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春,日军挟蓄锐已久的华北、关东各军及战车师团共计14.8万之众,从南北两面发动豫中攻势。担任主攻任务的日军第十二军不同意华北方面军关于由正面突破守军阵地的设想,认为中国军队在黄河大铁桥正面及桥头堡以南防守力量必然较强,不易攻占,会造成伤亡较大且延误时间,故决定先由中牟地区部队渡过黄河,进占郑州、密县、新郑地区,迂回到黄河铁桥两侧守军的背后,与正面部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再行发起进攻。
当时国民政府军委会对日军在河南发动攻势的迹象有所察知,还从西北第八战区和湖北第五战区抽调部队增援第一战区,却无疑低估了日军在中国战场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发动攻势的能力和决心,甚至在河南战斗打响后仍判断日军主攻方向为湖南与粤汉线,在豫作战仅为牵制性骚扰活动,故而既无周密作战计划,又无切实应变措施,作战准备严重不足。当时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大部被调到缅甸支援作战,在缺乏空中支援的状况下,更无法有效抵抗日军酝酿已久的咄咄攻势。
河南隶属第一战区,南接李宗仁第五战区,西连胡宗南第八战区,东面则与鲁苏战区遥相呼应,是国民党军对日据华北地区进行反攻与袭扰的根据地。第一战区长官司令蒋鼎文将司令部驻于洛阳,辖8个集团军,总兵力17个军约40万人,除孙蔚如第四集团军(由原杨虎城第十七路军改编)、李家钰第三十六集团军(其中第四十七军为川军出川作战人马)、高树勋第三十九集团军(原系石友三部队)等非嫡系部队外,多数为蒋介石嫡系部队。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兼任苏鲁豫皖边区总司令,设副司令长官部于叶县,直接指挥李仙洲第二十八军、王仲廉第三十一军、何柱国第十五军、陈大庆第十九军等四个集团军。总计约有20万中央军常驻于豫省境内黄河及新黄河一带,固守河防,与河北日军相对峙。
蒋鼎文沿续了前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制订的作战指导方案,即以沿河防及平汉铁路线地区构成守势地带,凭借据点工事阻击日军;以纵深地区构成攻势地带,伺机向深入豫中的日军实施反击。具体部署如下:利用登封以北嵩山至汜水以西山地构筑纵深防御阵地,由孙蔚如第四集团军负责阻止日寇沿陇海铁路西侵;将登封及其以南至临汝地区划归汤恩伯部负责,以强大兵团构成攻势地带歼敌于守势阵地之前。第一战区根据军委会所发指导方案,于3月14日下达关于在嵩山附近与敌决战的作战方案,后认为汤恩伯上报的作战计划、兵力部署与军委会及战区指示“均不符合”,遂于31日予以修正,重新下发。内容如下:如敌以主力由北南犯,而南区敌以一部窜扰牵制时,封裔忠兵团应以主力在襄城、禹县、许昌附近地区与敌决战,惟为期与第四集团军密切协同及利用嵩山山地有利地形起见,应将登、密地区亦划入决战地带,并为攻势之重点,期收夹击、侧击之效。如敌以主力由南北犯,而北区敌以一部窜扰郑州、新郑、密县一带牵制时,为排除我主力侧背之威胁,使尔后之决战有利计,应于南区会战之先集中必要兵力,将北区渡犯之敌击退,并收复邙山头、中牟,再转兵南下,协力该地区之决战。在北区击敌之同时,南区部队应竭力迟滞敌之前进,以空间换时间,俾导决战有利。
1944年3月中旬,蒋鼎文在洛阳召开战区紧急军事会议,根据豫北敌情发生之显著变化,做出华北日军主力有向我黄河、黄泛区强渡进犯企图之判断,指示各部加强河防阻敌渡犯;万一敌渡犯成功,则按预定方案在登封一汜水主阵地以东与敌决战;各部队将大行李及家属速送后方。(P14-15)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两大主要内容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史学界关于抗战正面战场研究从无到有、从略到详,经过30余年的努力,除整理出版了大批有关历史资料外,还出版发表了大批的专著和论文。总体上看,这段历史已经做到全局展现,史实清楚。有关研究工作正在向评价的客观化、论述的精细化、考据的准确化方向发展。
首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全国人民不分党派不分民族,全面投入了神圣的抗日救国战争,与日本侵略者开展了浴血奋战。其中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及其军队,负责了正面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而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与战略上指明了抗战的路线与方向,其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担负了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作战,抗击了全部的伪军及战争后期的大部分日军,发挥了中国抗战中流砥柱的坚强作用。因此,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对日抗战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捍卫独立自由、争取民族复兴的开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荣光,值得全民族永远纪念与珍惜。历史的经验证明,只有全民族团结一致对外,才能保证我们民族付出巨大牺牲代价而取得的历史性胜利不至受到轻辱,民族根本利益不至因内部矛盾被人利用而受损害,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东方主战场的国际地位和应有的历史评价不至丧失。
