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艺海波澜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梁波罗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岭南魔王的“天赋异禀”

弟弟的出生,是我5岁时家里的一桩大事。继我之后,父母皆希望再添一千金,故而准备了不少女婴用品,不料仍然生了个男孩。

1943年10月的一天,奶妈喊我来看刚从医院抱回来的新成员——小波罗。我兴冲冲地进屋,只见一个头发微卷、皱皱巴巴的黑红小脸裹在襁褓之中。让我惊讶的是,他的手脚异于常人:手指不是伸展而是向内弯曲的,几乎粘连着手腕,脚趾亦然。医生说此乃怀弟弟时妈妈用药所致,是药物反应,经常为他按摩是可以掰开的。我半信半疑当即掰了几下,他的小手又瘦又硬,稍一牵动就哇哇大哭,小脸憋得通红,把我吓得不轻。“不会是个残疾人吧?”虽未说出口,但心中暗忖。从此,为弟弟扳扳手、扳扳脚,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课。看多了,也逐渐习惯起来,不似刚抱来时那么不忍卒看了。

弟弟比我幸运,在他出世之初,父亲就为他起好了名字。父亲大约受“仁义之师”的启发,为我取名梁仁,老二名为梁义。但我这个“梁仁”已经名存实亡,因我已用“波罗”名义上幼稚园了,故只得伺机更改。不料以后中学及“上戏”教务处皆嫌麻烦,推说工作之后再改。谁知进上影后全力拍片,无暇旁顾。当决意要正名时,制片主任大跳其脚,称海报、片头都印制完毕,岂能说改就改!悻悻中,只好断了改名的念头。有时想想怪对不起父亲的,但转念一想,又相信他老人家一定会宽大为怀:想到奶妈原创的名字竟有“艺名”所承载的好记和响亮的天然功效,想必也感欣慰。算是歪打正着吧!

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复一日,果然不出半年,弟弟的手脚已一如常人,家人的眉宇才彻底舒展开来。不曾想,这双被人担心会否残废的手,却是一双不同凡人、天赋异秉的手。日后,当他成为全国魔术界领军人物、被誉为“岭南魔王”时;当他在舞台上叱咤风云、变幻声光雷电时,人们惊呼其出手之神速,我们才恍悟:这双手正是上天恩赐的礼物!

当然,他的成功不仅源于天赋。弟弟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从小性格就比较内敛,不喜形于色,似乎总在思考着什么。原来梁义在小学四年级时已对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会去“大世界”或“先施游乐场”等处观看魔术大师张慧冲的演出,回来还琢磨。当时我们已迁居凤阳路,是热闹繁华地段,与姨父母以及表兄妹生活在一起。他会省下零用钱,带着两个表弟,去城隍庙等地寻师觅友。遇上节假日,大人小孩在一起,他偶尔也会露一手。以他为主,一个表弟当助手,一个制作道具,扯出一串红红绿绿的绸子装神弄鬼,玩些雕虫小技。但这些,并没有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孩子的贪玩罢了!

不料,自1958年他随去广州发展的父母赴羊城后,居然“贪玩”得变本加厉——立志选择魔术作为他的终身职业!这个选择遭到我们三人的一致反对。记得我在“上戏”求学时,接到妈妈来信,告诉我弟弟经常旷课,每天偷偷去离家不远的文化公园观看广州杂技团的演出,经常流连忘返,学业自然荒废,与我商量对策。我读后十分激愤,认为他此举是逃避学业,不思进取,坚决反对他辍学去当江湖艺人。不想这封措辞强烈的信偏偏落入弟弟手中。他破天荒第一次给我写信,大意:我选择魔术是出于喜爱,不是逃避学习,如同你选择话剧一样。艺术分工有不同,但无高低贵贱之分,为什么你选择戏剧是高尚的,而我选择魔术却是低下的?旧社会蔑视卖艺人,老人持此看法我不责怪,你执此观点令我吃惊……

弟弟的来信给我很大震动,他所言极是,切中要害,驳斥得我哑口无言。我一方面惊诧于他的成长,一方面也欣喜于兄弟对话的开始。那年我20,他年方15。之后我们相互通信,交换看法。我不再居高临下地指责,而是平等地沟通,观念也逐渐改变了。他的诚意也感动了广州杂技团的团长,团长亲自上门征询家长意见。团长认为梁义是可造之材,准备破格吸纳他进团培训。父母是开明的,同意弟弟暂时停课试训。事已至此,且看发展。P13-17

后记

梁波罗老师要出版他的自传。这件好事,哪里轮得到我“插一嘴”。按理,我只有做“梁粉”的份,最多是存一份奢望:翘首盼望梁老师像以前那样,赠一册大作予我。让我在了解其艺术人生的同时,再次惊叹于他的文学功底。

