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安妮日记(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国)安妮·弗兰克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安妮·弗兰克所著,朱碧恒、高小斐翻译的《安妮日记(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是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

内容推荐

安妮·弗兰克所著,朱碧恒、高小斐翻译的《安妮日记(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讲述了一位年仅十四岁的犹太女孩,为了躲避德国纳粹党的迫害,安妮一家被迫迁徙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秘密小屋中,在两年多的暗无天日的隐藏期,安妮用她乐观向上的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对生活爱情的憧憬度过了痛苦压抑的日子。这本日记是作者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记录了25个月的密室生活,把密室生活的艰辛、战争时期人们的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

目录

1942年6月12日 星期五

1942年6月14日 星期日

1942年6月15日 星期一

1942年6月20日 星期六

1942年6月20日 星期六

1942年6月21日 星期日

1942年6月24日 星期三

1942年7月1日 星期三

1942年7月5日 星期日

1942年7月8日 星期三

1942年7月9日 星期四

1942年7月10日 星期五

1942年7月11日 星期六

1942年7月12日 星期日

1942年8月14日 星期五

1942年8月21日 星期五

1942年9月2日 星期三

1942年9月21日 星期一

1942年9月25日 星期五

1942年9月27日 星期日

1942年9月28日 星期一

1942年9月29日 星期二

1942年10月1日 星期四

1942年10月3日 星期六

1942年10月7日 星期三

1942年10月9日 星期五

1942年10月14日 星期三

1942年10月20日 星期二

1942年10月29日 星期四

1942年11月2日 星期一

1944年1月22日 补记评论

1942年11月5日 星期四

1943年4月2日 星期五

1943年4月27日 星期二

1943年5月1日 星期六

1943年5月2日 星期日

1943年5月2日 星期日

1943年5月侣日 星期二

1943年6月13日 星期日

1943年6月15日 星期二

1943年7月11日 星期日

1943年7月13日 星期二

1943年7月16日 星期五

1943年7月19日 星期一

1943年7月23日 星期五

1943年7月26日 星期一

1943年7月29日 星期四

1943年8月3日 星期二

1943年8月4日 星期三

1943年8月5日 星期四

1943年8月7日 星期六

1943年8月9日 星期一

1943年8月10日 星期二

1943年8月18日 星期三

1943年8月20日 星期五

1943年8月23日 星期一

1943年9月10日 星期五

1943年9月16日 星期四

1943年9月29日 星期三

1943年10月7日 星期日

1943年10月29日 星期五

1943年10月30日 星期六

1943年11月3日 星期三

1943年11月8日 星期一

1943年11月11日 星期四

1943年11月17日 星期三

1943年11月27日 星期六

1943年12月6日 星期一

194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1943年12月24日 星期五

1943年12月25日 星期六

1943年12月27日 星期一

1943年12月29日 星期三

1943年12月30日 星期四

1944年1月2日 星期日

1944年1月5日 星期三

1944年1月6日 星期四

1944年1月7日 星期五

1944年1月12日 星期三

1944年1月15日 星期六

1944年1月19日 星期三

1944年1月22日 星期六

1944年1月24日 星期一

1944年1月27日 星期四

1944年1月28日 星期五

1944年1月30日 星期日

1944年2月3日 星期四

1944年2月8日 星期二

1944年2月12日 星期六

1944年2月14日 星期一

1944年2月15日 星期二

1944年2月16日 星期三

1944年2月17日 星期四

1944年2月侣日 星期五

1944年2月19日 星期六

1944年2月20日 星期日

1944年2月23日 星期三

1944年2月27日 星期日

1944年2月28日 星期一

1944年3月1日 星期三

1944年3月2日 星期四

1944年3月3日 星期五

