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也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史记选译(修订版)》精选了《史记》中的经典篇章进行译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史记选译(修订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也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史记选译(修订版)》精选了《史记》中的经典篇章进行译注。 内容推荐 《史记》,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著,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选译(修订版)》精选了《史记》中的经典篇章进行译注,方便读者阅读经典与把握历史脉络。 目录 前言 项羽本纪 陈涉世家 留侯世家 陈丞相世家 孙子吴起列传 商君列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 魏公子列传 范睢蔡泽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单列传 刺客列传 淮阴侯列传 季布栾布列传 张释之冯唐列传 魏其武安侯列传 李将军列传 汲郑列传 游侠列传 滑稽列传 编纂始末 丛书总目 试读章节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人在大泽乡起义。这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长江以北都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国的时候了。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就被人所制。我要发兵,让你同桓楚带领军队。”这时桓楚还逃亡在大泽中。项梁回答说:“桓楚还逃亡在外,人们不知道他在哪里,只有项籍知道。”项梁就出来,吩咐项籍拿剑等候在外。项梁再进去,陪郡守坐,说道:“请召项籍,让他接受命令宣召桓楚。”郡守说:“行。”项梁传项籍进来,不一会儿,项梁对项籍丢了个眼色,说:“可以行事了!”于是项籍就拔剑斩下郡守的头,项梁拎着郡守的头,佩带上官印绶带。郡守府里的人大惊,恐慌混乱,被项籍所击杀的有几十上百人。一府的人都畏惧而伏倒在地上,不敢起来。项梁于是召集他平日熟悉的豪吏,把起兵的事告诉他们,于是征集吴中的士兵,又派人征发所属各县兵员,得到精兵八千人。项梁分别委派吴中的豪杰担任校尉、军候、司马。有一个人没有任用,他向项梁为自己申说。项梁说:“前些时某一次办丧事,让你主办某件事,你不能办理,因此不能任用你。”大家于是信服了。项梁便自任会稽郡守,项籍做副将,巡行攻取所属各县。 广陵人召平这时替陈王巡行攻取广陵,没能攻下。这时,听说陈王失败逃走,秦兵又将追来,便渡长江假冒陈王命令,授给项梁为楚国上柱国的官衔,说:“江东已经平定,快领兵向西进攻秦兵!”项梁便带领八千子弟兵渡长江向西进兵。听说陈婴已经攻占东阳,派遣使者想要和陈婴一起西进。陈婴原是东阳县的令史,家住县城里,一向讲信用而且为人谨慎,被称为长者。东阳县的年轻人杀掉县令,聚集了几千人,要立个首领,没合适的人选,就请陈婴担任。陈婴以没有能力为由谢绝,大家终究强立他做了首领。县里随从起事的有两万人。年轻人想使陈婴立即称王,士兵都用玄青色布包头以表示异军突起。陈婴的母亲对陈婴说:“自从我做了你陈家的媳妇,从没听说你家先代有过什么贵人。现在突然获得大名,是不吉利的。不如从属他人,事情成功了还能封侯,事情失败了容易逃亡,不为人们所注意。”陈婴于是不敢称王,对他部下说:“项氏是世代的将门,在楚国有名,现在想要干大事,领头的人选得不好,成不了事。我们依靠名门大族,就一定能灭亡秦国了。”于是大家听从了他的话,把军队归属于项梁。项粱渡过淮河,黥布、蒲将军也率领军队来归属。共计六七万人,驻扎在下邳。 就在这时,秦嘉已经立景驹做楚王,军队驻在彭城东边,打算抗拒项梁。项梁对军官们说:“陈王首先起义,战争失利,没有听说他的下落。现在秦嘉背叛陈王另立景驹,大逆不道!”于是进兵攻秦嘉。秦嘉的军队败走,一直追击到胡陵地方。秦嘉回军激战了一天,秦嘉战死,军队投降。景驹逃走,死在梁地。项梁收编了秦嘉的军队以后,驻扎在胡陵,将要发兵西征。章邯军队到了栗地,项梁派部将朱鸡石、馀樊君迎战,馀樊君战死,朱鸡石军战败,逃往胡陵。项梁就领兵进入薛县,杀了朱鸡石。项梁在这之前曾派项羽分兵攻打襄城,襄城坚守,攻打不下。等到攻下以后,就把守城军民全部坑杀。回来报告项梁。项梁得知陈王确实巳死,召集各路将领,聚会于薛县商议大事。这时沛公也在沛地起兵前往薛县。 P28-29 序言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丛书编委会的同志与众多专家学者通力协作、辛勤耕耘的结果。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整理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到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人们在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而要做到这样,对古籍进行整理与研究是重要的基础工程。