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希望就在转角处(心理治疗室内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余满华//冯淑仙
出版社 中国市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具有普遍性的心理个案;

专业辅导师的治疗过程;

人生种种困顿和挫折;

深刻入理的评析;

简单实用的精神健康小锦囊;

余满华、冯淑仙著的《希望就在转角处(心理治疗室内的故事)》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我们得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以及治疗师应对方式背后的理论;这些技巧不但可以在心理治疗中运用,更可以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改善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

内容推荐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困顿挫折。如何超越困境,突破瓶颈,使人生更上一层楼?我们或者身边的亲友,都有可能患上精神疾病,如何辨识早期症状,及早寻求治疗?余满华、冯淑仙著的《希望就在转角处(心理治疗室内的故事)》将带给你饶有意义的启示。

目录

一、心心相惜

 我看见了天使的微笑

 孤独行星

 等待一小时

 不轻易发怒

 评析: 你心知我心, 我心知你心, 心心相惜

 精神健康小锦囊:做一个有情人

二、压伤的芦苇

 明天去上学

 新华小学

 退学

 寻医之路

 玻璃娃娃

 从毒枭到神学生

 评析:无惧风雨,逆流而上

 精神健康小锦囊:辅导是什么

三、行过流泪谷

 这是天灾

 一天的快乐

 我想要一辆车

 小天使

 我要当护士

 让我带女儿回家

 意外

 评析:直教生死两相安

 精神健康小锦囊:与哀哭的人同哭

四、上帝与我

 让人生更轻省

 赦免

 离婚是罪

 上帝会祝福我的生意吗

 真爱何处寻

 评析:存谦卑的心,与上帝同行

 精神健康小锦囊:价值观

五、打开心窗

 女儿说我病了

 黑漩涡

 清除思想垃圾

 英雄流血不流泪

 我想结交新朋友

 评析:打开心窗,迎接风暴后的新生命

 精神健康小锦囊:使人看见

六、柳暗花明

 最高机密

 解密

 我是一只臭鼬

 一个在屋里撑雨伞的人

 声音

 黑暗隧道尽头的一线光芒

 一个洋娃娃

 评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精神健康小锦囊:思觉失调症(精神分裂症)

七、走出忧郁的黑洞

 天才计划

 我只想忘记那件事

 只要刚强,大大壮胆

 我有一个梦

 就让他饿死罢了!

 评析:她不是在装病,她需要关怀与帮忙

 精神健康小锦囊:认识忧郁症

八、让1+1>2

 大石下的橡实

 在小事上忠心

 饶恕,走出遭背叛的阴霾

 爱里没有惧怕

 911

 评析:启动神奇的家庭动力,让1+1>2

 小小数据库:匿名戒酒会

 九、聆听心的声音

 有人欢喜有人怒

 我愤怒

 我的心啊,你为何如此悲伤

 聆听心的声音

 得力在于平静安稳

 与小鼠起舞弄清影

 评析: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精神健康小锦囊:拥抱情绪

十、凡尘同行一程路

 白色康乃馨——我的失亲与思亲之旅

 亲爱的妈妈

 雅妮家书

 生命窄路他与我同行

 坐在灰烬之中

 阿拉O.K.芝麻开门

 小乌龟的故事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做母亲的一口气发表了一篇长篇演说,音调高亢,速度几可追上光速。女儿站在她身旁一动不动,也一言不发。牧师面有难色,挣扎着试图解释,说:“但是,我们的活动只收三岁以上……”“我知道,但是,她两岁半,只差半年,而且,她很乖巧,绝对不会给你们制造麻烦……”母亲咄咄逼人。牧师有点招架不住,勉强守着底线:“只收三岁以上的小孩。”

我想给牧师解围,遂插嘴问:“她会自己上厕所吗?”

