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恩主编的《西北望崆峒》从崆峒道源文化入手,运用巧妙的拍摄手法让观众可以从悬崖绝壁、空中等特殊角度俯看崆峒山上古刹庙宇、千年古树、腾腾云海带给人强烈视觉冲击感,让观众享受一次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本书生动再现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个个传奇故事,以此来见证中华文明的博大胸襟,回顾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北望崆峒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世恩主编的《西北望崆峒》从崆峒道源文化入手,运用巧妙的拍摄手法让观众可以从悬崖绝壁、空中等特殊角度俯看崆峒山上古刹庙宇、千年古树、腾腾云海带给人强烈视觉冲击感,让观众享受一次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本书生动再现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个个传奇故事,以此来见证中华文明的博大胸襟,回顾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 内容推荐 李世恩主编的《西北望崆峒》以崆峒这一独具内涵和特色的大西北地理人文概念为坐标,以八千年以来的伏羲始祖文化、崆峒道源文化、西王母道教文化、皇甫谧针灸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等平凉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为时间线索,以分布在七县(区)的关山、泾水、崆峒山、云崖寺等自然风光和人文胜迹为地理空间线索,将平凉放在中国的地理背景和跨越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再度解读,力求通过现代影视表现手法,用形象演绎逻辑,用艺术展现学术,用故事阐述言论,全景展现历史上的平凉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丰硕成果。 目录 第一集 溯源崆峒 相关链接 伏羲生于成纪/张喆 伏羲与女娲 第二集 仙山问道 相关链接 黄帝问道崆峒山/刘武道 “道源圣地”崆峒山 第三集 泾州寻梦 相关链接 泾州龙兴寺舍利传奇/魏海峰 南石窟寺与百里石窟长廊 三次发现佛舍利的泾川大云寺 第四集 丝路怀古 相关链接 西王母及其信仰习俗/李世恩 周穆王回山会见西王母/薛宝春 丝绸之路/张喆 李元谅 金兀术后裔的“三大禁忌”/魏海峰 第五集 杏林仰圣 相关链接 皇甫谧 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曹斌锋 中药材之乡平凉/赵明星 第六集 关陇雄风 相关链接 崆峒高僧法淳大败西夏军/邸广平 李广 刘沪与水洛城 吴玠 吴磷 刘镝 笔谈 拍摄感怀/田珉 以民间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马宇龙 新闻 图片集锦 市上讨论审定自然人文纪录片《西北望崆峒》/平凉日报 六集自然人文纪录片《西北望崆峒》开拍/甘肃日报 纪录片《西北望崆峒》首播式在兰举行/甘肃日报 纪录片《西北望崆峒》展现平凉之魅 10号央视首播/凤凰西北 《西北望崆峒》今日首播/今晚报 大型纪录片《西北望崆峒》在兰州举行首播式/平凉日报 《西北望崆峒》:文明史的深度解读/甘肃日报 《西北望崆峒》品质亮眼获各方盛赞/平凉日报 后记 众手成器把示君——《西北望崆峒》从音像到图书/李世恩 试读章节 相关链接 伏羲生于成纪 张喆 远古时期的某一天,在西北黄土丘陵的一个河谷地带,有个叫华胥氏的女子在采集食物路过雷泽这个地方时,看见有一双硕大无朋的脚印清晰地印在地面上。谁的脚印能有这么大呢?华胥氏十分好奇,遂将自己的脚踩在这个大脚印上,看看究竟比自己的脚大多少。不料,这脚刚刚一踩,就顿觉腹部隐隐动了一下,一种异样的感觉洋溢着她的全身。自此,美丽而硕健的华胥氏就有了身孕,肚子也渐渐地鼓了起来。这个因母亲“履大人迹”而孕育的小生命,在其母华胥氏的腹内一直呆了十二年才生了下来,这个男孩就是后来被尊奉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 之所以将伏羲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因为伏羲在中华民族远古时代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对农业经济、政治制度、礼仪规范、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开天立极般的重大贡献,从而构建起了人类社会的雏形,以至于深深地影响和贯穿了我们这个民族漫长的历史。 上古时期,人们饥即求饱,食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面对经常遇到的衣食短缺的困难,传说中伏羲“结绳网”,就是仿照蜘蛛网教人“造网”,用于捕鱼、狩猎,并教民养蚕,“化蚕桑为绵帛”,“制杵臼,济万民”,从造网、捕鱼、狩猎,到养蚕、做布,改进劳动工具,大大提高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保障了人们的衣食来源。“制嫁娶”,《竹书纪年》记载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定姓氏,成人伦”,从而“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反映了原始先民由氏族内男女无别、群婚杂居向氏族外的对偶婚转变,意味着先民们开始摆脱蒙昧无知的原始状态,跨进了文明社会阶段。