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创一派(杨宝森)/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许锦文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二 8岁学戏

童年的宝森是愉快而幸福的。由于祖父杨朵仙是四喜班的当红文武花旦,德高望重,收入颇丰,因此在北京前门外百顺胡同置有很不错的一片房产,子孙虽多,但还算是富有人家。

宝森的姑母嫁给了后来人称通天教主的王瑶卿,梅、程、苟、尚四大名旦几乎都得到了他的教诲。伯父小朵,也是著名的花旦演员,曾被选为进清宫演艺的“内廷供奉”。父亲幼朵,开始也是一名武生演员。堂兄宝忠,比自己大十来岁,学唱文武老生。真可以说,杨宝森是不折不扣地出身于梨园世家,他一出世就被包围在浓郁的京剧氛围中。更难得的是宝森的母亲王氏,是位精明能干、略有文化的家庭主妇。在他五六岁时,即由母亲教其读书识字,后来才入私塾读了两年书。杨宝森于1941年在《我的二十年演戏过程》一文中曾说:“仅承先母教念了三本小书,由八九岁就开始学戏了”(见《立言画刊》1944年1月第275期)。这里说的三本小书是否指的“赵钱孙李”、“人之初,性本善”……不得而知。

幼年的宝森,眉清目秀,深得祖父朵仙的欢喜,祖父曾命宝森长大学旦角,好继承他的衣钵。之前祖父曾主张宝忠学花旦,但宝忠对花旦这个行当不感兴趣,而学了老生。现在又选中了另一个小孙子宝森了。不过宝森受堂兄宝忠的影响,六岁时在祖父故世后,乃多次向伯父、父亲请不'表明自己愿意唱“胡子”(即老生),父辈也就点头同意了。

宝森开始在母亲教念书的同时,也由父亲教其毯子功,学拿大顶,翻翻跟头,等于练练身体。

八岁那年,父亲正式请来教戏的老师,名叫裘桂仙(盛戎的父亲),裘是一位著名的花脸演员,在倒嗓期间学拉胡琴,后常为伶界大王谭鑫培吊嗓操琴,因此肚里一肚子的老谭唱腔,又因杨、裘祖辈即是至亲好友,宝忠的老生戏起先也是请裘先生教的。现在宝森又闹着要学老生,由裘桂仙来为宝森开蒙教老生戏,那是再合适没有了。第一出戏学的是《天水关》之诸葛亮,不但教唱,也教身段,同时训练基本功。前后两年共学了《碰碑》、《鱼肠剑》、《洪羊洞》等四五出戏。裘教戏细抠细说,极其严厉。据杨宝忠先生回忆说,裘老师教戏要求严格,所谓严格,就是讲打,似乎不打就教不好,不挨打就学不瓷实。那时我在屋里一听说先生来了,先问“哪位?”在问的时候心就提起来,精神跟着也紧张了——害怕呀!一说是裘先生来了,我眼泪就下来了,因为裘先生教戏打人。

宝森跟裘先生学戏在宝忠之后,是否也像宝忠说的那样,要经常受到裘先生的责打?无从知晓。但有一条,旧时学戏和在私塾读书一样,挨老师几下打是免不掉的,只是次数多少的问题。依宝森的聪慧,学戏的勤奋认真,一定会受到裘先生的喜欢,即使真的也挨过几次打,那也值!所谓严师出高徒嘛!您想:孩子刚开蒙学老生戏,就能直接受到纯正谭派的教育,那起点是多么的高!据说,当年谭鑫培将自己孙子谭富英托给富连成班主叶春善栽培时就说:“该打就打,该骂就骂,严9币才能出高徒,一切拜托了。”经裘桂仙两年的传教,从唱、念、做、打全方位地给宝森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难怪裘先生所教的这几出戏,后来都成为宝森在舞台上历演不衰、最拿手的名剧。