1944年3月4日 星期六

1944年3月6日 星期一

1944年3月7日 星期二

1944年3月8日 星期三

1944年3月10日 星期五

1944年3月11日 星期六

1944年3月12日 星期日

1944年3月14日 星期二

1944年3月15日 星期三

1944年3月16日 星期四

1944年3月17日 星期五

1944年3月18日 星期六

1944年3月19日 星期日

1944年3月20日 星期一

1944年3月22日 星期三

1944年3月23日 星期四

1944年3月24日 星期五

1944年3月25日 星期六

1944年3月27日 星期一

1944年3月28日 星期二

1944年3月29日 星期三

1944年3月31日 星期五

1944年4月1日 星期六

1944年4月3日 星期一

1944年4月5日 星期三

1944年4月6日 星期四

1944年4月11日 星期二

1944年4月14日 星期五

1944年4月15日 星期六

1944年4月16日 星期日

1944年4月17日 星期一

1944年4月18日 星期二

1944年4月19日 星期三

1944年4月21日 星期五

1944年4月25日 星期二

1944年4月27日 星期四

1944年4月28日 星期五

1944年5月2日 星期二

1944年5月3日 星期三

1944年5月5日 星期五

1944年5月6日 星期六

1944年5月7日 星期日

1944年5月8日 星期一

1944年5月9日 星期二

1944年5月10日 星期三

1944年5月11日 星期四

1944年5月11日 星期四

1944年5月13日 星期六

1944年5月16日 星期二

1944年5月19日 星期五

1944年5月20日 星期六

1944年5月22日 星期一

1944年5月25日 星期四

1944年5月26日 星期五

1944年5月31日 星期三

1944年6月2日 星期五

1944年6月5日 星期一

1944年6月6日 星期二

1944年6月9日 星期五

1944年6月13日 星期二

1944年6月15日 星期四

1944年6月16日 星期五

1944年6月23日 星期五

1944年6月27日 星期二

1944年6月30日 星期五

1944年7月6日 星期四

1944年7月8日 星期六

1944年7月15日 星期六

1944年7月21日 星期五

1944年8月1日 星期二

后记

试读章节

1942年6月24日 星期三

亲爱的吉蒂:

天气闷热。每个人都热得直喘。这种炙烤下我还得四处乱晃。现在才体会到能乘电车有多好,不过现在犹太人已经不允许享受这种奢侈了。能步行对我们来说已经够好了。昨天午餐时间我不得不到扬罗肯街去看牙。那儿离我们位于市立公园的学校有很长一段路。下午趴在桌上几乎要睡着了。幸好有人邀请我喝点什么。牙医助手真是位好心人。

我们唯一剩下的交通工具就是渡船。约瑟夫-以色列斯卡德河边的船夫,我们一叫就立刻载上我们。我们如今的悲惨日子不能怪荷兰人。

我真希望可以不用去上学。我的自行车在复活节丢了,爸爸为了安全起见又把妈妈的自行车也送到一个基督徒家里。不过谢天谢地,暑期临近,一星期后烦恼将荡然无存。

昨天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在我经过自行车架的时候,听到有人叫我。我四处环顾,发现是前一天晚上在我朋友维尔玛家碰到的那个帅小伙。他是维尔玛的第二代表兄弟。我以前觉得维尔玛很不错,她确实如此,不过,她谈论的都是男孩,让人感到无聊。他有些腼腆地向我走来,自我介绍说叫赫洛·希尔伯贝格。我有点惊讶,不知道他想怎样,不过用不着等多久。他问我是否愿意让他陪我去学校。“既然你顺路,那么就一起吧。”我回答道。这样我们就一起走。赫洛十六岁,会讲各种有趣的故事。

他今天早上也等我了,我想从今往后他都会如此。

你的安妮

1942年7月1日 星期三亲爱的吉蒂:

说实话,直到今天我才有空给你写信。上星期四一整天我都和朋友在一起。星期五有客人来,这样就到了今天。

在过去的一周里,赫洛和我相互了解了不少。他给我讲了许多他的生活。他从格尔森基尔岑来,现在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在比利时,但他不可能到那儿。赫洛以前有个女朋友叫乌苏拉。我也认识她。她很甜美但也很无聊。自从赫洛遇到了我,他发现过去在乌苏拉身边都要睡着了。这样一来我就是一种兴奋剂。一个人绝不会知道自己有哪些用处!

雅克琳娜星期六晚上在这睡,星期天下午她去了汉尼莉家,我无聊透了。

赫洛本来晚上要过来,但他6点钟打来电话。我接的电话,他说:“我是赫洛·希尔伯贝格,请找一下安妮。”

“赫洛,我就是安妮。”

“你好,安妮,怎么样?”

“很好,谢谢。”

“非常抱歉今晚我不能去了,不过我很高兴和你说会儿话。我大约十分钟后过去接你,方便吗?”  “好的,方便。再见!”

“好的,我马上就到。再见!”

我挂上电话,很快换好衣服,梳好头发,然后紧张地靠在窗前守望他。他终于出现了。真是神奇,我并没有马上冲到楼下,而是静静地等待他按门铃。我走下楼打开门,他直截了当地说起来。

“安妮,我祖母觉得你还太小,不该经常来和你见面。她说我应该去勒温巴赫家。但是你也许知道我已经不再和乌苏拉出去了。”

“不,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你们吵架了吗?”

