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明编著的这本《湘剧史话》是中国史话·文化系列之一种,篇幅不大。本书先从剧种、剧目、表演艺术等几个方面约略地勾画出湘剧历史发展的面貌,然后把笔墨着重地放在演员和表演艺术方面,形成了“结构单纯,重点突出”的特点。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和叙述方法的好处有:对非研究人员的读者来说,易读好记,饶有兴趣;对作者来说,因繁简相错、疏密相成,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发挥自己的学识才华;符合全书“有原则,无框架”的较自由的写作原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湘剧史话/中国史话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范正明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范正明编著的这本《湘剧史话》是中国史话·文化系列之一种,篇幅不大。本书先从剧种、剧目、表演艺术等几个方面约略地勾画出湘剧历史发展的面貌,然后把笔墨着重地放在演员和表演艺术方面,形成了“结构单纯,重点突出”的特点。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和叙述方法的好处有:对非研究人员的读者来说,易读好记,饶有兴趣;对作者来说,因繁简相错、疏密相成,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发挥自己的学识才华;符合全书“有原则,无框架”的较自由的写作原则。 内容推荐 湘剧是湖南省的一个代表性剧种,素有省剧之誉。它源于元、明之际,在6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高(高腔)、低(低牌子)、昆(昆腔)、乱(乱弹)的四大声腔。其中高腔来自弋阳诸腔,低牌子系南北曲之遗响,昆曲来自昆山,乱弹也叫“南北路”,包括西皮与二黄,系清乾隆年间始从湖北、安徽等地流入。高、低、昆三种声腔为曲牌连缀体,高腔中的无伴奏“放流”,特点显著,为其他剧种所无。乱弹词格、板式与京剧大体相同,只是称谓不一。此外,尚有安庆调、七锤半、凤阳歌等小调。范正明编著的这本《湘剧史话》全面介绍了湘剧的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代表曲目、著名演员等情况,是一本帮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湘剧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序 一 湘剧的渊源与声腔 1.湘剧的本土渊源 2.本土艺术与外来声腔的融合 3.四种声腔的此消彼长 4.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湘剧艺术 二 湘剧剧目 1.湘剧传统剧目概况 2.创作(包括整理、改编)剧目 3.湘剧经典与具有历史意义的剧目选例 三 湘剧的表演艺术及“流派”艺术 1.名老艺人的精湛表演与绝招绝活 2.湘剧“流派”艺术创始人 四 湘剧艺术的审美价值 1.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 2.闪烁着湖湘文化中的“湖南人精神” 3.生活气息浓郁、地方色彩鲜明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940年5月,田汉奉调去重庆,湘剧各抗敌宣传队受到国民党湖南当局的刁难,多数被压垮。1944年6月,长沙沦陷,湘剧艺人大义凛然,誓死“不为敌歌舞”,在枪林弹雨中,分途向湘西、湘南逃难。没有被压垮的“抗宣”第二队领队、著名湘剧紫脸(类似京剧的铜锤花脸)罗裕庭,先是把独子送去参军,其子不幸牺牲于“淞沪之战”;自己在耒阳被日军俘获,骂敌遇害。“菊国总统”黄福莲,逃难中被日军追逼,投江自尽。名丑胡普临不愿给敌人带路,被日军用铁铲捅死。女艺人、剧作家黄如顺临死前不忘留下遗书,把自己编剧所得,捐给前方抗日将士。吴绍芝、徐初云、欧元霞、邹元普、董海奎等名伶,都在抗战期间死于颠沛流离之中。那八年,不但是民族的灾难,也是湘剧的灾难,损失了大批湘剧精英,从此,湘剧由鼎盛走向衰落。