裘桂仙由于经常闹病,体质越来越差,他向宝森父亲提出不妨暂时另请先生代替,等自己病愈再继续教。孝方只好答应替宝森另请老师。孝方打听到兄长小朵当年替宝忠请的是陈秀华老师来家教戏,相当不错。于是也请了陈先生来家为宝森说戏。

陈秀华原是上海著名的谭派老生演员,以小鑫培艺名经常登台演出,被誉为“小叫天”,舞台经验很丰富。后因嗓败,专事教戏为生。听宝忠介绍说,跟陈先生学戏,最大的好处就是他不打人,教孩子很耐心。当然教戏要求也是很严格的,不但唱念尺寸要稳、要准,还要有韵味。宝森有了裘桂仙两年教诲的基础,身上嘴里都已像模像样,因而陈秀华老师见了很高兴,教起戏来不怎么太费力气,只一年左右时间,宝森就学会了《四郎探母》、《捉放曹》及《南阳关》、《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等靠把戏。陈先生见宝森有嗓子,能唱正宫调,特地还教了一出汪派戏《文昭关》。与此同时,还另请了武戏老师毕庭森来家专练把子武功,文武并学,进步神速。一次,北京织云公所举办堂会戏,陈秀华老师推荐宝森参加演了一出《捉放曹》,这是第一次登台正式演戏,那年宝森12岁。P15-17

后记

坐在书桌前,我常静静地闭着眼睛想起杨宝森先生。在京剧前辈艺术家中,有的演艺事业一帆风顺,如鱼得水,即使不能场场爆满,但卖个八九成或七八成座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如马连良、谭富英等;而同样是四大须生的杨宝森,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天才遭忌,前进的道路上,艰难坎坷,极不顺心,舞台演出也很少挂出“客满”的牌子,能上个五六成或四五成座,已算是很不错的了。

人们又常说杨宝森是死后红,可是在他故世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不但他同辈人的传记早已问世,就连比他晚一辈的、甚至有的还是健在的许多新一代的艺术家,都在几年前出了传记或评传,唯独迟迟不见杨大师的有关传记面世。

两年多前,北京曾有两位朋友来沪,和我谈起他们已得到单位领导批准,着手为杨宝森先生写一本传记,并已访问了曾和杨先生同过台的有关艺术家如杜近芳等。笔者听了很高兴,并送给他们一些杨先生演出的节目单,祝他们早日顺利出书。但不知什么原因,两三年过去了,却未见有关他们出书的消息。

恰巧,半年前,上海人民出版社有关编辑告诉我,说北京中国戏曲学院谢柏梁教授来沪,要将原先已出版过的《菊坛名家丛书》选几种重新编印出版,其中有我的《梨园冬皇:孟小冬》和《文武全才:李少春》两本。我忽然想起,至今还没有一本杨宝森大师的传记出版,于是我和谢教授取得了联系,把这一情况向他作了介绍说明,他欣然同意再增加一本杨宝森的传记,承谢教授的信任,将这一任务交给我来完成。

我想这也不矛盾,形成老生行第三座里程碑的一代宗师杨宝森,为他树碑立传,即使再多出几本也不为过。像梅兰芳的传记就有好几种不同版本问世。如果能由上海和北京两方面同时出书,正好南北呼应,各尽其责,互补长短,从不同角度出发,俾使杨大师的传记内容更为充实,丰富饱满。

说实在的话,我本来并没有打算为杨宝森先生写这本传记,因为他毕竟生长在北京,虽然每年都到上海来演出一期,那也只是一两个月的事,而且除了舞台演出以外,其他无从知晓。所以他长期生活和演出还是以北京、天津地区为主要活动场所,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尤其是他一生坎坷的经历,以及他高尚的人品、艺德等诸方面,笔者均知之甚少,要为杨先生写一本较为全面的传记,实在感到掌握的资料太少。

现在既然接受了这一任务,就根据我以前为杨先生编写唱腔集的时候,同时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加以整理编写,并且记录了杨先生每次到上海演出的情况。