“不,完全没有。我和乌苏拉说我们在一起不大合适,所以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再一起出去了。不过还是随时欢迎她来我家,我也能去她家。其实,我以为乌苏拉和别的男孩出去过,所以就这么对待她。但事情并非如此。于是我叔叔说我应该去向她道歉,我不愿意,就和她一刀两断了。但这只是原因之一。

“现在我祖母更愿意让我和乌苏拉见面,而不是你。我不同意也不打算去见她。有时老人们有一些旧观念,但并不意味着我会赞同。我需要我的祖父母,不过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需要我。从今天起我每星期三晚上有空。你瞧,我祖父母让我报了木刻班,而实际上我是去参加犹太复国主义的集会。我的祖父母不让我去,因为他们是反犹太复国主义者。我并不狂热,只是兴趣使然。不管怎样,那里最近变得一团糟,我准备退出了。下星期三将会是我最后一次去那儿。这意味着我能在星期三晚上、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下午或更多时候见你了。”

‘但是如果你的祖父母不想你做这些,你不该背着他们干!”

“恋爱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

那时我们正经过布兰克福特书店,彼得·席夫和另外两名男孩在那儿站着。几年来他第一次向我问好,我高兴极了。

星期一晚上赫洛来见我父母了。我买了奶油蛋糕、糖果、饼干,还有茶,应有尽有。但是赫洛和我都不喜欢僵坐着,于是我们就出去散步。他送我到家已经8点10分了。爸爸很生气,他说不准时回家很不像话。我只好保证以后7点50就回家。我受邀星期六去赫洛家。

维尔玛告诉我,有天晚上赫洛在他家,她问他:“你更喜欢谁,乌苏拉还是安妮?”

他说:“不关你的事!”

他们剩下的晚上再没有说过话,就在他离开时,他说:“好吧,我更喜欢安妮。可别告诉其他人。再见!”接着嗖的跑出门外。

从他的一言一行,我能看出赫洛爱上我了,变变花样也不错。玛戈特会说赫洛是个规矩的男孩。我认同,甚至不止如此。妈妈也大加赞赏:一个帅小伙,讨人喜欢,懂礼貌。我很高兴每个人都喜欢他,除了我的女朋友们。他认为她们很幼稚,他说得对。雅克琳娜一直拿赫洛开我的玩笑。但是我并没有爱上他。真的没有。和男生做朋友没什么大不了,谁都不会在意。

P10-13

序言

名家导读

《安妮日记》出自一个十三岁至十五岁的犹太少女之手。她名叫安妮·弗兰克。她的家庭原本住在德国,1929年6月安妮出生在法兰克福。希特勒还未上台,反犹浪潮就一浪高过一浪,安妮的父母不得已在1933年迁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她的父亲在那里当了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安妮的父母都是有钱人家出身),生意做得也很红火。1934年,安妮进了当地蒙特梭利式教育学校的幼儿园,并在这所学校一直念到小学六年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采用“闪电战”战术的德国法西斯于1940年5月攻占了荷兰。荷兰的新统治者英夸特也实施排犹。1941年夏天,安妮和她的姐姐玛戈特被迫转入犹太中等学校就读,她姐姐读四年级,她读一年级。《安妮日记》写到在阿姆斯特丹对犹太人有严厉限制:平时必须佩戴黄色的星星标志,以表明是零类的犹太人;禁止他们乘电车,并不准自己开车;只能在下午三至五点钟到“犹太商店”买东西;八点之前必须进屋,过后连在自己的花园里坐一坐都不行;禁止上剧院、电影院和其他娱乐场所;不能参加公开的体育活动,不能进游泳池、网球场、曲棍球场。这样的限制令人难以想象,犹太入几乎被排斥在社会之外。当然,比起关在集中营的非人待遇,受到这样的限制还算是小巫见大巫。

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深知排犹会越来越猖獗,对犹太入的迫害会越来越严重,所以一直在精心安排一个能让全家隐蔽起来的地方。荷兰的很多老房子都建有密室。这些密室构造巧妙,虽在楼房里面,但要踏上一段特别陡的荷兰式楼梯,再经过一个狭窄的通道和特殊的门,才能进去。设在办公室后面的活动书架把密室和楼房的其他部分分隔开来。外人很容易被骗过。奥托那个公司的楼里就有一个上下两层的密室。他的一家在1942年7月6日搬了进去。公司交给两个荷兰人料理,奥托的同事们不是犹太人,但他们同情奥托一家,怀着替他们保密的勇气,而且还有一些荷兰友人给他们接济,给他们食物配给证,并用高价到黑市购买食品。这样,安妮的家庭才得以苟延残喘。

