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荣著的《蒋新松传》这本传记叙述了蒋新松的人生经历与主要成就。在漫长的求索之路上,他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闪光的脚印。他精彩的人生,更是一座丰厚的矿藏,值得我们这些后来者去努力探寻,挖掘,提炼。本书写作特色鲜明,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既是一本科学家的传记,又是一本科普作品。是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了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得的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蒋新松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徐光荣 |
出版社 | 航空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光荣著的《蒋新松传》这本传记叙述了蒋新松的人生经历与主要成就。在漫长的求索之路上,他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闪光的脚印。他精彩的人生,更是一座丰厚的矿藏,值得我们这些后来者去努力探寻,挖掘,提炼。本书写作特色鲜明,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既是一本科学家的传记,又是一本科普作品。是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了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得的读物。 内容推荐 蒋新松是我国著名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十,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原所长。作为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研究的开拓者,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与水下机器人。《蒋新松传》以蒋新松院士人生历程为经,以他在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中开拓创新业迹为纬,勾描了他为了祖国与科学进行不休止的探索,逆境中气不馁,风雨中敢担承,拼博奉献的可贵精神风貌和富于战略眼光的将帅风范。 本书作者徐光荣是中国当代十大传记文学作家之一,以汇融浓情与哲思的语言,将传主的人生再现得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富于感染力。极适合科技丁作者,大中院校师生与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卷首 从科学家雕像引发的遐思 第一章 为了祖国和科学 第二章 战乱中的童年 民族危亡关头诞生的生命 背井离乡去逃难 君永小学的“跳级生” 第三章 “一个伟人在成长” 珍贵的毕业照片 十六岁的学徒工 “天亮前后”在南菁中学 第四章 在知识的阶梯上 跨进上海交大的校门 得而复失的机会 从精神低谷中走出 难忘的泉城 毕业设计 第五章 跌宕的命运 到科学院去 跌入逆境 下放茅庄的日子 第六章 戴着枷锁跳舞 下工厂去.为生产服务 第一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 在交织的管网中探求 第七章 钢城岁月 从沈阳到鞍钢 在磨难中诞生的自动控制装置 再闯险关 三战三捷 第八章 科学的春天 转向自动化领域的前沿方向 喜逢科学的春天 走马上任.挑起重担 第九章 初露锋芒 新官上任三把火 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目光紧盯人才 不休止的科研实践 第十章 载人史册的水下机器人 向新的目标进军 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人”1号 频频飞传的喜报 活跃在理性世界 第十一章 巍然矗起的科学城堡 一项高瞻远瞩的建设计划 边建设边投入使用的策略 骄傲啊.中国的“机器人城堡” 第十二章 首席科学家的足迹 肩负国家的重托 富于战略眼光的开拓 向更高的峰巅挺进 插上伟大的辅翼 第十三章 把握机遇的登攀 面对荣誉的思索 目标:世界领先水平 柳暗花明又一村 征服太平洋的壮举 第十四章 推动机器人产业化的大手笔 视野开阔的对策 突破与拓展 让机器人推动企业发展 第十五章 富于战略远见的思维 科技帅才的远见卓识 丙个环境构想与实践 丙个闪光的世界领先奖 为中国大中型企业寻找出路 第十六章 永远耀亮的星辰 院士开始“资政” 为国分忧的“写作生涯” 刀刻斧凿的岁月 永生的灵魂 并非尾声 风范长存 附录一院士小传 附录二蒋新松大事年表 附录三蒋新松主要论著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2014年春末夏初,我与几位作家朋友同行,赴美国东西海岸、夏威夷进行文化采风。