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唐纳德·普拉特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里尔克是奥地利著名诗人,世界诗坛的风云人物,他的诗深受诗歌爱好者的珍爱。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现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唐纳德·普拉特著张兴文译的《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精)》生动描绘了这位在日常生活的痛苦与挣扎中创作出伟大作品的诗人。

内容推荐

里尔克是20世纪最重要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诗作被阅读得最多的诗人,其51岁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新诗集》、《玛利亚生平》、《马尔特手记》、《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等伟大的诗作和小说。唐纳德·普拉特著张兴文译的《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精)》很好地向我们展现了这位诗人的一生,以及其生平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作者以里尔克的诗句“你须是鸣响的琉璃,在鸣响中破碎”作为书名,高度概括了里尔克的个性和人生观。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波希米亚的童年1875—1896

第二章 慕尼黑、俄国与沃普斯韦德1896—1902

第三章 巴黎、罗马与瑞典1902—1905

第四章 法国、意大利与北非1905—1911

第五章 杜伊诺与西班牙1911—1913

第六章 战火中的世界1913~1919

第七章 定居瑞士的前奏1919—1921

第八章 穆佐与瓦尔蒙1921~1926

后记

文献缩写

注释

参考书目

里尔克作品索引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873年5月24日,他娶了22岁的索菲。她的父亲卡尔·约瑟夫·恩茨是一位布拉格商人和帝国议员,母亲叫卡罗琳,娘家姓金策尔贝格尔。这个定居布拉格的家族的起源少有文献记载,但恩茨家族稍早的先辈据说移居自阿尔萨斯。这是另一个对里尔克有吸引力的传说,可以解释他对法兰西和法国人怀有的强烈的亲密感。卡尔·恩茨是波希米亚储蓄银行的经理,并且岳父经营着生意兴旺的染料和化学制剂企业,因此他的境况相对富裕。他们住在金策尔贝格尔家族地处绅士街(Panska ulice)的宫殿里,这是一栋带有浪漫格调的巴洛克式建筑,菲亚——她总是喜欢别人这么称呼自己——出生在这里。这个家族世俗的成功与里尔克家族相对平凡的成就形成了对比。里尔克从母亲和外祖母那儿继承的强烈意志正是这个家族的杰出品质。

菲亚小时候相当任性,梦想着自由和上层社会的生活。嫁给约瑟夫-里尔克之后,她很快发现在这位求爱者简洁优雅的魅力背后是单调的沉闷。与粗枝大叶的军人丈夫待在一起,既不可能满足她对爱的渴求,也无法满足她怀有的社会抱负。这对夫妇气质上很不般配,在失望之余,她像他一样,在装点门面的生活中寻找安慰。为了给人以一种很有社会地位的印象,他们花了不少工夫布置绅士街的公寓;在宴请宾客时,她只好在廉价葡萄酒的瓶子上贴上高品质酒的标签。约瑟夫家庭的社会关系并非毫不起眼:有一位表叔约瑟夫·冯·魏森布格在摩拉维亚有一处地产,并且关于里尔克家族有贵族血统的传说对菲亚颇有吸引力。当她发现,雅罗斯拉夫无法找到文献证明他有祖先曾拥有过他刚受封的世袭贵族头衔,也即排除了她的丈夫约瑟夫·里尔克出身高贵的一切说法之后,她对婚姻的前景更加心灰意冷。

她总是一袭黑衣,影响过一位贵妇人的行为举止,还引发了一阵带着忧郁气质的流行风尚。她偏执地醉心于宗教礼仪和天主教堂的仪式,到后来几乎变得狂热起来,因为她不仅在宗教中寻找刻薄命运下的慰藉,还试图寻求童贞马利亚的保护,以对抗来自她深深信仰的精神世界的危险。在智力方面,她感到——事实也确实如此——自己优于她那古板迟钝、不苟言笑的丈夫。她写日记、作诗,把她对人类状况的观察写成格言体的短文。这些文字在世纪之交出版,是一本书名为(《日志》的小册子;书的内容颇为机智,不时苦涩地评论她失败的婚姻,同时也表现出将自己从婚姻中解放出来的决心:“多数婚约不过是战斗前的祈祷”……“有时候,整个矿藏王国的石头都无法砸死一个幸福的女人”……“一个从未爱过的女人,也从未活过”……“不幸能增强我们的意志”。很奇怪,具有如此强烈的个性的女人,竟然会长期屈服于已婚命运的狭隘限制,在寻求自由时表现出包法利夫人式的胆怯。