“会,不到两岁就已经会了。她很乖的,绝不会给你们制造麻烦的。心理治疗师说……”

“好,我收她。”我说。

母亲带女儿走了,牧师如释重负。教会在美国明尼苏达廾[双城,刚成立不久。牧师问我教会的杨步云牧师可否拔刀相助,派遣短宣队协助他们举办暑期儿童营。经过无数电话和传真往来,以及紧锣密鼓的筹备,我们来到了双城,才发现报名参加人数虽不多,但年龄差距甚大,从3岁到16岁都有,于是重新编班。我们原计划两个老师一班,重新安排之后,有些班就只有一位老师。我独自负责年龄最小的幼儿班。

小时候我是一个安静内向的小孩,可以一整天不说话,藏在角落里看连环画。所以,我从不认为内向的小孩有何不妥,甚至还很能感同身受。可是,开学第一天,我马上就看出小芳的问题所在了:只要我走近,她全身便微微蜷缩起来;如果我站在她旁边,她就微微朝相反方向倾侧;我的手一碰到她的肩膀或手臂,她便触电般浑身一震,迅速闪开。

小芳真的很乖很乖,永远正襟危坐,走路端正,脚步轻起轻落。她的问题是太乖了,像一个受过严谨社交礼仪训练的成年人,而不是一个小孩子。

绘画时,我给小芳一把蜡彩笔、一幅简单的图,阿猫阿狗由她随意涂色。小芳很认真,很努力,仍然把颜色涂在画外面。我称赞她颜色用得美,不去纠正她,要求她把颜色涂在画里。两岁半的小孩,指头小肌肉尚未完全发育,拿笔不稳,这是很正常的事。

做手工时,我教她做比较简单的活儿。小芳不会用剪刀,我轻轻握住小芳的手,她想把手抽出来,我轻声对她说:“我们一起剪。”

有时我特意走近小芳,轻轻碰一碰她的手臂或肩膀,在她闪开之时,我已经放开手,走开了。

一周下来,小孩子们熟了,一起玩耍。我们唱歌做游戏,好不快乐。可是,小芳从来不说话,也从来不笑,不和其他小孩子玩儿,小孩子们也不理睬她,仿佛她并不存在。

第二个星期,我发现小芳有了改变,我接近她时,她不再闪避;我握着她的手,教她做手工时,她不再把手抽回。到了星期四,我可以把她圈在双臂中,较长时间握住她的手,和她一起做手工了。

星期五,暑期儿童营结束了。小芳的妈妈来接孩子,她从没有眼我打招呼,从没有询问孩子在班上的表现,这一天也不例外。

但是,这一天,小芳对我展颜一笑。孤独行星

经理发来一封电邮,告知亚斯给她打了两次电话,查询申请社工服务事宜。亚斯的申请表在我手上,才收到没几天。难得有申请者如此积极,我立刻拨打亚斯的电话。铃声响了两次,亚斯就接听了。

“我在市中心,正要去见一个职业介绍机构呢。”亚斯听了我的自我介绍后说。

“哦,本机构也在市中心呢,那边的事结束后,你可否到我们这里来一趟呢?”我问。

亚斯爽快地答应了。

一个小时后,亚斯出现在我面前。他精神奕奕,光头,戴着一副黑框近视眼镜,身穿深蓝色贴身西装。加拿大不太讲究衣着,我还是首次见到如此衣冠楚楚的申请者。

坐下之后,我照惯例询问亚斯的病史。

“大半年前我开始看精神科医生,最初医生认为我患忧郁症,给我开了抗忧郁症的药物,没有太大帮助。今年夏天,就是六月的时候,医生认为我应该是躁郁症,改了药,新药效果很好。不过,我认为,我6岁就开始患精神疾病了。”亚斯说。

亚斯的话有许多有待深入询问之处,我一一记下,从他说的最后一句问起。

“亚斯,你认为自己6岁就患精神疾病,可否多说一些呢?有什么表现让你这样认为?”