“画八卦”,《周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就是人祖伏羲的又一称呼。这就是传说中伏羲“始画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还“均土为埙,礼乐兴矣”。有研究者认为“八卦”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始。有了文字,就能教人“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文明社会就会如约而至。“龙纪官”是传说中伏羲“以龙纪官”,分天下为九州,建立九相六佐的管理制度。我们后人崇拜的“龙”的形象就是伏羲创制的,“龙的传人”不仅是远古图腾崇拜,也体现出由氏族社会向部落英雄时期转变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建立。 古代典籍中记载伏羲“生于成纪,都于陈”,因华胥氏孕伏羲十二年而生,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因此,人们为感念伏羲的圣德,就将他出生的地方命名为成纪。近年来,学术界对伏羲出生地成纪展开了比较热烈的考证争鸣,基本形成了伏羲“生于成纪,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的共识。传说中自伏羲氏出现后,该氏族首领历经十五代都称伏羲氏,这样人们就不难理解伏羲“生于成纪,都于陈”这一历史现象了。 古代陈是今天的河南淮阳,而古成纪又在今天的哪里?随着考古研究的进展,对伏羲出生地——古成纪——地理位置也有了新的认识。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新版《辞海》对李广释文“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改变了《辞海》旧版中“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的传统说法。2000年5月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对成纪县释义是:“西汉置,治所今甘肃静宁西南。”尤其是近几年来,在静宁西南治平古城的内外及四周发现了很多秦汉时期的板瓦、筒瓦、瓦当、铺地砖、陶器碎片等及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如刻有“成纪容三升”铭文的汉代陶壶等。其实早在清代就有学者提出“治平成纪、显亲成纪、秦州成纪”的成纪三迁说,再联系到伏羲“都于陈”的记载,这些说法正符合上古时期人们逐水草而居,并由河流上游向下游发展而不断迁徙的规律。1993年3月,静宁西南治平的成纪故城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确认静宁成纪故城遗址为秦至宋时的成纪城。 可见伏羲生于成纪,而古成纪在历史的变迁中几经迁移,才有了“秦州成纪”之说,人们也就不难理解“伏羲庙”在天水而不在葫芦河上游静宁西南的古成纪了。 ——摘自“人文平凉丛书”之《掌上春秋》,人民文学出版社 伏羲与女娲 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也是五帝之一,风姓,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七八千年前。 伏羲生于古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建都陈(今河南淮阳)。综合各种史籍,伏羲的文化功绩主要有始作八卦,发明渔猎工具,制嫁娶之礼,造书契,创历法,人工取火,制琴作乐等七个方面。因此,伏羲被誉为“人文始祖”。另据史籍,伏羲“人首蛇身”,蛇身其实就是龙身,是伏羲部族以龙为图腾的真实写照。今静宁县城建有成纪文化城,城内有伏羲大殿,铸像以祭。 女娲号称娲皇,是一位充满传奇神秘色彩的始母形象。与伏羲同生一地,故为伏羲的妹妹,或皇位继承人。风姓。兄妹婚配,生儿育女。许慎《说文解字·娲》说:“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女娲神话分为两个系统,第一系统中的女娲并无配偶,先人类而生。她的功业一是造人。二是补天。间接反映了当时母系氏族的下人类的生存现状和对大自然的认识。 ——编者根据《平凉地区志·旅游》及有关资料改写P27-30 序言 穿越时空的探索创新之旅 陈伟 2014年底,由平凉市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联合拍摄的大型六集自然人文纪录片《西北望崆峒》在央视9套纪录频道陆续播出,受到了平凉以及省内外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曾在首播式讲话中给予该片较高评价,中央、省级30多家新闻媒体对该片进行了一系列或预热式或跟进型报道,《甘肃日报》将该片脚本文字分三期刊登,甘肃电视台多个频道分别播出。至此,平凉这一历时两年打造而成的重要文化工程就这样盛妆出场、精彩面世,向广大观众讲述悠久而又奇特的平凉故事。 