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代科学/印象中国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王慧编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科技非常发达,在数学、医药学、化学、农学、天文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王慧编著的这本《古代科学》阐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史、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并介绍了四大发明等著名的科技代表作。

全书以中英文图文对照的形式编排。

内容推荐

《印象中国》丛书共111册,涵盖了汉字、京剧、太极、节日、书法等111个文化元素,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和呈现。这些文化元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极富中国特色,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其文化背后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是中华文明的切片。

阅读本套书,您能系统而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面貌,真正认识中华文明传承的文化基因,从而提升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树立文化自信,开启智慧人生。

王慧编著的这本《古代科学》就是该套丛书之一,从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药学、农学等五大科学领域,系统地为读者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方面的知识。

目录

天文学

 宇宙学说

 天文观测

 天文历法

地理学

 古代地理学概述

 古代地理学著作

数学

 算筹与筹算

 算盘与珠算

 古代数学著作

医药学

 中医理论

 中药学

 古代医学典籍

农学

 农业生产与二十四节气

 农学家与著作

 水利灌溉工程

试读章节

农业生产与二十四节气

自秦代开始,中国历朝历代都在法律上赋予农业最高的地位。唐太宗曾说过:“凡事者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不以失时为本。”

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都受到太阳光照的影响,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确定了夏至、春分、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并认识到夏至这天的白日最长、夜晚最短,冬至则是白日最短、夜晚最长,春分、秋分为昼夜等分。秦汉时期,根据太阳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割为平均的二十四份,并冠以不同的名字。公元前104年,中国第一部历法《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历法。二十四节气中的“气”是指气候,节气是指一个季节的开始。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来排列,每个节气都有与之相对的农事安排,因此二十四节气是指导耕种、田间管理、秋收等农业生产的重要历法。在从事农业生产时,人们要以二十四节气为农业气候历,不违背农时(适宜于从事耕种、收获的时节),耕种收获,应时劳作。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是春季的开始,虽然寒冷的冬天还没有结束,但是天气逐渐开始变暖,河水逐渐解冻。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开始,农民就要对耕种作好准备。雨水节气,随着气温的慢慢回升,降水也逐渐增加,在春雨的滋润下万物开始复苏。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这天如果降雨就预示着庄稼能够有一个好收成。惊蛰因气温不断上升,土壤解冻,不时有春雷打响,地下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开始活动而得名。伴随着惊蛰,春耕播种也随之开始。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昼夜等分。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需要加强田间管理,肥料要及时补充。中部地区有一句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清明时节草木萌动,天气逐渐变得温暖、清澈,故名。在农事安排上,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俗语。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要扫墓祭祖、外出踏春。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季节,古人有“雨生百谷”的说法,因此得名,此时的降雨对五谷的生长十分有利。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此时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的阶段,田地里的杂草生长也较快,必须勤于铲除杂草,古人有“立夏三朝遍地锄”的说法。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还要做好防旱的准备。小满时节,夏熟的农作物已经结果,但又尚未全熟,进入了成长的最后阶段,此时要保证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芒种节气是麦类等有芒农作物已经成熟开始收获,夏种作物开始播种,以及加强春播作物田间管理的时期,是一年中农民最繁忙的季节。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地区的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从夏至至立秋,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期,也是农作物快速生长的季节。小暑是进入夏季后的第三个节气,“小”代表炎热的程度,此后天气会越来越炎热。大暑则标志着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此时太阳光线强烈、雨水充沛,是各种农作物生长最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要做好防汛防旱、防暑降温工作。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秋季是庄稼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的到来表明农作物的秋收即将开始。此后,气温开始下降,昼夜的温差逐渐加大,农谚有“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的说法。“处”,就是去,意思是过去、结束。处暑就是炎热夏季的结束,暑气至此就要终止了。白露节气,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的草木上开始凝结露水。此时,水稻逐步进入灌浆成熟期,这时如果秋高气爽、光照充足,对灌浆、晾田都极为有利,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晴稻象山”的说法。秋分这一天,太阳又一次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变得昼短夜长,气温也变得越来越低。寒露时节,气温下降,露水也开始有了寒意。农谚说:“寒露一到百草枯。”这意味着温度已经达到了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界限。寒露是秋收、秋种的关键季节,人们要注意秋旱和秋季连阴雨等不利天气对秋收、秋种的影响。寒露之后就到了霜降节气,气温越来越低,这时要预防农作物受到冻害影响。此时正处于秋冬过渡期,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人们要抓紧有利的天气,搞好秋收、秋种。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人们要加强三麦(小麦、大麦、元麦)和油菜的冬前管理,保证壮苗越冬。立冬之后是小雪节气,气温已经降到零度以下,开始出现降雪,但雪量不大,人们要加强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保证秋种作物的生长。大雪节气的雪量要比小雪节气大,中国有“瑞雪兆丰年”的俗语,覆盖大地的积雪越多,能冻死害虫,为越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地区的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也就意味着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按照民间习惯,从冬至的第二天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九),淮北地区有一首冬至数九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形象地描述了冬至以后八十一天左右的气候状况。小寒节气时值三九前后,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预示着天气更加寒冷。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人们要注意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以保证第二年的收获。

P112-122

序言

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自原始社会时期开始,中国古代科学就已经起步。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人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药学和农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并创造了许多个世界第一。这其中既有对圆周率值的计算,对天体的精确观测,也有给全世界带来深远影响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

本书从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药学、农学等五大科学领域,系统地为读者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方面的知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7: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