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在故我思(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孙伟平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自称为“游击战士”的青年学者,用自己的炽热激情和坚实脚步,丈量出自己丰硕的人生。

透过伟平先生的经历,见证了那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也为我们国家的历史刻下了这一代人的印迹和荣光——这一群“特别”之人,他们推动了时代的变革,也一直被时代改变着。他们集体将人生中的黄金二三十年,化成了国家发展需要的土地;他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又秉承了“红军精神”,成为中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的一代。他们,就是所有“50后”和一部分“60后”。

孙伟平的《我在故我思(精)》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一种抱负、一种信念,并有身体力行的执着精神,就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机会,就在那里,但却属于那些不怕吃苦,勇于探索前行的人。

内容推荐

《我在故我思(精)》是孙伟平依据自身的成长经历,依托自身的哲学和文化素养,创作的有关学习、读书、研究、写作、游学、生活等方面的人生感悟、哲学思考。作为一位哲学学者,特别注重将人生经历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并通俗而生动地加以表述,令人在岁月的流逝中,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和力量。

目录

边走边想(代序言)

上篇 “我”是怎样炼成的?

 民办小学

 小学的政治

 公开的日记

 半工半读

 缺粮户心态

 白跑的战士

 成绩调包了

 跑学之难

 书的诱惑

 出人意料奖

 选择的代价

 玩物必丧志

 好人有好报

 一百单八将排座次

 死亡体验

 恐怖的预考

 长腿的课本

 吃错药了

 被分配的“志愿”

 “志愿”被篡改

 逃课标兵

 “孙逻辑”

 天生我才谁来用?

 “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之争

 逃离公共课

 结缘价值论

 “让思想站起来”

下篇 人生与幸福

 闲话“读书”

 影响人生的几本书

 哲学之“大用”

 对“学术批评”的批评

 “向西”还是“向中”?

 治学的“门径”

 职称“经济学”

 职称悲喜剧

 当不得真的职称

 故乡入梦来

 灾难中毁灭的价值

 童趣可待成追忆

 苍凉的废墟边,思绪轻飏

 大海的记忆

 韩国“去中国化”观察

 日本资源印象

 与狼共舞的墨西哥

 生死与幸福

 说不尽的钱

 财富与幸福感

 “官本位”与人的异化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后记

试读章节

民办小学

1973年春,我揣着5角钱的学费,背着母亲自制的布书包,“正式”上学堂了。为什么说是“正式”呢?这是因为,1972年春,我已年满6周岁,在年长我近70岁的小脚奶奶陪同下,曾经试着上过几天学。不过,那时的我性格内向,胆小怕生,从不敢独自待在陌生的环境中。奶奶大字不识一个,耳朵也比较背,耐心地陪着我上了两天学。一天课后,她起身要走,我也随即跑出了教室,不理会身后的老师苦口婆心的挽留,远远地跟在奶奶后面溜回了家。父母见状,一时哭笑不得,也有些无可奈何。当时,知识分子还是排在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的“臭老九”,读书在农民们看来根本不知有什么用处,所以,父母也就顺水推舟,“大方”地应允,“那就再玩一年吧!”于是,我立马扔下书包,去找那些比我更小的伙伴们,稀里糊涂地又玩了一年泥巴。

在当时积贫积弱、百废待举的中国,农村教育着实“欠账”太多,远未走上正轨。与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当年我们就读的小学都是“土法上马”、不太正规的“民办小学”。当时我家居住地名唤常德县黄土店公社回龙桥大队,小学名叫“回龙小学”。毛泽东主席统帅的那个革命英雄主义年代,推崇“人多力量大”,狠批马寅初教授的人口论,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孩子多得不得了。别的地方我不知详情,仅仅我们第四生产队的情况就可见一斑:全队一共17户人家,一般的家庭生四五个,居然有两家生育了“八妹”“九弟”。每个大队都设有“民办小学”,有些甚至还有初中部,其盛况应该是空前的,估计也是绝后的。每逢上学的日子,简陋得连围墙也没有的学校里到处都是学生,拥挤不堪,嘈杂极了。当然,“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学生娃多了,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校园里也总是一片欢声笑语,即便是愁肠百结的人,待久了可能也会受到感染。

“民办小学”最为稀缺的,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合格教师。由于当时取消了中考、高考,中高等教育陷入混乱与停滞状态,加之原有的一些教师被“打倒”,受过专业训练的“科班”教师实在太少了。在广袤而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教师的需求量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基本只能靠“因地制宜”“土法上马”来解决。我们的小学教师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民办教师”,不少还是“民办”的“代课教师”。教师的来源十分复杂,主要是一些上过初中或高中、多少有点儿文化或者与大队干部有点儿关系的农民。教师上岗无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也不必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只要大队领导首肯了,一声令下,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传道授业解惑”。因为缺乏必要的“规矩”,“民办教师”换得太勤,教师上任像走马灯似的,有时刚刚熟悉了一位,转眼又换成了另一位。至今,我怎么也算不清曾经受过多少老师的谆谆教导,貌似好些亲戚、乡邻都正儿八经地教过我。

