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作者是清·康熙年间的绛州(今运城市新绛县)著名学者李毓秀,成书数十年后,由清·康熙年间的山西浮山县籍国学大师贾存仁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后刊印出版。作家苏胜勇的长篇小说《弟子规传奇》,便是根据2008年在浮山县出土的有关贾存仁的真实历史资料演绎而成的。该书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清代文人贾存仁倾其一生修订《弟子规》的经历,以小说主人公对中华美德的学习研究和身体力行,诠释了孝亲仁爱的深刻内涵及广泛的现实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弟子规传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苏胜勇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作者是清·康熙年间的绛州(今运城市新绛县)著名学者李毓秀,成书数十年后,由清·康熙年间的山西浮山县籍国学大师贾存仁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后刊印出版。作家苏胜勇的长篇小说《弟子规传奇》,便是根据2008年在浮山县出土的有关贾存仁的真实历史资料演绎而成的。该书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清代文人贾存仁倾其一生修订《弟子规》的经历,以小说主人公对中华美德的学习研究和身体力行,诠释了孝亲仁爱的深刻内涵及广泛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康乾盛世之贾存仁钻研学业,孝敬父母,提携同窗,忠厚待人,抛弃功名,奉献社会,一心研究修订《弟子规》,虽贫穷而不舍,虽辛劳而不离,屡遭受挫折而不悔,累遇艰难而不弃,终于集毕生精力成就了《弟子规》。 苏胜勇著的《弟子规传奇》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清代文人贾存仁倾其一生经历修订《弟子规》的历程。贾存仁对中华美德的学习研究和身体力行,诠释了孝亲仁爱传统的深刻内涵以及广泛的现实意义。本书以充分的想象力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学习《弟子规》的门。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后记 试读章节 这户贾姓人家的院子里整整一个通宵都有人进进出出,是几个岁数比较大的老婆子,每个人都穿得整整齐齐,挽着袖口,脸上带着笑样儿,彼此见了面都不说话,只是相视笑笑,点点头,走路都是小碎步,轻轻快快地。院子里扫得千干净净,上屋和东屋的隔墙脸儿前面放着一张条桌,条桌中间摆着一个瓦香炉,瓦香炉里面插着一炷筷子粗细的长黄香,一缕青烟贴着墙壁扶摇直上,屋门和院门开闭的时候一点声响儿都没有,那里的门轴都抹上了炒菜的油。院门虚掩着,留下一条巴掌宽的缝隙,外面的人正好能瞅见一点院子里的情形。门口大槐树枝权上还挂着几串零落的槐豆荚,在晨风中发出轻微的哗啦哗啦的响声,大门外边的官道上早起路过的人看见这阵势,都在心里嘀咕:这一家人肯定有大事、喜事了…… 这家主人,二十八岁的贾皇宝皱着眉头,眯着眼,沉着脸,胳肢窝夹着一根拨火棍,搓着两手,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不时扭头瞅瞅靠东边的那间窑洞的窗户。窗户上的纸已经亮了整整一夜,这会儿虽说天开始发亮,还是能看见上面不停晃动的灯影儿。窑洞外面的敞门小伙房的炉膛里闪动着火苗,坐在炉子上的铁锅里的水已经开了,刺刺地冒着热气。 贾姓是佐村的大姓。全村好几百户人家,贾姓占了多一半。贾皇宝一家的日子在贾家这个大家族里面过得还是不错的,虽然不能说顶尖儿,但比大多数人家还是强了许多。原先家业很大,有百十亩地做本钱,每年光是收回的租子就够全家人过日子的开销了。