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孩子是个哲学家(重新发现孩子重新发现自己)(精)
分类
作者 (意)皮耶罗·费鲁奇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皮耶罗·费鲁奇编著的《孩子是个哲学家(重新发现孩子重新发现自己)(精)》介绍了,生儿育女乃人之常情。但在现代社会中,养育孩子正变成一项越来越艰难的事业,心情焦虑的父母们触目皆是。育儿的繁琐操劳与生存压力的双面夹击,令当代父母们在精神和物质上都不堪重负。当“为人父母”被“孩奴”这样的字眼取代,名称变更的背后投射出的是亲子关系的异化。

为人父母,真的是沦为奴隶吗?孩子的存在,对于成人世界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内容推荐

皮耶罗·费鲁奇编著的《孩子是个哲学家(重新发现孩子重新发现自己)(精)》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亲的书。

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皮耶罗·费鲁奇对育儿生活焦头烂额的体验与我们普通的父母别无二致。然而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敏锐的双眼发现了繁琐育儿日常背后我们身为父母而发生的深刻心灵转变。

孩子长大了,父母变老了。这仅仅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物理事实。而在孩子与父母彼此交织的生命和生活中,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心灵之中。那么,身为父母,除了日复一日的操劳和一长串的账单,孩子们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馈赠?

本书正文共14章,从不同侧面陈述了父母能从孩子身上所学到的“生活的艺术”:

“孩子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人们常常如是感叹,然而像作者如此深刻的剖析和觉察却并不多见。《孩子是个哲学家》正是这一观念的绝佳阐释。

目录

引言

关注

空间

过去

身份

一切在于你

真相

伴侣

感激

耐心

智慧

游戏

纯真

意志

致谢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当我学会更加清醒地面对生活,我注意到自己发生了三个根本性变化。

首先我发现,我身边的现实比我内心的现实,比我所以为的要丰富得多。我越是昏昏沉沉,所有的一切越是无聊透顶。人、环境、物体、观念,等等,都只是影影绰绰的轮廓。但是当我真的去留意它们,它们便呈现出自己的实质与生命。比如说,我眼前的这个人不仅仅是我的顾客,属于这个或那个类别,他还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注意到:他的声音因为怯弱和希望而微微发颤;他的眼神是伤感的,他的领带与夹克不太搭配,他的头发梳成了和上周不同的发型;他在右腕上戴了一块奇怪的手表,因此他肯定是个左撇子;他的鼻尖上能看见一些细小的毛细血管……我可以不停地继续观察下去。这个人改变了我的感知模式,他从一个抽象概念变成了一个有待发现的新实体,一个需要去了解的新的人。我不再盼望着这次心理治疗快点结束了。

其次,无论我身在何处,都意味着我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因为我就身在此处。过去,如果我生活在影影绰绰的世界中,我会试着尽快离开它。这样做是因为我总想要一个目的,并且要急切地达成这个目的。如果我和一个朋友在一起,我不是去单纯享受他在我身边的时光,而是试图给我们的会面设定一个方向:我们把该做的都做完了吗?但是,事实却是,如果我真的见到了朋友,注意到他正在陪伴我,我就已经获益良多。有一种懒惰是好的,这是我和孩子们在一起时学到的:慢下来,不紧张,活在当下,享受自己。你有权利不带目的地生活。

最后,我更多地把自己给予别人。注意到这一点,是有一天我在与薇薇安交谈时,同时还在电脑前工作,我意识到我的内心还有一个世界。我通过幻想、思考和演练在内心愉悦自己,退避在自己的世界中。这种方式原本无可非议。不过,在这个例子中,电脑被纳入了我的内心世界,薇薇安却没有,她只是一个外在的声音。这就有点不对劲了。我90%的身心都在电脑和我的思考上,只有10%在我妻子那里,这让我们谈话的质量很差。对薇薇安,我太吝惜自己了。于是我决定全身心地陪她,正如我对孩子们所做的那样。这看上去就像一个人从梦中惊醒。更多地付出身心会令人愉悦,虽然首先它会要求我付出努力,但这正是我想做的。

当我努力活在当下,有时我也会感到不情愿。活在完全的当下常常让人厌烦。首先,它的平淡带有迷惑性,似乎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或者,确实发生了一些事,却并不是我想要的。我需要生活中有不断的刺激和乐趣。