怎么会获知其文学功底的呢?我在上海文联主编一份名日《上海采风》的会刊,其办刊宗旨为“海上批评-艺术风范”。前4个字表述的是“文艺批评”功能,后4个字表述的是“名家风采”特色。由于上海是中国文艺的半壁江山,尤其是老一辈艺术家卓然扎堆,所以在展现“名家风采”的采编过程中,我有机会频繁接触文艺大家。其中,自然就有梁波罗老师。而让我“意外惊喜”的是,当我想把稿源扩大到“名家亲写”时,居然发现这个“理想”似乎很不可行——你让他们滔滔不绝地说,容易;你让他们写成文字,很难。而在仅有几位“能写”的艺术大家中,梁波罗老师的文字鹤立鸡群、出类拔萃,乍看之下,让我一激灵:描摹抒情,精准到位,没有赘冗的毛病,没有语法的硬伤,太有水准了!喜出望外之余,立刻刊登其大作,见刊后果不其然:引来赞叹一片。我亦与有荣焉。

既然如此,梁老师亲著的自传,与你刘某人何干?

这得说到“梁兄错爱”了——由于梁老师与我的短信往来都以“梁兄”落款,且同事好友也惯于用这“约定俗成”的代称称呼他,我在这儿就大胆“移植”了,也显得方便和亲切。“梁兄”怎么会“错爱”我的呢?原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策划主编的这套《演员丛书》欲猛力推进,而在锁定的首批著名影视艺术家中,“梁兄”不但“上榜”,且是“上海榜首”,于是他被催逼着赶紧杀青自传。

按理,梁兄早有数万字的现成文字,只需稍作整理,略作补遗,便可交卷。可他对自己要求甚高,加之对方催逼得紧,便出此下策——让我帮助其做些辅助工作,拾遗补缺,梳理完善,使得自传的体例看上去更显完满。承蒙梁兄不弃,在下自当遵命。梁兄虽特显年轻,精神矍铄,但也年事渐高,不便冲杀。如要短期内迅速搞定自传,可能对其健康有碍。好在本人打字熟练,数十年的写作和编辑生涯尚能胜任其职,尤其电脑操作有修改打印之便利,故“临阵磨枪”,开始了“合作”——梁兄以“作”为主,我以“合”为主。于是有一段时间,梁兄开始了每周一次的垂顾频率,从上午劳作到中午;文联食堂里,这位大明星的身姿时常让人惊鸿一瞥。对路的人干对路的活,我们精诚合作,提前交卷。阿弥陀佛。

我和此书的点滴关系,大抵就是这些。

既然遵嘱写跋,我也不想放过写写“梁兄印象”的机会。本书的“出笼记”不足以概括对梁兄的整体印象,我的“触感”要丰富得多。  言简意赅地描摹梁兄,我觉得他是一个“上海老克勒型”的艺术家。“克勒”是外来语,是“Color”,“颜色”的意思;或为“Class”,做“等级、阶级”解释,所以就有了老克勒一词的由来。旧上海的老克勒,是最先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一群人,也是最先吸收和结合西方文化的,那时的他们土洋结合,形成了一定时期的海派文化。老克勒的生活悠闲雅致,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贵族气息。梁兄的举止做派,温文尔雅,一切均是自然流露,毫无造作之感。这和他的良好出身以及所受教育有关,也跟他的人文修养有关。当初考大学,华东师大中文系和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通知双双到达,他在反复斟酌之下才放弃全国重点大学中文系的选择。要知道,华东师大中文系,那是全国闻名的作家摇篮,除了施蛰存、许杰、徐中玉和钱谷融等名师外,还先后涌现出沙叶新、戴厚英、赵丽宏、王小鹰、陈丹燕、格非和朱大可等一大批知名作家,群星灿烂。如果梁兄当年弃“上戏”而择华师大,想必跻身这“作家群星榜”中。不过,我们在大银幕上,就会看不到这位“小老大”的风采。这个细节足以证明,梁兄能一举考上名牌大学中文系,盖因其拥有文学才华,所以日后无论在表演系求学,还是在演艺事业中拼搏,其文学才能一直助益于他,让他的身上充满书卷气。

“克勒”既是一种生活范式,也是一种精神气质。它之所以会变成形容上海的一个符号,或许因为由它指代中西精英文化碰撞出的都会文化,十分妥帖与传神。“老克勒”们虽已渐渐逝去与老去,但“克勒精神”可以被重新认知,可以用它延续上海这座城市的文脉和精华。事实上,像梁兄这样受“克勒文化”浸染过的“准克勒”,在遍地粗俗的芸芸众生反衬下,颇能让我们领略到昔日“老克勒”的风采。我曾经不无遗憾地想,那个叫做《花样爷爷》的著名真人秀节目,要是“代表上海”的那位老演员换成梁兄,就比较“名副其实”了。在中国香港和台湾演员的身上,无不闪烁着上海老克勒的神采,他们的举止言行,依稀而又清晰地折射出上海老克勒的精神特质。梁兄倘若加盟,必然相得益彰,因为“现代文明”与“克勒风采”是一脉相承的,十分和谐。

