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自力更生的楷模之书,
一部自学成才的典范之书。
《刘润文集(上下)》真实描绘了刘润从一个穷小子,奋斗到藏书万卷,生活富裕,确实不易。刘润学了文艺,却又被文艺抛弃,但他不悔,另择他路,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自学成才,创作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写了这么多的文章,确实是一种典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刘润文集(上下) |
分类 | |
作者 | 刘润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部自力更生的楷模之书, 一部自学成才的典范之书。 《刘润文集(上下)》真实描绘了刘润从一个穷小子,奋斗到藏书万卷,生活富裕,确实不易。刘润学了文艺,却又被文艺抛弃,但他不悔,另择他路,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自学成才,创作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写了这么多的文章,确实是一种典范。 内容推荐 《刘润文集(上下)》精选刘润多年来发表的作品,分成八个篇章:我最喜欢的10篇文章、我所走过的路、创作蹊路、影视钩沉、旅游散记、人物剪影、书画走笔、新闻留痕。全书真实反映了作者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一生,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时代的发展,堪称是“一部自力更生的楷模之书,一部自学成才的典范之书”。 目录 上集 我最喜欢的10篇文章 写字也要讲博大精深——访周谷城教授 升仙峡纪游——诗和苏步青老 一个真诚、坦率、大度的朋友——记我和瞿建国的二三事 生命不息追梦不止 《珠光宝露》图 金色的梦想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读刘祖鹏《银装》有感 亚妮,你在哪里? 赠阿部 我见证了“破冰”首航历史 我所走过的路 我所走过的路 创作蹊路 半屏山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 《半屏山》在京情况汇报(快报) “半屏山”和台湾海峡的变迁 美丽的半屏山传说 美丽的传说美好的意愿 上海舞剧团应邀参加香港艺术节 炎黄之光 大型民族舞剧《笔魂》 一包钱 一瓶麻油 金色的钥匙 都市情景喜剧《红茶坊》 石屏姑娘 智惩鳄鱼 蛙蛇格斗 南疆的怒吼 “狸猫”入笼记 半屏山下的歌声 群众来信汇编(第十八期) 通益集团宝港休闲农庄招商资料片 赵四小姐——吴靖女士回忆张学良夫人赵绮霞 奇人周清泉 一艘带帆的小三角船 蛤蟆洞里的秘密 “帅府”今犹在,“少帅”何时归?!——陈从周教授谈沈阳张学良将军旧居 周总理和周作民 从田野中走来从云端上归来——瞿建国和他的“净水机器人” 花香四溢的上海丁香花园 游严子陵钓台记 谒王羲之之墓 富春江畔“双龄亭” 西涧草堂 绍兴“沈园”纪游 美哉,南北湖! 台湾柳——相思柳 天下沈氏出竹墩 王汝刚与他的三个干娘 王汝刚的相机梦 小平同志托您福了 致佐佐木清广先生 周谷城笑谈《俚句四十字》 旧上海第一任市长——黄郛 李苦禅与京戏 天趣与学力的结晶——陈从周力作“说园” 中国园林建筑界的巨擘——记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 仙女1门 热情奔放的芭蕾舞剧《拿波里》 《五月的鲜花》及其作者 漫谈日本小学教育——与永保秋光先生一席谈 永保秋光在沪举行书展 王洁之捐献名贵明瓷 《民国第一家——孙中山先生的亲属与后裔》在沪出版购者踊跃 刘润藏石珍品被选送亚运会展出 于右任先生在台湾晚景凄凉 张充仁纪念馆在沪开馆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读《孙中山传》的感想 我国最大的航空港——首都国际机场一瞥 我国的自动人行道 蓝天防线——雷达 七七谈星 中国杂技的艺术殿堂——上海马戏城 眉额上的明珠——经典建筑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无线寻呼:没有界限的沟通 一指禅推拿善治疑难病 世界首创中国一绝——赞新型饮料天然椰子汁(奶) 重视缘分珍惜缘分 大葱与汽车“打架”?! 