“我从来没有朋友。”亚斯迅速回答。

6岁那一年,小亚斯开始上学,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是孤独行星。休息时,小朋友一起玩耍,没有人邀请小亚斯加入游戏或闲谈当中,他也不知道如何加入其中。

起初,偶尔还有同学找他,可是,不知怎的,每次三言两语后,他就勃然大怒,咆哮如雷,同学都吓跑了。小亚斯觉得很忧郁,但他不知如何去跟同学和好。

P2-5

序言

  序:深情的凝视  踏入后现代社会,压力无处不在。紧张快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巿化所带来的频密接触却又疏离的人际关系,鼓吹消费的文化,令我们总觉得不够。一个人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过得自在如意,这与我们对精神健康的了解有多少,以及如何将知识化成行动、身体力行成正比。  《希望就在转角处》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故事中人有男有女,出身和背景大不相同,论年龄,由小孩而至耆老﹔论文化水平,有目不识丁,也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论居住环境,有远在穷乡僻壤的,也有身处繁华都巿的。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人生路上遇到了困顿挫折,或是不如意的婚姻、家暴、性侵犯,或是自身遇到天灾或交通意外,或是在天灾交通意外中失去至亲,或是罹患精神疾病,林林总总,涵盖了人生种种不同境况。  这群遇到困顿挫折的人,没有画地为牢,困囿其中,窒碍自己的人生。他们勇敢踏前一步,寻求协助,决意改变自己的观念和待人处世的方式,告别过去,走向新生。在辅导温暖与全然接纳的环境中,这些本来对自己目前的情况有所困惑的人,透过与心理治疗师的深情交谈,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方法,因而有了出路。  亲子关系,以及青少年和青年一代,是现今许多人都十分关心的议题。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所涉及的不仅是学业上精益求精,知识上不断累积,同样重要的,是具有情绪管理的能力,以及身处逆境的弹性和韧力,这一切都是在后现代社会中立足、出人头地必备的人文素质。本书第一章和第二章给我们提供有意义的启迪。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功课。很多时候,面对丧亲者或遇到重大变故的人,我们往往不知所措,因为情感太强烈,自然而然地想回避逃开,但往往又无处可逃,于是我们喃喃自语,说一些不合时宜,甚至造成二度伤害的话。作者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如何与丧亲者同在,借着聆听、陪伴,以及一些物质上的援助,与哀伤的人同行。  性,是许多不同社会文化的禁区,华人小区也不例外。由于禁忌,由于“家丑不可外扬”,强奸往往成了扫入地毯底下的灰尘,令受害者求助无门。许多北美的调查研究显示,加害者并不仅限于素不认识的陌生人,很多个案的加害者是熟悉的人,诸如父亲、兄弟、亲戚、男朋友等。作者大胆地将地毯下的灰尘扬出来,让我们看清问题的真相,在人生的黑森林中找到出路。  精神疾病是另一个黑盒。迄今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仍存有许多误解,又因误解而产生偏见和歧视,而患者又往往因这些偏见和歧视而讳疾忌医,因而忍受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作者以一则又一则活生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也有希望可以康复。病从浅中医,学习辨识精神疾病早期的症状,及时求医,可以早日从疾病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本书的另一特色是每章在故事之后附有一篇评析,及“精神健康小锦囊”,透过深入浅出的解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我们得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以及治疗师应对方式背后的理论;这些技巧不但可以在心理治疗中运用,更可以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改善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  此外,我们更可以透过心理治疗所使用的深情聆听、与当事人之间的互动,学习如何跳出本我的思维,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双方站在平等的平台上展开对话,搭建积极而有意义的关系,最后达至双赢。  本书最后一章分别由作者,以及徐雅妮、刘锐、林承昌/马咏珊,及詹维明等人现身说法,缕述自己如何走过生离死别、读写障碍、忧郁症、恐惧症的心路历程。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无论是社工、心理治疗师或牧师,都不免于生、老、病、死、心理创伤,或先天性的学习障碍,借使徒保罗的一句话来说﹕他们的身上都有一根刺。不过,他们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创伤和平共处,因而开创出人生新天地。  相信如果将从本书学到的心理健康常识付诸实践,必然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丰盛,生活更从容。  黄梅初  移民综合服务中心行政总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