梁兄的儒雅是由内而外的质素。最让我动容的是他在回忆人生时,绕不过某段荒唐的历史大背景,其间也不得不提到道德不堪者对他的落井下石和雪上加霜。说起这些“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细节,他不由得泪湿眼眶。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愿直点其名,更把这些细节排除在自传之外。这份宽恕和宽宥,与其说是出于现实考量,不如说是君子之风的人品使然。坐在我明亮的办公室中,梁兄款款道来、娓娓道来、悠悠道来,让我如沐春风。很多时候,只需如实记录,便是一篇好文。他的“口语”,已然是“准书面语”,蕴含着达意的成语、形容词,乃至某些“潮语”。梁兄的身心年轻、与时俱进等特点,怡是“老克勒”的有力佐证。

梁兄的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也给我留下美好印象。

话说有一年,我刊记者去采访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她老人家谈兴很浓,让女记者四入家门,竹筒倒豆子般将人生经历和盘托出。记者据此写出长文,出奇生动。审稿时,我拍案叫绝,心想本期刊物必然洛阳纸贵。但为了避免“为尊者讳”,还是决定请老人家对样稿过目把关。孰料,记者那天从秦怡家回来,耷拉着脑袋,说起秦怡对稿子的“大动干戈”,几乎是痛心疾首。原来,凡是“生动的细节”,一概被她老人家“斧削”干净,只留下干巴巴的“主流表达”。记者说,秦怡大概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一边大删,一边自嘲,以此表达某种歉意。唉,这“四入秦门”写成的一万余字长篇好稿,如今只剩下四五千字尽人皆知的若干事迹,太令人丧气了!于是乎,我对记者说,原本留着的版面作调整吧,本期暂时不发了,你也努力努力看,有否可能“恢复”一部分“精彩细节”。毕竟在我们看来,那些故事和细节生动有趣,塑造出立体和完美的秦怡,对她有益无害,没有必要如此“小心翼翼”。记者闻我言,脸上漾出为难表情。

数天后,正逢文联某次活动。共进晚餐时,我与梁兄坐在一起。听我说起这些,梁兄主动“请命”,说他与秦怡老大姐共事多年,接触频繁,他会见机行事,说服老大姐不必过虑,也让采访的记者有点成就感:何况文联会刊“思想”和“权威”并重,卓有声望,您老人家好不容易抽出时间来应允记者全方位专访,如果“积极配合”的结果,却没有达到“全面展示风采”的效果,岂不可惜!一般而言,短时期内,不会再做同样的采访报道,与其留下遗感,不如开放一些……

我以为梁兄的“好心”只是“顺便挂心”,哪想到,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有心人,雷厉风行。不几日,我刊记者就接到秦怡电话,让去一趟她家,然后开始大段大段的“恢复”……虽然离我们的期望尚有距离,不过已经是大大“开恩”了。果然,文章发出后,好评如潮,即便“打了折”的专访,还是颇能展现秦怡风采。

每每想到此事,我就情不自禁感激梁兄的暗中相助。他的善解人意和雪中送炭,非常温馨,而事后又决不夸耀。

至于说到梁兄的“小老大”银幕形象,说到他在当年电视银屏上高歌一曲《卖汤圆》的绕梁余音,像我这个年纪的上海人,可谓是“共同的文化记忆”。为什么如今他只要出现在公众场合,依然大受欢迎?尤其是中老年观众,眼神中的崇拜,一如今日青少年对日韩明星的发烧。无他,只因那些源于历史的深刻记忆,已然构成一种文化情怀,和他们的人生牵连缠绕。怪不得当梁兄重病“转危为安”时,观众来信日,你的健康不是你个人的事——深爱他的观众,已然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他情感与共;梁兄的“小老大”形象,不管岁月如何磨蚀,永远定格于风华岁月!

有时候,站在梁兄的身边,感受着人们眼光炽热的炙烤,我的“正能量”似乎也有所激发,我感受到一个人格风貌和言行举止俱佳的艺术家的人格魅力。我想,“与有荣焉”是不够的,我要向梁兄学习——面对事业,面对家庭,面对友情,面对背叛,面对诱惑,面对种种,以儒雅的身姿、谦逊的态度、宽恕的情怀、昂扬的精神,将人生之舟驾驭好。我要把这次难得的“合作”,作为一次有意义的纪念,也作为一次人生的激励。

致敬梁兄!