我写杨先生传记,没有什么目的,凭单纯朴素的感情而已。在他生前,我只看过他很少的几出戏,一次是1955年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的《击鼓骂曹》、《洪羊洞》双出;另一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在上海演出的《奇冤报》、《游龙戏凤》、《文昭关》等,而没有正式拜见过他,只有一次在九江路人民大舞台后门,见他和另外几位演员一起向剧场走来,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傍晚,他不但戴着大口罩,头颈里还严严实实围着厚厚的长围脖,我们几个戏迷粉丝上前向他问好!他也只有微微欠身点头,却听不清楚他口中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大概就是“好,好!”不过,我在杨大师去世后的第二年,却一本正经地在他遗像前跪倒磕过头!旁边还有人拉着《哭皇天》曲牌。那时我们几个青年人,对杨宝森先生实在是崇拜得五体投地!

由于对杨先生一生知道的太少,这本传记的内容可能不够全面,我这里只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衷心希望有高明者能写出一本更为全面的杨先生传记,这是笔者的一句真心话。

最后我要感谢谢柏梁教授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林青先生为本书审稿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笔者水平有限,恳请读者与专家给予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许锦文

2015年1O月于上海同济西苑

目录

一、大师诞生

二、8岁学戏

三、斌庆社出了个13岁“小神童”

四、15岁南下上海挂头牌

五、10年“倒仓”衣衫褴褛难遮体

六、“倒仓”期间幸遇好心人

七、25岁嗓音好转搭班演出

 (一)为荀慧生挎刀

 (二)为陆素娟挎刀

八、29岁与高华合灌《桑园会》初显杨派萌芽

九、30岁继续甘当绿叶挂二牌

 (一)为章遏云挎刀

 (二)为宋德珠挎刀

 (三)为王玉蓉挎刀

十、而立之年 领个女儿

十一、31岁在京初次组班挑大梁

十二、继续在京挑班演出

十三、与程砚秋合作挂并牌

十四、再次在京组班挑大梁

十五、33岁与郑冰如合作 在沪首演《伍子胥》

十六、“杨失伍”的由来

十七、34岁再度南下与李玉茹合作

十八、因何无缘进余门

十九、携李玉芝南下演于“黄金”

二十、与梅兰芳三次同台挂并牌

二十一、世芳飞机失事 宝森躲过一劫

二十二、未实现的杨赵“宝荣社”

二十三、生不立派 杨派自成

二十四、香港之行

二十五、“宝华社”升级“杨宝森剧团”

二十六、“杨宝森剧团”更名“宝华京剧团”

二十七、宝华团再赴上海

二十八、一战成功《定军山》

二十九、大汉丞相《失空斩》

三十、大义凛然《杨家将》

三十一、悲愤落魄《伍子胥》

三十二、一出《探母》试金石

三十三、《击鼓骂曹》斥权奸

三十四、尽忠尽孝《洪羊洞》

三十五、优柔寡断《捉放曹》

三十六、舍子救侄《黑水国》

三十七、两个膀臂和三位一体

三十八、与四大名旦同台合作

三十九、演剧60例

四十、全体加盟天津团

四十一、在天津的一年半

四十二、最后的半年里

 (一)程、杨绝唱《武家坡》

 (二)抱病录制《文昭关》

四十三、师承与传人

四十四、“一轮明月”唱响国家大剧院

四十五、各界人士的赞语

四十六、杨宝森年谱

后记

《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出版目录

序言

在宇宙的浩瀚星空中,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无疑是最有灵性的星座之一。

人类作为地球星座上的主人,其源远流长的创造与发展变化的历史,主要由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所代表,由各色各样的奋斗历程所体现。

在美丽地球的东方世界,在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大家们,一向以对各式各类人物事迹的记述与描摹作为己任。我国的人物传记体裁丰富多样,大约可以分为纪传(皇家大事记)、文传(文学化传记)、史传(历史家所写人物传记)、志传(各地方志中所记载的本地人物传记)这四大类别。四类传记彼此发明、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传记文化的多元谱系。

