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师哲学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金鸿儒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金鸿儒著的这本《大师哲学课》包括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两部分,以北大著名哲学教授们的教学指导为方向,涵盖古今中外哲学理论的经典主张。其中,中国哲学部分,收录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的部分篇目,以及后期哲学家的主要观点的篇章,凝结中国哲学之精髓。西方哲学部分,也以时间顺序记录了从古希腊时期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叔本华、尼采等西方哲学代表人物流光溢彩的哲学观点。本书在整理这些具有代表意义的经典言论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详尽地阐述了大师们对人生和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内容推荐

金鸿儒著的这本《大师哲学课》以世界著名哲学大师的核心思想为方向,涵盖古今中外哲学理论的经典主张。把哲学大师的一生最主要的哲学成果通俗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只读最精华的篇章。

本书在哲学大师具有代表意义的经典言论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详尽地阐述了大师们对人生和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目录

第一章 形而上学:我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2.培根:归纳即是科学

 3.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

 4.老子:大智若愚,其人如龙

 5.霍尔巴赫:有自由的地方才是家园

第二章 人性探源:人性之本,善耶?恶耶?

 1.孟子:得民心者得天下

 2.商鞅:立法以信,治国以诚

 3.董仲舒:任德教而不任邢

 4.荀子:化性起伪

 5.梁漱溟:道德,人生的实践

 6.马基雅维利:当以人性治国

第三章 美学鉴赏:发掘众芳之所在

 1.宗白华:介乎真善之间者方为美

 2.方东美:生生之为美

 3.朱光潜:美是灵魂寻找形式

 4.狄德罗:美在关系

 5.邓以蛰:的境界

 6.叔本华: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第四章 逻辑思考:揭示理性思维的规律

 1.弗雷格:为哲学提供起点

 2.莱布尼茨:建造思想的通天之塔

 3.奎因:用语句观察世界

 4.笛卡尔:科学从梦开始

 5.罗素:怜悯是自由而不是施舍

 6.金岳霖:理性的思维,感性的人生

第五章 生命感悟:生死的人文关怀

 1.尼采: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

 2.歌德:我爱你,与你无关

 3.苏格拉底:英雄在于选择

 4.第欧根尼:人不可以被征服

 5.王国维:以生命之终结见生命之境界

第六章 人生信仰:主宰灵魂的深邃力量

 1.斯宾诺莎:信仰即是故乡

 2.苏格拉底:信仰没有恩仇

 3.维特根斯坦:一个人必须相信自己的信念

 4.张载:立心命,继绝学,开太平

 5.黑格尔:孤独的散步者

第七章 唯心哲学:我命由心不由天

 1.皮浪:以不动的心看动的世界

 2.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3.胡塞尔:为哲学而活

 4.熊十力:本心即本体,性相一如

 5.黑格尔:精神是世界的主宰

第八章 科学哲学:对未知的新征服

 1.赖欣巴哈:命题的证明

 2.波尔:转变认识世界的思维

 3.波普尔:证伪的科学

 4.费耶阿本德:科学与自由

 5.库恩:科学的范式变革

第九章 道德伦理:道生之,德畜之

 1.陈寅恪:道德是人生的艺术

 2.汤一介:世界因美德而愈加美好

 3.南怀瑾:想要身后留名,必须身前立德

 4.弗洛姆:尊重生命尊重他人,更尊重自己

 5.康德:道德就是为自己立法

第十章 辩证思维:万物对立统一,冲气以为和

 1.曾仕强:万物负阴抱阳

 2.王阳明: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3.公孙龙:白马非马

 4.庄子:周与蝶,谁是谁的梦

 5.黑格尔:存在即是合理

试读章节

人是自然的臣仆和解释者,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为了驾驭自然,我们必须先了解自然,必须知道对于自然我们能改变什么,必须遵从什么。而“归纳法”正是培根找到的“了解自然,顺从自然,驾驭自然,改变自然”的方法。神学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著名祷告文中说:“我的上帝,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一切;赐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而归纳法就是上帝赐予培根的“智慧”。

有一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巡幸到培根的府邸。由于女王生活在宅深墙高、平民止步的宫殿里,平时结交的人也仅限皇宫贵族,往来之所也仅限达官显贵们奢侈华贵的住宅,再加上对于平民甚至普通贵族的生活完全一无所知,所以当她看到培根简朴的宅第时,不禁惊叹道:“你的住宅太小了!”陪同在伊丽莎白女王身边的培根仔细端详了自己的房舍后,耸耸肩说:“陛下,我的住宅其实已经很不错了。只是因为陛下抬举我,光临寒舍,才使它显得小了。”

实际上,培根除了以哲学知识的渊博著称,他的生活奢侈、挥霍无度也广为人知。但连他自己都认为“其实已经不错了”的房子,只是不如当时的上流且仅限于能和女王交往的那部分上流社会的人所能居住的房子那么豪华大气而已。

人当以幼时而见其长,以小事而见其大。这是一件小事,但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很多隐含的大事。