贾皇宝本人学问很好,平日里在村校教书,有时候还到浮山县城神山书院讲课。一年下来,家里还能有不少盈余,全家人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殷实日子。后来一不小心掉进了小人陷阱,吃了个大亏,老父亲悲愤而死,以致家道中落。贾皇宝有心振兴家业,无奈时运不济回天无力,费了好大的劲,也不见起色。于是这位教书先生就把唯一的希望落到媳妇贾范氏那鼓起的肚子上了,指靠她能给自己生一个有出息的儿子。只要有了儿子,他要下功夫教育儿子成才,求得功名,重整家业。可是,从昨天后晌开始媳妇就喊着肚子疼,千叫唤就是没动静。这不,整整一夜过去了,这会儿媳妇叫唤的气力小了,声音也低了,还是没生下来。从鸡叫二遍到现在,媳妇千脆连一声都没叫唤出来。自己在院子里的小伙房里面烧的热水,凉了又烧热,热了又放凉,凉了再烧,一点也用不上。贾皇宝千着急使不上劲,不停地在院子里转圈子,光亮的额头上汗珠子不停地滚下来,似乎拖在背后的长辫子也有些松散了……心里着急饿得快,这一个通宵,贾皇宝仅拳头大的白馒头就吃了三个,白开水就喝了三大碗,把一碟子咸菜丝也吃了个底朝天。接生婆见了嘴里嘟哝起来“你吃那么多顶什么用?能给你媳妇使上劲吗?” 要是生不下儿子,再把媳妇的性命搭上,那自己这一家可真是彻彻底底地完了。贾皇宝皱着眉头把手轻轻伸进衣兜,摸摸昨天在城里买的两根雷子爆竹。那是村里有经验的接生婆教给他的秘方:万一媳妇生孩子有困难,就在院子里放一炮,说不定媳妇一凉吓,一使劲,就把孩子生下来了。一炮不行,再放一炮。接生婆再三跟他说,不到要紧三关千万不敢用这一招,要不把媳妇吓坏了也是麻烦。 贾皇宝一边揣摩衣兜里的雷子爆竹,一边犯心思:放不放呢?万一孩子没吓出来,再把媳妇吓坏了,可咋医治……要是孩子生不下来,媳妇再憋死了,岂不成了天大的祸事。 贾皇宝正拿不定主意,接生婆急急忙忙走出来,小声说;“掌柜的,掌柜的,我说就用我教给你的那一招吧,这会儿你媳妇一点劲儿都没有了,眼睛都睁不开了。再不想办法的话,就是老天爷来了也没咒儿念!” “要是,要是……”贾皇宝还在犹豫。 这时候,贾皇宝的老母亲贾段氏也跺着小脚跑出来,着急地说:“这可咋办呀?这可咋办呀?天上爷呀,这不是要我家的好看吗!要是放炮再生不下来,一大一小两条人命呀……”老太太一边念叨,一边抹眼泪儿。 贾皇宝两条眼眉皱到了一块儿,眉宇间拧成了一个疙瘩,看一眼老母亲,赶紧过去双手扶住老太太,嘴唇嚅动了一下,两只无光的眼睛不停地眨着,啥话也没说出来,全身却筛糠似的颤抖起来。老太太见儿子的可怜样儿,紧咬着下嘴唇,再没说什么。 “你是掌柜的,大主意你拿。再生不下来,我就走人!还没见过你这样拿不起、放不下的男人哩!你念了几十年的书,都念到鼻子里去了?”见贾皇宝黏黏糊糊拿不定主意的窝囊样子,接生婆顿时来了火气,狠狠斜了他一眼,急赤白脸地说,唾沫星子都溅到贾皇宝脸上了。 P2-3 序言 吃过正月初一的年饺,我坐在案几前为苏胜勇先生的长篇小说《(弟子规)传奇》作序。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刻意为之。刻意为之不是写作的逻辑。写作的逻辑应是随愿,随缘,最起码也要随意。这里的随意,可不是随便的意思,而是要随着自我的意思行笔。为何这次却一反常态,刻意为之? 是我觉得此事重大,放在新春大年来写才够意思。 《(弟子规)传奇》是写《弟子规》诞生的过程。众所周知,《弟子规》是清朝乾隆年间之浮山县贾存仁根据新绛县李毓秀的《训蒙文》编撰成的。这部图书以传统《三字经》的形式,将做人的道理讲述得面面俱到,细致人微。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几千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经成为国人建功立业的其识,这没有丝毫问题。问题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足点在于修身,修身不好,犹如建在沙滩上的房屋,随时都可能因为根基不稳而飘摇,而倾倒。足见,修身何等重要。 那么,如何修身?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墨子,以及董仲舒、朱熹,都不乏精辟见地,都为世人所传诵。