从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专业化分工,到《左传》、《国语》、《战国策》式的整体氛围感的描述,最后由司马迁振臂一呼,以人物传记体为中心的宏伟《史记》横空出世。《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概述历代帝王本末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兴废的三十世家、描摹重要历史人物的七十列传,都使之成为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史记·孔子世家》所记载的夹谷会盟中,孔夫子面对“优倡侏儒为戏而前”的表演场面,在非常严肃而力图放松的外交场合下,做出了特别粗暴野蛮的极端化处理。这也成为历代梨园界对于孔子不够恭敬的源头。此后历代史书方志,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优伶们的言行事迹。

魏晋以降,文史两家由混成到分野,自一体而两适。文者重藻饰心曲,史家认材料事实,各臻其至,泾渭分明。隋唐而后,碑铭行传,五花八门,高手操觚,佳作如云。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情深委婉,柳宗元为慧能作碑文机趣横生。

北宋乐史作《太平寰宇记》,分地区而织入姓氏人物,因人物又详及诗词、官职,“后来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始于史……于是为州县志书之滥觞”(《四库全书总目》)。

太平世界,因人物而繁盛;梨园天地,赖优伶而生存。

美妙绝伦的中华戏曲艺术从唐代的梨园开始,至少存在了漫长的10个世纪。千百年以来,戏曲艺术一直在蓬勃兴旺地发展,成为中国人雅俗共赏的朵朵奇葩、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类、戏剧天地内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和国际社会审美天地中的东方奇观。

较早对优伶进行分类撰述的史书,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该书包含了分类列传四十五卷,这种分类传的体例较有特色,其中就包括了《伶官传》。

一向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甚至还被收入中学教科书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云:“《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尽管欧阳修的本意是说祸患之起乃多方面的原因所累积爆发而成,但还是对表演艺术家们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与东土中国的情形完全不同,西方世界中对于戏剧艺术家的看法与评价完全不一样。对于以三大悲剧家和一大喜剧家作为代表的古希腊悲剧家,对于以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西方戏剧界的灿烂星座,西方人给予了无限崇敬和由衷热爱。

晚清以来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是那些在西方世界出使、考察或者读书的官员士子。当他们瞻仰西洋剧院的建筑艺术之华美绝伦、内部装饰之金碧辉煌后,不由发出由衷的赞美,感叹西洋剧院“规模壮阔逾于王宫”,特别是舞台上的机关布景之生动逼真、变幻无穷,“令观者若身历其境,疑非人间”;至于西方的戏剧艺术家地位之高贵,更是令国人叹为观止:所谓“英俗演剧者为艺士,非如中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直与王公争衡”!

人类的艺术天地,原本皆是可以共同分享的,何以东西方对于戏剧艺术家的认同度与景仰度,相差之大犹若天壤之别呢?泱泱中华,文明古国,难道就没有有识之士站出来振臂一呼,为戏剧艺术家们说几句公道话吗?

江山代有才人出,是非终有识者论。

我国历史上对戏曲艺术家们首度给予全方位高度评价的文人,是元代的钟嗣成(约1279-约1360)。这位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人士,长期生活在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城。他先在杭州官学读书,师从于邓文原、曹鉴、刘□等名家宿儒,又与对戏曲有着共同爱好的赵良弼、屈恭之、刘宣子、李齐贤等人同窗攻书,其乐融融。有记载说,钟嗣成曾一度在江浙行省任掾史。他自己写过《寄情韩翊章台柳》、《讥货赂鲁褒钱神论》、《宴瑶池王母蟠桃会》、《孝谏郑庄公》、《韩信诋水斩陈余》、《汉高祖诈游云梦》、《冯□烧券》7种杂剧,但不知为何皆已散佚。