然而,厌烦却是我走上正确轨道、活在当下的首要标志。它意味着我正在突破一层防护屏障,而不是封闭在虚幻的世界里。我的抗拒变化的那部分自我,会尽力劝我不要活在当下。在精神或智力的探险中,我迟早会遇到这道屏障,它会向我提出一个选择题:要么回到我的虚幻世界,要么继续穿过这样的厌烦——看孩子跳跃上百次——然后我或许会接触到全新的生活。

关注的技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练习。它不需要指导、技术或装备,同时也是免费和通用的。不过,特定的情境会促进它。禅师有时候会在冥思的学生中走来走去,凭他敏锐的直觉,察觉谁昏昏欲睡谁思想不集中,并在他的肩上敲一下作为警示。孩子们尽管不知道这点,做法却是相同的。他们的哭闹,他们的问题和需求,都是在不断地将父母召回此时此地,回到一切更为真实的地方——也正是我们该待的地方。

幼儿们总是活在当下。因为他们带着惊奇,所以轻而易举就能做到这一点。5个月大的埃米利奥看着风中摇曳的树枝,眼睛随着它们的摆动在微微地转动。他看得入了迷。对他来说,那一刻树枝就是一切。两岁的时候,他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多么神秘啊!影子到处跟着他,并且会在一个更大的影子里消失。他还注意到自己在水坑中的倒影。它是真的吗?还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窗户?这就是活在当下。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有力的感染:我也想像那样生活。

乔纳森两岁的时候非常留意不同的声音,包括最微弱的声音。他会突然停下来聆听——远处救护车的鸣笛声、邻居关窗的声音、过路人的咳嗽声、吸尘器的呼呼声。然后,他举起一根细小的手指,看着我说:“那个响声?”起初我不明白什么意思,后来我努力想象那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的宇宙中充满了新鲜的、无法解释的声响。P18-21

序言

我趴在地上,四处寻找着一个小塑料轮子。它是从我五岁的儿子埃米利奥的玩具车上掉下来的。他很不高兴,我呢又累又气。为了这个无足轻重的小玩意儿,我已经找遍了家里的所有地方,现在又得从头再来一遍。埃米利奥真的很想要它。矮沙发后面,家具下面,扶手椅的折叠处和垫子中间,我统统都翻过了。就像一个不情愿的奴隶,我费劲地在这些布满灰尘的陌生地方挪来挪去。

埃米利奥焦急地跟在我后面,不停地给我出着主意。我一边找着,脑子里思绪万千。我这是在干嘛?在找这个愚蠢的玩具轮子吗?我怎么沦落到了这样的地步?为什么我要迎合埃米利奥每一次心血来潮的念头?我还想到,自从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的时间又有多少耗费在像这样平庸无聊的事上。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某个专制暴君的俘虏。英国哪个精神病医生曾说过“家庭就是疯狂的冶炼炉”?我绞尽脑汁去回想他的名字,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

然后我的心情忽然改变了。通过某个奇怪的悖论,处理这些琐碎小事让我觉得自己伟大起来。当我弯下腰,我感觉自己的精神变得高尚了。仅仅是通过帮助一个孩子,我敞开了自己。无论如何,偶尔离开那些高高在上、每件事都有明确目的的地方,把时间浪费在一个无趣和被遗忘的碎片世界里,对我有一定的好处。当我不再把自己太当回事,心情也就好了很多。

我甚至终于设法找到了那个小轮子:它就藏在地板的夹缝里。多么了不起的成就!玩具车又完整了,世界恢复了正常运转,埃米利奥笑了。

这些天里,我最好的直觉都发生在这样的时刻。并不是什么特别光彩夺目的思想,但是当我把它们汇聚起来,我就有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收藏。毋庸置疑,在成为父亲之前,我曾有过大把大把的时间。我可以阅读、写作和思考,可以不被打扰地听音乐和沉思,并在狭小的私人空间之外任由自己的思想自由驰骋。日常事务对我来说,即使不是麻烦,也是让人分心的事。

现在,我却在四处寻找一个玩具小轮子。一天下来,我精疲力竭。不过对我来说,这样的日子似乎比以前更为深刻和丰富了。我终于认识到,为人父母,每时每刻不管多么烦人或琐碎,其中都包含着潜在的惊喜和改变的契机,有时还会有智慧的灵光乍现。

这就是本书的主题: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充实了我们,改变了我们。就像去深入学习一门研究课程,它让我们去经历所有重要的人生体验,赋予我们更深的理解力和更敏锐的注意力:美,爱,纯真,游戏,痛苦以及死亡,一切都呈现为全新的景象。