2015年9月于上海

目录

我之路

“波罗”的来历与愚园路的童年

岭南魔王的“天赋异禀”

初试啼声与“人生何必学几何”

考“上戏”的惊险之旅

从“打酱油”到“领舞”

演活偷觑信件的“邮政局长”

毕业公演,魏鹤龄来看戏

“海园”的“传奇班”

《51号兵站》中的“小老大”

《蓝色档案》里塑造“李华”

《小城春秋》里的一方绣花手帕

挑战自我演奸雄

“错失”的角色

舞台上的“事故”演变成“故事”

悠悠慈母心

难忘家事那几幕

穿越生死的42天

我的戏曲情结

“歌曲般叙述”和“叙述般歌唱”

封箱之作与“结缘社会新舞台”

我之友

亦师亦友孙道临

“较真陈述”与“率性于飞”

枇杷飘香忆韩非

“言简意赅”的刘琼

孙景路方言驯猪

“棚友”黄达亮

同门师妹李炳淑

与阎肃的一段“台后趣事”

唱给歌唱家刘明义的《安魂曲》

黄妈

我的“专职理发师”

小徐,穿着钟爱的风衣乘风归去

铭记瞬间

梁波罗艺术年表

序言

读了梁波罗同志的《艺海波澜》,我还真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虽与梁波罗在上影厂同事40多年,但除了他的艺术创作之外,对他的人生经历还真的知之甚少。读完了《艺海波澜》,我才知道他的艺术道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从童年到今天是怎样抱着乐观而努力的精神,坚持达成自己的艺术理想的。透过文字,似乎能看见那个永远乐观向上的梁波罗,穿过漫长的时光向我走来,生活中,他的身影也愈发清晰起来。

梁波罗是多才多艺的,文学、表演、戏剧、戏曲、舞蹈、朗诵等,无一不精。这缘于他爱学习的精神。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他从不放松自己,积极地关注文艺领域的各个方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艺思想,孜孜不倦,努力地锻炼自己,把已学到的艺术才能作为充实自己的养料,帮助自己走向更为宽阔的艺术道路。

除了艺术才华之外,梁波罗还非常认真敬业。无论在什么年代,不论事情大小,不论戏多戏少,他都全神贯注,认真对待,而且想方设法尽力把人物形象诠释得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才能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帮助他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而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最终成就了他——一个独一无二的梁波罗。

我与梁波罗仅于2013年在少儿影片《心曲》中有过一次合作,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在各种演出活动中倒是常常碰面。在演出前也常常对词,互相指正,哪些地方可以这样改或那样改,演出效果会更好。这几年中,我们参与这类活动的人都已经上了年岁,梁波罗在我们中间尚是“年轻人”,因此他和我们这些老年人一起演出时,他必然是那个更精神、更精彩的一员。在各种演出中,我们常常会有“捉襟见肘”的时候。比如,观众热情地要求我们“再来一个”时,我们常常会想不出临时还有什么合适的节目,梁波罗却能潇洒泰然地朗诵一首短诗或唱一段戏曲、一首歌,甚至能即兴表演对这次活动有针对性内容的作品,因而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我们常常会在此时感谢梁波罗的多才多艺,这个队里有了梁波罗,大家就放心了。

虽然我回想起的好像都只是一件件小事,却反映了梁波罗在这条弯弯曲曲的从艺道路上坚强努力、前进不息的精神。我想,阅读梁波罗的《艺海波澜》,了解他从事艺术和感悟人生的过程,也是我们大家向他学习的过程。

2015年10月于上海

内容推荐

《艺海波澜》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梁波罗的传记,本书以散文形式叙述的方式回忆了梁波罗一生传奇的从影经历,梁波罗作为海派表演艺术家的典型代表,塑造了很多令人深刻的形象,比如《51号兵站》中的“小老大”,《蓝色档案》中的“李华”等,本书还分享了梁波罗与演艺圈众多挚友合作之间的趣事。

编辑推荐

梁波罗是多才多艺的,文学、表演、戏剧、戏曲、舞蹈、朗诵等,无一不精。这缘于他爱学习的精神。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他从不放松自己,积极地关注文艺领域的各个方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艺思想,孜孜不倦,努力地锻炼自己,把已学到的艺术才能作为充实自己的养料,帮助自己走向更为宽阔的艺术道路。

除了艺术才华之外,梁波罗还非常认真敬业。无论在什么年代,不论事情大小,不论戏多戏少,他都全神贯注,认真对待,而且想方设法尽力把人物形象诠释得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才能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帮助他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而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最终成就了他——一个独一无二的梁波罗。

阅读梁波罗的《艺海波澜》,了解他从事艺术和感悟人生的过程,也是我们大家向他学习的过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