真正使得钟嗣成开宗立派、名垂青史的著作,还是其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代剧作家描容写心、传神存照、树碑立传的《录鬼簿》。

《录鬼簿》上卷分“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方今名公”、‘甫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三类。这三类名公才人之情形,乃其友陆仲良从“克斋吴公”处辗转所得,故“未尽其详”。下卷分“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曲】吊之”、“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四类。这上下两卷书大体依据时代之先后加以排列,一共记述了152位元杂剧及散曲作家的基本J隋况,同时也记录了400余种剧目。

我很欣赏钟嗣成的“不死之鬼”说。在他看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著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

不死之鬼,是为不朽之神或日永恒之圣。在钟氏的神圣谱系中,那些门第卑微、职位不振的剧作家,那些高才博识、俱有可录梨园才人,都值得传其本末,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吊以乐章,使之名垂青史、彪炳千秋、泽及后世。

因此,写作《录鬼簿》更为重要而直接的意义,还在于对于后学的直接指导和充分激励。“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日《录鬼簿》。”惟其如此,则杂剧戏文创作之道,才可能被一代代年轻的才人们所自觉自愿地衣钵相传、推陈出新、生生不已,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需要有人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总结。从此意义上言,钟嗣成在中国的地位,因为其成书于至顺元年(1330)的《录鬼簿》之横空出世,甚至可以与西方的大学问家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诗学》等书相提并论。

……

从1917年开始,吴梅先生在北大开辟了戏曲教学的先例。在他的指导、启发和参与下,由上海的实业家穆藕初赞助,昆剧传习所在苏州正式开班,培养了承前启后的“传”字辈演员。设非如此,兰苑遗音、古典仙音险些做广陵散,斯人去矣,芳踪难寻。至于北昆的韩世昌、白云生等人,也都是正式拜过吴梅先生的嫡传徒弟。这些人,这些事,不可不写,不可不传。

京剧,至今被公认为中国戏曲最具备代表性的剧种,海内外的不少人索性将其称之为国剧,也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京剧表演艺术家流派纷呈、各称其盛,具备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世界各国都具备较高的知名度。这些角儿,这些流派,不可不述,不可不歌。

因此,昆曲类传记中,首先推出的是近代戏曲学术大师吴梅、昆曲表演大师俞振飞和素负盛名的昆剧“传”字辈老艺人;京剧类传记中,梅、尚、程、苟四大名旦的传记当然也会名列前茅。王卫民、唐葆祥和李伶伶等戏曲传记方家首先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在此要致以衷心感谢。

细心的读者很快将会发现,在本套丛书中,既有众所公认的戏曲界名家大师,也有还正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年方盛年的代表人物。或许有人要问:既然日传,为树碑立传,一般说盖棺才能论定,而中年才俊尚处于发展过程之中,缘何仓促为之立传?  此问有理,但又不全正确。须知任何一时代较有影响的人物,首先是被同时代的人们所热爱。举例说来,于魁智、李胜素和张火丁等人都还处在发展前进的艺术路上,可是他们也确实拥有大量的观众群。那些忠实的粉丝们,迫切需要知道他们心中偶像的更多情况。那么,为同时代的戏曲界偶像树碑立传,实属必要。再比方今天我们的诸多梅兰芳传记,实际上更多的具备历史文献的意义,因为现在的观众再也无缘得睹梅大师演出的现场风采了。

更有甚者,我们与《中国京剧》的朋友们总是在计划某月某日去采访某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可是当我们如期去实地采访时,常常会发现老人家年事已高,对于昔日的风采与精彩的艺术,已经很难清楚地加以表述了。英雄暮年,情何以堪?

