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文坛,卡夫卡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他的作品至今被广泛传阅研究,他的灵光启发了20世纪诸多文学流派,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布拉格的标签。
但他的一生却如此不幸,几乎天才的所有遭遇都加诸在他身上:不幸的童年、不顺利的爱情、不得志的生活、无人理解的作品、贫病交加、英年早逝……就像一本令人唏嘘的传奇小说。邵嘉骥编写的《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卡夫卡的形象.并佐以卡夫卡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引导读者以全新的角度认识这位神秘的作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信念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邵嘉骥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世纪的文坛,卡夫卡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他的作品至今被广泛传阅研究,他的灵光启发了20世纪诸多文学流派,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布拉格的标签。 但他的一生却如此不幸,几乎天才的所有遭遇都加诸在他身上:不幸的童年、不顺利的爱情、不得志的生活、无人理解的作品、贫病交加、英年早逝……就像一本令人唏嘘的传奇小说。邵嘉骥编写的《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卡夫卡的形象.并佐以卡夫卡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引导读者以全新的角度认识这位神秘的作家。 内容推荐 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德语作家.终生未婚。生前发表《变形记》等作品,死后声誉鹄起,震惊欧洲文坛。他骇人的想象力,独具一格的叙事手法、荒诞的风格,被20世纪诸多流派奉为先驱。 解读卡夫卡需要五条线索:时代、环境,身份、经历、作品,缺一不可。卡夫卡为写作而生,视写作为信仰。邵嘉骥编写的《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以作品为线索,深人解读卡夫卡的生活全貌,引导读者以全新的角度认识这位神秘的作家——卡夫卡并不晦涩,真正的卡夫卡就在他的作品中。 目录 第一章 “耗子民族”的孩子 儿时的记忆 身份标签 父亲与母亲 恐惧的根源 教育大背景 从恐惧走向恐惧 讨厌的学校 三个妹妹 第二章 地洞:向文学世界逃逸 中学生活 智早熟,性晚熟 无所不包 打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 考试 信仰的迷惑 《一场斗争的描述》 第三章 现实:走不进的城堡 毕业了 完美工作 优秀员工 新家的烦恼 谜一样的同事 办公室 世界就是城堡 第四章 饥饿艺术家:写作就是祈祷 失败的出版 日记?创造? “上帝不想让我写作” 一切细小的都是最重的 一次并未发生的自杀 画张漫画 艺术因何饥饿 第五章 变形记:文明与异化的冲突 尖锐的主题 废墟的味道 在流放地 好景不长 走在时间前面 第六章 单身汉的不幸 17岁的爱情 性漂流 菲利斯·鲍尔小姐 太累 又失败了 一桩有爱情的婚约 刀尖上的爱情 老光棍的觉悟 第七章 跑着的过路人:无人理解的内心世界 少年玩伴 英年早逝的波拉克 挚友马克斯·布罗德 发表?不发表? 过路的友人们 与卡夫卡谈话 另一位小朋友 弗兰兹将很快死去 第八章 审判:赞誉在身后响起 身体的抗议 只有疗养,没有康复 巴勒斯坦 最合适的伴侣 “别走开,可我却要走了” 听不到的审判结果 被背叛的遗嘱 卡夫卡的布拉格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848年,当时的统治阶层哈布斯堡王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给予了王国内40万犹太人完全公民权,这其中包括定居城市权、经商自由权,以及婚姻自由权。这些政策当然不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而是因为政治和经济因素。因为,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犹太人的精明能干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给他们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对即将到来的工业浪潮意义重大;另一方面,适当地放宽政策,有助于凝聚犹太人的忠诚度。当然,对于这些经济和政治层面的意义,雅各布不懂,也不想去懂,他只知道自己终于可以结婚了。于是,他赶紧娶了弗兰西斯卡为妻子。这一年,他35岁,他的妻子33岁。这两个岁数意味着,他们必须快些要孩子了。 从1850年到1859年,弗兰西斯卡进入了高速“生产”期。在村中那问破房子里,她一共生了6个孩子。雅各布是一名屠夫,弗兰西斯卡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他们共同维持着这个八口之家,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雅各布生得强壮无比,据说他能够用牙齿咬起一袋子土豆转上三圈不喘气。