平凉,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和西兰银几何中心,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始祖文化核心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互为表里,雄秀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内涵相映生辉,共同构成了平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2013年召开的全省纪录片大省建设工作会议,为我们如何借助纪录片这一具有国际化语言和影响力的宣传手段,让平凉文化走出陇原、走向世界,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历史的责任与机缘的巧合,让我们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携手合作,让镜头聚焦在平凉,定格在崆峒,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探索和创新之旅。这是平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与电视传媒人共同坚守传统文化使命、坚持文化薪火相传的重大合作,对于提升平凉文化内涵,展现平凉旅游魅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放开发交流步伐,都具有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 为了真正把这一大型自然人文纪录片打造成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浓郁地域特色和较高艺术水准的精品力作,我们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这样的拍摄理念:以广义的崆峒这一独具内涵的大西北地理人文概念为坐标,以八千年以来的伏羲始祖文化、崆峒道源文化、西王母寻根文化、皇甫谧针灸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等平凉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为时间线索,以分布在七县(区)的关山、泾水、崆峒山、云崖寺、古灵台、龙泉寺等自然风光和人文胜迹为空间线索,将平凉置于中国乃至世界地理背景和跨越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再度解读,力求通过现代影视表现手法,用形象演绎逻辑,用艺术展现学术,用故事阐述言论,全景展现历史上的平凉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丰硕成果,生动再现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个个传奇故事,并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以此来见证中华文明的博大胸襟和光辉历程。 该片自2013年5月正式启动拍摄,2014年上半年完成后期制作,并顺利通过了平凉方面和央视的终审。在一年多的策划、拍摄和制作期间,我们曾多次召开市委市政府联席会、专家学者研讨会等有关会议,反复讨论,集思广益,使拍摄工作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令我们难忘的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派出的摄制组,是一支有才华、能吃苦、打硬仗的队伍,他们以忘我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开阔的学术视野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在厚重多元的平凉历史文化中淘金漉沙,在雄奇秀美的平凉山川风物中寻珍觅粹,风餐露宿,废寝忘食,追求卓越,精雕细琢,终于让结果超出了预期。这说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作为全国纪录片行业中的王牌团队和第一方阵,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连辑部长十分关心该片的拍摄工作,专门听取汇报,给予有力指导,并欣然挥毫,题写片名,为该片增光添彩,让我们深受鼓舞。 为了让这个平凉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型纪录片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以更加灵活多样且富于人性化的姿态进入受众视野,持续扩大和延伸播出效应,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宣传作用,由平凉市文联组织有关人员编辑,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和甘肃飞天音像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出版的《西北望崆峒》解说词画册、DVD光碟将与广大受众见面,这无疑是平凉继该片播出之后的又一文化盛事,可喜可贺。