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博士》是德国20世纪文坛巨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不朽巨著。
小说讲述了一个误入颓废和罪责歧途的德国天才艺术家极具才华而又冷漠的一生。
主人公阿德里安·莱韦屈恩为了能够超越自身局限,取得惊天动地的伟业,竟故意让自己染上梅毒,不惜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在这个虚构人物的生平故事中,作者同时糅进了古老的浮士德传说,并使之同时代的迫切问题——“高度发达的精神灾难性地跌回远古的荒蛮”相契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浮士德博士/译文名著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托马斯·曼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浮士德博士》是德国20世纪文坛巨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不朽巨著。 小说讲述了一个误入颓废和罪责歧途的德国天才艺术家极具才华而又冷漠的一生。 主人公阿德里安·莱韦屈恩为了能够超越自身局限,取得惊天动地的伟业,竟故意让自己染上梅毒,不惜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在这个虚构人物的生平故事中,作者同时糅进了古老的浮士德传说,并使之同时代的迫切问题——“高度发达的精神灾难性地跌回远古的荒蛮”相契合。 内容推荐 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1929年以其长篇处女作《布登勃洛克一家》荣膺诺贝尔文学奖,1924年出版了巨著《魔山》,1933年因政治原因离开纳粹德国,流亡瑞士,不久又移居美国;在美期间,于1942年完成了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继而于1947年创作了他晚年最为不朽的鸿篇巨制《浮士德博士》。1952年托马斯·曼返回瑞士定居,直至去世。 《浮士德博士》在讲述一位误入颓废和罪责歧途的音乐家天才而冷漠的一生的同时,糅进了古老的浮士德传说,使之与时代的迫切问题——“高度发达的精神灾难性地跌回远古的荒蛮”相契合,并与二战历史、德国命运紧密相联。从德意志民族性和精神文化的角度来解释德国历史悲剧产生的原因:主人公阿德里安·莱韦屈恩为了能够超越自身局限,取得惊天动地的伟业,竟故意让自己染上梅毒,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条件是让魔鬼允诺给予他最高的灵感,助他创作出惊世骇俗的音乐之作,但在成功后灵魂须归魔鬼所有。之后24年中音乐家潜心作曲,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最后在作品完成,虚荣心和荣誉感得到充分满足时,自己也身心交瘁,昏倒在地。 小说的时间跨度从1884年到1945年,共60余年,托马斯·曼称:《浮士德博士》是较之以前的任何作品都更令他殚精竭虑和牵肠挂肚的作品。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莱韦屈恩家族都是些高级的手工业者和农业经营者。他们一部分在施马尔卡尔登地区,一部分在萨克森省沿萨尔河流域一带发家致富。阿德里安家的这个分支定居在隶属奥伯魏勒尔村社的布赫尔农庄,至今已有好几代了。农庄离魏森菲尔斯火车站不远,从凯泽斯阿合恩坐三刻种的火车就可以到达那里,只是从这一站去布赫尔得要对方派马车过来拉才行。布赫尔农庄拥有五十多摩尔干的耕地和草场,外加一个集体经营的配套混合林和一栋非常安逸而舒适的木结构住宅小楼。不过,这栋小楼尽管是由木头和桁架建成,地基却是石头的。农庄的这个规模使得其主人达到了有义务使役畜力服徭役或者是拥有一胡符土地的完全小农级别。小楼和几个谷仓、几个畜棚一道构成一个开放的四边形,在这个四边形的中间,令我难以忘怀的是,伫立着一棵古老的菩提树,一圈绿色的椅子在它的四周环绕,每年六月,这棵老树便会花满枝头,香飘四溢。不过,对于农庄里来来往往的马车而言,这棵美丽的大树可能会有些碍事,而且我也听人说过,农庄的继承人在年轻气盛之时总会和他老子的意见相左,总会出于实用的考虑而竭力主张将其连根拔除,而一旦他自己当上农庄的主人,却又会跟他老子一样,不顾有着同样心思的儿子的反对而对其施行严密保护。 而同样也是在这棵菩提树的树荫下,幼小的阿德里安不知打过多少盹,玩过多少游戏。1885年,当菩提树开花的时候,他在布赫尔农庄的这栋楼房的楼上出生,他是约拿坦和艾尔丝贝特·莱韦屈恩的第二个儿子。他的哥哥,格奥尔格,现在毫无疑问已是那上面的房东,大他五岁。