这样的选择和对文学的痴迷,在生活中很罕见。 2009年管淑珍毕业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是硕士研究生学历,所学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就学期间,她师从冯骥才先生,不仅系统学习了文学史、文学思潮、文献研究、西方文论、作家研究等各门研究生课程,而且在学院组织的国际国内科研学术活动中提高了眼界,锻炼了能力,奠定了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与开阔的学术视野。 研究生毕业后,管淑珍在某报刊任副刊编辑并从事自由撰稿工作。曾于2008年与张连科教授合著《诸葛亮集校注》,该书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2008年1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13年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同仁一起参与天津皇会研究,并与人合著《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静海县台头镇大六分村登杆圣会》。她在多家报刊发表了散文、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等作品,已出版了个人散文随笔集《隔院笙歌》和《问取扁舟》,即将出版天津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刘云若评传》。2015年上半年,《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了管淑珍的七千字的“津味儿小说”《市井英雄》。而《女刺客》这部长篇小说,则是她文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收获。初稿完成时,是二十多万字,当时工作劳累,杂稿不断,病魔已悄悄潜人身体。待征求完各方意见,正要全面修改完善时,她身体的疾病爆发了,只能是边修改,边治病,折腾了许久,修改了多遍,在与疾病抗争中,终于将作品定稿。 我认识管淑珍已有数年了。最早的印象,是在天津曹禺剧院,天津诗歌界在那里举办一次大型诗歌朗诵会,她负责签到工作。那天她很早来到会场,在桌子后面,笑容可掬,欢迎每一位到会来宾。不论是著名诗人,还是无名的普通诗歌爱好者,不论来者年长年幼,她都热情迎接,点头致意,送上一股温馨的春风。后来见她多次,总是这样,在各种场合,俯下自己的身姿,甘愿做个为众人服务的文化志愿者。她有学识才华从不到处炫耀,有文学成果从不以此自傲。处事低调,待人热情,善良本分,酷爱文学,就是管淑珍的做人宗旨和基本性格。 欣赏管淑珍,敬佩管淑珍。本书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她对我讲过,她还有不少的创作计划。我盼望她今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相信她能够做到,不会辜负喜爱她的读者们。 是为序。 2015年8月10日 后记 我知道管淑珍写《女刺客》还是在两年前,偶然打开管淑珍的QQ空间“泥絮阁管淑珍”,看到她在2013年4月11日发表的日志《和平区文联签约我平生第一部长篇小说(女刺客)》,当时感觉很奇怪。因为以前管淑珍到天津师大文学院听过我的《文心雕龙》课,并与我院张连科教授合作出版过《诸葛亮集校注》,我一直认为她是潜心国学的守旧派书生,不知为何写起这种从标题上看就带有剑侠味儿的通俗小说?这种小说在她那里能写成什么样子? 后来管淑珍请我为她的短篇小说《失去了的才是乐园》写评论。她小说中那一系列扑朔迷离的象征意象,紧扣人物性格的写意式渲染,意识流叙述手法和呓语般的人物内心独白,充分显示她是一位趣味时尚,思维架构和哲学理念都颇具现代意识的新潮作家。这不由得不使我对她刮目相看了。正因为有了这一次笔墨上的邂逅,当她去年暑假给我送来她的《女刺客》初稿时,我才不再感到惊奇和不解。 这部初稿全然不按以往通俗小说的套路出牌。它那急速快闪的叙述视角,以主观心理感受为线索的情节结构,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个人经历与情感的高浓度渗透,使我看到了管淑珍对她创作生涯中第一部长篇小说的精心打造,对在通俗外衣包裹下实现自己艺术追求的一片苦心。但当我得知她这本书创作的初因,是天津市和平区文联资助的“津塔文丛”重点文学项目的一个选题,在双方签约的合同上写着“表现内容和社会背景以天津市和平区的历史、经济、地理、文化、民俗、人物、风情、景观、传说等人文元素为主,根据相关资料收集、实地采访情况以及该项领域整体情况进行撰写,既要体现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还要体现文学性”等要求时,我不得不直言不讳地向管淑珍指出,她太过看重艺术上的自我实现与创新,而忽略了社会需求与读者接受环境了。果然,管淑珍后来得到的有关领导和作家友人的指导意见都是:“希望故事性强,可读性强。” 这就是艺术圈里常说的“戴着枷锁跳舞”!借用孑L老夫子讲其人格修养境界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作家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在艺术创作上也就不可能完全地做到随心所欲。管淑珍是聪明的,也是谦虚的,她认真听取领导和文坛师友们的意见,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做了一次“破土动工式的大修改”。但这次修改也耗费了她巨大的精力,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这部书我累掉半条命”。