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石钟扬创作的《文人陈独秀》不同于陈独秀的政治传记,侧重于研究陈独秀的文化思想与实践。作者认为,陈独秀首先是一个文化领袖,并以此为出发点,系统探讨了陈独秀的文化成就。
石钟扬创作的《文人陈独秀》不同于陈独秀的政治传记,侧重于研究陈独秀的文化思想与实践。作者认为,陈独秀首先是一个文化领袖,并以此为出发点,系统探讨了陈独秀的文化成就。导言总领全书,对文人陈独秀进行了综合评述。之后,通过十一个章节,分别论述了陈独秀与新旧各种文体、文艺形式的交集过往,也讨论了陈独秀与胡适等人之间相互的关系和影响。书稿所进行的探究具有独创性和理论深度;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导言
一世兴衰过眼明——陈独秀: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故事
第一章
站在高耸的塔上眺望——陈独秀与中国小说
第二章
从《惨世界))到《黑天国))——陈独秀的小说创作
第三章
笔底寒潮撼星斗——陈独秀与中国新诗
第四章
幸有艰难能炼骨——陈独秀与中国旧体诗
第五章
男子立身唯一剑——一陈仲甫体b与中国现代杂文
第六章
中国戏曲改革之先声——陈独秀与中国戏曲
第七章
书法由来见性真——陈独秀与中国书法艺术
第八章
曼殊善画工虚写——陈独秀与中国绘画艺术
第九章
骤雨旋风声满堂——陈独秀与一桐城谬种
第十章
既开风气亦为师——陈独秀与胡适
第十一章
谁是五四时代的狂人——陈独秀与《狂人日记))及其他
外编
实庵自传 陈独秀
自跋
书的故事
再版后记
新版感言
陈独秀从小喜爱中国小说,早年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写过小说,改译过外国小说。享迅五四时代的小说,是在陈的催促、鼓励下诞生的。陈晚年在狱中虽说,“我以前受喜欢读小说,现在见了小说头便要痛”,[2]欲以枯燥文字作为毫无文学色彩的狱中E活的消遣,然其仍情不自禁地与难友时而谈起中国小说。陈氏其人与中国小说之渊泵可谓深矣。其早年所编《安徽俗话报》,晚年所撰《实庵自传》,皆有小说风味,其刍蒙思维中也多有从小说中汲取的智慧。
这里则先从他对朋友的小说创作评论说起。
陈独秀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就对他当时的友人章士钊与苏曼殊的小说以作的方式加以评论。
首先是1914年9月为章士钊的中篇小说《双枰记》作序。章氏《双枰记》中的人公何靡施(梅士),即独秀、士钊共同之友人。1903年他们三位于上海共办《国己日日报》,1904.年2月何氏不幸以脚气病逝于东京。陈氏两月后即有《哭何梅士》手悼之,次月又有长诗《夜梦亡友何梅士觉而赋此》:
故人一别流水东,我悲朝露齐翁童。理为万劫不复值,胡意梦中忽一蓬(逢)。谈笑颜色一如昨,我亦知尔为鬼雄。自言回航为恋西方之彼美,相援忽堕沧海中,舟师大呼急相救,已果鱼腹难为功。感君悲念特一致,告以友谊自此终。我闻尔死死于东京脚气病,警疑欲问词复穷。此时相见不忍别,坐对唯有明双瞳。促膝犹在东大陆书局之楼上,撒手刹那千界空。迩今书局已迁徙,我亦长辞故地毋乃与尔同。神州事变日益急,方以病亡为尔惜。今知拯弱横葬沧海东,男儿壮举何悲泣。况复捐躯从知己,同种同心此爱一。我惊此梦百感来,灯火不温人语寂。吁嗟呼,众生九道相轮移。动植沙石流转何离奇,与尔有缘得再随。不知尔为何物,我为何物在何时。
独秀梦中何氏非死于脚气病,而演为英雄救美的故事。章士钊正是循此思路,创作了小说《双枰记》,署名“烂柯山人”。小说中何靡施偶尔救出被洋人调戏侮辱之少女棋卿,棋卿先是感激,继而产生爱慕,后因父母所阻,靡施在棋卿生死不明之际蹈海殉情。章氏小说之佳处,并非在其哀艳之爱情故事,而在其将这则故事置于辛亥革命前各路志士仁人为革命奔走呼号之背景下,见出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之一端。
陈氏之序以其《存殁六绝句))之第二首“何郎弱冠称神勇,章子当年有令名;白骨可曾归闽海,文章今已动英京”作为发端,然后说:
此予辛亥春居临安时所作存殁六章之一也。存者为烂柯山人,殁者何靡施。今予不知何故,忽来江户,烂柯山人持所造《双枰记》来,令予叙。作书者及此书主人,皆在予诗中;作诗之人亦复陷入书中。予读既竟,国家社会过去未来之无限悲伤,一一涌现于脑里,今不具陈,人将谓予小题大做也。
展读小说,其中果然处处有独秀身影,这或许是独秀形象首见诸小说。小说写的是1903年他们在上海共办《国民11日报》时的故事。其中写道:‘‘余与独秀尚未寝,盖新闻脱版,速亦无前于十二旬者。脱版后必更阅全稿,防有误字,此役余与独秀递为之。然一人为之,馀一人恒与相守,不独往寝,故余与独秀同逾十二句不睡以为常。此次余为值,独秀就旁案边译嚣俄小说。俱将蒇事,则闻履声橐橐,而靡施归矣。未暇致词,彼即滔滔为余辈言汪笑依演《党人碑》一剧,尽有未洽。靡施固解音律,而为秦声尤佳,有时曼声长歌,其慷慨处,雅不与平II体态相称。余与独秀皆不能歌,而颇嗜剧,故靡施每乐为余辈谈及此道。”为当日办报启民智慧留下难得之历史镜头。P72-73
十多年前中国内地打造了一部影片,名日《开天辟地》让久违了的陈独秀以共创始人的形象首登银幕,令人耳目一新。据说陈独秀之四子陈鹤年在香港看了激不已,而其在大陆的三子陈松年却说父亲的形象不太像。
陈独秀的故人房秩五说,陈松年酷似乃父。他曾有诗悼陈,其间有云:“季子容犹仿佛”,并自注:“君子松年言语笑貌酷似君。”…知情者亦云不太像。
陈独秀到底为何种形象?