他还有一个妹妹叫乌尔泽尔,以同样的岁差跟随其后。因为莱韦屈恩一家在凯泽斯阿舍恩所结交的一批朋友和熟人里面也包括我的父母,说实话,我们两家的关系历来很好,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好,完全就是心心相印的那种,所以,在美好的季节里,我们时不时就会跑到乡间田庄去度过星期日的上午,在那里,我们这些城里人会心存感激地享用那些乡村风味浓郁的馈赠,享用加了香甜的黄油的果仁黑面包、金色的切成片的蜂房蜜、味美可口的乳脂草莓,还有先用蓝色扁平大碗使之凝结变酸,然后又撒上黑面包屑和砂糖的牛奶,莱韦屈恩太太用这些东西盛情款待我们。在阿德里安还很小的时候,或者说在他还被叫做阿德里②的时候,他的祖父祖母都还健在,不过,二老除了一点留给自己用以养老送终的产业之外,已经不再掌管经济大权,而是将其全部拱手让与了年轻的后人,因此,老头子的话虽然仍然能够得到恭敬的聆听,但那终究也就只是他利用吃晚饭的机会,用掉光了牙的嘴发一通牢骚地干涉一下而已。但是,这些长辈不久就驾鹤西游了,而且还几乎都是在同一时间里,所以,我对他们的印象可以说是非常的模糊了。如此一来,他们的孩子约拿坦和艾尔丝贝特·莱韦屈恩的音容笑貌反倒更加清晰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虽然,这幅图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伴随着我的童年、中学和大学时光,在岁月所擅长的不留任何痕迹的作用下,绵延不断地从朝气蓬勃的青壮年时期悄悄步人人生日渐疲惫的中老年阶段。 约拿坦·莱韦屈恩是德意志男子当中最为优秀的一员,像他这样的类型,在我们现今的城市里几乎是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而在今天代表着我们的人种的,并且还是用常常令人感到十分压抑的狂暴去抗拒世界的那些人当中,肯定也是找不出第二个来的——这是一个打上了旧时代之强烈烙印的形象,这个形象似乎只在乡村得以留存,似乎是来自三十年战争之前的德意志。这就是我每每看到他时涌上心头的想法。那时,我正在一天天长大成人,可以说,我是用已经练就得近乎敏锐的眼光去凝视和端详他的。他有着一头金灰色的头发,这些头发略微纷乱地耷拉到他那拱圆的、头路分成两半的、而且是分得很开的额头上,他的太阳穴处的血管十分突出,他的并非时尚的、又长又厚的头发展示性地垂到后脖子里,并在精致而小巧的耳朵处同卷曲的金色的、长满上颏、下颏和嘴唇下面的凹陷处的胡子连成一片。他的那片嘴唇,即下嘴唇,在短短的、轻微下垂的髭须的下方相当强烈而圆润地凸显出来,伴随着一种异常迷人的微笑,这种微笑同他那双蓝眼睛里射出来的,虽则有些费力,但却同样也是半笑着的、沉浸在淡淡的腼腆之中的目光是相一致的。他的鼻子的曲线优美,鼻梁瘦削,颧骨下面没长胡子的面颊部位阴凉深陷,甚至有点纤瘦憔悴。他的脖颈颀长而有力,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给露在外面的,他不爱穿城里人人人都穿的那种服装,这种服装无益于他的形象,尤其是和他的两只手不相配,他的这双手有力、黝黑,而且干燥,上面还有几点雀斑,每当他去村社的议会开会时,他就是用这双手来拄拐杖的。 他的目光中裹挟着几分朦胧的疲态,他的太阳穴里流露着几分敏感,倘若是一个郎中,或许已经从中看出了某些偏头痛的征兆,不过,约拿坦所得的偏头痛并不严重,一个月不超过一次,每次也就一天,基本上不影响工作。他爱抽烟斗,他抽的是一种半长的、带盖的瓷烟斗,而从这烟斗里所散发出的那种低级烟草所特有的香味,远比控制着楼下几间屋子氛围的香烟和雪茄所制造的那种驱之不散的烟雾要好闻得多。他另外还爱在抽烟斗的同时喝上满满一壶梅泽堡啤酒,权当是催眠的饮料。而每逢冬日的傍晚,当他的产业被大雪覆盖之时,人们就会看见他在读书,首选便是一本厚厚的、用压制的猪皮装订,而且必须用皮夹子封存的祖传《圣经》。该书1700年左右随着公爵的解放而印刷于不伦瑞克,里面不仅收录了马丁·路德博士的“机智幽默”的前言和边注,而且还同时收录了一个名叫大卫·冯·施维尼茨的先生所做的全部的总结、类比以及对每个章节进行解释的历史的、道德的诗句。关于这本书还有一个传说,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关于这本书流传着这么一个明确的说法:此书曾经为不伦瑞克一沃尔芬比特尔的一位公主所有,这位公主嫁给了彼得大帝的儿子。但她后来却制造死亡假象,致使人们信以为真,还为她举行了葬礼,而与此同时呢,她本人却潜逃到马提尼克岛,在那里和一个法国人步入婚姻殿堂。对于滑稽可笑的东西怀有一种饥渴的阿德里安后来还和我一道多次嘲笑过这个故事。而遥想当年,他的父亲那可是一举抬起埋在书里的头来,一边用柔和深邃的目光看着我们,一边来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哟,而且,只要故事一讲完,他便又会赶紧把他的头埋进书里,重新专注于那位冯·施维尼茨先生的韵文评注或是《所罗门说给暴君的智慧》去了。