但是,整理与研究古籍仅作标点、校勘、注释、辑佚还不够,还要有今译,使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都愿意去读,都能读懂,以便从中得到教益。 基于以上认识,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5月组成了以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三位同志为主编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编委会,确定了以全国十八所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所为主力承担这一看似轻易、实则艰巨的今译任务。在第一次编委会议上,拟定了《凡例》、《编写与审稿要求》、《文稿书写格式》和一百余种书目。以每一种书为十万至十五万字计算,这套丛书大约有一千余万字,应该说是一项大工程。经过一年的努力,完成了第一批三十六部书稿的译注任务。在各研究所的专家与所长把关的基础上,于1987年5月和7月,先后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召开了部分编委参加的审稿会,通过了二十五部书稿,作为《古代文吏名著选译丛书》与广大读者见面的第一批作品。与此同时,在1987年7月6日,邀请了在京的十几位专家教授与编委会十几位编委一起座谈这套丛书与古籍今译的问题。专家们肯定了今译工作的必要性与深远意义,并以他们数十年的教学科研和创作的经验,说明今译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是培养人才,使之打下坚实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专家们还对《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这对当时的审稿工作和保证《丛书》的质量起了很好的作用。 实践证明,古籍的今注不易,今译更难。没有对作品的深入、透彻的研究,没有准确、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想做好今译是不可能的。两年多来,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在探索古籍的今注、今译的道路上,做了一些工作。这部丛书的出版,是系统今译的开始,说明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更可喜的是,一批中青年学者参加了今注今译工作,为古籍整理增添了新生力量,相信他们会在实践中,在学习中,成长成熟。我希望,这套丛书的编委会和高校各古籍整理研究所要敞开大门,加强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联系,征求他们和广大读者的意见,并向有真才实学而又适宜做今译工作的专家学者约稿,以提高古籍译注的水平,使《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的第二批、第三批作品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套以文史为主的大型的古籍名著今译丛书。考虑到普及的需要,考虑到读者对象,就每一种名著而言,除个别是全译外,绝大多数是选译,即对从该名著中精选出来的部分予以译注,译文力求准确、通畅,为广大读者打通文字关,以求能读懂报纸的人都能读懂它。我希望这套丛书能成为中小学教师的语文、历史教学的参考书,成为大专院校学生的课外读物,成为广大文史爱好者的良师益友。由于系统的古籍今译工作还刚刚起步,这套丛书定会有不少缺点、错误,也诚恳地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巴蜀书社要我为这套丛书写序,我欣然接受了。我相信这套丛书不仅会使八十年代的人们受益,还将使子孙后代受益,它将对祖国的繁荣昌盛起到点滴的作用。最后借此机会向曾给予我们支持、帮助的专家学者和巴蜀书社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殷切地希望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我们一同做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再放异彩而努力! 周林 1987年10月于北京 后记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编纂始末① 马樟根 安平秋 今年1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已经出到100种101册(其中《史记》为2册)。4月份,最后的33种也已交稿。这样,全书133种即将呈献在读者面前。②一项服务当前、造福子孙的普及优秀古代文化、进行爱国教育的大工程将宣告完工了。回想这一套丛书动员18所院校,投入100余人,从1985年筹划,1986年起步,到今天已度过了六七年的岁月,个中甘辛令人难以忘怀。 一、北大·苏州·北大 ——酝酿与筹划 编纂这样一套丛书,起因于1981年7月。当时陈云同志派人到北京大学召开了小型座谈会。