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球站得至高的灵魂!穿越世纪的剑桥哲思,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第28任院长经典作品,全球销量过亿册,影响欧美大学人的传世经典作品!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著的《仰望星空(这个星球上站得最高的灵魂修订版)》是一本关注心灵的哲学随笔集。作者亚瑟·克里斯多夫·本森,英国著名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第28届院长。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他理性的思考,对人生的各个方面,诸如幽默、羞怯、专长、平等、乐观、幸福等都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当你读起它时,就如同你在同一个长者聊天。此刻坐在火炉旁,就着一杯咖啡。咖啡的香气缭绕,宛如一缕缕飘逸的思绪,正在穿越百年时空……一个智者,把他的人生体验,人生心得,一点一滴地倾倒给你。也像一个朋友,把他的痛苦、欢乐、幸福,毫无保留地倾诉给你。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著的《仰望星空(这个星球上站得最高的灵魂修订版)》节奏时缓时急,画面感强烈,读起来令人满足,内容亲密又有趣、机智又发人深省。即使读者不打算亲自踏上曼妙之旅,也会和本森在步道尽头一样,舍不得离开。作者用他理性的思考,对人生的各个方面,诸如幽默、旅行、羞怯、专长、平等、乐观、幸福等都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本森告诉人们:人生最大的胜利,就是不论历经多少失败、几多失意,都能将希望长存于心底。
第一章 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我很热爱它,但我并不被它所奴役;自由,我很向往它,但我从未被它所束缚。我常常在家里做生活实验,用它检验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但知易行难,不过好在只是实验而已,况且作用在我这个卑微之人身上,于大众也无伤大雅,所以各位看客切莫大惊小怪。社会上,有着许多对生活充满积极向往之人,因此,我对自身所做的实验,并不感到懊悔和沮丧。如果诸位问我:做这些事情是否值得?我的答案只有某种遗憾之情。
当我静下来的时候,我常想,作为一个单身汉,在一年之中有约摸半年时间从事学术研究,而另半年则老老实实待在一处,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我也常常扪心自问,自己到底要干吗?于是,我便不想继续待在大学宿舍里,并非因为我经济拮据所致,而是因为在校园里,我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一些人情世故中疲于奔命。虽然,我在大学校园里,也有不少情投意合的朋友,但我却不想自己成为一只到处游荡的鸽子,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寻觅栖身之地。
与很多在各种社交场合下疲于奔命的人不同,我喜欢一个人独处,在皓月当空时,一个人静静地咀嚼思想,让灵魂与自己的心神一次次碰撞,接受昨天、今天、明天各种思潮的洗礼。综合以上因素,我便极为喜欢在自家的火炉旁、椅子上、书堆里,寻找惬意的生活方式。因此,要是迫我屈就于其他家庭里的一些繁文缛节,受制于他人的安排,那就仿若将我扼杀了一般。当门铃意外响起,要是我不得不搁下手中的笔,强迫自己满脸堆笑地迎接不速之客,那便等同于拿刀戕害我。此外,若是在别人的牵引之下,到我不愿去的地方,那将是对我的折磨。即便如此,我也必须抛下心中的向往,接受或者忍受这些俗事,因为我最担心的还是失去与他人的交往。
在我一些日常工作中,大部分的时间要在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中一点点消磨,但是,我的内心却常常涌出一种向往,即过上一种静思与反省的生活。当我一想到要到处与人作恭维式的拜访时,内心就倍感烦闷,因为这些流于表面的应酬形式,恰恰是一种缺乏活力的生活方式。当我不得已而为之时,我就时常叮嘱自己不能过于放纵,而要时刻增加自身的活力。
手中之笔,一直是我难以割舍的手足,它既是指引我生活的良师,也是排遣我胸中寂寞的益友。与那些形式上的拜访不同,创作对于我来说,可以做到对灵魂的解读、情感的宣泄、情操的陶冶,是一种充满激情、阳光的举措。