很显然,这部印刷品的不大光彩的来历并未对他造成什么影响。P13-16 序言 《浮士德博士——一位朋友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生平》为192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1875—1955)流亡美国时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家晚年最令人揪心和震撼的鸿篇巨制。托马斯·曼本人更是对其青睐有加,推崇备至,视其为“一生的忏悔”,称之为“最大胆和最阴森的作品”。在生前最后几年接受的一次采访中,托马斯·曼非常明确地表示这本艺术家小说是他的最爱:“这部浮士德小说于我珍贵之极……它花费了我最多的心血……没有哪一部作品像它那样令我依恋。谁不喜欢它,我立刻就不喜欢谁。谁对它承受的精神高压有所理解,谁就赢得我的由衷感谢。” 一、作品的形成 《浮士德博士》的构思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前后托马斯·曼记在笔记本上的一个简短计划:“梅毒艺术家形象;作为浮士德博士和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人。这种毒药具有迷醉、刺激、激发灵感的作用;允许他在欣喜若狂的状态下创作天才般的、神奇的作品,魔鬼向他伸出援手。但他最终还是去见了鬼:脑软化。”不过,这个计划一搁便是三十七年。直到1942年,托马斯·曼才又重新开始考虑它。1943年初,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发生不利于纳粹德国的重大转折,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遭受失败,盟军在非洲展开反功,托马斯·曼脑海里再度浮现创作《浮士德博士》的念头。这一次他的创作欲望十分强烈,故而,一俟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杀青,作家立即就展开了搜集资料的准备工作。 《浮士德博士》的写作开始于1943年5月23日,结束于1947年1月29日,总共历时三年零八个月。其间,托马斯·曼勤学好问,博览群书,大量涉猎了欧洲中世纪以来直至20世纪的思想史、文化史、哲学史、音乐史、文学史等相关文献和资料。如音乐方面,托马斯·曼不仅熟读了有关莫扎特、贝多芬、赫克托尔·伯辽兹、胡戈·沃尔夫等音乐家的专论和传记,同时也亲自结交了同时代著名音乐家如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阿诺尔德·勋伯格、汉斯·艾斯勒等人,并向他们认真讨教。又如神学、哲学、文学和历史学方面,托马斯·曼对马丁·路德时代的文献、三十年战争时期的史料、传统浮士德题材的多种文本、中世纪文学作品和成语集录以及尼采著作,乃至几乎所有关于尼采的传记作品基本上全都了如指掌,运用裕如。 在《浮士德博士的形成:一部小说的小说》一书中,托马斯·曼对他创作这部长篇巨制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料进行了较多透露。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托马斯·曼在创作《浮士德博士》过程中,在获取必要的现代音乐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特别得到了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音乐理论家特奥多·魏森格伦德·阿多诺的大力帮助和指点。托马斯·曼对阿多诺音乐思想吸收和运用程度之深之广,别说一般读者,甚至连阿多诺本人都不免会怀疑他有剽窃之嫌。最新研究表明,对于小说主人公、音乐家莱韦屈恩所创作的晚期音乐作品如《约翰启示录》、小提琴协奏曲、室内乐及《浮士德博士哀歌》等,阿多诺均贡献了特色鲜明的观点和表述成熟的文字。托马斯·曼对此基本上都是照单全收,尽管他自己也有一些不乏启发性的改动。事实上,早在小说的前期形成中,阿多诺的研究和著述就已对他帮助很大。这时的托马斯·曼已经读到过他的《新音乐的哲学》的第一部分的打字稿,而这一部分正好主要论述的就是阿诺尔德·勋伯格的十二音技巧。托马斯·曼把这份当时题名还为《论新音乐的哲学》的打字稿的内容连同阿多诺另外一篇论述贝多芬晚期风格的文章一起用在了主人公莱韦屈恩的音乐老师文德尔·克雷齐马尔所作的报告中以及莱韦屈恩后来在音乐创作方面所展开的革命性构思中。因此,当小说1947年出版引起巨大反响后,托马斯·曼明显感到阿多诺也流露出要对《浮士德博士》有份的意思时,便赶紧决定采取一些安抚措施;与此同时,勋伯格也开始化名“胡戈·特瑞普萨门”对《浮士德博士》进行猛烈攻击,指责托马斯·曼盗用了属于他个人发明的十二音技巧。