但是,他的辛苦劳作只够让一家人勉强糊口。更多的时候,全家人只能天天靠吃土豆为生。尽管如此,雅各布和弗兰西斯卡的6个孩子却都顺利地长大成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雅各布的孩子们都能够早早地帮助父亲干活。他们刚能够拉车时,就会轮流帮助父亲把肉送到各地的主顾手中,风雨无阻。那是一个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时代,没有任何发展个人爱好的余地。物质上的负担是日常生活的一个主要特征,全家人必须共同劳动,才能免除饥饿的威胁。后来,赫尔曼总是喜欢不断地提起当年那段艰苦的日子,并把腿上的冻疮和脚伤当成战斗留下的伤疤一样珍视。当然,这也成了他教育孩子们的形象“教材”。他总是带着自负和自怜的双重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唠叨。这种一半自夸一半数落的教育方式,让弗兰兹极为反感,甚至愤恨。 谁也不能否认,用孩子没有经历过的艰难生活去教育他们,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这可以让他们珍视眼前的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可是,赫尔曼的这种教育却有些过头了,他把父辈同孩子之间的正常闲聊,变成了一厢情愿地舔舐假想伤口和自夸,完全不顾虑孩子的感受。他想要用这些苦难生活给自己加分,但却引起孩子们的鄙视。 相较于其他兄弟姐妹,卡夫卡的感情更为细腻,也看得更远。其实,根本不需要赫尔曼一遍又一遍地唠叨,他就能够清楚地“看到”父亲成长的那个时代。晚年的时候,他曾在自己最后的一部作品牧歌手约瑟菲妮或耗子民方矣》中写道: 我们(耗子民族)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刚会跑几步,刚能稍稍辨别周边的环境,就得像成年人那样照顾自己;我们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而分散居住的地区过于辽阔,我们的敌人过多,危机四伏,防不胜防——我们就是无法使孩子们免于生存竞争,不然他们就会过早淘汰并夭折。在这个可悲的原因之外,自然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族类的繁殖能力非常强,每一代都不计其数,一代排挤一代,儿童没有时间当儿童……一个孩子刚出世,他便不再是孩子了,在他的后面,新的孩子的脸已经凑了上来……尽管这是好事,尽管别的族类因此而妒忌我们,但我们就是无法给孩子们一个真正的童年。 毫无疑问,对于父亲赫尔曼的生活,卡夫卡看得更加透彻。赫尔曼只看到了自己经历过的苦难,但卡夫卡却透过父辈们的苦难生活,看到了民族痛苦的根源。虽然年少时,卡夫卡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至少在他眼中,父亲那些无休止的唠叨已经是一个笑话了。 同其他犹太孩子一样,到上学的年龄时,赫尔曼被送进了犹太学校。这些学校是宗教性质的,可以为男孩们提供六年制的义务教育。在学校里,赫尔曼完成了他短暂的义务教育,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计算,并读了几篇希伯来语的断篇残简。他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德语,但对于复杂的书面语却始终不得要领。可靠的、有教养的中产阶层人士的基本知识,他一直没能拥有,直到成年。 13岁时,赫尔曼在犹太教堂里第一次朗读《妥拉经》庆祝巴尔米茨瓦节。按照传统习俗,这标志他在宗教上的法定年龄已经达到,他成年了,他的童年时代到此结束。他雄心勃勃地想要开创一番事业,一年以后,他离开了家,独自闯荡世界。 当时,广大农村的零售贸易刚刚成型,形形色色的制造业商品急需开辟大量新的零售商店,到处都蕴含着商机。很多犹太人看准时机做起了生意,赫尔曼就是其中之一。他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成为一个出色的商品小贩。虽然他并没有像部分人那样,把生意做得很大,但在零售和批发经营领域,也做得小有成就。至少,他开始慢慢带领家人脱贫致富。 1872年,20岁的赫尔曼被征召加入捷克军队,服了3年的兵役。期间,他从普通士兵升为中士。这段服兵役的日子,后来一直被他挂在嘴边。这倒不是说他多么喜欢当兵,他只是喜欢当兵带来的收益——当年使他获得了一种市民角色的身份。他可以透过制服或曾经穿过制服,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声望。很显然,这满足了他追求虚荣的需要。P7-9 序言 孤独,是捷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标签,也是他人生中大多数时候的生活状态。但是如果你去翻看卡夫卡留下的那些照片,看着他俊朗的外表和阳光的微笑,你怎么都不会将照片里的那个人与“孤独”这两个字联系起来。 卡夫卡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文学;卡夫卡之所以孤独,也是因为文学。如果在他的生命中没有文学,弗兰兹·卡夫卡会成为一个温和的、颇有魅力的普通人,也不会再有人用“孤独”这两个字去形容他。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卡夫卡与文学的相遇就像天雷勾动地火,于是卡夫卡成为一代文学巨匠,他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孤独。 