要想不被这些流于形式的拜访所干扰,还有一剂“婚姻”药能将自己解脱出来。但是,婚姻不能草率,更不能等同于儿戏,要是出于完成一种责任,或者提高生育率而婚配,那么,就我本身而言,拥有婚姻的可能性也在逐渐缩小。虽然,我承认世界上那些幸福美满的婚姻表现得唯美和高尚,我也愿意放弃所有,而对爱情矢志不渝,但是,这种狂热的激情终有一天将要淡化,某种欲望与现实终究要进行一番刀光剑影的厮杀,最后让现实占据上风。
逃避根本于事无补,反而助长消极的情绪。我只是一个卑微的人,无法避开世俗的困扰,即便我成日仰望星空,期待自己有朝一日能不食人间烟火,但我终究无法自欺欺人,也摆脱不了吃五谷杂粮的宿命。当我悲哀自己不幸的人生时,有位睿智且温柔的阿姨曾悄悄点化我:你的生活,从未真正放开。面对阿姨苦口婆心的劝说,我一时语塞,羞愧难当。事实上我并没有奢求过其他任何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只是经过小溪时,会驻足沉思一会,然后光着脚丫洗去一身的尘土。
我已经确信自己陷入了一种深沉的情感之中。对于这种忧思,我仿佛从画家雷诺阿的一幅画中得到禅悟。画中,有位可爱的小女孩在一条小溪里,紧紧地抱着一只体态臃肿、耷拉着头的西班牙猎狗,小姑娘所有的动作与神情,皆在告诉看客:她担心它会淹死。我必须承认,看了这幅画之后,我以往的一些坚持似乎跟着有了一丝松动,或许是自己太过敏感了吧,我只能遗憾地这样安慰自己。我总是幻想一种关系,那就是亲密与浪漫的关系,当我沉迷在这种唯美的关系里不能自拔时,便被折磨得身心疲惫。尔后,我阅读到罗伯特·勃朗宁与伊丽莎白·芭蕾特两人之间的情书时,瞬间意识到,要是没有上天的恩赐,他们这种至高境界的爱情也会无望,也会着地,也会摔得粉碎。即便如此,我仍旧不去抱怨,抱怨这些唯美的东西不能拿一个花瓶来盛装,我的这些没头没脑的抱怨,就好比卡莱尔亲爱的母亲总是不断唠叨着自己不佳的健康状况。
那么,像我这样一个极端热爱自由却又愤懑的单身汉,到底该怎么办呢?每每想到这里,我便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后来我拿定了主意:我不能继续住在城镇,忍受如此喧嚣的生活,尽管我已经住了半年的光景,而且也非常喜欢(P1-3)
《仰望星空》(AtLarge)的作者是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1862-1925),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届院长。他的父亲是19世纪末坎特伯雷大主教爱德华·怀特·本森,其叔叔是著名的哲学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富有文化和著述的传统,也很自然地遗传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样遗传在他身上的还有家族性的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的精神病。虽然身患疾病,本森仍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多产作家。他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并在1885-1903年间,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讲授英国文学。1915-1925年间,他为莫德林学院院长,1906年后,出任格雷欣学校校长。
他在诗歌和散文的领域著述颇丰。令人惊叹的是,他在人生最后的20年间,每天坚持写日记,写下了世上最长的400万字的日记,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代表作有:《障山及其他故事》(The Hill ofTrouble and OtherStories)、《日落岛》(The Isles of Sunset)、《曙光中的少年》(The Child of theDawn)、《吟游诗人保罗及其他故事》(Paul the Minstreland Other Stories)、《自由之旅》(Escape and Other Essays)、《我心无惧》(Where No Feat Was)、《剑桥论道》(Cambridge Essay on Education)、《静水之旁》(Beside Still Waters)、《圣坛之火》(The Altat Fire)等。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常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常为作者朴素而深刻的论述拍案叫绝,同时也有着“酒逢知己干杯少”的酣畅淋漓。这种快乐让我丝毫感受不到历时半年的翻译之苦,取而代之的是导师般的引领与知心好友“跨世纪”般交谈后的豁然开朗。因此,我也由衷地希望将这份收获和喜悦与读者分享。