安妮一家,范丹一家,后来又来了牙医杜赛尔,八个人就在这狭窄的天地里度过了二十五个月。他们几乎不能外出,白天不敢大声说话,还拉上窗帘,晚上不敢开灯,越到后来他们就越是胆战心惊,生怕被人发现。吃的东西也越发少了:早餐只能吃两勺麦片粥,日复一日只靠半熟的菠菜(为了保存维生素)和烂土豆果腹,或吃一些半生半熟的莴苣。然而求生的欲望使他们忍受了下去。他们不仅没有绝望,还盼望盟军战胜德国人。他们有收音机,能够收听到英国BBC电台的新闻。她密切注意战事的进展:英国占领了突尼斯、阿尔及尔、卡萨布兰卡和奥兰,斯大林格勒守卫了三个月,对德国城镇的空袭一天比一天猛烈,意大利法西斯垮台,最后无条件投降,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东西线的反法西斯军队逐渐向德国本土逼近……在1944年盟军开始反攻以后,她更是迫切盼望能重见天日。安妮的所思所想和大家一样:“一切都会变好,这种残酷也会结束,和平和宁静将重新归来。”但也正是在这时,厄运突然降临,眼看安妮一家可以走出囚室的前夕,1944年8月4日,德国秘密警察和荷兰警察对密室进行搜捕突袭,也许这是出于告密者的透露。密室中的所有人被捕。9月3日,在短暂停留之后,他们被囚在牛车里,押往维斯特博克集中营。其中,范丹被送进了毒气室。而奥托在11月被送往集中营医院,在那里一直待到1945年1月27日,集中营被苏军解放。在这之前,奥托的妻子死于1月5日。他们的两个女儿在1945年2月得了斑疹伤寒,不久死去。至于彼得,随着集中营的一万一千人,被德国纳粹往西疏散,从此杳无音信(另一说他于集中营解放前几日去世)。

……

在警察突袭中,密室毁掉了。几天后,一个勤杂人员在一堆报纸中发现了安妮的笔记本,把它交给了两个帮助过犹太人的荷兰姑娘。战争结束后,她们把这个日记本交还安妮的爸爸。奥托发现女儿的日记写得如此出色,决定将它发表出来。1947年,该书在荷兰出版。1955年,《安妮日记》被编成话剧公演,1959年好莱坞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于是《安妮日记》广为人知。至今,《安妮日记》已经被译成六十五种语言,发行了三千多万册。由于安妮一家躲藏的密室破旧不堪,有人想在此修建办公厅大楼,这引起阿姆斯特丹人的愤慨,他们成立了一个“行动委员会”,找到阿姆斯特丹的市长。有一些企业家表示愿意出资建立一个基金会,把这个密室改建成一个博物馆。1960年,安妮博物馆建成。这是一个很小的博物馆,在博物馆开馆的最初十年里,欧洲大陆很少有入去参观。主要的参观者来自英美和没有被纳粹占领过的国家,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大屠杀,希望通过实物了解当时的历史。至1974年,参观者每年约有二十万。博物馆的董事会认为,人们对二次大战的兴趣会慢慢减少,决定在十至十五年后关闭安妮博物馆。可是,人们并没有因为二战的远去而淡忘历史。参观的人数还在逐年增加。仅2004年,参观人数就达到九十三万六千。为了方便游客,博物馆不得不决定把每天的开放时间延长至十二小时,从上午九点钟到晚上九点钟。现在每年的游客都在五十万人以上。《安妮日记》的原稿作为最珍贵的遗物在博物馆向公众展示。不可否认,安妮象征着纳粹统治下的受害者,甚至成为暴政统治下受害者的象征。人们谈起那段历史,就会提到大屠杀,就会提到安妮。

德国法西斯的罪行和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联系在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六百万犹太人被害。希特勒鼓吹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利用了德国当时流行的民族主义。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就存在一种排犹情绪,犹太人被说成是出卖耶稣的人、投机商人、不洁的人。犹太人原是分布在西亚巴勒斯坦地区的游牧民族,属于古代闪族的一支,曾建立古以色列国和犹太王国,后为罗马帝国所灭。犹太人被迫离开家园,四处流浪,散居世界各地,往往经商致富,著名的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就是犹太人。德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和经商致富的犹太商人发生了利益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是战败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也受到重大打击。深刻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希特勒就说过:“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他的主张得到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但实施建立一个庞大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希特勒于是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就成为必然。希特勒还截取了前人论述人口问题的某些词句,拼凑出一个种族优劣的“理论”,把犹太人说成劣等民族。在各种因素的组合下,制造出灭绝犹太人的口实,使之具有煽动性。纳粹党还利用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视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犹太人身上。所以不少人认为,屠杀犹太人是德国法西斯“为其战争对民众进行系统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结果”。