我生性胆小怕事,更怕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老师。但老师常年换来换去,我越来越不适应了:昨天还在生产队“修理地球”的“泥腿子”,一眨眼之间,穿戴得干干净净,拿着课本一本正经地给我们现炒现卖了。我禁不住有些恍惚,面对这些老师,是应该“怕”好,还是“不怕”好?至于这些“代课老师”或“民办教师”真懂假懂,教学质量如何,反正学生们都糊涂着呢,根本无从判断。当然,在当时批判“白专”道路的形势下,完全没有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无须作什么评判,无须对师生进行考核。—今天,若见某个孩子的数学、英语等成绩一塌糊涂,常常会听到朋友们调侃:“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而当年的我们呢,千真万确是“农民工”教的,而且还是未经培训的“农民工”教的!

“民办小学”中最具“民办”特色的,当属司空见惯的简陋校舍,以及各式各样“流动的教室”。因为极度的贫穷,加之教育不受重视,农村小学的校舍是普遍的老大难问题。我们大队破旧的校舍一直不够用,除了经常办复式班(两个甚至多个年级挤在一个教室里,轮流听老师讲课),还曾常年到农民简陋的家里“打游击”。我家距离学校只有区区几百米,在盖新房子以前,有一间与邻居共有的厅堂。厅堂前后都没有装板壁,角落里也只放了少量杂物,空空荡荡的。平时,特别是雨雪天,这里便是我和邻居家孩子玩耍的好地方。将杂物挪走,厅堂变得更加敞亮,学校便经常借来做教室。那时农村没有幼儿园,我无所事事,只能待在自己家里玩儿。而厅堂借给学校做了教室,教学需要肃静的环境,所以我的活动空间和玩耍项目便大受限制,至少,不能任由我发脾气、大吵大闹了。我有些憋屈,又无处讲理。有时实在百无聊赖了,便静静地躲在某个角落里,似懂非懂地听老师讲课,听哥哥姐姐们读书,瞧哥哥姐姐们玩耍打闹。虽然说起来我也算是在读书声中成长的,但是,这种过早接受规矩教育的经历,或许也助长了我的内向与胆怯,特别是养成了“怕老师”“躲老师”的毛病。P2-7

序言

学者的本分,是思想。

在一定意义上,一位学者的人生经历,就是他的思想。当然,这里所说的经历是广义的,或许,可以包括阅读体验,包括思想试验,包括符号交往,包括虚拟实践,等等。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行路,都可以算是学者的人生经历:读书获得的是间接经验,而行路收获的是直接经验。

学者这一职业本身,学者肩负的职责或使命,注定了其人生有别于他人,注定了其基本的生存状态——“边走边想”。一位停止了思想的学者,已经不再是真正的学者。当然,学者们为何想,想什么,如何想,还是挺有讲究的。思想的效果也会因人而异、千姿百态、各不相同。那些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思想”,绝不会只是幻想、空想和瞎想,绝不会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绝不会只是“无病无痛”的呻吟,而应该“接地气”、有所指、见实效,应该“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能够与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深刻“互动”,通过先进的理念和创新性思想而不断地“改变世界”。

迄今为止,我的生命历程一直局限于学校和研究机构,终日与书本和形形色色的学者为伍。这自然是一种“奢侈”的经历,但同时又显得过于苍白,读书、思考和写作,几乎就是全部的人生。这种“简略”的经历,注定了一生难免孤独,难免寂寞,难免平淡无奇,与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万众瞩目没有什么关系。然而,从湘西北那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走出来,挤进北京这种气势恢宏、具有领袖气质的大都市,并不惧高昂的生活成本顽强地扎下根来,我知道自己所有的付出和坚持是为了什么。那些苦苦挣扎的日子里,曾经遭受的嘲笑和委屈,曾经体会的落寞和无助,曾经盈胸的不平和愤懑,都像是生活赐予我的“礼物”,让我品尝了苦涩的挫败感。那种挫败感曾经长时间地萦绕心间,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多年来,每当我感到落寞和无奈、委屈和愤懑时,是这样一个信念支撑着我:不悲观,不放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决不允许自己被打倒!今天,虽然我从没有停止过战斗,虽然依然被湮没在这个喧闹、繁华的大都市里,但是,我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呵护着心中的信念,我仍然满怀希望,绝不轻言放弃!

我的父母都是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小心谨慎本分极了的农民。他们不惧生活的困顿和身体的疾病,满怀欣喜地将我带到这个世界。在经济拮据、食难果腹的艰难日子里,他们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农民的勤俭与坚韧,竭尽所能、含辛茹苦地抚养我长大,并给予我无尽的爱。他们虽然卑微,逆来顺受,但对于自己的孩子却始终充满希望,希望我能够“争气”,光宗耀祖。不过,他们心目中的“争气”具有浓郁的“江南农村特色”,并不野心勃勃,好高骛远,因而我并没有感到那种沉重的抱负带来的压力。他们只是憧憬着,我能够走得平平稳稳,千万别摔了跟头,能够将自己的小日子过好。比如,能够过上丰衣足食、“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似乎就非常不错了。