至于有时候看到讣告上的名家,原本已经列入我们要拜访的日程表上,但是拜访者尚未成行,受访者却已经远行,远行到另外一个遥不可及的世界中去也!天壤永隔,沟通万难,那就更属于永远的遗憾了。

有鉴于此,我们提倡两次写传法或日多次写传法。此次先写名家的壮年时期,未来再补足传主的晚年事迹,这样的传记也许更加齐备可靠一些。必要年老而可写,若等盖棺而论定,却使后人对前辈艺术家知之甚少、叙之渺渺,称之信史,恐难采信。

评传的生命力所在,正在于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演示一出出人生的大戏。但是如何讲好故事,怎样把故事讲得精彩动人,令人读后余香满口、味道袭人,实属不易。《史通》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返,百遍无致。”

戏曲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创造了富于美感的各色人物形象,但在生活中却还是一位凡人,或者说往往更是一位烦恼更多的凡人。如何使得生活中的凡人和舞台上各色才子佳人、贤士高官及其他或正或邪的不同角色有机地对接起来,更是亟需在传记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难关。

评传包括家族身世、教育承传、艺术人生和舞台创造等部分,也酌选精彩而有历史价值的照片,以期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评传强调文献记载、口述历史与适度评述相结合。附录包括大事年表、研究篇目等。每位传主的评传大约20万字,俱以单行本方式印行出版。

本套丛书所收人物的时间跨度,尽管曾上溯到同光十三绝时期,但总体上还是聚焦于20世纪初叶到21世纪初叶。百年之间风云变幻,梨园天地名家辈出。区区一套丛书,尽管编者力图使之相对完整系统一些,但难免挂一漏万、沧海遗珠。即便收入本丛书中的名家大师,由于多侧面历史的诸多误会以及材料的相对匮乏,由于诸多热情有余、经验不足的年轻人的参与,错讹之处在所难免。尚求方家不吝指正,遂使学问一道有所长进,梨园群星光芒璀璨。这也正好呼应了马克思的人物传记理想,那就是写人物应当从感情气势上具备“强烈色彩”、“栩栩如生”,力求达到恩格斯关于人物形象应当“光芒夺目”的审美理想。

尽管为梨园界的艺术家们作传,从理论上看厥功甚伟;但是实际工作却常常会举步维艰。甚至梨园界的一些同仁乃至某些传主的家属学生,也都会存在着不一致的想法。尽管前路漫漫、云雾遮蔽,甚至常常会山重水复、坎坷难行,但是坚定的追求者和行路人还是会历经千辛万苦,抹去一路风尘,汇聚文章锦绣,迎来晨曦微明。

彼时彼刻,仰望戏曲艺术的长天之上,那一颗颗晶莹的晨星正在深情地闪烁着动人的光华。晨钟响起,无限芳馨远播,那正是全体传记写作人和得以分享传记的读书人,以及关心本套丛书的戏迷和社会各界朋友们的无量福音。

内容推荐

杨宝森是中国京剧史上的“四大须生”之一,出身梨园世家。八岁学艺。曾拜陈秀华、鲍吉祥为师,学余派(余叔岩创)。后带艺搭班入斌庆社科班。十四岁登台。1939年组建宝华社挑班演出。他虽以唱功为主,但是做派也有相当的功力。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市京剧团团长。他专心研习余叔岩的表演艺术,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谭派和余派艺术,使得“杨派”成为当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京剧流派之一,更造就了“十生九杨”的京剧生行格局。许锦文编著的《自创一派(杨宝森)》成功地反映了传主的艺术道路和心路历程。

编辑推荐

许锦文编著的《自创一派(杨宝森)》介绍了,杨宝森是中国京剧史上的“四大须生”之一,他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谭派和余派艺术,使得“杨派”成为当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京剧流派之一,更造就了“十生九杨”的京剧生行格局。杨宝森虽以唱功为主,但是做派也有相当的功力。他的《击鼓骂曹》,祢衡出场的台步身段,挺胸、曲肘、扣腕、提气、摆髯,以表现祢衡这个怀才不遇的儒生于潇洒之中带有一股傲气。杨宝森曾任天津市京剧团团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0: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