那是暮春一个美好的黄昏,空气清新,我抱着我的小儿子乔纳森走在城市的街道上。他才几个月大,我感到他紧紧地贴着我,在看了会儿穿梭而过的人群和车流后,快要睡着的他咿呀自语,声音异常甜美,就像奇特的圣歌。

我感到自己的胸前抱着一块稀世珍宝,他被冥冥之手托付给了我和我的妻子薇薇安。他的生命是一个奇迹,而我们每天都有特权去见证他的成长。此时此刻,他的声音让我浑身充溢着奇妙的感觉:这个声音什么也没有说,因为它还不会说话,但是却说出了一切,因为你可以从中听到一个宝宝的愉悦和宁静。他如此安宁,很快就要沉入梦乡。

我用一只手托住他的头,感觉到乔纳森格格笑起来时的震动。这些细微的震动有种神奇的力量,它们进入了我的身体并在其中蔓延。以异常直接的方式,它们把孩子的纯真传达给了我。我感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泛起一股巨大的感激之情。

这只是诸多时刻中的一个。当我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我总能变得更为充实。这些时刻充满了欢乐和柔情。在此之后,我已不再是原来的自己:我的焦虑和冥思苦想消失了,我和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我感到自己更真实了。

与孩子们一起生活使我们成长,我相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们有机会去培养耐心和幽默感,增强内心的智慧,并学着发现日常生活中潜藏的财富和意想不到的幸福。

然而,这种转变总是与痛苦紧密相连。伴随着欢乐时刻,常常会有富于挑战性的考验,其中我们的弱点、谎言、伪善,我们的疑虑、矛盾、缺点,统统会被置于最无情的审视之下。但是,这正是改变发生的方式。

埃米利奥盯上了我的一支新笔,他问我:“爸爸,这个给我行吗?”

“是的,你可以……”

“谢谢你,爸爸。”

“……如果你好好表现,不调皮捣蛋的话。”

“噢,好吧,那不必了。”埃米利奥回答,怏怏地离开了,不再对那支笔感兴趣了。

我的真面目就这样暴露无遗。正是埃米利奥让我的家长式作风显现出来,就像被镜子无情地照出来一样。如果有人给我我想要的东西,条件是“做个好孩子”,我会怎么想呢?多么讨厌的赠予方式!可是刚才我正是这个样子。埃米利奥的回答将我不喜欢的一部分自我展现了出来,他的回答可能让我不舒服,但是它改变了我。

在有孩子前,我经常带着一种优越感和沾沾自喜去观察周围的父母。在我看来,大多数父母笨拙又可怜。我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学家,满肚子的心理学知识,很容易就能注意到他们的错误。我背地里批评他们,轻松地甩出一大堆建议,并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

但是,当我有了两个孩子后,我谦卑多了。我所有的理论就像一座空中楼阁坍塌了。多次挫败之后,我丧失了自己原来的确信。  但是不要紧。为了深入地理解一些事情并继续前进,我们首先不得不清空自己的确信和自满。这是第一步。

像每个父母一样,我也曾经历过刺痛、挤压、受伤、重整思路和彻底自省,却从未真正摆脱困境。我的孩子们总能以 一种恶魔般的直觉,频繁地直击我精心掩饰的弱点!而正是这些经历彻底改变了我,使我不同于从前的自己,尽管是以 一种强硬和痛苦的方式。没有什么心理疗程、精神静修或聆听东方宗教导师的教诲,可以达到像这样醍醐灌顶的效果。

与孩子们一起生活是一座充满了发现的矿藏,有令人惊喜的发现,也有令人不愉快的发现。当然,它也是一件苦差事。试试把孩子们长大离家前你为他们准备的饭菜排列起来吧,它们会一直排到外太空去!我们就是纯粹的奴隶!更不用说还有数不清的摩擦、失望、争吵、疾病,以及一长串待付的账单了。

哪位父母起初曾料到这一切?我想象着如果没有孩子,我可以完成的所有事项,我怀念那些旧时光——薇薇安和我能够不被打扰地闲谈上五分钟。

孩子使我们性格中的黑暗面暴露出来。如果我们倾向于扮演受害者,如果我们嫉妒,或者如果我们喜欢控制别人,我们会真的不遗余力地如此对待我们的孩子。如果我们爱担忧,我们会变得更加焦虑,孩子将成为我们恐怖幻想的最佳主角。我们原有的神经官能症不仅不会消失,还会被无限放大。

在为人父母的生涯中,我们可能被罚为奴隶,被迫得上神经官能症;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开始一段充满发现和欢乐的旅程。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选择那条更好的路呢?有两个因素。

首先是愿意学习。我们已经习惯于按照“我们能教给孩子们什么”来思考,其实也许我们更需要扪心自问:我们可以从孩子们那儿学到什么。别忘了,他们是新来者,他们带着我们久已失去的新鲜感和独创性来到我们身边,那么应该去学习的人,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吗?

