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要取益州、争汉中,曹操要打孙权、平马超,后来又与刘备在汉中大战;而孙权也不轻松,一次次地在合肥一线与曹操纠缠,或者主动出击,或者被动应战,总之忙得不亦乐乎。
三家都很忙,所以荆州很平静。等这些事情都忙完了,荆州这个火药桶,又要开始爆炸了。
荆州对于刘备,对于曹操,对于孙权,都是战略要地,不可能轻易放弃,也不可能外交解决,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武力解决。
其实曹操和孙权都想动手,他们都在寻找时机,而刘备更是不甘落后,在拿下汉中,称汉中王后,就命令关羽动手了。
有史料记载,是曹操先动手的,这不属实。当时曹操处于守势,又要防备孙权攻合肥,他不可能两线作战,更不可能去没事找事。
所以,只有一个原因——刘备忍不住了。
在刘备看来,只有荆州全部到手,才能实现诸葛亮“隆中对”中出秦川、趋宛洛两线夹击曹操的战略计划,所以必须拿下全部荆州。
孙权暂时不能打,也不敢打。而曹操,刚刚汉中大败,损兵折将,樊城又只有几千兵马,当然要乘人之危。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与孙权有关。
总之,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正是看到如此有利的时机,刘备动手了,执行人,就是关羽。
留在荆州的关羽,看着兄弟们都建功立业,他却只能天天耍大刀,所以一直摩拳擦掌,等待时机。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离开荆州取益州后的这八年间,关羽虽然与曹操、孙权也有过小摩擦,但从未大打出手,可谓相当淡定,这次得到刘备的命令,自然要猛打暴打,尽情发泄。
这么多年的怒气与不爽,总算有了一个最终了结。
关羽一开始打得很顺利,最后,惨败。因为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羽命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将军士仁(另作傅士仁)守公安,自己亲自率领大军攻击樊城,曹仁拼死抵抗。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进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秋雨绵绵,雨量充沛,河水暴涨,正好适合水军作战。
关羽的水军很厉害,曹仁水军不厉害,这点关羽非常清楚。
曹仁当然也清楚,但他没有选择,因为他是防守,只能被动接受。
一场影响深远的大战,正式爆发!
水淹七军
襄樊之战,是关羽最后的辉煌,也是他人生的终点,这次战役,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他的结局:先大胜,后大败。
关羽先攻樊城,再攻襄阳。樊城是他的主攻目标,只要打破樊城,曹操的荆州地盘,就唾手可得了。
征南将军曹仁就在樊城,手下只有几千人,面对关羽的进攻,他没有逃跑,而是以他的冷静和镇定,展示了一位优秀指挥员的优良素质。
但毕竟寡不敌众。
这点曹操也很清楚,所以他派出了援军,以于禁为首,援救樊城。
于禁的大军三万余人,曹仁没有让他们进城,而是让他屯驻在城外,具体说来,就在樊城以北。为了加强于禁的兵力,曹仁又命庞德配合于禁,组成七军,屯守樊城北。
曹仁的目的很清楚,相互策应,里外夹击,分散和消耗关羽的兵力。
于禁率领的七军,在城外安营扎寨,准备等站稳脚跟后攻击关羽。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下大雨了。
下点雨还没事,最要命的是,发洪水了。
发洪水,以现在的高科技都没法控制,车毁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的三国?
面对洪水猛兽的张牙舞爪,再强大的人也只有一个命运:要么跑,要么死。(P2-3)
读汤浩方的文字及故事,无疑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不经意间,信手拈来,轻松而不刻意,宛如茶余饭后可口的小甜点,一路读来亦有收获。
——著名作家、剧作家和资深文学评论家 王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诚地希望汤浩方能够以年轻人的智慧,透过历史的迷雾,找寻往事之真相。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军
时光流淌,人性永恒。汤浩方的大作意在从人性化的角度去阐释三国时代的历史人物,为历史的写作探寻一个新方向,这种尝试值得赞赏。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明军
有志者事竟成,汤浩方能在逆境中奋斗并取得如此成就,令人敬佩!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绪山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三国,很有哲理和内涵,不单单写了历史,还写了人性与人生,不但让我对三国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还能学习成就事业与待人处世的秘诀,简直就是一本人生奋斗的百科全书,太棒了!