老师像园丁孩子真幸福 未来的“小民革”聚会——记区组织的一次亲子活动 创品牌争效益 招商不能以貌取人 六十年前的巴东 影视钩沉 影艺生涯五十年传神佳作献人民——访著名电影艺术家白杨 一张照片寄深情 《洒向人间都是爱——宋庆龄的故事》最近开机 我心中的胡蝶——访王丹凤 访刘琼 姜还是老的辣——访著名电影演员、导演刘琼 谢晋匠心独运《牧马人》引起轰动 《阿Q》映前’访岑范 银幕上的阿Q——访严顺开 夜访枕流公寓——记著名电影演员乔奇、孙景璐同志 海峡两岸宝黛相思——孙景璐访问记 《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记金安歌 张学良真的掷过银元吗? 在廖有梁家里作客 相逢一笑泯恩仇——访张学良将军的警卫营长孙铭九 中国风情中国格调——赵焕章和他的“农村三部曲” 魂兮无系之也,扬灵于九有——纪念革命先驱邹容诞生一百周年 难得刘三作主人 《上海滩》主演——周润发 于细微处见功夫 诙谐的喜剧手法精湛的艺术处理——漫谈彩色影片湖南花鼓戏《迭货路上》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湖南“蛮牛”唐槐秋 红茶坊剧组怪事多 电视剧《天鹅之死》在本市采景 谁持彩练当空舞——长三角四大影视基地扫描 旅游散记 一次难忘的旅游 韩国沈氏寻踪记 二都杨梅冠天下 春满太湖源 天上瑶池人间仙居——浙江仙居纪游 山河依旧在旧貌换新颜——浙江天台山纪游 溪口:历史的节点仙灵的山水 名山碧水哺徐州楚风汉韵颂彭城——江苏徐州纪游 莫干山赏雪 水漫金山情系镇江 郭洞、寿仙谷游记 幽幽南山悠悠人生 超山赏梅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 苏州西山美 蓬莱仙岛翡翠岱山 在悬崖峭壁上行走——浙江衢州天脊龙门纪游 在海滩上徜徉——浙江嵊泗纪游 清凉世界——莫干山 临安“小九寨沟” 棒槌山记游 到徐州吃狗肉去 闻香留步的梅陇镇 粤菜世界食在新雅 沪西状元楼与“童鸡” 淮扬菜中佼佼者——莫家菜 吃蟹到名都 下集 人物剪影 上海芭坛上一颗灿烂的明星——访著名芭蕾舞蹈家石钟琴 搜尽奇峰打草稿——记邓伟志学术人生十部曲 相敬相亲六十载——访上海市副市长赵祖康和夫人张家惠 同是炎黄亲骨肉自由来去待归程 陈从周先生和《说园》 拳拳爱国心依依故乡情——记上海文史馆馆员王洁之先生二三事 祖国今日更可亲——访不久前台湾归来的朱达君老先生 我是中国人国宝不外流——记澳门著名古玩、古文物鉴赏、收藏家谭伟先生 将水火融汇于生活的人——记上海开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瞿建国 水晶晶的心——记南浔老书记朱倍得对桑梓的情怀 湖州第一怪——访湖州赵孟頫研究会会长、湖州交响乐团团长鲍宗盛 女人有梦更精彩——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新型职业农民蒋文英 统一饭店经理话“统一”——访返大陆定居台胞季炳荣 贺绿汀亲手改编《牧童》曲 一杆撼世界 天使的父亲是“魔鬼” 东方的卡拉扬——上海交响乐团首席指挥、音乐总监陈燮阳的风范 一个奔波者的足迹——记述台湾艺人凌峰的跌宕起伏 插在“牛粪”上的鲜花——贺顺顺和她的光头老男人 “失望不属于我们”——兼记著名话剧、电影演员乔奇 她从台下“偷艺”——记东方歌舞团演员李玲玉 洒向人间都是笑 名师出高徒沪锡喜联姻——王汝刚收“无锡阿福”夏吉平为徒记 丽调谱新声甘效蚕丝情——访著名评弹演员徐丽仙 不畏艰苦的人——记京剧演员齐淑芳 两颗正在升起的芭蕾新星——记上海芭蕾舞团青年演员杜红玲、林建伟 “我在台湾有许多知音”——二胡名家马晓晖三赴台湾访谈录 人小挑大梁——记上海歌剧院舞蹈演员周洁 “小鞋匠”到常州——访全国十大笑星之一师胜杰 用汗水浇灌的艺术美——记舞蹈演员吴佳琦 青春亮丽的都市女孩高蓓蓓 《敦煌彩塑》及其编导 一首献给母亲的歌——与《安魂曲》编导曹诚渊先生一席谈 奇石大王觅石记——台湾收藏奇石的大王——杨昆峰 石友是一家爱石爱中华——台湾杨昆峰接受我会名誉会长职务 一石牵来的百年情——记上海文风雨花石藏馆馆主陈瑞枫、周文秀夫妇 文海藏入粒米中 投资艺术品其价可保值——访上海沃尔夫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利民 愿做日中友好桥梁的一颗螺丝钉——记热情帮助中国留学生的日本友人江见和子 上海速度惊人 吴局长与香港记者访谈录 国际美容教母——郑明明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记丘华云和他的提案 成功进军上海滩的香港人士之一——罗康瑞和他的“新天地” 绅士会长——记香港商会(上海)创会会长陈祖荫 漂亮潇洒的创意三部曲——记香港上海商会第二任会长黄瀚泓从“新天地”、“8号桥”到“水都南岸” 会生活·懂生意·爱上海——访香港商会(上海)副会长吴楗华 