沉睡的日子终究要被唤醒,仰望星空的时刻终究要被脚踏实地的行为所取代。我想,诸如此类的人生抉择,本森在百年前就已经经历过了吧。一晃百年过去了,我觉得,现在的自己也同样站在过往许许多多人所面临的人生岔道口。
社会的浮华,内心的躁动,让人的心灵难以平静。正是为了找寻心灵的平静,才有意识地躲避着这些喧嚣。但是,真的能够躲避吗?显然,这是很难的。本森在该书中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写道:“是的,这是一次实验,但这是一次无关紧要的实验。”他的勇气让我佩服。当我完成译作,在夜深人静时,默默地看着英文原著,内心所产生的共鸣仍然那样的强烈,脑海中不时浮现这样一幅景象:一个50岁左右的男子,双眼深沉地看着熙熙攘攘的街道,捋一下胡须,然后,默默无语地远离,回到一片可以让自己肉体与心灵都能得到自由的天地,让灵魂在无所拘束的大草原上放飞。埃里岛美丽的景色让本森望峰息心,什么觥筹交错,什么冗杂的会议,什么人际的繁琐,都是浮云一朵,在高旷的天际上随风飘荡。
来到埃里岛,本森的内心趋于平静,精神也开始了一次次神游。眼前的景色,一次次让诗人抒发了难以抑制的感情。在悠闲的时间里,他思考着人生的各个方面,对幽默、旅行、羞怯、宗教等都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止一次为诗人那睿智与深邃的观点所启发,产生共鸣。诗人的文笔自然而优美,诚挚的情感如流水般缓缓地从笔端流露出来。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止一次感叹诗人朴实优美的句子。虽然译者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心中仍不免诚惶诚恐,害怕词不达意。
翻译的过程也是心灵接受洗礼的过程,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句:“人生最大的胜利,就是不论历经多少失败,多少失意,都能将希望长存于心底。”“即使人们不是任何方面的专家,也必然是生活本身的专家。”诸如此类的思想表达,在本书中俯拾皆是,与文章的主题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这是我在阅读其他书籍时很少遇到的,我常常因这种心灵和精神的共鸣而会心一笑,或是被作者那些对事物深邃而又独特的视角与见解深深折服,常常不禁在掩卷时感叹:“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也!中国的大学倘若也能有一批这样的大师,那将是今日中国青年人之幸、中华民族之幸、中国之幸!”
在本书中,本森坚持用第一人称来写作,让人感觉他在向你娓娓道来。作者从不矫揉造作、不妄自尊大,只是希望将自己对人生的一些体会与感想抒发出来,也没有过分强调自己的思想所蕴涵的价值,仅供世人参考而已。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孔宁老师和策划编辑的指导与信任。限于译者才疏学浅,深恐不能还原作者的思想,还请读者多多雅正!同时更愿与读者分享读过此书后的感受。愿我们都能在快乐的阅读之旅中感悟人生、收获喜悦,愿今日中国之青年都能透过这本《仰望星空》开启自己的人生之窗。
思绪早已不知神游至何方了,从这片广阔牧场的孤单农庄之上,向沼泽地带静静地扩张。我希望再次将读者带到被墙围住的花园、果园、没膝的青草以及高大榆树下遮蔽的树丛。因为我还有一些最后想说的话,而选择在温馨的家里诉说,最为合适不过了。虽然,我们的阅历并不一定受时空的限制,但就是在这个孤寂的山脊上,布满了巨砾的砂石,夜风呼啸而过。黑暗笼罩着雅各布,一个无家可归的放逐者,在他人生最为孤立无助之时,他看到了自己攀登梯子的顶端,正处于上帝的膝下,充满了力量与希望。同时,正是在熟悉的家里,每个角落都凝聚了温馨的记忆。某种恐惧的心绪也变成了痛苦的源流,正如云朵在轰轰的雷响之后破开,照在雅各布悲伤的脸匕。
或许,我们会在人生中找到某个角落逃避,会遇到各种难测的苦楚与绝望,但我们更愿意将自身恐惧的心绪放逐。在某种庄严的荣光下,我们可能很不情愿地在毫无意义的事物中取乐。在以上这两种情形当中,我们每个晚上都与天使在较量,不知道她是善还是恶,却忽视了她的名字与风采。但是,这要比在慵懒的知足中打发时间更胜一筹,更能接近实现我们清晰与微不足道的人生目标。因为,人们到最后真正需要的,并非我们阅历的多少,而是对阅历的感受。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当自己心情舒畅地想要勇敢地做某些规划时,就会看到播下的种子在上帝肥沃的花园土壤中茁壮成长。当我们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使得我们无从计划未来,抑或往常的清淡的日子与活力离我们远去,我们唯一要做的,难道只是将自身这种存在的苦闷,在我们所爱的人面前,变成一个更为轻松的负担或阴影吗?