先到东海岸的名城纽约,第二天过费城,第三天就已漫步在华盛顿绿茵覆盖的街路上了。 到了美国首都,自然要看位于市中心国会山上的白色国会大厦和它北部的白宫,以及高耸的方尖碑式的华盛顿纪念塔、林肯与杰斐逊的纪念堂。但不知为什么,这些在荧屏与画册上已屡屡见过的建筑.并没有激起我多大的兴趣,也许是东半球到西半球的长途跋涉,时差调整要费些功夫,当我们看过一片纪念碑碑林,坐在街边的一条木制长椅上时,竟想眯起双眼小憩一会儿。 “看,那是谁?”忽然,一位同行诗人的发问,令我又睁大了双眸。离我们不远处的林荫与草坪间,突兀而起一尊巨型雕塑。从我们这个侧面看,他虎背熊腰,大手大脚,有两三人高,很像个大猩猩。待我们站起来走近他时,发现他不是被安放在大理石底座上.而是席地而坐在沿坡修起的水泥台阶上。目光向他的头部仰视.只见宽脸阔额,额头皱纹与双眼中嵌着几许深沉与智慧,头后背着厚厚的欧洲人习惯留下的长发。 “爱因斯坦!”我几乎是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意外奇遇引起的惊喜的喊声。 爱因斯坦是我们都非常熟悉与尊重的科学家,他开创了现代科学的新纪元。被世界公认为是伽利略、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与思想家。 这位诞生于德国南部乌尔姆小城的天才,在德国完成了他最辉煌的科学成就。但在他度过50岁生日后的日子里,他却呆不下去了。德国军国主义和希特勒法西斯的暴政逼得他背井离乡来到美国普林斯顿,他不断地抗议纳粹的暴行,呼吁反对扩军备战,后来又大声疾呼反对将核武器用于战争,显示了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科学家的良知,因而备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 而今。面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雕像,我自然不想放过机会,赶紧招呼一位诗人同伴,为我在爱因斯坦雕像前拍一张纪念照。 找好角度,摆好姿势。我刚对诗人喊一声“拍吧!”却没料到,半路杀来程咬金。只见身后忽啦啦跑来二三十个黄发碧眼的美国少男少女,他们用我听不懂的英语呼喊着,欢呼着,拥向爱因斯坦的巨型雕像。看来是一群美国小学生,他们自由随意地坐到爱因斯坦的腿上、脚上,靠到爱因斯坦的臂膀上,淘气的孩子还爬上爱因斯坦宽厚的肩头,骑在他肩头上,摆好姿势要照像。 带他们来到爱因斯坦雕像前的是位青年女教师,她举起相机:“OK!——OK!”一张张为她的学生们拍着合影,而学生们也不断变换着位置配合着女教师拍照。 “你先等一会儿再拍吧?”诗人问我。我忽然灵机一动,为什么等等?就将孩子们在爱因斯坦雕像上下拍照的画面作背景.拍一张纪念照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我摆好姿势,让诗人给我抓拍了两张。 黄发碧眼的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欢呼着雀跃着渐渐远去了。我坐在休闲木椅上回看我刚抓拍的两张照片,心情却好一阵子未能平静下来。 与林肯纪念堂、杰斐逊纪念堂里高耸在大理石雕像底座上的林肯与杰斐逊相比,被安放在宪法大街美国科学院(NAS)和美国工程院(NAE)门前林荫与草坪间的爱因斯坦雕像似乎更接地气。使人们更容易走近他、亲近他。这些小学生们对爱因斯坦的炽热情绪能够得到释放,与坐在台阶上的爱因斯坦更容易亲近,肯定是有关系的。然而,这种热爱的表现,又不仅是外在的因素所决定的,更主要的还是在于人们对这位科学家的了解与尊敬,包括长者对这些孩子们的教诲与影响,都起到了作用。 早在20世纪初,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以创立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的杰出贡献,成为构建近现代物理学大厦的伟大科学家.华盛顿的儿童亲近、热爱他是极其自然的事儿,正如我对爱因斯坦也怀有敬慕之心一样。 触景生情,睹物思亲。坐在华盛顿市中心草坪的休闲椅上,我的思绪在那一刻忽然插上一双翅膀,飞越北美洲大陆与浩淼无际的重洋,飞向太平洋西岸的故乡辽宁,飞到了被祖国称为共和国工业骄子的沈阳。 这座我生活、工作近70年的城市,近一二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半个多世纪以来,东北铁路大动脉哈大线以西的铁西区,一直是沈阳机器制造业工厂集中的地区,这些年随着城市改造工程的实施,已是旧貌换新颜。随着一些工厂陆续迁往远郊的开发区,老城区已矗起一排排崭新的住宅楼,一片片绿荫。人工明渠里,净水清波如一条银带穿城而过,多年很少光顾的鸟群雁阵为这里平添几许大自然的亮丽,种种变化使这里已被联合国授予宜居城区的美誉。 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在这铁西新区明珠般的劳动公园里,在新世纪伊始就建起一片新景观:劳动广场。一座宽阔、壮观、瑰丽的劳模墙巍然而立,上面镌刻着著名的书法家挥毫写就的建国60多年来沈阳涌现出的全国劳动模范的名字,常年接受着来公园休息与观光的人们钦敬的目光。 广场上更吸引游人双眸的是.这里耸立着每天被阳光拥裹着的5尊全国劳动模范青铜雕像,几位从工矿企业走向全国的时代楷模,棱角分明,器宇轩昂,其中唯一来自科研院所的劳模,是我钦佩的科学家、中国机器人科研事业的开拓者蒋新松院士。 宽阔厚实的身姿,睿智藏锋的面庞,高高的前额下深邃的目光,仿佛又在审视着前方一个新的目标。