在此,我谨向在该片拍摄工作中给予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的省委领导连辑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总裁高峰等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该片拍摄以及为画册和光碟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画册和光碟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相信,通过该片解说词画册、DVD光碟的出版发行,以及在全国各地授权播出等一系列宣传手段,《西北望崆峒》一定会带着平凉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也带着平凉人民的深情问候和美好向往,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15年2月于平凉 后记 众手成器把示君——《西北望崆峒》从音像到图书 李世恩 2014年12月3日上午,六集纪录片《西北望崆峒》首播式在兰州隆重举行——省、市领导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各界朋友以及近30家中央、省级新闻媒体记者共130多人济济一堂,共同将平凉这一重要文化工程从幕后推向前台。首播式甫一结束,其消息、图片以及摄制组专门为首播式特制的5分钟宣传短片就立即登上各大新闻网。晚上及次日,有关首播式的新闻几乎呈井喷之势,“西北望崆峒”一时成为各广播、电视、报纸和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的热词。 12月10日至15日,蓄势既足的《西北望崆峒》带着平凉自然山水的鲜活生机,更带着平凉历史文化的淋漓元气,在人们的翘首以待中精彩亮相于央视9套。 至此,历时两年的策划、拍摄和制作,这一自然人文大片终于新鲜出炉——向着亿万观众讲述平凉故事、展示甘肃形象、传播中国声音! 是的,“新鲜出炉”。就是这个词,让我突然想起了在我国考古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平凉“安国式陶器”。这种出土于崆峒区安国乡属于寺洼文化类型而又与寺洼文化有所区别的马鞍口陶器,对于研究平凉地域文化及其与商周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暗含着三四千年前土著居民神秘信息的生活用具,无疑是先民们“众手成器”的结果。而作为独具平凉元素和平凉风格的第一部高水平自然人文纪录大片《西北望崆峒》,就是现代音像版的平凉“安国式陶器”,它又何尝不是所有决策者、创作者和参与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2013年5月,中共平凉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拍摄反映平凉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纪录片,并要求以此为契机,对平凉厚重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让藏在深闺的自然人文胜迹和湮没在典籍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其在地方文化旅游宣传中的独特作用。为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平凉市特成立了由市委书记陈伟、市长臧秋华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的拍摄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市委各常委、各县(区)委书记为成员,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分别为办公室主任、副主任,规格之高,在近年实施的全市重点文化项目中也罕有其匹。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无疑是高效率工作进度和高水平工作质量的坚强保证! 一个月后,也就是6月下旬,在兰州召开的全省纪录片大省建设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把纪录片提高到甘肃文化大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要文化工程的高度来部署、来实施。可以说,平凉纪录片创作是在全省发令枪鸣响之前已经捷足先登了。 如何既能打造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纪录片,又能较好地表达地方党政的诉求?市委常委会确定的“尊重艺术规律,追求传播效果”的工作理念,成为地方对该片拍摄工作的基本秉持和最大支持。拍摄工作启动后,我根据市委分管领导和市上专家学者座谈时的主要精神,起草了提交市上审定的脚本框架,后经过了市委、市政府联席会议的两次审定和修改,并与摄制组做了充分的交流、磨合,双方碰撞灵感,共享智慧,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完善了思路,达成了共识。市委、市政府联席会议不论是审定框架、脚本、片子,都侧重于对政治和文化资源等宏观方面的把关,而对表现手法、详略裁剪和语言风格等专业方面的东西则充分尊重专家和摄制组的意见。 事实证明,越是水平高超的艺术品,越是效果明显的宣传品!因为真正的艺术品具有润物无声的功效,它看似闲庭信步、吟风弄月,实则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会在不动声色中传递出创作者隐含在作品背后的期望;而毫无艺术性可言且充斥着广告语程式化的宣传品,仅仅是宣传者自娱自乐的玩具而已。所以,在传媒发达、资讯海量的今天,《西北望崆峒》的成功,是与市委、市政府选择以纪录片这一国际化语言发出平凉声音的高远眼光分不开的,也与市委、市政府各位领导特别是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奉真尊重规律、崇尚学术,既精心指导,又放手创作的良好环境分不开的。