我们必须要不止一次地提醒自己,尽管出于我们自身的一厢情愿或乖僻,可能增添了悲伤,但是任何事物都无法让我们与天父隔离。当我们远离上帝的时候,也许,这才是最接近上帝的时候。当我们努力找寻却始终无法找到上帝时,上帝却可能与我们非常接近,倘若我们在笑声或自我陶醉中将其忘怀,那么,我们其实更为近距离地接近了上帝。记住,人们既不能一厢情愿地沉浸在悲伤当中,也不能执拗地抓住烦忧不放手,直至形成一种病态,因为,这是不明智的做法,显然也不会有任何的后果。
有一个关于查尔斯·金斯利夫人的故事,她在丈夫去世很久之后,两颗心就从来没有被某种骑士品质或奉献精神如此紧紧地拴在一起。“当我发觉自己过分想念查尔斯的时候,”她在悲伤的日子里说,“我就会找一本最富于情感的小说来阅读,人们可能觉得这样做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心需要我们给予爱,而不是得到破碎。”我们对待悲伤,必须要像对待上帝赐予的礼物一样,勇敢而有节制地面对,而不是心惊胆战地一意孤行。否则,这些礼物对我们来说,就显得毫无用处了。我们一定不能小题大做地拒绝别人的安慰,也不能拒绝别人友好的宽慰之语。有时,痛苦是一个很好的天使,但我们必须要与其进行搏斗,直到它最终为我们祈福!痛苦带来的祝福,让我们在以往无忧无虑的日子里,与那些自私与忘恩负义展开殊死搏斗,就会为自己曾贪婪地索取别人的关怀与乐趣的行为,感到耻辱。再者,如果我们无可避免地遭遇痛苦的话,那就让我们深深怜悯那些在短暂而坎坷人生中饱受苦难的兄弟姐妹们吧。因为,倘若我们能真正做到的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白走一遭。因此,要是由于失败或错误而沉湎于遗憾与悔恨之中,就显得极为缺乏理智了。因为正是通过失败与错误,我们才能学到东西。我们要做一个勇敢的人,直面苦难与挫折,让自身更接近真理的本质,不要害怕前进中的困难。
追求生命的本质,这便是所有的秘密所在。正如路边花朵或夕阳西下落日的壮丽景象所带来的心灵震撼,能够让笔下的字眼与唱出的音律都悸动人心。一举手,一投足,让我们在缄默中突然顿悟。那些察觉到这种优雅动作的人,就会充分地享受生活,将人生理想化,在日常生活中展开人生的朝圣之旅。人生的来去,一幅幅泛着金黄与无忧的画面,都能给我们带来乐趣。我们无须以一些错误的理由或卑鄙的言行,逃避所谓严肃与下流的东西。我们可冒着极大的风险,如夏洛特女士一样让人生的视野变得更加明澈。如果我们编织的人生之网被租借给了他人,魔镜亦被打破,实际上对我们而言,则显得更好。不!即便在一首悲歌将尽时,死亡已然降临到我们头上,我们也没有必要为生活而忧伤。尽管我们很不情愿地抬起头,一脸苍白地看着事物赤裸裸的本质。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被自己扔掉的可怜借口而已,瘦弱的绣花长袍也从我们身上被撕下,我们虽然努力掩饰但却无能为力。我们一定要紧紧地盯着,用心地祈祷,直到在心灵中成就了完美的愿景。否则,这种视野就会逐渐消退。之后,在精神焕发之际,我们可能再次踏上满怀幸福的朝圣之旅。我们不再将一时的欢愉视为旅程的目的,而是在一所敞开的安静小屋迎接幸福的到来。
正如我所说的,重要的不是我们旅行了多少地方,而是能够从这些地方得到一些美妙的感受。做什么,其实并不是很重要;怎样做,才最为关键。在人生中,我们紧紧地抓住搜集到的物质,在这些东西的遮掩下将自我逐渐丢失,这些都是阻碍我们进步的圈套与负累,恰似粘在旅行者脚下的泥土,或因为一些毫无用处的事物而忍受痛苦而沉重的负担。一些自己不愿意扔掉的东西,总以为日后会有用。我们要做的只是放弃这些东西,舍弃一些我们并不需要的金钱,而不是紧紧地抓住不放,总抱着这些东西不愿放弃我们无法享受的奢华。我们不愿舍弃一些家具,而让自己在一个房间与另一个房间奔走。所有这些物质,都牢牢地控制着我们,紧紧地把我们压在地上,无法动弹。当我们与这些物质为伍时,显得亲切与友善。我们的过错,并非在于爱它们。对我们而言,这些物质本身可以成为上帝之爱与关怀的一种征兆,但我们一定不能沉迷其中。