可是,修身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难题,原因何在?是先贤的那些精辟见地都有点高谈阔论。高谈阔论没有错,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可以指给人们路径。不过,找对了路径具体如何行走,何处直行当提速,何处拐弯需减速,何处爬坡该加油,却没有指导性的规则。李毓秀功不可没,做了有益的尝试,写下了《训蒙文》,旨在规范人生言行。只是,《训蒙文》作为“文”便限制了其广泛流行。何况,还缺乏权威性,所以只能如烛光映照附近的人。要像日月之明,照亮国人的道德苍穹,非有《弟子规》这样的经典问世不可,贾存仁就担当了这样的使命,而且担当得非常完美。美在变散文为韵文,郎朗上口,易读易记,熟读成诵,大化于心,步履所致,以规行事,从修心到修身一以贯之。美在变文为规,文是文字、文章,可遵行亦可不遵行;规是规范、规则,可遵行不可不遵行。贾存仁将修心、修身,以及行为的标尺、准则,一一刻画,后人只要照准实行便可。中国的道德准则,做人规范,从此再不空洞,依照遵行,即可升华。美好人生,由此书写;美好社会,由此催生。贾存仁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进而要问,如此美好之事,为何由贾存仁完成?如此美好之事,为何由浮山人完成?这不是刻意为之,这不是领导指令,只能是率意而为,浑然天成。天成的机趣何在?打开来就可明白,美好是这样炼成的。而在没打开之前就只能发问:美好是怎样炼成的? 这样发问的不只是我,还有众多的浮山人。那一目,我听到了浮山县文联主席程晓东的发问。在场的就有苏胜勇先生,我听了秋风过耳,他却吹皱一池春水。当即说,要还原其景其状,写出一部小说来。我不以为然,在时下这个年头,只打雷不下雨已成常态,说几句客套话讨人高兴,无足嗔怪。万万没料到,仅仅来了个春秋更迭,寒暑易节,一部煌煌大著居然摆在我的案几。我惊讶,我欣喜,赶紧捧卷展读。一读大喜过望,禁不住拍案叫好。 从实说,写一部关于《弟子规》的小说不难,写一部关于《弟子规》的好小说很难。难在这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不能瞒天过海,不能腾云驾雾,只能顺意铺展,只能循规蹈矩,弄不好还要削足适履。如此戴着镣铐跳舞,要跳好谈何容易!然而,苏胜勇先生不仅跳了,而且跳得很好。好在用美好心灵诠释了美好人生的行为规范,好在用美好笔墨活画了美好规范的形成图景。这让我想起了著名作家赵树理,在某种意义上说,苏胜勇和他有异曲同工之妙。读赵树理的作品,一个突出的感触就是他是在与时代共舞。时代的需求,时代的缺失,往往就是他写作的命题。这很容易陷入图解政治的囹圄,所幸他深谙文学之道,以丰富的生活情趣化解了概念,人物血肉丰满,故事生动有趣,作品引人入胜。从这一点窥视,苏胜勇先生深得赵树理之道,以生活的清水,泡茶,茶雅;熬粥,粥香。独具韵致的美味氤氲了整个《(弟子规)传奇》。 那就具体说说其中的妙处。妙在起伏跌宕的情节,化解了平铺直叙的危险。文似看山不喜平,命题写作最易陷入的沟壑是一览无遗。苏胜勇先生善于运用情节,或说善于编制故事,《弟子规》草成后,且不说贾存仁费心修改,随着时光的推移,竟然屡遭劫难,火烧、被盗、水浸,一波三折,看得人时时提心吊胆。妙在人物性格成长峰回路转变化,避免了一副面孔到终老的教条。不少作品的失败就在于,人物从露面到终了,好就好,坏就坏,没有转变。苏胜勇先生笔下的人物没有落入俗套,而是随着阅历和见识,不断成长变化。主要人物贾存仁是这样,童年聪明过人,却喜欢自作聪明。后来经过先生点化,猛然顿悟,外向变内秀。陪衬人物陈贯通是这样,纨绔子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按照常规会沦为地痞流氓。岂料,作家笔锋一转,陈贯通迷途知返,成了为国建功的英才。妙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细节,跳出了生编硬造的囹圄。写作常见的现象是,高手将假的写成真的,低手将真的写成假的。区别在于,会不会使用细节。