当她在一个闷热的大暑天,顶着烈日给我送来厚厚的一叠修改稿时,我感到手中捧读的不是一部普通的小说稿,而是一位执着于文学事业、献身于艺术理想的文坛朝圣者沉甸甸的心血! 可喜的是,管淑珍小说的这一稿比初稿有了大大的改进,它的故事性增强了,情节结构紧凑了,人物性格刻画也更加细腻生动了,大有令人开篇即不忍释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之感。并且小说情节中围绕人物活动穿插的对老天津城中心区标志性建筑、老字号商铺、街道里巷历史溯源的介绍,以及对天津风俗民情的描写,不仅使像我这样的在天津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产生时空跨越、故地重游的亲切感,就是外地读者,也可从中汲取有关天津历史文化的丰富知识,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与吸引力。这样看来,管淑珍小说的这一稿已经很好体现了“津塔文丛”项目主办方提出的以文学形式“全面展示天津市中心区的深厚历史和人文风采”的要求,获得领导审批通过和文化市场上广大读者的认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 不过,管淑珍在履行任务目标,适应读者趣味的前提下,还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己原创的艺术特色,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在艺术上的创新追求。我在前面说过,《女刺客》这书名本身就带有剑侠味儿。管淑珍受命写这个题目,却并没有一味地适俗、媚俗,把它写成一般的通俗小说,而是借这个具有一定市场吸引力和号召力的题目,写出了一部严肃的社会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写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首先,《女刺客》打破了一般通俗小说常有的大段静态人物外貌、环境氛围、场面景物描写的俗套,而将视线始终聚焦在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内心活动上。这很像当年鲁迅先生所说的“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但鲁迅说的是短篇性格小说,对于管淑珍所写的这种长篇传奇小说来说,没有或少有背景介绍和人物外貌、环境景物的静态铺陈式描写,无疑给自己讲述故事、吸引听众增加了难度。但现在看管淑珍的这部小说,虽然省俭了许多背景交代与人物景物描写,但仍能让读者看懂事件情节演进的线索,看清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脉络,应该说她的尝试是成功的。 其次,管淑珍《女刺客》突破以往一般以客观讲述故事 管淑珍《女刺客》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是她解构了传统宏大叙事中的英雄模式,写出了一个在纷繁乱世中苦苦挣扎的弱女子,最终做出惊天大业,成为草根英雄的历程。她的动机没有那么高尚,她的成长道路也没有那么阳光。甚至当她被戴上“英雄”桂冠之后,仍表示“如果有来生,我不愿做女英雄!”丁至柔的人生理想,实际上是回归她女性应有的温柔与贤淑,尽她女性应尽的天职与义务,安享女性应当享有的呵护与尊荣。作者借丁至柔之口说道:“杰出女性?杰出不应该是一个女人的标签儿,好吧,我接受吧。既然大家执意给我这个标签儿,我只好接受了。《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是一种仪式,一种回归女子特质的仪式。”这里特意提到古代女英雄花木兰,绝对有其深刻的寓意。木兰得胜还朝后的最大心愿,是回到故乡,回归自己作为女儿的正常生活,这实在是中国古代最震撼人心的英雄观、价值观,它体现了我们民族亘古相传的最伟大深邃的人文精神。我们赞美英雄、崇敬英雄,鼓励人们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舍生取义,为国捐躯。但我们并不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经常处于逼迫善良人们成为“英雄”的非常态动荡环境。老子日:“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李白《子夜吴歌》感叹:“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杜甫《洗兵马》诗云:“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社会理想是国家安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因此,管淑珍所塑造的丁至柔这样一个非英雄化的“英雄”形象,比之一味向往打打杀杀、好勇斗狠的传统英雄,更能打动人心,也更有社会反省和批判意义。因为是动乱的时代、黑暗的社会,把一个本来柔弱善良的女子逼迫成了持枪舞剑的“英雄”,这表面上看是丁至柔们的光荣,但实质上是社会的悲哀。我们今后的社会发展定向,不应该是继续打造更多这样的“英雄”,而应是努力铲除逼迫善良人们成为这种“英雄”的土壤,使我们的社会民生归于安定祥和的正道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管淑珍的小说对传统侠义英雄模式的颠覆,实在是很深刻,很有现实启发意义的。 盛夏酷热,杂事缠身,应作者管淑珍之请,匆匆写出上述文字,并谨以此祝贺《女刺客》一书正式出版。 2015年7月28日清晨于华苑地华里书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