第二个因素是要意识到,做父母这项任务尽管看上去平凡,却有着巨大的意义。看看其他的行业吧:工程师和钢筋水泥打交道;医生与细胞、器官为伍;艺术家面对线条和色彩、声音和图像;厨师处理的是食物。然而父母们,却创造生命,或者至少是合作创造了生命。他们的基本材料是人,他们生育、滋养、供养孩子们,帮助孩子们去实现他们的潜能,难道这不是所有艺术中最为神圣的吗?

这本书便是我学习的产物,我自己的经验成了我研究的领域。作为一个常常与内在体验打交道的心理学家,我很容易注意到当我作为父亲时我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尽管我谈论的只是我自己,但我相信我所说的也适用于其他父母,以及适用于关系到孩子的所有人。每一种只此一个的个体经验,都包含着属于所有人的元素。

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片段。埃米利奥一边默默地吃着麦片,一边出神地盯着远处:显然他正在思考。我不愿去打扰他的思绪,于是保持着沉默。突然,他放下勺子,转过身问我:“爸爸,如果我们所有的生活只是一个梦,那会怎样呢?”我知道他这个年纪的孩子喜欢作哲学思考,但我还是被他的问题打动了。“嗯,是啊,”我回答道,“有一天当你醒来,发现你的父母、朋友、玩具和房子都消失了,你躺在床上,然后意识到那一切都只是一个梦。”“对呀,”埃米利奥回答,接着吃他的饼干,“也许连床也是个梦呢。”

关于床的这个细节最让我忍俊不禁。因为这意味着一切全都是梦,所有的存在都变得虚无缥缈和不真实,它也向我展示了埃米利奥哲学思考的连贯性。这让我对孩子的思想充满了敬畏——他们以纯真同时又智慧的眼睛打量着世界。

生活是一个梦。这个观念我曾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隐喻中见过,可一旦从我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就显得格外生动。那一刻,我领会了他的观点:一个孩子在观察着世界,并好奇这个世界是否全是他自己的大脑创造出来的。我的注意力常常被日常的一些琐事占据,此刻出人意外地豁然开朗。我重新发现了思考的乐趣。

我与埃米利奥的这个生活片段是独特的,也是普遍的:许多父母都常常被他们孩子的智慧惊得目瞪口呆。所有父母的经验都不可重复,不过其中可能包含了一些反复出现的主题。比如:每个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怀有希望;每个父母都有怀疑和惊奇,有厌烦的时候也有快乐的时候。我就要来谈谈这些主题。

这本书有点像一本旅行指南——如果你到某某地方去,最好记得去看看公园、塑像或景观,因为所有的麻烦都是值得的。做父母的旅程可比旅行观光要丰富得多,它可以是一段心路历程,也可以是揭示生活深刻含义的一系列经验。

心灵之旅把我们带向远方,不过目标却可能近在眼前,即我们自己是什么,何谓我们的真正本质。走得越远,我们就能越是意识到,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当意识到这一点,顷刻之间,我们所有的不满、遗憾或欲望都会烟消云散。在生活的喧嚣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秘密的完美世界:我们知道在这个我们所栖身的浩瀚宇宙中,我们也占有一席之地,那便是我们此刻的所在。尽管我们日复一日地怀疑、疲劳、痛苦,但是我们的孩子牵着我们的手,带领着我们一步步走向那个地方。

后记

作为“教师”和“镜子”的孩子

提起幼儿教育,很多人对意大利幼儿教育思想家、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的名字耳熟能详,但对其思想的流布和发展却知之甚少。正因为有了蒙台梭利的筚路蓝缕之功,意大利的幼儿教育及相关领域的成就才蔚为大观。本书作者皮耶罗·费鲁奇(Piero Ferrucci)即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费鲁奇1946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70年毕业于都灵大学,曾师从精神综合疗法的创始人罗伯托·阿萨吉奥里(Roberto Assagioli,1888—1974)并担任过其助手。费鲁奇从事心理治疗师职业已有30余年,成就卓著,被誉为“当今欧洲精神心理学的引导者之一”。