像里尔克这么早熟的孩子,很快就感觉到父母之间逐渐恶化的关系,并意识到他们在海因里希街生活中的虚情假意。“一个非常黑暗的童年,”他在22岁的时候如是说,几年之后,他说:“我出生之际,我父母的婚姻已经岌岌可危……我母亲极度神经质、纤弱、阴郁,渴望从生命中获得某种神秘之物。并且她一直如此……我只得穿精美的衣服,直到上学我都被当作女孩儿打扮;我觉得,对我母亲来说我只是个玩物,就像一个大玩偶。当人们称她‘小姐’时她总是很乐意。她希望自己看起来年轻、痛苦、不幸福。她确实也不幸福,我敢说。我认为我们全都不幸福。”。很自然她会宠坏小勒内,一开始就把他当作失去的那个女孩儿”。,并且害怕他的早产会让他变得脆弱,因此围绕他的是令人窒息的关爱;同样自然地,这样的关心造成的后果是他终生对母亲怀着根本的敌意。他从未停止过给她写信,尤其在圣诞节时,但这种义务性的信件只写那些他知道她愿意听的话,很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每次看到她,他在29岁时写道,他都会再次体验到孩童时期想从她身边逃开时的那种挣扎,并且感到,在年复一年的奔跑之后,他仍然没有走多远——他生活之处仍然有母亲姿态的映象,伴随着对她的回忆的碎片。

P7-8

序言

我们需要了解一个诗人的私生活吗?奥威尔说,一个作家的个人品质与他的文学风格很少有关联,甚至毫无关系,这不是真的吗?莱纳·马利亚·里尔克口也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抒情天才,我们当然可以将他的作品——《杜伊诺哀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尤其是《新诗集》,当作无关真实存在的独立艺术作品来阅读和欣赏。并且,有人可能会觉得,进一步去了解这位1875年出生在布拉格,用德语,有时也用法语写作,在欧洲各地漫游,1926年逝世于瑞士的作家纯属多余。

然而,里尔克自己充分地认识到,他的生活与创作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从以下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小心保留自己的文集,尤其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特地将自己书信的出版授权给那些他曾经向之吐露心曲的人。事实就是这样:作为罕有的诗人的范例,他筹划了一种完全献身于艺术的生活,创造了他生命的艺术作品。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充分地赏读这些作品,就必须去了解它们产生的环境——命运的突变,苦难与伟大,存在的危机,所有这些都给作品打上了印记。在里尔克诗作中有如此多的魔力,我们必须知道究竟什么样的人才会成为魔法师。

但这并不是里尔克遗著保管人的观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十年,他们宣称出版里尔克书信选集的目的,仅仅用于揭示那些“与诗歌作品相关的,直接关涉诗歌创作的经验”,并且尽量去除一切涉及诗人私生活的材料。这个选集,加上以其他方式获取书信无疑很困难,只能进一步将诗人的形象塑造成高级祭司和哲人,仿佛其作品都是在真空中孕育的:一个其世俗生活与作品毫无干系的诗人,欧多·马松不无悲哀地评论说,关于里尔克的一切都“助长了夸大其词和传奇的演变”。

二战前和二战之后都有一些关于里尔克生活特定时期的研究,尤其是J.R.冯·萨利斯令人钦佩的研究,他依靠个人的回忆和未出版的信件,描述了里尔克在瑞士的最后岁月。但尝试写一部完整的里尔克传记,甚至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缺少取得充足依据的手段。只有在最近几年,随着回忆录和一些重要书信的逐渐出版,并且能够从主要的图书馆获得更多未出版的馆藏书信,以及英格博格·施纳克详尽的《里尔克年表》(Rilke—Chronik)的问世,加上恩斯特·齐恩《里尔克全集》学术版的出版,我们才有可能写一本更为完备的里尔克传记。

写一本全传就是我目前工作的目标。相对于其他研究采取的“生平与作品”模式——重点在于阐释里尔克的作品,常常使得诗人的生平成为附庸——这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生平”传记。本书为里尔克描绘了一幅肖像,展现出支撑他写作的背景,及其思想得以发展的环境。读者可以在别处看到对《杜伊诺哀歌》等作品的阐释和文学赏析:但我希望读者在了解这些作品如何孕育,以及它们在里尔克生命中扮演何种角色之后,会有更好的储备去阅读这些文学阐释。因此,我对(里尔克)作品的引用有限,并且只是为了展现出某个过程,每一处引用都表明里尔克处在人生的特定阶段。所用的译文是我认为最适合达到这一目的的,即便它们从美学的角度看,可能并不是最完善的,我也不管那些关于里尔克“可译性”的争论。另外,引用的法文诗保留了原文。