相信打开这本书的读者同我一样,很想见识见识一个活生生的陈独秀。而坊间行的几部陈传(包括影片),似乎尚难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别无良法,只得借助年亲见者的原始文字,或能见到一个更真实的陈独秀。
一、先睹为快:形象篇
汪原放笔下的陈独秀
1904年陈先生来办《俗话报》时,只有二十六岁。没有辫子,因为在日本留学时已经剪掉。怕惹人注目,所以又养,养得又不很长,又不能打辫,只好披着。
《俗话报》即《安徽俗话报》。汪原放为陈之好友汪孟邹之侄,上海亚东图书馆l辑,他这里所记的是陈独秀1904年初的形象。
陈先生曾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此时充当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确实具有多方面的特长。他是中国当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好学深思,精力过人,通常每天上午和晚间是他阅读和写作的时候,下午则常与朋友们畅谈高论。他非常健谈,我住在他家里的这一段时间内,每当午饭后,如果没有别的客人打扰,他的话匣子便向我打开,往往要谈好几个钟头。他的谈吐不是学院式的,十分的引入入胜。他往往先提出一个假定,然后层出不穷的发问,不厌其烦地去求得他认为最恰当的答案。谈得起劲的时候,双目炯炯发光,放声大笑。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轻易让步,即不大显著的差异也不愿稍涉含混,必须说得清清楚楚才肯罢休。但遇到他没有考虑周到的地方,经人指出,他会立即坦率认错。他词锋犀利,态度严峻,像一股烈火似的.这和李大钊先生温和的性格比较起来,是一个极强烈的对照。
这是中共建党初期的陈独秀形象。
陈独秀抵达莫斯科时,已是“不惑”之年:四十岁出头了。他中等身材,前额宽广,留有小胡子,牙齿整齐洁净,体态文雅,待人随和,但警惕性极高;眼神炯炯,闪耀着智慧之光,这就是他的充沛生命力。他的仪表确是与众不同,显然是一位大知识分子型。有时,他那悠然自得的眼神几近乎风流倜傥。
他是一位杰出的健谈者,在不拘形式的谈话中,顷刻间就能把对方征服。
1922年11月初,陈独秀率中共代表团(仅三人)赴莫斯科参加第四次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前后居苏两个月。当时正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彭述之首次见到陈。
袁庆云也是画家,他曾根据照相画了一幅陈独秀像,装了镜框,挂在我们东方大学寝室内。现在我觉得他画得很像,虽然真的陈独秀比画的陈独秀更苍老些。此时,陈独秀不过四十多岁,但头发已经稀少了。他身材中等,皮肤颇黑,眼睛斜起,说一口安庆话,笑时露出整齐的白牙齿。他不爱穿西装,第一次看见他时是长袍,马褂,呢帽,以后冬天常戴围巾,夏天则穿夏布长衫。这是全国革命的青年人所奉为导师的,又是道学先生所深恶痛绝的。关于他,当时已有许许多多神话和传说了。我现在亲眼看见了他,亲耳听了他说话。
郑超麟所见的是刚从莫斯科归来的陈独秀,正好与彭述之所写的相衔接。《郑超麟回忆录》中还有一段文字回击吴稚晖对陈独秀父子三人的丑化(吴说,像他们这样的尊容再丑也没有了;王森然说,延年发倒生,几满额,吴稚晖称为妖孽)。郑说:“陈独秀并不丑,没有见过他的人,可以看看《实庵自传))单行本封面上他的照片(亚东图书馆出版)。有一个女同志曾说他的眼睛是特别可爱的。乔年是个美男子……他的哥哥则与他相反,不很健康……但他并没有吴稚晖所形容的那种丑相。”
……
一个时代权威的自传,会道出他自己的生活变迁,他的活动背景,他的经验,以及他那个时代的许多的历史事实。尤其有意义的是,他会告诉后人,他并不是什么天纵的超人,而是从平时生活中奋斗出来,可以模仿而及的。因此,这种自传,实包含有无限的历史的与教育的重要性。陈独秀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与政治史上的功业,不仅照耀着近代的中国,且早已照耀到世界,这久已成为历史评定,无须在此多说。此后陈氏一直未忘《自传》之写作,他在去世前几个月给郑学稼写信说:“弟之自传,真不能不写,但写亦不能出版,为之奈何?”