表面看,对于这件事的应对反映出培根政治精明、为人机警——他无法批评伊丽莎白女王脱离群众,对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完全一无所知以及当时贵族的奢侈,这就如同下级面对上级无意间说出“你过得很简朴呀”一样。从政治角度看,没有哪一个下级会说“你见到的太少了,见识太浅薄”“你脱离了群众”“不是我太简朴,是你太奢华”,而必须采取一个巧妙的方法进行处理。培根的这种处理方法就很具有政治智慧。

另一方面,培根的应答也传达了他的哲学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思想首先就是以他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任何思想行为都不会违背他的哲学思想,即他对于归纳法的哲学理解。只是培根更强调归纳过程,而非归纳得出的结论。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女王提到房子小时,培根的应答可解析为四个部分:培根不转移话题;培根没有说自己没有足够的钱使自己如同与女王交往的其余皇宫贵族一样生活;培根给出了女王明确的回答;培根是以女王本次驾临为理由给出的答案。

培根不转移话题,这说明培根不愿意脱离实际,他不愿意如同他所反对的那些宗教哲学家和陈腐的传统诡辩式哲学家一样——无法联系实际,只能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培根能够面对现实,这就是他的人与哲学的特点。  P6-7

序言

“哲学”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语的“爱智慧”(Philosophia)。因为这个词的初始意思“爱智慧”本身就没有确定讨论的主体,所以哲学家们现在对于“哲学”仍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可能以后也不会有具体的统一定义。但是我们可以描述性地说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所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换句话就是,希望自己的智慧能够了解客观世界,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更符合自己期望的结果。

在西方,古希腊人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从那时候开始,哲学就成为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哲学的历史也就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在东方,“哲学”这个词最初是由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在他的著作《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而后,康有为等人从日本将其介绍到中国,从而逐渐替代当时“玄学”“形而上学”等词汇,最后成为专有名词。

在中国古代,人们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始认识自然中的规律,并因此能够适应自然规律。于是有了后来所记载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考、总结,把对于日常的现实事物、自然规律归结为“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这应该是中国关于哲学的最早定义。现在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以欧洲哲学为代表的现代哲学存在一定差异,造成这种东西方哲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区哲学的发展过程。

如同中国哲学来源于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行为的思考,进而进行“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总结一样,西方哲学也从认识自然开始。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用“水”“火”“空气”的观点解释世界万物,就是对于自然的单纯认识。但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哲学的走向就倾向于“改造世界”,或者说希望哲学能够给人的行为提供指导。那时,西方哲学就从“爱智慧”转变为现在的“体现智慧”,“体现智慧”正是科学——科学就是抛弃了对于智慧的单纯追求而转向对于智慧作用的需求。

中国的哲学发展与西方不同,这或许和没有经历希腊的国家灭亡、希腊哲学开始转向罗马哲学以及后来的一系列转变有关。一直到宋明时期,中国传统上的哲学才开始真正由“认识世界”转到“指导思想,改变世界”上来。在这之前,中国的哲学以及当时的中国人一直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中,进行着理解世界、适应世界的动作。人类明白了太阳的东升西落,白天黑夜的区别——这就是理解世界;而后自己做出符合这一系列区别的行为:太阳升起就进行工作,太阳沉没就休息睡觉——这就是适应世界。宋明时期,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便是一种对于“改变世界”的期望。这其中可能有当时西方哲学思想的启发,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中国哲学迈出的一大步,但这一大步在中国历史上却是有争议的一步——从“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看,当时中国的发展哲学已经落后于西方哲学,这种思想上的落后,使得中国传统的文化变革不得不直接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中国哲学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改造世界”的哲学,而是把传统哲学篡改为适应西方、适应中国现状的“适应”哲学。这就导致明清时期,尤其清朝后期,不符合当时世界的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中国学者就只能寄希望于西方的科学。

而这也就是现在东西方哲学存在差异的原因——东方哲学中的中国传统哲学一直没能进入“改造世界”的阶段,始终处在“适应世界”的阶段。

“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是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同时也是哲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认识世界”的思考,人们开始探索什么是知识,知识有什么性质,有什么规范,这就是哲学中知识论的部分。

通过对于“适应世界”的思索,则延伸出了“究竟什么是人”“人应该怎么对待社会”——人与社会的适应关系,这就是哲学中的伦理学。

而在“改造世界”方面的再次哲学分析,又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我们改造的这个对象究竟是什么样的构成,这个世界的过去以及将来又都如何,这就是哲学中“本体论”以及“宇宙论”的部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一系列思考,以及对于这整个过程的再次思考,就构成了哲学。而一系列“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的行为,以及一系列的“思考”的活动的过程,被人们不断地记录下来,就成为了哲学史。

“哲学”与“哲学史”有联系,但是并不等同。哲学不是哲学史,哲学史同样也不是哲学。黑格尔曾提出的“哲学史本身就应当是哲学”的命题,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希望哲学史是符合哲学的,或者更确切的说:黑格尔强调的是我们应该用哲学的方法研究哲学史,看待哲学史问题。但实际上,这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哲学史仅是哲学者以及哲学事件的历史,最多加入了这些学者的思维,是对于以前人们思想的记录。这仅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在“适应世界”以及“改造世界”上起的作用却极小,有时候“认识世界”的作用也仅限于认识“过去世界”、“思想世界”——对于认识“现实世界”的作用也很有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