网友:豌豆哲学
序二·三国颂
徐刚
今人之好三国者,大多津津乐道其谋略。但我以为,说三国,有更值得注意者在。
三国绝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
军阀割据,战乱不休,人民流离失所,百不遗一,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实在是生无可恋。用“千村薜荔人绝迹,万户萧疏鬼唱歌”来形容,并不夸张。曹操在征战的途中,就曾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我们中国的老百姓,自古就是苦难深重,动乱的年代,能够苟全性命,已经是奢望,好不容易熬到太平盛世,又免不了成为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鱼肉。乱世人固已悲惨,即便是太平年代,也多只有做鸡犬的资格,想要获得做人的尊严,实在是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能侈谈什么“幸福感”?
然而三国却又是一个英雄的时代。
数风流人物,还看三国。我常想,为什么这样痛苦的时代,却又让人如此心驰神往呢?如果人的生命时刻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人的尊严被压抑到极点,那么,死亡便不再可怕,反而是获得尊严与自由的唯一途径。那些生活在痛苦时代的可敬的人们,没有选择苟且偷生,而是挟着全部的勇气和智慧,笑向刀锋,在刀光火影的刹那间,绽放出最灿烂的生命之花。于是,生死悬于一线的紧张,刀剑穿裂肉体的痛苦,血流汇聚成大江东去的惨烈,都可以化作“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澹定从容。遂使后世闻之者,鄙夫宽,薄夫敦,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正是这种超脱痛苦,笑对死亡,在刀尖上争得自由与尊严的精神,成就了我们中国民族;千百年来,虽屡遭内忧外侮,而总能奋起抗争,虽不绝如缕,而迄今犹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于此亦可见我民族,虽常以温柔敦厚为风尚,而灵魂深处,实含有刚健不屈之韧性,视死如归之真性情。此慷慨赴死之豪情,于近代抗日战争最艰苦之日,臻于极致。明乎此,然后可以论我儒门千百年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真精神。
汤君浩方,有志于赓续我民族之传统文化,发愤探研三国历史之真相。历经艰辛,斐然成章,而命我为之作序。不才一介书生,百无一用,实不足以耻论此英雄之时代。顾念我国人文历史之精华,固多精粹于斯,而历来之谈三国者,又多沉迷于帝王将相之权谋,而遗忘此民族之精义,故不揣浅陋,聊记数语,欲为古人表出之,以就教于汤君及方家读者,亦庶几有望于将来。
徐刚
2011年2月28日书于客旅
汤浩方著的《三国是怎样炼成的(5)》主要讲述刘备的后半生和蜀国的后刘备时代。书中不仅对刘备先后发动的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有非常细致的描述,对刘备的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的北伐中原,姜维的誓死报国等,也均有详尽的描述和分析。作者对蜀国的灭亡,也提出了不同常人的观点,读后可以发现,原来,很多事情,与我们想象中的,截然不同。
在本书中,你将看到黄巾大起义、血战兖州、官渡之战、火烧赤壁、夷陵之战、水淹七军、大战逍遥津、大意失荆州、诸葛亮北伐、高平陵事变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真相与内幕,同时你也将看到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赵云、郭嘉、荀彧、吕布、司马懿、汉献帝、鲁肃、吕蒙、陆逊、张辽、马超、姜维、孙策等人的真实、残忍与睿智。打开这本书,你将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与《三国演义》绝不相同的世界,也是一个你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世界。书中人性化的描写,一针见血的评点,引人深思的感慨,无不让人叹为观止,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性格鲜明,跌宕起伏,让你如临其境。概而言之,作者对三国进行全景式的讲述,惊心动魄、高潮迭起、悬念丛生,让你欲罢不能。
汤浩方著的《三国是怎样炼成的(5)》是其中的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