苏胜勇先生是运用细节的高手,因而展卷一读就会被浓郁的乡土气息俘虏了身心,明明知道这是作家主观建构的浪漫世界,却甘愿受他的蛊惑,心悦诚服地去读,读得不知晨昏,不知冬寒。书中细节多多,仅举一例。贾存仁出生时难产,如何生下?竟然是放爆竹“轰”出娘胎的。这一“轰”,他出生了,母亲却落下病根。这为后来母亲卧床不起埋下了伏笔,也为贾存仁少年行孝留下了余地。说大些,是神来之笔;说小些,是对生活熟悉。苏胜勇先生如此栩栩如生地演绎,演绎出了《弟子规》这美好经典炼成的过程。 《(弟子规)传奇》的种种妙处,不是一篇短文能够历数清的。好在图书就要面世,读者尽可细细品读分享,勿须我再多说。还想说的是,苏胜勇先生的文章总能读出赵树理的风味。无论是先前推出的《从太行到延安》,还是《辛亥遗事》《日月》《秋月》《烽火英雄》《京都一处》,以及这部《(弟子规)传奇》,都不乏这种感觉。此为何故?水土使然。赵树理家乡是沁水县,苏胜勇先生家乡是浮山县,别看中间有山脉阻隔,却只能阻隔风雨,无法阻隔文化。两地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滋养出的果实自然风味异中有同。年逾花甲,是一般人落日叹黄昏的时光,苏胜勇的创作激情却高度喷发,令人叹为观止。那就祝愿他喷发,再喷发,喷发出赵树理般的光华! 2016年春节尘泥村 后记 进入21世纪以来,一本仅有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的古书——《弟子规》,竟然风靡全球华人世界,掀起了学习、诵读、研究、宣传、践行的热潮。众多学者教授纷纷著书立说阐释《弟子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讲解《弟子规》,众多企业还把《弟子规》作为员工的必读本进行学习考核,有的公安部门组织干警学习《弟子规》作为行动准则。2014年1月1日,新年元旦,北京百年学府国子监就聚集了大批的学生和家长,响应习主席的号召,童星林妙可携百名学生身着汉服,共同吟诵《弟子规》迎接新年的到来。2015年新年伊始,各地中小学纷纷组织学生们朗诵起了《弟子规》,从北到南到处都能听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的琅琅读书声。 这是一部什么书?竞有如此魅力?如此能量? 《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是清康熙年间山西绛州(今运城市新绛县)著名学者李毓秀写作,数十年后于清乾隆年间经山西浮山县国学大师贾存仁作了内容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并刊印出版。贾存仁版本与李毓秀原作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在内容方面,把《训蒙文》具体化,实例化,具有了很强的可操作性,便于人们身体力行;二是由散文体改为三字一句的诗文体,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和欣赏;三是把教化启蒙的对象由学生扩展到全社会的男女老幼,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华弟子。正因为有了贾存仁的修订,才使《弟子规》在国内迅速流传开来,成为男女老幼为人做事的范文读本。 李毓秀生于公元1662年,卒于公元1722年。贾存仁,生于公元1724年,卒于公元1785年。二人相差六十三岁。一部书成书六十多年以后,又被人修订重版,进而名扬天下。这种情形在中国文化史上确是少有的,不能不被称为是传奇。 虽然《弟子规》成书以后,遂成为一部著名的启蒙教材而著称于世,但是其真正风靡全球华人世界,充分发挥教化作用,则是其成书二百多年以后。此种现象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不能不被称为是传奇。 《弟子规》成书以后,被反复印刷多种版本,内容一致,装帧形式各异的版本多达二千三百余种,印数超过一亿册,在古今中外出版史上更为奇观。 而《弟子规》的修订者贾存仁的社会经历更是奇之又奇。 清光绪年间出版的《弟子规》封面标明“绛州李子潜先生原著,浮山贾存仁木斋节订”。