文学这东西,要想有所成就,需要努力与天赋,但若想登峰造极,就必须付出旁人无法付出的代价才行。李白醉生梦死,杜甫半生流离,苏轼饱经忧患,巴尔扎克废寝忘食,普鲁斯特一生遭受病痛折磨,而他们也成为站在世界文坛金字塔尖上的那为数不多的一些人。 卡夫卡选择了孤独。他不是一个孤僻的人,他有朋友,也不缺少爱情,但为了心中挚爱的文学,他宁愿孤独下去,因为文学需要他孤独。“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谁都无法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不是隐居,而是“像一个死人”,这就是卡夫卡对文学的理解。 为了文学,卡夫卡付出了他所能付出的一切。他疏远家庭,抛弃爱情,就连事业也成了为文学铺路的垫脚石。要知道,卡夫卡是布拉格大学的法学博士,他原本拥有一个无比光明和幸福的未来。 然而他所写的,却是那个时代几乎无人可以读懂的文学。人们不懂卡夫卡,不懂他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更不懂他的作品中所潜藏的深刻智慧,就连他的文体和写作方式都不被人理解。卡夫卡虽然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生前发表的作品却并不多。 这是所有超越时代者的悲哀。超越时代就意味着游离于大众之外,当一个正常人与一群疯子在一起,那么这个正常人就会被那些以为自己是正常人的疯子当成疯子。如果不愿同流合污去做个疯癫的正常人,那么就只能选择做个正常的疯子了。 然而,终究还是有人读懂了卡夫卡,终究还是有更多的人知道了卡夫卡,卡夫卡最终还是在文坛赢得了本该属于他的崇高地位。可是这还是来得太晚了。当卡夫卡终于被读懂,他已经逝世,受益的只是我们这些后来者。我们不该把这称作“超越时代者的更大的悲哀”,因为这个说法太残酷了,还是称其为“迟来的安慰”比较好。 卡夫卡并不好读,但当你静下心来,理解他的追求,对他的故事心怀敬佩,读懂他的思想,对着他的作品会心微笑的时候,也就是对这位孤独的、超越时代的文学家最好的安慰了。 后记 人们总是忍不住讨论天才的一生,谈他们传奇般的经历、与众不同的性格、不同凡响的成就,甚至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小事津津乐道。 在20世纪的文坛,卡夫卡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阅研究至今,他的灵光启发了诸多文学流派,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布拉格的标签。但他的一生却如此不幸,几乎天才的所有遭遇都加诸在他身上:不幸的童年、不顺利的爱情、不得志的生活、无人理解的作品、贫病交加、英年早逝……他的一生,像本令人唏嘘的传奇小说。 天生的敏感加上生活的不如意,使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不安、沮丧、怀疑之中。他眼中的世界和别人的完全不同,他总能发现生活的另一面,并将之诉诸笔端,于是读者们看到了一个个小人物在危险的世界里挣扎奋斗,他们是不幸的可怜人,也是绝望的勇士。卡夫卡的一生为我们所展示的,也正是这样一种追求。 述写天才的意义不在于让读者们模仿,天才无法模仿。阅读天才,是要在天才的智慧中得到启迪。作家的智慧能够带我们发现更深层的秘密,向我们展示更广阔的空间。卡夫卡无疑是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阅读他,了解他,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发现这个世界荒诞的一面,对生命有更清醒的认识。本书描述了卡夫卡独特的一生,并佐以卡夫卡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力求让读者得到更完整的信息,了解一个立体的卡夫卡。 写作本书的时候,笔者常常为卡夫卡的经历叹息。这位天才的作家如此真诚,却无力对抗这个世界的一切,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孤独者。写这本书,就像陪他走过了一生。衷心希望拿起这本书的读者,也有这样的感觉。心灵的交流能够跨越时空,读者在一个世纪以前的卡夫卡的经历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卡夫卡在一个世纪之后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启蒙者,在漫长的时光里,我们都不再孤独,这就是记录的意义、阅读的意义。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参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致以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卡夫卡的全部艺术在于使读者不得不一读再读。 ——(法)阿尔贝加缪 我相信,卡夫卡也将永远属于那样一些人物之列:他们创造性地,尽管是充满痛苦地表达出了伟大变革的预感。 ——(德)赫尔曼·黑塞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美)威斯坦·休·奥登 卡夫卡对我们人类的命运(在本世纪中显现的命运)所说的一切,是任何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思考所没有说出的。 ——(捷克)米兰·昆德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