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哲学:“分际说”“非分际说”与中西哲学的会通和超越(代序)
一、哲学方法:哲学史上的与近代学科意义上的
二、哲学义理的表达:哲学语言与文学艺术语言
三、“语义分析”与“存在真理”
四、哲学的“分际说”与“非分际说”
第一章 形而上学的两种思想传统
一、什么是哲学思维
二、什么是哲学一形而上学
三、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
四、中国形而上学的传统
第二章 世界从“观”开始
一、形而上学与“观”
二、世界乃观
三、观与生活世界
四、生命的十字架打开方式
第三章 形而上学基本问题
一、观乃超越
二、形而上学的先验本体:“一即一切”
三、形而上学的超验本体:“一切即一”
四、外在关系与内在关系
五、两个世界的哲学问题与终极原理
第四章 原道:中观作为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一、大观与人观
二、中观五式
三、中观作为世界观与人之实践
四、中观哲学的价值实践原理:经权、时中与度
第五章 原象:中观把握形上世界如何可能
一、问题的提出:形上世界是否可达
二、关于“象思维”
三、象思维之机制
四、从“现象”到“筑象”
五、形上姿态与筑象类型
六、两种象思维之个案比较:“四因说”与“元亨利贞说”
第六章 原言:中观言说形上世界如何可能
一、引论:从象到言
二、量言与对象性思维
三、性言与自象性思维
四、关于“日常语言”
第七章 原器:中观呈现形上世界如何可能
一、论“形而下者”之器
二、器的形上之维
三、道器关系之紧张及其消解
第八章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一、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二、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主义之价值观
三、合内外之道
第九章 人文性道德何以可能
一、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
二、两种道德的人眭论基础
三、两种道德的困境与现代人的道德宿命
四、人文性道德何以可能
五、人文性道德如何可能
第十章 幸福生活如何可能
一、幸福生活进入哲学的视野
二、美为幸福的形而上学奠基何以可能
三、幸福感的两种形式——日神与酒神
四、幸福人格与“游戏精神”
五、幸福的沉沦、痛苦与崇高
第十一章 美丽生活如何可能
一、日常生活中美丽生活与幸福生活之区分
二、作为美丽生活的高贵
三、作为美丽生活的优雅
四、美丽生活的理念
五、简论:美丽生活与人类历史之“合目的性”
第十二章 信念生活如何可能
一、纯粹信念的观念
二、宗教信念的现象学分析
三、定然力类型:他力与自力
四、从纯粹信念到宗教信念:超验、潜验与经验
第十三章 悲悯与共通感
一、问题的提出:基督教中的“爱人”与“爱上帝”
二、爱的分析
三、论悲悯
四、悲悯与共通感
五、宗教信念与救赎之意义
第十四章 纯粹历史何以可能
一、前论:关于人的精神实在问题
二、“历史的人”
三、历史的“记忆”
四、人作为“精神性存在”及其意义
五、历史的“真实”如何可能
附录
一、哲学的中观视域
二、康德与海德格尔哲学的中观之维
三、中国哲学的中观思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