心向蓝天飞的金融家——交通银行副行长叶迪奇 许荣茂:沪楼市明年续向前)中 汤子嘉对张江无限深情——专访汤臣“少帅” 访苏州小羚羊电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建豪 徐之伟:壮心不已求索不倦 陈剑波阐述“新九通一平”理念 服务大上海服务长三角——嘉兴市常务副市长王洪涛访谈录 遥首望南山何时采红橘——马鞍山市委书记丁海中访谈录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访嘉善西塘镇党委书记沈国强 将灵魂铸筑在作品中——金牌建筑设计师齐方博士之印象 一位卓越的旗舰指挥官——访上海联洋集团总裁卫平 生活要潇洒请来圣淘沙——访联农凯泰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富林 上海有个“台湾村”——访上海富盛房产公司董事长王冉之 上海是台胞移民首选之地——台商梁瑞周先生谈台湾新移民潮 与天为邻与友为邻苏州天邻风景别墅打造人间天堂——访浙江久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德伟 香梅花园——沪上“金领”生活的坐标 泗泾的普罗旺斯——访上海富淘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云福 苏州推出2500万元园林豪宅——影竹苑尚未亮相打探者已经络绎不绝 海纳百川,建造“别墅联合国”——访上海建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志成 美的天使 伴你美好生活箱包誉满天下——访“Diplomat外交官”集团中国市场部总经理黄彦达 悟性灵性石趣情趣 兄弟情义在沧海隔不断——访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名誉会长林朝权先生 寒露湿鞋知春暖——记农艺师朱权 人逢喜事精神爽太平盛世好著书——访上海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吴福元 大耄谦自述明时话晚晴——记第二军医大学教授葛正权 智力支边’大人可为——访上海市结核病防治专家徐续宇 八八老翁练长跑为迎统一早来到 浦江弄潮人——记上海可樱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卫东 书画走笔 真情比金子贵——记吴青霞 不教一日闲过——记程十发 写字也要讲博大精深(一) 写字也要讲博大精深(二) 写字也要讲博大精深(三) 胸有成竹虚怀若谷——访钱君勾先生 雄踞世界画坛上的中国油画家——“舍得放弃、不断进取”是陈逸飞成功的秘诀 画牛大师林曦明 《长三角》喜获镇室之宝 万杆竹魂铸春秋——记画家余新志 中国的“毕加索”——记金山农民画画家陆永忠 胸中江南笔底万景——记苏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孙君良 水自天上来,画在心中流——析刘祖鹏中国水墨画写水 揽吴越之美绘江南风情——读华士清山水画 讲究的是意境追求的是神韵——漫谈王飙的人物画 严循师道继承传统 胸有万壑笔绘千山 江南渔父 “牛痴”侯德剑画牛情入神 现代意识民族精神——记人民艺术家剪纸大师林曦明 刘祖鹏的三笔鸭 一皴绘天地二皴写万山——记江苏省泰州市画院院长徐文藻 迷者师度悟者自度——记浙江金华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窦金庸 东方的朝霞画坛上的朝霞——记浙江台州市书画院院长陈虹 胸中激浪笔底波涛——记山水画大师林曦明 泼墨山水情凝笔端——记欧阳容先生为台湾乡亲作画 散淡人生闲适境界——记苏州国画院院长周矩敏 行成于思功成于勤——记林仲兴书法展览 工而不刻板写而有法度——记上海浦东海派花鸟画家顾文彬 情寄江南笔生意趣——与人物花鸟画家姚新峰谈艺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访安徽中国画家“孔雀王”裘忱耀 人生的搏击——记澳门美术学院院长梁晚年 十年积累一朝喷发——记青年油画家应小杰 借古开今笔生新意——解读张谷良的人物画 以辅为主反客为主——水彩画家朱玉祥和他的《白色郁金香》 根植传统笔走时代——记当代实力派画家、湖北省美协副主席陈孟昕 六鹿吉祥 永保秋光少数字派书法艺术 一线擎天画骨傲立——记中国书画家汪培金 熊猫画家——张锦标 冲出夔门成大家——记著名画家王仲清 藏匿在民间的珍珠——记自学成才的画家万熙纯 大海的儿子大海的胸襟——记浙江舟山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飙 法无定法重在表现——记中国书画界的鬼手醉石 