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房记
我是极怕麻烦的人,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折腾。但最后,我还是加入了租房队伍。
9月的大不列颠,干冷干冷的。有时搬个重物,指甲就脆生生地断了,姑娘们的指甲都剪得圆润光滑,好似个个都在练习钢琴。晚上只盖被子是会被冻醒的,偏偏这个时候宿舍的暖气坏了。看着“日不落的红领巾”发微博吐槽:“又快到每天10点天亮3点天黑的日子了(指英国冬季)……”我十分担心地问宿舍管理员:“还有希望在圣诞节前修好么?”管理员一本正经地翻着册子,然后耸一耸肩:“抛开周末、节假日、罢工日,还有这几个bank holiday(银行假期),工程师没被预约的时间只有几天,我们无法保证哦。”
有时想想,古人真的把好话都说光了,比如这样的情况下,最合适接下一段的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英国真的开始下雨了,一下一周。本来还好的单人被一到晚上短一截,盖住肩膀脚尖冰凉,盖上脚尖鼻子通红,缩成一团将就着睡,半夜给自己咳醒了。更让人激动的是,网络断了,断得干净彻底,与国内失联。我带着无比复杂的心情厚着脸皮再次敲开宿管的门,请求帮助看一看网络,被告知网络事宜不归他们管,要自己打电话到通讯公司。电话簿上找到号码,拨过去,惊喜地听到了别具风味的印度口音,这是自学ABc以来最挑战听力的一次通话,对方真的是在认认真真说英语,但我真的只在脑中浮现出一群红男绿女跳舞的画面。介于印度接线员的语流太过动感,我只能在重复了N次“sorry”后祈求邮件联络。几个回合下来,我终于确定未来两周不会有工程师上门维修了。
其实这些都只能算作铺垫,真正决定租房子,是因为我算了一笔账。是的,我,算账。别笑。你看留学真的可以把人逼聪明,比如我就明白计算器永远比草稿纸准确,在我发现如果租房一年可以省下至少两万人民币的时候,欣然为自己的机智点了32个赞,数学老师如果知道了大概会笑醒吧。
至于选室友这种拼人品的事儿,我基本通过一次聚餐就解决了,老话告诉我们:民以食为天。如果这位“童鞋”吃什么都酣畅淋漓,那必定是个爽朗大方的人;如果他/她吃辣且重口,那你们一定有很多共同话题;若是吃到“扶墙出”走到门口还问一句甜品哪里解决,你,基本可以嫁给他/她了,哦,不,是基本可以愉快地做室友了。在一次槽点溢出的buffy(自助餐)之后,我和洋、璇、海三位“童鞋”成为了室友。
英国的房子出租会写上“To Let”字样,以学校为中心,步行15分钟为半径,我们开始了大规模的搜房运动。之所以说运动,是因为出行全靠步行。别问我为什么不坐公交车,1.5英镑的起步价作为屌丝你懂的。除了考虑地理位置外,还要注意水电煤气费的交付方式,房东或中介人品好不好,当然后者只有在房子出问题时才考量得出来。英国的土地和房屋都属私有财产,所以一家人可能世代住在一栋老房子里,屋顶修修补补,倒也风风雨雨几百年,颇有年轮的味道。单人可以住公寓,双人适合住flat,如果四到五个人,租上一栋大house基本就可以天天开party了。在寻访了各种颜色的门之后,我们顺利地找到了一家两层房子。
四人分五个房间,共用的客厅、洗浴间和厨房,一处后院可以停车,三四万元就可以买宝马的国度,汽车真比自行车好买。当然,我们哪有那么多余钱烧油,于是后院长满了杂草,我曾信誓旦旦地说要种上满园的花朵,只因听BBC讲,有个英国人在后院挖出古董买了很多很多钱。加上各种bill(账单)每周每人70英镑,等同于在国内月租28005己,算是诚意价了。后来我们还在洋的房间发现个暗门,直通地道,一群人探险似的跟在我身后慢慢走下窄窄的楼梯,在半人高的地下室,发现除了一堆旧书再无他物。
48 New Bridge Street,虽说48号,但整条街只有我们一家住户,其余全是厂房,所以每次打车都要跟司机把周围标志物描述一通,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再也不用担心扰民。我们把多余的小房间打扫出来,放进一台二手音响、朋友的贝斯,海“童鞋”后来买了电架子鼓,我装文艺弄了把吉他,然后花两英镑买了支话筒。音响一插,QQ音乐一播,家庭KTV!于是我们家几乎一整年都沉浸在“凤凰传奇”这样的歌舞升平中,热热闹闹过起了人间烟火的日子。
P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