子潜系李毓秀老先生的字。 清代光绪版《浮山县志》载: “贾存仁,字木斋,乾隆辛卯科副榜,事亲至孝,朝夕承欢,不乐仁进。家虽淡泊,而甘旨未尝少缺。尤工书法,精韵学,著有《等韵精要》及《弟子规正字略》诸书行世。祀孝弟祠。”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解读《弟子规》前言中明确说明“一位叫贾存仁的先生对《训蒙文》加以修订,并且将它定名为《弟子规》”。 别的《弟子规》版本也与上述说法基本相同。 1939年版的《浮山县志》中《卷二十七·孝义》记载:“乾隆五十年由洪洞县进士范鹤年撰写的《清例授职郎乾隆辛卯科副榜余田贾老先生懿行碑记》言:‘贾先生天陛挚厚,而得学者尤深,读书必切实理,曾不作陈言放过,善疑亦善晤,以圣贤为必可学。恒沉潜于有宋五子及诸儒理学之书。于四子书札记所得。’颜日:‘千一录家语’讹谬多所校正。又订正《弟子规正字略》,以课童蒙。中年讲授韵学、自《华严指南》《皇极经世》而下,数十种胥淹贯,由是成《韵诗考源》《等韵经要》《音汇》三书”。 后来笔者在对贾存仁老先生现存学术著作《等韵精要》的研究中得知,该书是目前可见的唯一一部清代山西籍文士研究汉语等韵学的专著,成书于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先后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二百五十八册,《中华汉语工具书书库》第六十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5年重印出版了影印本,被山西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大同大学等高等学府纳入汉语言硕士研究生必修课和考研、考博论文选题。诸位学者对《等韵精要》的作者简介,同样只有一句话:山西河东浮山贾存仁(字木斋),生卒年月不详。 除此之外,国内外学者对贾存仁老先生的生卒年月、家庭状况等情况一概不知。人们对贾存仁的研究,也仅限于此。对贾存仁这样一位对中华传统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国学大师,后人知之如此之少,研究如此之浅薄,宣传如此之苍白,实在愧对老祖先。作为后世子孙,我们在贾存仁老先生高山一般的德行情操和深海一般学术贡献面前,无不感到汗颜和无知! 正当人们对贾存仁和《弟子规》的研究无路可走,无处可寻的时候,在贾老先生的故乡——浮山县城南佐村传来好消息1 2008年,浮山县佐村村北一家铁厂扩建时,挖出一块石碑和一箩筐砚台以及其他物品。五尺见方的石碑上密麻麻地布满了笔迹工整的蝇头小楷。这些蝇头小楷笔迹之工整、刻法之细腻、书写之规范让人颇为惊诧。而让人感到更为惊讶的是,这块在清嘉庆四年九月十五日由贾存仁的儿子贾若芾、贾若蔚等人所立之碑,这块碑正是贾存仁与夫人合葬时的墓志铭。同时出土的还有贾存仁为其父贾皇宝所立墓志铭。而箩筐内的陪葬砚台,实在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和自豪!这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本真性格! 此时此刻,石破天凉,真相大白。据这两块墓志铭,我们终于得知,贾存仁,字木斋,号余田,世居浮山城南佐村,生于雍正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公元1724年),卒于乾隆甲辰年三月七日(公元1785年),终年六十一岁。曾参与《四库全书》的编修,一生著述极多,流传下来的有《韵诗考源》《等韵精要》《音汇》《弟子规》等。 《弟子规》的修订者贾存仁老先生仅仅是山西偏僻小县一位普通的乡村文人,能有如此丰厚的学术著述,能有机会参加乾隆皇帝御批之《四库全书》的编纂。此两件事情已经叫世人称奇了! 拙作《(弟子规)传奇》即依据上述资料创作而成。以酬贾存仁老先生在天之灵以及世上无数《弟子规》的研究者、传播者、读者和践行者。 作者 二〇一六年一月一日于临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