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之前,由于战乱、水旱灾荒、货币贬值等种种原因,湘剧已处于困境之中。当时长沙市几个守城湘班,每天要连演三场,收入仅能糊口;滨湖益阳、沅江一带的湘剧艺人,则处于饥饿之中。像益阳、湘潭等地,演出已无人买票,艺人们敞开戏院大门让人进来,演至中途停锣息鼓,由几位名角捧着个面盆,戴妆走下台去,像江湖卖艺那样,向场子里的观众讨几枚铜板(当时国民党的金圆券贬值,市面使用银元、铜板)。笔者曾亲眼目睹名艺人杨福鹏、彭俐依、董武炎等都做过这种辛酸事。 湖南和平解放后,在党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湘剧得到较快的发展,湘剧事业和艺人的生活也逐步得到改善。艺人们再不是“下九流,臭戏子”了,而是革命的戏剧工作者。饱经风霜的老一辈艺人,重新焕发艺术青春,如名老艺人贺华元、周圣希、罗元德、徐绍清、王华运、余福星、彭福娥、张福梅、庄华厚、吴淑岩、王福梅、王玲芝、李云鹏、傅儒宗、彭菊生、邓海林等。他们既是演员(或乐师),又是老师。他们献出了私人行头、多年珍藏的剧本、高腔曲牌,积极投入传统剧目的挖掘和整理改编工作。有的还创作剧本,著书立说。如徐绍清就创作了历史故事剧《将相和》,整理了传统戏《古城会》,写出了《湘剧高腔初探》《我学湘剧》等书。 在党和政府的动员下,一大批在20世纪30年代即负盛名的、息影多年的女艺人,如郑福秋、刘如银、甘福申、陈福峰、李霞云、陈福顺等,纷纷重返舞台,大大加强了湘剧的艺术力量。 老艺人青春焕发,青年演员也一代一代成长起来。湘剧抗敌宣传队时期的小演员,如刘春泉、彭俐侬、董武炎、廖建华等,如今已是当红名角;他们的下一代,长沙市四大湘剧团涌现出宾兰芳、刘艳秀、张富保、金国纯、曾金桂、贾砚霞、黄舜蓉、杨松林、陈智林、龙海棠;省湘剧院和省戏剧学校,相继培养了庄丽君、刘韵英、左大玢、陈爱珠、颜燕雨、王永光、姜剑梅、姜豹红、彭汉兴、邓伯峰、刘少英等。他们形成了老、中、青梯形的人才结构,成为繁荣发展湘剧艺术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新文艺工作者和艺人经过通力合作,创作、整理、改编了一批优秀剧目,详见下文。 由于出人出戏,剧团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剧团平均上座率较高,经济收人不但能自给自足,尚有余钱剩米,添置行箱,修建宿舍,有的剧团还自费建起了剧场。湘剧艺人的政治热情很高,无论是在朝鲜战场、福建前线、修整洞庭湖的工地上,还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移民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回荡着他们的歌声。他们为志愿军、解放军、民工和移民演出,场次在千场以上,还多次参加全国巡演,以及《拜月记》《生死牌》电影的摄制,这些使湘剧艺术的声望影响几乎遍及全国,成为湘剧又一个鼎盛时期。 P28-31 序言 《湘剧史话》是中国史话·文化系列之一种,篇幅不大。本书先从剧种、剧目、表演艺术等几个方面约略地勾画出湘剧历史发展的面貌,然后把笔墨着重地放在演员和表演艺术方面,形成了“结构单纯,重点突出”的特点。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和叙述方法的好处有:对非研究人员的读者来说,易读好记,饶有兴趣;对作者来说,因繁简相错、疏密相成,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发挥自己的学识才华;符合全书“有原则,无框架”的较自由的写作原则。 作者的这种写作构思不是经验的、技术的,而是隐含着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从演员唱、做艺术的衍变中反映出剧种“推陈出新”发展的总趋势。一个剧种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时代变革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变化的总结果。但无论是生活的,还是思想的、审美的种种变化,都要以继承发展的方式,落实到艺术创新上,只有这样,“推陈出新”的趋势才能显现到剧种上面,何况中国戏曲是一种“以歌舞演故事”、以演员为中心的戏剧艺术。但是我想作者所考虑的,并不止于此,还有一层更重要的现实原因。