相比之下,本书广泛引用了他的书信,不仅因为它们必定是“真相”,也由于相比其他任何诗人,里尔克的书信可能更好地表现了作品背后的情感,以及为取得成就而经历的希望、恐惧和持续奋斗。由于这个原因,也由于篇幅所限,他的许多通信人——西佐女伯爵、古迪.内尔克、伊丽莎白’冯‘施密特一保利,以及许多其他人的名字在书中没有出现,因为熟悉诗人生平的人对他们都了如指掌:在这种情况下,展现里尔克写的内容,比详细说明信写给谁重要得多。我尽可能选取了那些迄今未出版的书信,它们通常增加了一些新东西,或者让我们重新看待已知的材料。所有的引文,如无其他说明,均是我自己的翻译。

在材料搜集方面——再加上受惠于口头和书面的其他证据——本书在篇幅允许的范围内,比之前的传记更为完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本书绝不是结论性的。盖恩斯巴赫的里尔克档案馆还有大量未公开的材料:虽然克里斯托夫。西贝尔一里尔克和赫拉·西贝尔一里尔克给了我很多帮助——对此我谨致以最深切的感谢——但实际的困难使得我们不可能看到比这些材料断片更多的东西。尤其是里尔克的笔记本、日记和写给他母亲的众多信件,以后总有一天会出版,但在本书中就只能略去不写了。另一方面,我特别荣幸地读到卡尔·西贝尔1945年去世前刚完成的手稿——《勒内‘里尔克》(Rene Rilke)的续集,该书叙述了里尔克的晚年,其中有来自里尔克档案馆的未发表书信的摘录,这使得它无比珍贵,在我的注释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我受惠于这本著作。

对这些文献的引用都尽可能采取简要的形式,以避免结构繁冗笨重。里尔克的作品,均引自恩斯特·齐恩的《里尔克全集》(法兰克福美因河畔,1955—1966)。至于获允引用署有译者姓名(见参考文献第三部分“英文译本”)的英译本,我要感谢牛津圣约翰学院,霍加斯出版社(J.B.利什曼),波士顿霍顿·米夫林公司(A.小波林),纽约兰登书屋公司(斯蒂芬·米切尔),铁砧诗歌出版有限公司,米夏埃尔·汉布格尔,大卫‘H.基顿(c.梅森·欧多),以及B.J.莫尔斯资产的信托人。

我对许多人都充满感激之情,不但要感谢克里斯托夫和赫拉·西贝尔一里尔克的善意和支持,以及出版者的大度,还要感谢许多其他的朋友和同事,他们在文献、意见和建议上的学识和慷慨对我的工作有巨大的价值,其中包括马尔巴赫的约阿希姆·斯托克博士,哥廷根的恩斯特。普法伊费尔博士,马尔堡的英格博格·施纳克博士,匹兹堡的克劳斯·W·约纳斯教授,布伦涅格的J.R.冯·萨利斯,伯尔尼的拉图斯.卢克博士,巴特埃姆斯的卡尔·克鲁茨。对于个人的回忆以及其他实质性的帮助,我要感谢杜伊诺的雷蒙多-德拉托雷与塔索亲王,萨尔茨堡的冯’克拉里女伯爵,巴黎的罗兰-德马尔热里女士,伦敦的伊丽莎白.伯格纳,斯托克松德的L_伦奎斯特夫人,以及已故的弗里达·鲍姆加特纳夫人和让娜。德·塞皮布斯夫人,感谢格蕾塔·劳特堡夫人,A.樊尚一德‘邦斯泰唐夫人,玛格达·凯雷尼夫人,莫妮克·德萨岑夫人,埃内斯特·阿布拉瓦内尔夫人。

我也必须感谢以下存放里尔克资料的机构,感谢他们乐意与我合作:马尔巴赫的德国文学档案馆,伯尔尼的瑞士国家图书馆,维也纳的国家图书馆和市立国家图书馆,慕尼黑的市立图书馆和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谢尔市政厅(H6tel de Ville)的里尔克馆藏,斯德哥尔摩的皇家图书馆,隆德大学图书馆,哥德堡国家档案馆和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的霍顿图书馆,魏玛的歌德一席勒档案馆,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哥本哈根的皇家图书馆,耶路撒冷的犹太国家和大学图书馆,不来梅大学图书馆,柏林的国家图书馆(普鲁士文化馆),布拉格的国家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加的夫大学学院。

最后,感谢里尔克协会的朋友,以及所有其他无法逐一提及的人,他们对本书的兴趣和以多种方式给予的帮助,在我写作的漫漫长路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激励。我相信他们以及其他我感激不尽的人,会觉得本书的完稿酬谢了他们的善意。“倘若闪光,就有价值。”

