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争夺全球资本
(2013年6月18日)
美国债券利率上升,意味着全球融资成本的上升以及全球资产的重新配置。
美国经济需要全球资本的支撑,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尤其在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这样的争夺必将越发激烈,而过去四年的事实告诉我们,美国无时无刻不在盯住资本流向,采取各样手段留住资本,吸引资本。这使我们看到,在整个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资本从美国逃逸持续时间很短,也正是那个短暂的时期,中国显得很“牛”,因为美国希望中国政府不要抛弃美国债务,并以开放对华出口市场为承诺,留住中国政府对美国国债的投资。
中国答应了,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尽管时增时减,但总体上维系着高仓位,而且稳居全球第一。但我们得到什么好处了?增加了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重?但特别提款权拒绝人民币加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很多经济舆论都在被美国利益之声主导。说实话,整个过程中,我没有看到中国利益获得伸张。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越发剧烈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此起彼伏的贸易制裁。
现在,美国经济开始缓缓复苏。尽管复苏的脚步尚不尽如人意,而且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美国经济见底了,已经开始从底部回升了,这却是确定性的事实。相反,中国经济找不到“底”了,一方面经济坠落,另一方面货币升值,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被高估的泡沫。英国《金融时报》有分析认为,人民币已经被高估33%,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不值得我们治理?
人民币好像已经被绑架了,正在经历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朝着极度过火的升值方向运行。但我们的中央银行却以“让商业银行大量增持外汇,削减人民币流动性,进一步减少中国经济内需”的方式去体现“严查热钱流人”的政策效果。
这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留待后人评说吧,但我希望中央高层尽快看懂如此势态发展的危险性。实际上,这样的危机已经从股市上表现出来了。最近两日,汇金公司开始新一轮为期6个月的股票增持计划,但从今天的市场看,其效果十分有限。当然,这有时间点的问题,哪怕是“五一小长假”期间做出同样的动作,效果也要比现在好上不知道多少倍。
市场就是这样,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今天政府托市的努力显然已经被经济形势大打折扣,“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我们从小学一年级都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我们有些经济决策者却主张“沉着”而贻误战机。
对不起,现在已经形成难解之结。比如,最为核心的人民币汇率问题,现在反而不敢贬值了。连日来,各路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人民币贬值,无疑会加速资金的撤离,并加快贬值,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这可能是决策层不愿意看到的一幕。但我们就不担心人民币升值导致经济恶性循环?我们就不怕所谓的“人民币国际化变成更为巨大的做空中国的能量”?
我不是主张贬值,我想说的是:人民币已经进退维谷。这难道是我们决策层愿意看到的吗?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人民币怎样高估,不管人民币高估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大的负面影响都少有人反对,但现在只要有人说“该贬值”就有人出来说恶性循环,这就是中央银行主张的“双向波动吗”?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5月以来,美国十年期收益率上升了34%,近日两年期和十年期美国国债利差触及275个基点的纪录新高,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持于2.2%左右,大幅高于去年三季度以来1.6%的水平,为14个月以来的新高。美国债券利率上升,意味着全球融资成本的上升以及全球资产的重新配置,这势必改变全球资金的风险偏好,使包括新兴经济体股市、黄金等贵金属、金融资产、非美货币等在内的广义资产价格出现大幅调整。近期,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以及资金加速逃离新兴市场股市,就是这一逻辑的真实体现。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在全球资本争夺中,美国已经赢了。
P25-28
我多年来,一直认同文新弟对中国经济的诸多分析判断,文新的诸多研究成果也是我思想的营养与启迪,期盼老弟有更多大作问世。
——姚景源,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前总经济师
从国际到国内,从宏观到微观,钮文新每天都在思考,每天都在帮助投资者分析问题,而且具有明确的国家利益立场,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新闻评论员。
——邱晓华,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国家统计局前局长
中国学者要讲实话,要有更多一点锐气,而不是人云亦云,希望钮文新带给经济学界更多的思考!
——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院研究院,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国内外经济风云多变,中国应当怎么办?需要中国经济学人更多的独立思考,钮文新带着问题每天发表观点和评论,经常能带给人们一些有益的启发,希望坚持!
——徐洪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
我希望中国学人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文新评论带有独立思考的特点!
