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刚开始是不肯接受这桩婚事的。但是在那个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应普遍遵守的成规。鲁迅对母亲怀有深厚的爱,他能理解父亲去世以后,母亲生活的艰辛。作为周家的长子,他身上背负着更多的责任。鲁迅曾告诉母亲,答应这门婚事有两个条件:一是安姑娘放足,二是安姑娘读书。母亲完全答应。急切地盼望儿子早早回家完婚。正在这个时候,一个机会摆在鲁迅面前,他被官方选中派往日本留学。因此,这桩婚事就无限期地搁置下来。
1906年的夏天,对于鲁迅来说很不平常。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他接连收到老家的来信,告知母亲重病,速回。得到这个消息,鲁迅心情焦虑,眼前不断浮动母亲憔悴的面容。母亲到底怎么了,她患了什么病。这些年母亲独自支撑这个大家庭,所遭受的辛苦,作为儿子深有体会。想到这些,鲁迅心情不免紧张。
这年7月,正是盛夏,鲁迅回到了故乡绍兴。一进家门,便马上醒悟过来,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摆在鲁迅面前的是一个高高兴兴为自己办婚事的舞台。鲁迅环顾四周,已经焕然一新。看到儿子回来,母亲喜上眉梢。家人忙里忙外,到处洋溢着喜庆。鲁迅木然地望着自己的亲人,他还能说些什么?婚事只能按母亲的计划进行。
鲁迅的婚礼按照旧式仪式在新台门堂屋里举行。这天也来了一些看热闹的人,但是不免让他们失望,因为鲁迅作为一个留过洋的学生,对旧礼仪没有表现出任何反对与抗议。据说结婚那天.花轿进门,掀开轿帘子,从轿里掉出来一只新娘的鞋子。因为朱安小脚.娘家替她穿了一双较大的绣花鞋,脚小鞋大,人长得又矮小,坐在轿子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鞋子就掉下来了。这个小插曲。在绍兴人看来是不吉利的,但鲁迅的母亲倒不信这些,她只愿自己的儿子婚事顺利。在母亲的安排下,一个身材矮小、脸型狭长、面色微黄的姑娘出现在眼前。鲁迅心中陡然一惊。他先前只听说新娘长得不漂亮,但还没想到是如此模样。事到如今,还能说什么呢!怨母亲?怨自己?现在这杯婚姻的苦酒只能自己喝下去了。新婚之夜.鲁迅在洞房里心情沮丧,没有对新娘说一句话,也没有任何亲热的表示。据说他哭了一夜,泪水浸湿了印花枕巾,第二天早上脸上染有一片青色。第二天、第三天晚上,鲁迅是在母亲房里度过的。第四天鲁迅与他的二弟周作人一同踏上了东去的旅程,返回日本。
回到东京的鲁迅情绪低落,关于与朱安成亲之事,他曾经跟老友许寿裳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四年之后,鲁迅结束自己的留学生涯,回到了故乡绍兴,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学堂以及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任教。鲁迅与朱安彼此依然有陌生感,他们之间平日没多少话,不吵嘴,也不打架。鲁迅虽然对她没有一丝感情,但是在面子上也不伤害她。
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鲁迅应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教育部北迁,鲁迅随之北上。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独身生活。而朱安则在绍兴,陪周老太太一起生活。
这个时期鲁迅的生活是苦闷的,对于这桩无爱的婚姻,他只能苦苦地忍受,让时光慢慢埋葬自己的青春。他孤独地一个人每天在屋子里抄古书。校勘古籍,研究佛经,甘愿沉浸在古代文化中麻醉自己,让青春与生命在无声中耗尽。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