《安妮日记》是对德国纳粹无端屠杀犹太人的一份活生生的控诉书,它虽然不是直接反映集中营暴行的,但也有同样的暴露力度。两个普通的犹太人家庭,特别是一个活泼、善良、有才能的犹太少女在德国纳粹的屠刀下丧生了,这是令人无比愤恨的!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教授、资深翻译家

郑克鲁

2014年12月

后记

后记

1944年8月4日上午10点到10点半之问,一辆汽车在普林森运河街二百六十三号停下。出现了几个人:一名身穿制服的党卫军军士卡尔·约瑟夫·西尔伯鲍尔和至少三名荷兰治安警察,身穿便服,携带武器。一定有人暗中告密。

他们逮捕了藏在后屋的八名成员,连同两位帮助者维克多·库格勒和约翰尼·克雷曼——但没有逮捕米普·吉斯和伊丽莎白(贝普)·沃斯库吉尔——并带走了他们在后屋所能找到的一切贵重物品和现金。

库格勒和克雷曼在逮捕之后被带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监狱。1944年9月11日,未经审讯,他们就被转送到阿姆斯弗特(荷兰)的一所集中营。克雷曼因健康状况不佳在1944年9月18日被释放,在阿姆斯特丹一直待到1959年去世。

库格勒得以在1945年3月28日逃脱,当时他和监狱中的其他人正在被送往德国服劳役。他于1955年移民加拿大,1989年在多伦多去世。

伊丽莎白(贝普)·沃斯库吉尔1983年在阿姆斯特丹去世。

米普·吉斯仍住在阿姆斯特丹,她丈夫让于1993年去世。

后屋的八位居民在被捕后先被送往阿姆斯特丹的一所监狱,之后转送到维斯特博克,荷兰北部的犹太人集中营。1944年9月3日,他们随同最后一批离开维斯特博克的犹太人,三天之后到达奥斯维辛(波兰)。

赫尔曼·范·佩尔斯(范丹),据奥托·弗兰克证实,于1944年年10月或11月在奥斯维辛被毒气毒死。

奥古斯塔·范·佩尔斯(佩特罗内拉·范丹)被从奥斯维辛遣往伯根·贝尔森,又从那遣往布痕瓦尔德,之后又在1945年4月9日被送往特兰西恩市,显然在这之后又被送往另一个集中营。很肯定她没有生还,但死亡日期不得而知。

彼得.范·佩尔斯(范丹)被迫加入1945年1月16日从奥斯维辛去往毛特豪森(奥地利)的“死亡行军”,1945年5月5日在那儿丧生,离集中营解放只有三天。

弗里茨·普费弗尔(阿尔贝特·杜赛尔)被从布痕瓦尔德或萨克森豪森转到诺恩加梅集中营,于1944年12月20日在此逝世。

埃迪特·弗兰克1945年1月6日在奥斯维辛-比尔克瑙因饥饿和劳累去世。

玛戈特和安妮在10月底被从奥斯维辛转往伯根-贝尔森,位于汉诺威(德国)附近的一个集中营。1944-1945年冬,那里爆发了一场伤寒,由于卫生条件极其恶劣,上千名囚犯死去,包括玛戈特,几天之后,安妮也去世了。她应该死于2月末或3月初。两位女孩的尸体很可能被埋在伯根-贝尔森的乱葬冈。这个集中营于1945年4月12日被英国军队解放。

奥托·弗兰克是八名藏匿者中唯一从集中营幸存下来的人。奥斯维辛被俄军解放之后,他途经奥德赛和马赛返回阿姆斯特丹。他于1945年6月3日抵达阿姆斯特丹,在那儿一直待到1953年,之后搬到巴塞尔(瑞士),和他姐姐一家及后来的兄弟住在一起。他后来与来自维也纳的埃尔夫丽德·马克维茨·盖林格结了婚,后者也是奥斯维辛的幸存者,丈夫和儿子均死于毛特豪森。奥托·弗兰克1980年8月19日去世之前,他一直住在巴塞尔附近的比斯费登,在那儿致力于向全世界传播他女儿日记中的信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6: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