我国半个多世纪的戏曲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在价值取向上重思想、轻艺术,使剧种发展不够突出,甚至使人怀疑戏曲能否赶上时代。作者一生从事戏曲创作、研究实践,在这方面的感受自然会更深刻、更迫切。 在本书中,作者热情地介绍了历代湘剧名老艺人、艺术家们的艺术及其人格、创新精神,特别是流派代表人物如吴绍芝、徐绍清、彭俐侬、刘春泉。很可惜,我没有来得及赶上看吴绍芝的演出,但徐绍清、彭俐侬、刘春泉,还有许多名老艺人的戏我都看过,他(她)们确实为新中国的湘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读《湘剧史话》时,每读到他们的名字,总会引起我对看戏时的回忆,引发对现实的联想。举个例子来说,我读到名老艺人杨福鹏和彭俐侬表演的《打雁回窑》中,夫妻间因洗脸等生活细节引起的一段表演时,其风趣、诙谐的“默剧”表演,使我想起曾看过的湖南许多优秀的现代戏,如《三里湾》《补锅》《八品官》《牛多喜坐轿》等,也想起了其他地方戏的现代戏,它们时代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联想呢?其原因在于新旧戏曲存在艺术上的联系。在《打雁回窑》中,柳迎春以青衣应工,也有花旦的表演成分,还看得到湘剧独有的“大脚婆旦”那种爽朗、豪放的影子。这种行当体制的突破和融合,与现代戏人物行当宽泛,没有系统、严格的表演程式规范,但可以依据人物在规定情景中吸收、融化本行当或其他行当的表演,甚至创造新程式的道理是一样的。这就是说,传统戏曲中行当的发展、突破,已预示着现代戏表演的端倪。在传统戏中,行当突破、融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发展现代戏可资借鉴的空间也是很大的。 《湘剧史话》中类似的、有启迪意义的地方很多,这里不必多说。在感谢作者的同时,我还要对作者做简略的介绍:范正明同志一生从事湘剧工作,作为一个作家,他写了大量的湘剧剧本和其他形式的剧本,为戏剧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进入晚年,遇上湘剧又很不景气,他把眼光转到湘剧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方面,短短几年,出版了包括《湘剧史话》在内的七部著作,近300万字。他希望湘剧史料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并继续发扬湘剧的优秀传统,其苦心孤诣、拳拳之情是值得我们感谢和学习的。 郭汉城 2012年7月25日 后记 笔者应约编撰《湘剧史话》,作为一个“老湘剧人”自然义不容辞,然落笔时又感觉难。因几万字的篇幅,要全面介绍一个历史悠久、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剧种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不能按“湘剧史”的要求,只能“择要书之”。据此,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湘剧的渊源与声腔。湘剧是个多声腔剧种,而声腔是剧种的主要标志,着重叙述“高、低、昆、乱”四种声腔流入湖南,促使湘剧成为一个多声腔剧种的过程,其源流与形成的历史,也就表达出来了。二是湘剧剧目。除全面介绍传统剧目和新创剧目之外,着重列举了几出经典性剧目,如《琵琶记》《拜月记》《生死牌》等,本书对这些剧目的发展轨迹、思想和艺术成就进行了论述。个别现代小戏如《园丁之歌》的著录,亦因它在特定历史时期而具有特殊意义。三是湘剧的表演艺术及流派艺术。这部分着力于名老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和绝招绝活的叙述,这是由我国戏曲艺术以表演为中心的特征所决定的。在综合介绍之后,首次较为系统地书写了吴绍芝等四位流派创始人,在创造和发展湘剧艺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艺术。四是湘剧艺术的审美价值。此部分自然涉及湘剧当下的危机和保护振兴的措施等。如读者看了拙文,对湖南湘剧有个大致了解,则幸甚矣。 我的老友、中国文联研究员邓兴器先生,95岁高龄的我师郭汉城先生,在大伏天为我审稿、作序,师友情深,不胜感激之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