可是他避居江津时一直忙于写比自传更为重要的《小学识字教本》,无暇写自传,最终这已撰的两章自传就成了真正的绝唱~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删节号,令人为之扼腕叹息:“中国近代史上少了这一篇传奇式的文献,实在太可惜了! 不过,这未竞的自传,或许正是陈独秀生命的象征。此前他创作的小说《黑天国))、改译的《惨世界》皆只开了个头;此后他的《小学识字教本》写到“抛”字而撒手;他晚年自号“撒翁”,而最喜欢的楹联竟是宋人邵雍的寺句:“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在半开时……”
这未竟的自传,宛如修贝尔特未完成的名曲、达·芬奇未完成的名画、曹雪芹没写完的《石头记》,恰因其未竞而诱发人们的种种想象与追索,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深知陈独秀的郑超麟晚年说:“现在我发现陈独秀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占意把自己活动的材料毁掉,不让它留下来了。这就使得他个人活动的史料难找。”言下之意,似乎说陈生前不是没有条件写完那万人企盼的自传,而是故意不完成,留点谜给后人猜猜,使其生命成为一个永远参不透的删节号……
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生前也不愿写自传,他说:“我的全部传记都在我的作品辛。”陈独秀也是如此。
早在1942年6月1日陈独秀的葬仪上,高语罕就有言:“他的学问、事业以及他拘整个的人格,自有他的全部遗著和他留在中国近四十年来的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吏和社会运动史上不可磨灭的爪痕在,后之人自可据以给他一个公平的批评。”这里则请读者诸君,与我一起去解读陈氏独树一格的诗文、小说、戏曲、书画,去听听他对这些艺术门类独出心裁的见解,从而感悟这“永远的新青年”孤芳的灵魂与独特的智慧——启蒙的智慧,并去品味那启蒙历程中的苦与痛。
拙著自2005年初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来,屡承相知师友谬夸。有书评多篇见诸报刊:陈辽《陈独秀:被遮蔽的文化领袖))(《中华读书报》2005年10月19日)伯林《十年不辍的“陈独秀研究”》(《光明日报》2006年3月23日)、石楠《一本才子笔下的才子书——喜读石钟扬新著(文人陈独秀)》(《新安晚报))2005年5月6日),任建树《陈独秀首先是文化领袖抑或政治领袖——读石钟扬新著(文人陈独秀:启荔的智慧)》(《安庆师院学报》2006年1月)、淮茗《铮铮铁骨,文人本色——从石钟扬先生(文人陈独秀>一书说起》(台湾《古今艺文))第三十一卷第四期)、陈协《站在高耸的塔上眺望——读石钟扬教授(文人陈独秀)》(台湾《古今艺文》第三十一卷第四期)。江苏陈独秀研究会以此为话题,请来数十位学者在南京财经大学举行了一次研讨会;此外拙著还获得了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而吴永坤、林修敏两先生则为之匡正误字多处。高情雅意,尤感于心。
此次再版,得李锐、冯其庸、陈铁健、叶尚志等著名学者赠诗相贺,更令拙著添彩。
李锐先生诗云:
峻岭崇山独秀峰.潮头敲响启蒙钟;
苏斯变节严批判,德赛当家世大同。
冯其庸先牛诗云.
独秀当时一代雄,千秋史笔结终公;
何人获得无瑕璧,不见长城属祖龙。
陈铁健先生诗云:
往事迷离未足奇,不疑之处应有疑;
似明若暗理还乱,研史当无穷尽时。
叶尚志先生诗云:
龙山皖水一奇才,叱咤风云棘路开。
北国呼风掀巨浪,南天唤雨扫层霾。
文章呐喊通三昧,旗帜飘扬动九埃。
墓地萧然悲世杰,浮沉歧隅亦堪哀。
萧景星先生有诗:
墨妙兰亭旬亦奇,近来工力更成时;
仲甫一自叨椽笔,声价应数十倍之。
庄严先生也有诗:
几度相逢识畹兰,近邻却少往还欢。
论诗取沥超前胆,治学能移傍左山。
放眼古今余一笑,骋怀江海逾三闲。
与君愿作调弦伴,曲度秦淮取次弹。
为省篇幅,拙著再版删去了若干章节与附录。两篇佳序,也忍痛割爱。
钟扬
2009.6.28干秦淮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