在这种情况下,托马斯·曼写下《浮土德博士的形成》(1949年),对相关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释。但他弥补的诚意似乎并不足够,因为《浮士德博士的形成》正如其副标题所提示的那样,实乃“一部小说的小说”,看似写实,流水账般地依照小说的形成时间一一记录下平行发生的政治事件和私人事物,实则虚构的性质明显。即便如此,托马斯·曼在日记和《浮士德博士的形成》中仍旧始终只字未提阿多诺那篇论述贝多芬晚期风格的文章。而有趣的是,这篇文章的应用成果——小说第八章克雷齐马尔论述贝多芬钢琴奏呜曲作品第111号的那篇报告历来都被评论界誉为“文学描绘音乐的杰作”。好在阿多诺是大度的,相比而言,勋伯格则显得小气,他不依不饶,托马斯·曼因此木得不在1948年由苏尔坎普出版社被特许授权出版的翻印本末尾附上一份“勋伯格是十二音技巧发明人”的声明。 …… 六、版本和语言 小说的写作虽然结束于1947年1月29日,但实际交稿给出版社和英文翻译的日期则是1947年2月5日,这期间托马斯·曼又进行了一些修改和完善。1947年10月小说出版,并于一个月之内就出版了两次。然而,这两次首版甫一问世,作者却又担心作品篇幅太长,内容过于繁冗,会对读者的阅读造成不良影响。于是,他就赶紧又对小说的首版进行删减,删去了其中涉及音乐技巧的不少段落。1948年,贝尔曼一费舍尔出版社再版《浮士德博士》,这一次使用的就是删减版,不仅如此,出版地点也变为维也纳。而这一次的文本形态乃是此后一直为德国日耳曼语言文学界认定和沿用的所谓学术版本。当然,不同的是,这一版当时还没有在最后附上“勋伯格是十二音技巧发明人”的那份声明。那份声明首次出现在同年由苏尔坎普出版社被特许授权出版的翻印本上。而自1951年起,萨·费舍尔出版社在其所有版本中均有收录这份声明。 在德国,对究竟确定这三个版本中的哪一个为主导版本,至今意见仍不统一,主要分歧在于斯德哥尔摩首版和维也纳二版之争。比较传统的一派意见主张以在维也纳出的第二版为准,事实上,自1948年起,这个维也纳第二版的权威性也一直保持了将近五十年才遭到动摇。上世纪九十年代,位于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萨·费舍尔出版社刮起复古风,出版了以1947年斯德哥尔摩首版为样本重新审校修订的袖珍版,反响良好,至2008年止已经再版达三十七次之多。 笔者从2003年开始着手《浮士德博士》的中文翻译工作。幸运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1947年斯德哥尔摩首版和沿用维也纳第二版的托马斯·曼全集,而北京的歌德学院图书馆也能借阅到1997年的袖珍修订版。笔者在对这两个版本进行通读和比对的基础上,发现维也纳二版有的,首版全有,而首版有的,二版却没有,这是其一;其二,托马斯·曼是在听到了读者的反馈之后再对首版进行的删减,其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单纯出于作品文学性本身需要。综合权衡,笔者认为,选择首版更能够保持作品的原貌和全貌。因此,这本中文的《浮士德博士》是依据1947年斯德哥尔摩首版和1997年袖珍修订版译出。 另外,就语言层面而言,小说从头到尾充满隐喻,涉及大量浩繁而罕见的专业术语,如自然科学术语、音乐术语、基督教神学术语等,且经常性使用的语言达六种之多:德语、法语(如第37章)、英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甚至还有古德语。小说同时还充满了长篇大论的对世界文化名著的描绘和引用,对于世界音乐史上各个伟大作曲家和名著的大段大段细致描绘,如丢勒的多幅木版画(《启示录》)和铜版画作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多个剧本,威廉·布莱克、济慈、魏尔兰等诸多非德语诗人的英文、法文原诗,音乐方面,对瓦格纳等一系列作曲家的音乐体系的专业性极强的描述,外加第12章中对16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书信和用语以及德国巴洛克小说《痴儿西木传》的引用等等,不胜枚举。 由于小说的内容和语言极为广博丰富,有时甚至艰深晦涩,而原书又无任何注释,考虑到该书对读者的预备知识要求较高,特殊的用语如第二十五章中对中世纪《浮士德博士民间故事书》里的有关地狱的几个概念,又如第三十四章中出现的巴赫之《马太受难曲》中的“巴拉巴”一词等,不作注读者可能会感到费解。为此,笔者专门作了大量注释,以期增添阅读乐趣。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罗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