来人告诉与会人员陈云同志最近在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粮食,一个是古籍整理。对古籍整理,特别讲到陈云同志说:“整理古籍,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得懂,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今译,争取做到能读报纸的人多数都能看懂。有了今译,年轻人看得懂,觉得有意思,才会有兴趣去阅读。今译要经过选择,要列出一个精选的古籍今译的目录,不要贪多。”这就是后来收入《陈云文选》的那段话。1981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文件中一字不差地强调了这段话。1983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委会)。古委会主任周林同志根据中央和陈云同志意见,提出了组织力量今译古籍。但在当时,经过“文革”后的古籍整理工作百废待兴,加之一些学者对今译重要性的认识远非今日之深,这一工作一拖便是两年。 1985年5月,全国高校古委会在苏州召开了一届二次会议。周林同志在会上作了“人才培养和古代文化遗产普及问题”的专题发言,他分析了“解放三十多年来,由于‘左’的路线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几乎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到了中断的边缘,出现了对古代文化知之不多,或知之甚少的状况”,要教育界的同志“做好普及古代文化知识的工作”,搞好古籍的今注今译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古委会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高校古籍研究所无疑应担负起这个任务”。他针对当时一些人轻视古籍的今注今译思想,呼吁“我们对于选本、今译等有利于教育普及的东西,应承认它的学术价值”,“《昭明文选》、《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是地道的选本,流传几百年,发生那么大的影响,能说没有水平?”“专家们深入浅出的在对古文献研究基础上的译注,对普及古代优秀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算不算高水平的成果呢?”“古文既要译得恰当、准确,又要通畅易懂,难度是很大的”,“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古籍整理这方面也要作出应有的贡献”。一石激浪,沉寂了几年的今译古籍的话题又重新活跃起来。会上作了一番认真讨论。 经过这样的酝酿,1985年7月,全国高校古委会科研项目评审组的专家们聚集在北京大学勺园,筹划编纂一套古籍今译的精选本。初步定名为《古籍今译丛书》,议定了收书范围、内容,开列了65种书的选目。并决定由科研项目专家评审组召集人、复旦大学古籍所所长章培恒教授和参加过陈云同志在北大召开座谈会、当时古委会主管科研工作的副秘书长安平秋同志共同负责,与秘书处同志一起具体筹划。经几个月的筹备,决定由古委会直接联系的18个高校古籍研究所承担这一工作,组成编委会,并开列出89种书的选目,对选译的进度、规划亦作了设计。此时,几家出版社闻讯而至,表示愿意出版这套丛书。最早与我们联系的巴蜀书社的段文桂社长以其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古籍今译的高度重视感动了我们,于是决定邀请巴蜀书社编辑参加第一次编委会议。 …… 五、在金陵古都作光辉的一结 ——第三批书稿的完成 1990年12月据出版社的要求,这套丛书出齐当为150种,到乐山会上又修正为110种至125种,最后数字的确定根据最后一次审稿结果而定,合格的即入选,不合格的不再修改选入。根据这一共识,今年4月中旬,我们一部分常务编委聚集到六朝古都南京,从已经交来的35部书稿中选择经小改合格的书稿。经过十一天的劳作,选择、改定33部,由到会的常务编委、巴蜀书社的段文桂总编和编委、巴蜀书社的刘仁清副编审带回成都,将经由他们的继续辛苦而使《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以133部、1500万字之数呈献给热爱中华文化的读者。 这套丛书从1986年5月起步,历时整整六年,平日繁细工作不计,仅编委大小审稿会就开了12次之多。丛书的发起人、顾问、古委会主任周林同志先后参加了8次审稿会,每次都自始至终和大家在一起,听取审稿情况,了解遇到的问题;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为我们鼓劲,当我们感到欣喜的时候他提醒我们不可大意。这次他又和我们一起来到虎踞龙蟠的石头城下,为我们督阵,看我们能否为这套丛书作出光辉的一结。 此时此刻,我们与这次会议的东道主、丛书常务编委、南京大学的周勋初先生漫步在中山陵旁,想到今译丛书已基本完成,自然感到如释重负,但理智却使我们不敢轻松,我们期待着全书133部出齐之后专家、读者的评头品足。 1992年4月26日 (原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1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