费鲁奇著述颇丰,除本书外,重要的还有:《我们可以成为什么:精神综合疗法的视野与技术》(1982),介绍了精神综合疗法的训练方法及实践技巧;《不可避免的恩赐》(1990),集作者9年研究之大成,选取不同时代和文化中富有创造性的杰出人物,分析了他们人生中的巅峰经验和实现人生突破的契机;《仁慈的力量》(2007),从18种人类品质如感激、温情、慷慨等角度出发,考察了仁慈的力量;《美与心灵》(2010),讲述了美的体验是如何改变人生的;《内在意志》(2014),提供了具体的、有意义的训练方法,以激发我们的内在意志,应对当前时代人类精神的危机。此外,费鲁奇还与他人合著并编辑出版过一些著作。

可以看出,费鲁奇致力于召唤出入类的精神力量,试图以此改变我们的人生和世界景观。表面上看,他的理论似乎与幼儿教育不搭界,实际上却正是从一个侧面把握了幼儿教育乃至所有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量与结果,取决于教育者的素质;反之,教育者的品质直接决定了被教育者的品质。职是之故,教育事实上也是教育者进行自身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奥,大约一个世纪之前,当儿童和教育的问题在中国开始浮现时,鲁迅便以其文学家而非教育家的身份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振聋发聩之声,而核心问题乃在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孩子是个哲学家》首先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亲的书。著作中所描述的那些家庭日常生活场景——抓狂、绝望的父母和顽劣、不可理喻的“熊孩子”之间的斗智斗勇,常常会令为人父母者有似曾相识之感,从而会心一笑。当然,书中也不缺少亲子间的温馨和柔情场面,比如费鲁奇在“引言”部分讲述的情节——他在一个黄昏抱着几个月大的儿子走在街道上,忽然体验到了生命的宁静与欢愉。也许类似的亲子共处时光都过于平凡吧,反而让我们视而不见,让我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生活中充满了神奇与美丽,生命本身便是一个奇迹。

费鲁奇所做的,是拂去蒙在生活之上的尘埃,将生命的本真意义呈现于读者面前。他不是高高在上地以“生活导师”的姿态布道,而是作为一个生活的“失败者”记下自己的感悟。育儿上的失败甚至在孩子未出生之前就已经被奠定了基调:对天才儿童的期许,希望孩子补偿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这一隐秘的心理,此外还有各种育儿书籍、成功学读物所树立的理想化“典范”……挫败源于不切实际的“理想”,无论你的孩子有多么出色,他(她)注定也无法在天平上与“理想”一较高低。

……

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人和生命自身便是目的,它们不是手段,是不为什么的。从这个起点出发,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孩子的行为和世界恰恰是与此完美契合的;而成人世界却在不知不觉中疏离了它。费鲁奇在书中描述了一次假期旅行,在成人看来的一场灾难,孩子们却玩得乐不可支。这可以视作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对照的一个隐喻:成人们无法摆脱实用性、目的性的缠绕,哪怕是在休闲活动中也是如此;而孩子们却把握了旅行的真谛,认识世界、发展自身。对于成人来说,旅行是为了某个旅行之外的目的;而在孩子看来,旅行便是旅行。

一旦我们承认向孩子学习的必要性,那么我们将会重新打量育儿这一活动。“牺牲”“付出”的观念站不住脚不用说了,“回报”的观念也将被赋予迥然不同的内涵。我们的确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不是孩子做出了什么样的成绩,而是我们体验了成长、感激、纯真、爱、温情,以及它们对于现代人生的重要意义。就此而言,《孩子是个哲学家》同样是一本写给现代和所有成人的启示录。最后我想以本书中的话与读者共勉:“慢下来,不紧张,活在当下,享受自己。你有权利不带目的地生活。”

本书根据英译本(Simon&Schuster Ltd,2002)转译,英译本的译者正是费鲁奇的妻子薇薇安·费鲁奇(Vivien Ferrucci)。中国大陆之前曾有过汉译本,有删节。此次重译尽量忠实原文并保留原作风格,由于译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2016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养儿育女的工作不只是一份辛劳的付出,更是一场精神的探险。本书献给所有愿意再次走进那个被遗忘的纯真世界的人们。——皮耶罗·费鲁奇(Piero Ferrucci)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