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章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一19世纪末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广泛传播的开始
(二)普列汉诺夫在反对民粹主义的斗争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俄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四)普列汉诺夫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传播
马克思主义
二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普列汉诺夫一生政治、理论活动分期
(二)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政治上的失足与理论上的致命弱点
三普列汉诺夫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
(一)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揭露二元论的不彻底性
(二)提出基本上正确的物质定义
(三)坚持和发挥了世界可知性原理
(四)关于“象形文字”问题
(五)没有彻底划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费尔巴哈
认识论的界限
四普列汉诺夫的辩证法思想
(一)阐明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二)重视质量互变规律
(三)阐明一切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
五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一)阐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
(二)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
(三)系统论述地理环境的作用
(四)普列汉诺夫在唯物史观方面其他一些重要思想
第二章 列宁早期的哲学思想
一列宁早期的理论著述活动
二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捍卫马克思唯物史观的
基本观点
(一)批判民粹派“人类天性”论,论述社会历史的客观性
和规律性
(二)批判民粹派“个人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论述历史
发展的必然性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三)驳斥民粹派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攻击,阐明辩证法
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
三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主义,阐明历史
唯物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四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阐明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
中的能动作用
(一)批判经济派的庸俗经济决定论,阐明政治对
经济的反作用
(二)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阐明革命理论和革命
政党的能动作用
第三章 列宁论专政和民主
一民主集中制思想的缘由与发展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三社会主义民主的理想与现实
第四章 1947年苏联哲学讨论会述评
一1945—1953年苏联哲学发展概况
二1947年苏联哲学讨论会
(一)哲学讨论会的概况
(二)关于哲学史的对象
(三)关于哲学的党性原则
(四)关于批判与继承问题
(五)哲学讨论会的影响及其后果
下篇
第五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一论原始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二论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
三论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第六章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
一历史背景
二史前各文化阶段
(一)史前各文化阶段概况
(二)关于原始社会分期的不同看法
三家庭
(一)60年代以前
(二)巴霍芬——家庭史研究的开拓者
(三)麦克伦南
(四)摩尔根研究原始家庭史的科学方法
(五)家庭发展的历史
四关于“两种生产”理论
(一)“两种生产”原理不是二元论
(二)“两种生产”贯穿人类社会始终,二者是相互
制约的,同时它们又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三)“两种生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
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五氏族
(一)摩尔根发现母系氏族制度的重要意义
(二)氏族的起源
(三)氏族的本质
(四)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
(五)希腊人氏族与易洛魁人氏族有何不同?
六国家的产生
(一)雅典国家的产生
(二)罗马国家的形成
(三)德意志国家的产生
七理论概括
(一)氏族制度解体的一般经济条件
(二)国家问题的总结
八小结
(一)《起源》一书的结构
(二)叙述方法问题
第七章 家庭学及其研究方法
一家庭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二家庭学的由来和发展
(一)摩尔根揭开家庭史的秘密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为科学的家庭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家庭社会学的发展
三家庭学的研究方法
(一)从家庭与社会的联系中研究家庭
(二)历史的方法
(三)比较的方法
(四)调查研究的方法
第八章 家庭的发展及未来
一家庭产生前的人类两性关系——血亲杂交
二原始时代的家庭形态
(一)血缘家庭
(二)普那路亚家庭
(三)对偶家庭
三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一)从对偶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
(二)家长制家庭
(三)一夫一妻制家庭的特征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四家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