后记

1926年,莱纳·马利亚·里尔克,一位毕生歌颂生命与爱,赞美死亡与奇诡的诗人在瑞士一家疗养院去世,时隔90年之后,中文世界完整介绍诗人生平的作品不过两三种,有分量的研究作品同样寥寥无几。最初有翻译此书的想法,即有感于诗人在中国所遭受的这种“冷遇”。译者从2013年初开始翻译此书,历时近两年译完,其间诸多杂务缠身,耽误了翻译的进度,校对工作更是一再拖延,直到2016年年初才告完毕。

本书作者是一名外交官,精通英、法、德等多门外语,先后在联邦德国、维也纳和斯德哥尔摩等地任职,有机会接触关于里尔克的诸多材料和证人,因此在叙述里尔克的生平时游刃有余,全书以里尔克的行踪和书信为线索,完整呈现了这位诗人自我塑形的一生。书中提及的里尔克的德语诗,有些作者自己翻译成英文,有些引用了利什曼(J.B.Leishman)、米切尔(Stephen Mitchell)等人的英译本;法语诗则保留了原文。

多数德语诗歌的翻译,译者均在参照德文原文的情况下,根据作者的英译或作者引用的英译本来翻译,盖因作者在前言里自承,书中涉及的诗歌英译,是为了呈现诗人的生活历程,而非为了做学术上的研究和批评,因此其间掺杂了作者对里尔克诗歌的独特理解,英译文和德文的含义有时会有不少差距。另外,翻译德语诗歌时,译者也参考了既有的诸多中译本,有些翻译难度很大的诗歌(如哀歌),译者并没有信心翻译得更好,因此有时会直接引用某位前辈的译本,读者诸君可通过脚注获知详情。至于法语诗歌的翻译,译者则是求助于几位谙熟法语的友人,其中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好友董子云,他逐一校正了我翻译的法语诗歌初稿并提出很有价值的修改意见。

我还要感谢贡献里尔克诗歌中译本的各位前辈,如冯至、钱春绮、绿原、林克、林笳、臧棣等诸位先生,多年来我常读他们的译文,在翻译里尔克诗歌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必然会受到影响。关于此,我更要感谢何家炜先生和已故的陈宁先生,何家炜先生的译本第一次将里尔克的法文诗完整引入中文世界,而与我曾有过不少通信的陈宁先生,多次给予我热情而无私的帮助;此外,他们共同翻译,由何家炜先生居中筹划出版的《里尔克诗全集》出版后,译者及时购置一套,依据二位先生的译本又重新校阅了一遍拙译的诗歌译文,并据之做了一些修订。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她在我翻译此书期间付出最多,她不仅根据此书的德译本逐句校对了中译文,修改了诸多错误,同时还要操持家务。最后,请让我感谢本书的编辑赵波,他尽职尽责的编辑工作减少了许多错误。我要感谢的学界前辈和朋友有很多,我无法一一提及他们的姓名,敬请各位曾给我各种形式帮助和激励的师友们海涵。

尽管本书的翻译得到诸多朋友的帮助,但译事艰难、译者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书中的一切错误都应归咎于译者,还请各位方家和读者不吝指正。译者邮箱:xingwenll11@163.com。

书评(媒体评论)

莱纳·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普拉特的著作对我们理解这位创作了《新诗集》《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取得非凡诗歌成就的诗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广泛引用先前出版的诸多书信和回忆录,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位其日常奋斗只以艺术创造为中心的诗人的肖像。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都会对这部材料完备、文笔流畅、叙述优美的传记有浓厚的兴趣。

——乌尔丽克一雷蒂希(Ulrike S.Rettig),哈佛大学德语系

里尔克死后声誉日隆,即使在英语世界,如今他也和叶芝一起,跻身20世纪的伟大诗人之列……唐纳德-普拉特的里尔克传是迄今为止最完整,也最详尽的研究里尔克生平的著作,突出了里尔克的特质…一关于这位决心生活在自我最孤独的边境,并从那里将战利品带回给每个人的诗人,《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对其生平做出了最佳的描述。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唐纳德·普拉特看来确实很了解这位诗人和他的诗歌,以及他生活的时代…一这本书非常有趣,很值得一读。

——《图书论坛》(Book Fourum)

这本书充满了关于里尔克的诸多有趣的逸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普拉特成功地捕捉了里尔克生活中兴高采烈的时光和极度绝望的时刻,二者都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造力,因此也影响了其作品。引用材料多数来自里尔克的书信,全都经过仔细的挑选和精心的翻译…一对里尔克研究而言,该书是一项珍贵的补充。

——《南方人文评论》(Southern Humanities Reviews)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