微微弯曲着的手臂握着一部书,那是一部科学交响乐的总谱,他的手臂似乎随时准备扬起,像交响乐团指挥家那样挥舞臂膀。这是他作为自动化科研队伍统帅的习惯动作,意在下达一个新的指令,或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P3-5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肇始了共和,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和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机构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建设、大科学工程和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请他们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后记 这是我第三次应邀写作《蒋新松传》。每一次写这位中国机器人科研事业开拓者的传记,灵魂都受到一次洗礼,都为蒋新松院士献身科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和崇高精神感动着。 只是这一次写得更加艰难。2013年,我用3年时间完成了辽宁省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辽宁文学史》写作后,病倒了。高血压、冠心病,左心室高电压,频发性早搏等纠缠折磨,沈阳3家大医院让我立即住院,要为我血管做支架。虽然听了做过支架的朋友的警示,我没做支架,但打针、挂滴流、清血管,也折腾了好一阵子。就在这时,接到了中国工程院吴晓东同志的电话,邀我写《蒋新松传》。远在深圳的蒋新松院士的夫人张丽珠也两次打电话,希望我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完成这本传记。他们都说,有了我20万字的第二本传记《科技帅才蒋新松》,30万字的新传记写起来应该很快。面对这巨大的信任.缅怀相识相交十四五年的好朋友蒋新松,我应承下来。 于是开始补充采访,重新搜集资料,查阅档案,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到上海交大闵行校区机器人研究所、北京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到深圳再会蒋新松夫人张丽珠女士,一路跋涉返回沈阳坐下来刚刚起笔,就感到下笔分外沉重。我小蒋新松十岁,已是七十四五岁了,由于尚未学会用电脑写作,每日伏案爬格子,没几天就头晕眼花,血压急骤上升,很快以脑血栓住进了医院。18天后出院,恢复了一阵子才又起笔。家里亲属劝我,健康要紧,别太逞强了,但,应承下来的任务怎能半途搁笔呢?何况是写老蒋这样一位值得一写的科学家,我终于一章章地坚持写了下来。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书写到一半,2014年7月,我读到习近平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他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了“机器人”,他说:“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蒋新松院士一生中以最大精力投入的机器人研究与产业化工程,将在21世纪结出硕果,这真的使我兴奋,并愿以此告慰老蒋于九泉。 第一稿于2014年12月28日完成后,交中国工程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与张丽珠女士审读,征求意见。“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编委会葛能全先生、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封锡盛院士、新松公司总裁曲道奎及张丽珠女士等都认真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特别是葛能全先生,比我还大三岁,不但通读全书,而且严谨、求实地推敲书稿,精神令我感佩。 在此要感谢中国工程院和张丽珠女士的热情相邀;感谢我三次写作蒋新松传过程中,接受采访、提供资料的相关领导、科学家,以及与蒋新松共同工作过的同志、朋友与亲属:感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提供《所志》《50年记念册》等相关资料,以及蒋新松家乡江阴南菁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鞍钢轧钢厂、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沈阳档案馆等提供相关资料与照片;感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刘洋同志一直给予的帮助;感谢航空工业出版社编辑的认真审处。真挚地谢谢了。 敬祈专家、识者不吝赐教。 作者 2015年4月10日于致远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