——向松怍,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新闻从业的路上有很多需要感恩的师长,在《学习》杂志社的时候,我的直接领导——总编辑于绍文(现任经理人传媒董事长)和记者处处长魏春江(后任《人民论坛》秘书长)应当就是。他们对我没有太多空洞的教导,却给足我发展空间。遗憾,那时我只是名摄影记者。在经济报道上也有两位恩师,他们都是《中华工商时报》的创始人,一位是已故老社长、老报人丁望,还有一位是我的部门主任杨大明(现任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我记得那是1992年,《中华工商时报》要开办“证券版”,但挑不出一个懂证券的主编,怎么办?丁望总编辑在编委上说,让杨大明的“市场部”去干这件事,因为他那个部门有个学数学的钮文新,让钮文新去干。
就在这样的安排下,我开始专业从事证券报道,开始越来越系统地学习经济学知识。因为干的时间越久,认知越深,越觉得证券市场与所有经济事务的相关性越强,正如我经常告诉我的同事,搞清利率、汇率、税率、市盈率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看懂股市。真该感谢<中华工商时报>给我们一群人创造了一个宽松、充满激情而又更加贴近市场的工作环境,你在那儿干得好,总能获得赞扬和激励,恐怕也正因如此,让后来的《中华工商时报>变成了中国第一批“市场化财经媒体”总编辑的摇篮。同时,《中华工商时报》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责任感、使命感贯穿我的新闻生涯——从记者到主任,从编委到总编辑。丁望老爷子的一句话今天依然是我的座右铭:真话不一定能说,所以可以不说,但我们绝不说假话。20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倒是觉得,没有不能说的真话,就看你基于怎样的初衷和依据怎样的原则去说。我认为,只要心存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你所说的实话、真话就没什么“异味”,所有读者都能看出你用心良苦。
这不是说大话、说空话,也无所谓给谁“拍马屁”,而是我们这代新闻人身上特有的品性。无论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政治新闻、国际新闻,他们至少应当是为“社会正义服务”的工具。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经济新闻报道的背后都可能潜藏着各色利益的属性,那我们应当如何面对?我的原则就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优先,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无论全球经济格局如何演变,国家间利益争夺始终客观存在而且只会日趋剧烈的必然选择,尤其是美元霸权延续、全球金融食利者阶层不断加厚的过程中,以实业为本的国家,其经济利益必然受到严重挤压。这也是中国经济的真实写照。
谈谈“老钮锐评”这套丛书吧。说实话,这是知识产权出版社编辑蔡虹女士抬爱的结果。2016年9月蔡虹找到我,希望知识产权出版社能够为我出版这样一套丛书,这真是让我大喜过望,是很意外的惊喜。但我也很惶恐,一来时间有限,我除了提供原稿,实在没有很多的时间投入:二来也担心我一个小学生是不是担得起人家出版社破费心思。但蔡虹很坚定,很快选题就获得批准,而且整个过程中,基本没用我操心,她们从我2007年到2017年年初——近十年的2000余篇文字评论当中遴选出了几百篇并分为四部分,作为我本人有代表性的观点呈献给各位读者。当全套丛书的目录呈现在我面前时,我惊呆了,抛开个人因素客观去看,甭说,还真挺吸引入的。我知道这项工作有多难,因为这件事我一直想做,但一直也没做成。所以,我特别要感谢蔡虹和她的团队,没有她们的努力,也不可能有这套丛书。
当然,这里也有我自己的努力。我来到CCTV证券资讯频道工作已经快10年了。作为频道的执行总编辑兼首席财经评论员,每天都要面对观众。让我可以问心无愧的是,10年间,包括到现在,每天夜里和早饭之后我都坚持阅读大量国内外新闻,进到办公室,要从当天的新闻中选择一条,撰写1500字左右的评论文章,这个习惯几乎雷打不动,除非因故离开工作岗位。我涉猎的新闻内容十分广泛,国际、国内、宏观、微观,股市、债市、外汇、楼市,等等,几乎涵盖所有经济热点和冷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可说的?为什么说了10年还算不乏新意?关键靠读书、学习、思考,更关键的是“沙盘推演”。
多年的数学训练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逢事拒绝人云亦云,而是依据当下的客观条件,并按照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重新进行推演。这个过程让我受益良多。因为,条件不同,结论不同,个性彰显自然而然。比如在通胀问题上,我一直不敢轻易使用“通货膨胀”一词,而只讲物价上涨。因为在我看来,物价上涨的诱因很多,尤其对于中国,货币超发往往不是物价上涨的原因,而是物价上涨不可控所导致的结果。比如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财政,如果货币供给不能满足房价上涨需要,那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就无法充分实现;再比如美元贬值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鉴于中国商品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所以国际市场价格必然传导到国内,并导致原材料价格高了,生产成本增加,这时央行必须满足输入性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货币需求增加,如果不能满足生产成本上升的货币需求,那企业生产就会停滞,国家经济增长将无法保障。
所以我提出: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膨胀”导致物价上涨只能在国家市场封闭的条件下才成立,开放条件下则不一定成立。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而我们不能简单运用书本知识去得出简单的结论。所以,这些年我的评论经常异于主流经济学派的结论,“对”还是“不对”让公众去评说吧,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把握一个关键点:经济学人需要提供更多一些视角,引导人们对经济事务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不只是国家、民族或政府的需求,同时也是每位投资者个人必然存在的需求。
就说到这儿吧,希望这套丛书也能带给您更多的思索。
钮文新
2017年元月
《老钮锐评:全球经济谁熬得过谁》集结了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的精彩文章,针对全球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挑战,主要评论了四方面问题:大国的危机与控制、国际博弈中的中国、全球经济向哪里去、中国经济逆势而动,阐明了作者鲜明的观点,并提出了我国在国际挑战与机遇面前的应对之策。
中国社会已全面进入“新常态”, 目前处于新常态攻坚期,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宏观经济面临失速风险,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渗透性大幅下降,股市震荡,出口遇阻……几乎所有关心经济的人士都在思索:经济大变局,中国怎么办?从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著的《老钮锐评:全球经济谁熬得过谁》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