……

不过,我也不想妄自菲薄,过于刻薄地看待自己。我想发自内心地承认,虽然常常身不由己,虽然常常四处出击,虽然常常力不从心,但是,对于自己所热爱的职业,我始终怀着一颗敬畏、渴慕之心,几十年来,一直在披星戴月,日夜兼程。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生活中已经没有了周末,没有了节假日。一个个法定的休息日,都成了难得的“整块时间”,可以稍稍用来系统地思考和写作。对此,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几十本书、数百篇论文,可以作证。——当然,这些“东东”是否立得住,是否有价值,是否是“无用功”,那就不是我可以评价的了。我无论如何“谦虚”,无论如何“客观”,都当不得真,算不得数。如果有睿智的读者诸君感兴趣,请大略地翻一翻,尽管畅所欲言地“批判”好了。

展望未来,我觉得自己犹如离弦之箭,已经欲罢不能。我早已行进“在路上”,我还想做许许多多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越是认真地去做,头绪越是“剪不断,理还乱”,同时,自己心中的想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杂。面对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面对一大堆高深的专业性问题,具有浓厚游击习气的我,虽然莫名地亢奋,但似乎已经“失控”,实在难以理清思绪,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草草地应付那些我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我觉得,当今有一个领域最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中国史无前例的现代化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同步展开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已经拉开了大幕;中国本就有自己厚重的文化传统,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正在向一种新型文明——“生态文明”转向;这一切,令古老的中国在世界上显得十分“另类”,尚没有什么理论、没有什么人能够说得清楚。在我的眼里,神州大地几乎就是一个气势恢宏的“试验场”,“一切皆有可能”。咀嚼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大胆而新颖,已经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万众瞩目。而迈入新的时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层出不穷,数不胜数。问题就是机遇,问题就是“命令”!以中国前无苦人、开创性的大胆试验为基础,我想,完全有可能提炼出一种新颖的“中国理论”,并形成一个独特的“中国学派”,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世界文明的转型,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而作为一位中国学者,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我认为,理应对此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理应勇敢地投入进去,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为这一伟大的探索事业添砖加瓦,竭尽所能。

2015年春节

后记

岁月汨汨流逝,青春随风而去。这是自然铁律,谁都没有办法。但我和大家一样,虽为凡夫俗子,仍然有些不甘心。在繁重的日常工作之余,我总是想,能不能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以纪念“水土流失”的青春,以怀念一去不复返的岁月?

在我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思考和写作已经成为习惯。每天如果不读点书,不写一点儿什么,就感到有些空落落的,浑身不自在。许多时候,因为恼人的琐务缠身,没有完整的时间“啃大部头”,或者进行系统的写作,于是,就只能零打碎敲,“生产”一些鸡零狗碎的小东西。这个集子里的文字,不少便是在这种背景中“挤”出来的。

至于集子里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我深藏心底的一些记忆,近年来的一些自我反省,以及有关时代和现实的一些稚拙的思考。我深深地感觉,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社会的变化一日千里,曾经的自己日渐陌生,今天的生活也不是自己设计的。作为一介百无一用的穷书生,没有多少自己把握命运的机会,只能被时代的潮流推着走,被社会的架构“导”着走,无可奈何,无计可施。如果不能扯起反思的大旗,不能记下一点儿“心得”,令一切都随风而逝,无影无踪,我总觉得辜负了时代,甚至对于自己,都不能算是“负责任”。

当然,占用宝贵的社会资源,发表这些掺杂着个人隐私和个人偏见的“东西”,我一直是缺乏底气的。特别是,虽然我愿意对书中涉及的“事实”负责(当然免不了因视角、情感等不同而导致对“事实”的认定存在分歧),但哲学职业令我惯于自以为是、尖酸刻薄地“批判”,这难免又会深深地“刺痛”“得罪”人,实在令本愿与人为善的我有些惴惴不安。特别是,如果因此浪费了读者诸君的时间,又令大家毫无收获,那纯粹就是罪过了!若如此,那就该对读者诸君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

应该说明的是,本文集中的一些文章,大多数是首次发表,但也有少数曾经接受过读者的批判。这次有幸能够集中面世,特别要感谢黑龙江出版集团的丁一平先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赵力社长和宋舒白、李绍楠等朋友,是他们不嫌拙作粗陋、散漫,赐予了一张宝贵的“出生证”。此外,李绍楠、尹江燕作为本书最早的读者,对全书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进行了悉心的审改,其对本书的关爱和付出的辛劳已经不是一声谢谢所能表达的了。

因为本书的主线是我的成长,其中多次提及了我的已过世的父母,因此请允许我将这本小书献给我的母亲刘春美女士和父亲孙文森(伯炎)先生,感谢他们在身体和经济状况都极其糟糕的情况下,毅然将我带到这个纷乱、远不完满的世界,并言传身教了我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飞逝的时光改变了许多东西。今天,我已经过上了他们曾经瞳憬的“丰衣足食”的生活,可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们早已驾鹤仙去,再也无缘消受了……我,想念他们,从心底里想念他们。

孙伟平

2015年9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