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它是中日两支不同水平层次军队的正式较量,中国军队依靠正确的战略和官兵们惨烈的牺牲,在盟军合作下最后勉力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有许多的历史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思考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正面战场的抗战结果称之为“惨胜”,是十分生动而贴切的。而就中国抗战的全局而言,抗日战争为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抗战的胜利是伟大而光荣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智慧、毅力和勇气将万世留芳。
为回顾历史,缅怀先烈,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与本丛书编写组策划撰著了九卷本《正面战场抗战启示录》,依据民国历史档案,体现最新研究成果,全景式再现中国抗战正面战场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历史过程,以警惕日本军国主义亡灵复活,珍惜维护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
关于正面战场抗战史的全面记载及全新评述,是本套丛书的特点。自1937年到1945年,发生在抗战正面战场的各主要战役,其起因、发展经过与结局,不仅出自敌我双方的军事性战术性因素,而且具有更广泛深刻的战略原因,甚至具有超越军事因素以外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际战略关系等因素。回顾整个抗战正面战场的作战历史,厘清上述问题是一项很有意义但也很复杂的工作,但也正是本丛书的学术价值所在。
本丛书作者群为抗战史研究领域的档案工作者及史学研究与教学者,对相关历史资料及研究状况较为熟悉,兼具一定研究心得,为本丛书撰著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由于本丛书作者均是长期从事于民国档案与民国历史编研教学的专业人士,因专业范围所限,对抗战正面战场作战史较为熟悉,并不涉及对于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关系及两者战略地位的评价。我们坚定地认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肯定正面战场上中国将士英勇奋战牺牲卫国的同时,我们也试图对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在抗战中从战略到战术指挥中的成功以及失误与弊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公允的评价。
丛书由本人担任主编,杨智友任执行主编,袁炜、薛立若任副主编及策划,学术顾问由郭必强担任。丛书共分9册,以发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22次大战役为描述内容,以“会战”与“战役”为专题,分别为“太原会战”“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滇缅会战”“豫湘桂会战”和“湘西会战”,以此构成对抗战正面战场的整体描述。
马振犊
2016年6月30日
沈岚编著的《豫湘桂会战/正面战场抗战启示录》介绍了抗日战争中著名的豫湘桂会战。此战发生于1944年4月到12月之间,历时8个多月,为日本侵华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此战国民党军队先后出动百余万兵力沿平汉、粤汉、湘桂铁路线阻敌,因部队指挥与作战不力,除洛阳、衡阳等个别战役表现可圈可点外,最终形成空前溃败之势。日军从中原长驱直入华南腹地,在形式上完成了其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略构想。
本书可供相关领域从业者研究使用,也可供广大军事和历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关于正面战场抗战史的全面记载及全新评述,是本套丛书的特点。自1937年到1945年,发生在抗战正面战场的各主要战役,其起因、发展经过与结局,不仅出自敌我双方的军事性战术性因素,而且具有更广泛深刻的战略原因,甚至具有超越军事因素以外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际战略关系等因素。回顾整个抗战正面战场的作战历史,厘清上述问题是一项很有意义但也很复杂的工作,但也正是本丛书的学术价值所在。
沈岚编著的《豫湘桂会战/正面战场抗战启示录》是其中的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