市委、市政府和各位领导就像制陶的设计师一样,他们勾画出来的陶模,让“安国式陶器”的成功制作有了一个“平凉范儿”。 中央新影集团派出的以田珉为总导演的摄制组,是一支极具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优秀团队。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不论是赴县(区)实地考察、翻阅资料、与专家座谈,还是构建框架、起草脚本、实地拍摄,他们都是那么认真、冷静和客观,最重要的还有执著、勤奋和刻苦。脚本是一片之本,这个脚本最初的框架是天水学者、作家王若冰先生应总制片人楚天舒先生之约而起草的,在正式汇报市委常委会之前,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奉真召集平凉当地专家学者进行了讨论,在其基础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后来在周奉真部长与总导演田珉和我交流的过程中,又进行了一次更为合理的剪裁和修改,使总体布局基本固定下来。随后,田珉总导演安排孙越、彭晓军两名导演分头起草六集脚本。8月份,当拍摄工作正式开始时,他们带来了脚本初稿。那天晚上,大家在一起逐字逐句讨论初稿,对每一集都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谈兴之浓、谈锋之健,不知东方之既白。紧接着,拍摄工作正式开始,在长达三个月的拍摄期间,田珉先生一边指挥拍摄,一边修改脚本,每改出一集,就转我手中征求意见。我十分佩服田珉先生的眼界和才情,尤其对他的一些神来之笔击节赞叹。但是,在有些问题上,特别是对平凉文化资源的运用上.我们之间往往会产生许多分歧,虽然我们都是以严肃的学术性为基本前提,但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却不尽一致,有时甚至会产生十分激烈的争论,公婆之理,皆自以为是。 …… 四 《西北望崆峒》在央视9套播出后,好评如潮。随后,《甘肃日报》将该片六集解说词分上、中、下三期全文刊登,甘肃电视台经济频道、公共频道先后重播,体现了省级主流媒体对该片的高度认可和厚爱。为了进一步扩大其播出效应,把这个现代音像版的平凉“安国式陶器”搬进“博物馆”,让其发挥更为广泛的宣传功用,我们提出正式出版脚本画册和DVD光碟,这一打算得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复兴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具体策划编纂事宜,并积极协调有关经费。 随后,我将文字脚本交给著名摄影家张森林先生,让他根据脚本选配图片。这位集数年之功捧出了《四季崆峒》个人摄影集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对平凉境内的自然人文胜迹几乎都用脚板趟过、用镜头拍过,且颇有研究和心得。森林先生接到这一任务后,在熟读脚本的基础上,在其大量的图片库中进行遴选,有些图片还得从朋友处征集,有些还要抽时间去补拍,他说:“要做,就做一本有学术品位的好书。”这正合我意。同时,为了方便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平凉历史文化,增强该书的学术品位,我又按六集各自的主题,编纂了21篇相关文史知识篇目,在众多纸质媒体所刊的稿件中精选了该片从开机到首播的8篇新闻,遴选了28幅照片,更为立体地将六集纪录片以画册的形式呈现到读者面前。 这本书的完成,又何尝不是众手成器呢?我们感谢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题写片名(亦即书名),感谢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总裁、国内纪录片权威专家高峰和中共平凉市委书记、本片总策划陈伟分别为本书作序,感谢田珉先生为本书撰写创作谈,感谢平凉作家、诗人马宇龙先生为本书撰写评论,“千金难买相如赋”,“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都是对平凉自然人文资源的倾情关心和热情推介。可以说,所有这些人,都让这个摆放到博物馆里的“安国式陶器”更加光彩照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央视9套正式播出的片尾名单中,有两处与后来在省市台播出的有出入:一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在学术顾问中没有署上王若冰先生的名字,为此,我谨向若冰先生致歉,并向他为本片奉献的智慧和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二是总撰稿人员中,田珉先生将我列为第一总撰稿,而作为付出劳动最多的他却甘居我后。我知道这是田珉先生对我工作的肯定,但君子不掠人之美,爱名须取之有道,我曾数次真诚地要求改过来,但他总以“如此甚妥”而婉拒。最后,当本片母带送交平凉时,我对上述两点进行了修改。但是,田珉先生的一番美意我仍然要拜领且感谢的! 《西北望崆峒》,平凉第一部具有开拓性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自然人文纪录片,平凉文艺精品创作中的一个新的起点和新的标杆,我能作为这个“安国式陶器”的众多制作者中的一员,不仅见证了它从泥土到成形的全过程,而且也在陶体上留下了自己的汗渍和指纹,岂不荣幸! 谨为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