那么,我以一种不世俗的知识,来举一例子。我们必须要历经磨难,方能获得知识,而掌握知识可以让我们滋生强烈的满足感。倘若获取并传授知识,更是我们的一种责任,那我们就必须要努力获得。但是,真正带给我们幸福的,却是我们在忠诚而辛苦工作时所得到的,而非我们积累的知识。“知识是有了,但智慧却停滞了。”一位诗人曾这样说。这种神赐的智慧,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因为我们想远离这个俗世,隐居他处的话,我们所努力搜集的并非真正实在的东西,无论是知识还是金钱,而是耐心、勤勉以及在获取这些品质过程中的谨慎与品格。但是,我们时常会感觉无所事事与无所作为,除非有什么看得见的结果来炫耀一番。也许,当我们慵懒地静坐的时候,或在痛苦或脆弱侵袭之际,正是我们心灵迅速成长的时候。
博学之士逝去了,但又有什么损失呢?损失的,并非某个事实或某个真理,而是他们的洞察力,他们所收集的一些事实罢了。任何一条自然法则,都不会因为他们的逝去而消失或更改。我们总是习惯以名声及显赫的地位,衡量事物所具有的价值。但是,人类最简单与最卑微的命运,却与过往最强大的征服者一样,具有同样的威严与重要性。让所有人在上帝面前显得同等重要,并非是我们对彼此的敬仰,而是我们无限地接近、依赖。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在此事上欺骗自己。我们可以确定一点,我们真正希冀的是上帝的平和,而非单纯而高贵的怜悯之情。我们所找寻的是人生的简朴,而不是追求奢华、惧怕工作。我们不能以哲学之名,将一些宏大的场景中的乐趣过分美化,或以沉思的名义为我们的懒惰开脱。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改掉一切不好的习惯,而不是犹豫不决、逡巡不前。我们自己能向往天国的美好,而不是怀揣着慵懒的追寻就可获得的想法。倘若博学的人与伪君子因其野心或自我找寻而获得了奖赏,那么,一颗欲壑难填的心灵,也会有其“奖赏”。这种“奖赏”,无疑是心灵病态的空虚。如果我们因此犯错的话,我们努力假装对这些奖赏毫不在乎,但事实上我们只是害怕别人的议论而已。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该如何改正这些错误呢?只有一种途径,我们默认这让人遗憾的缺陷,不要尝试将其神化。我们能直面人生阅历,将过往一些斤斤计较与可耻的东西扔掉,让精神重新焕发,怀着谦卑与柔弱的心来到上帝跟前。至少,我们能为感受到这份耻辱而生庆幸之心,用耐心的希望忍受惩罚。上帝并没有遗忘人间的幸福与痛苦,反而给我们指出自身不能实现的涤荡心灵罪过的一条必然途径。
即便如此,生命的旅程也绝不是一个充满痛苦、争斗和被动忍受的过程。在日出与日落之间,我们可以享受到精彩与平和的美妙时光。我们在阴翳中休息时,可以看到闪烁着生命光芒的溪流,静静而平稳地流向命定的未来。今天,我遇到了一位年老的牧羊人。在一片无垠的草原上,一个日过中天的午后,他挥舞着板条做成的鞭子,缓慢地向前移动着。
有时候,一种沉重的负担,会降临在我身上,让我安静地期待一个未能实现的目标,同时,笃信理想就在前方等待着我。也许,有一天,我也能无所顾忌,怀着冷静与持久的愿望,像那个年老的牧羊人一样,按照熟悉的人生轨迹按部就班地生活。但是,为什么现实中这种和谐的心境会如此模糊与破碎呢?为什么我们应做的事情却迟迟无法完成,而要去做一些我们并不想做的事情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感悲伤的神秘问题。即便在我们最固执的时候,我们的心也不可能漫游出我们的意志之外,让自己成为梦想中的人。因此,当光线逐渐黯淡的时候,我静坐着,心头却突然涌现出一股拯救希望的愿望。薄暮将至于丛林中,紫丁香袅娜多姿地舒展着腰身,散发出芳香,怡人的微风拂拂吹过,越过牧场,撩动树叶。在西边碧绿的深空上,悬挂着眨着眼睛的星星。天地问的每个景致,在此融为一个妙不可言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