在梦境中寻觅韵律美——记凌大纶 黑白相间的艺术——记青年版画家丁德武 凝固的音乐——严友人和他的雕塑作品 严树芬和澳门绿化周纪念封 形似枯槁心如火炙——漫谈雕塑《屈子行吟》 《百花仙子》雕塑的故事 徐寿先生铜像 琴瑟唱和伉俪情深——记天下第一景观武校周清泉、曾松平夫妇 新闻留痕 APEC将在上海闪亮登场 世博会将给上海带来巨大的商机世博会为上海房产注入新的活力 世博会将为上海带来巨大商机 申奥成功再申世博中国希望好事成双上海走进世界博览会 APEC会议在中国举行花絮 “入世”与政府,自破堡垒——访中国首位’WTO专业博士刘光溪 2010上海给世界一个精彩——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工作回顾 上海国际城市形象大提升——APEC会议为上海增光添彩 上海启动WTO事物人才工程 海关与商界对话:新经济下的新探索 房屋银行面世 一个大课题一笔大生意——记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 “包机首航庆祝仪式”侧记 两岸直航上海做好了准备 沪将热情接待台机首航——各方积极配合支持制定安全保障程序 以鲜花和微笑打开历史的瞬间台湾华航春节包机首抵上海——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韩正出席首航仪式 陈水扁谬论令上海台商不安 陈水扁分裂祖国阴谋不会得逞 中国杂技的艺术殿堂——上海马戏城 眉额上的明珠——经典建筑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一家烧肉百家香状元猪肉美名扬——记上海“猪状元”高岐山 港台记者团访无锡新区 汤臣在沪建台湾城 荷兰水利专家在南通 与“狼”共舞百联集团驰骋长三角 沐浴在同一片蓝天——上海市助残活动实录 台湾同胞在上海过年(二则) 民族乐器现代制作首次高价拍卖 沪出口半年破200亿美元——市外经贸委主任潘龙清:今后重点服务外贸 资产负债率正逐步降低15年内收回成本——上海金茂大厦经济状况 志在腾飞无愧前人——民革全国工作经验交流展览会巡礼 与国际现代化都市匹配集销售展示娱乐于一体——上海五年建成国际汽车城 我眼中的“后花园”——上海人看苏州房产 《大公报》心系祖国的前途 上海长宁房地产走入优化新时代 中国一绝——石壶” 《中国贵妃》——文化市场的一次成功运作 石友是一家爱石爱中华——台湾杨昆峰接受上海市爱石协会名誉会长职务 孙中山的亲属与后裔 领导新潮流迈向新世纪——记中日合作上海新偶像艺术学校 当一个上海人感到自豪 南京路上的新鲜事:排队买猪肉 日本的“猜冬猜” 但愿一见九州同 后记 试读章节 接着,周谷城教授向我谈起他小时候读书的情况。他虽然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但是他的母亲对他充满希望和期待,培养他从小勤奋好学,从小养成与困难作斗争的倔强性格,他的这种求知欲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完全是受他母亲,一个虽然没有上过学的农村妇女,却有一颗伟大的母爱的心,对他不断熏陶和影响。周老说,他的性格很像他的母亲。一九一三年,周谷城进入了省立第一中学,从这个时候起,他就系统地读了《史记》、《汉书》、《国语》、《战国策》等古书。当谈到在省立 一中读书时的情况,周老说:“那时候,我很喜欢古文,是班级里写字、作文最好的一个学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那时候,写作文都是誊抄在一本簿子上,交给老师的。每次,我都抄得工工整整,深得老师的垂青。因而,老师给我的分数不是100分,就是95分。那时,教国文的老师叫袁吉六,他是前清的一位进士,长得一脸浓黑的络腮胡子,样子虽然很凶,但是人却很和蔼,同学们都叫他‘袁大胡子’。袁吉六是第一师范的国文老师,同时,也兼我们一中的国文老师。那时,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不少人以为我和毛主席是同班同学,实际上不是同学,只不过是教过毛主席的三位老师都教过我,可以说是学友。这三位老师是杨昌济、袁吉六和符定一。杨昌济是杨开慧的父亲,他在省一中教修身课,这是枯燥乏味、流于公式的一门课,上到后来,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我和另外的几个学生了。我十分敬佩杨老师的学问渊博,但反对他的教材中一些僵化的内容。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坚持将修身课上完了。因为,它毕竟也是一门知识。每逢袁吉六老师上国文课,我的心情是很愉快的,我们的关系很好。他逢人常常说,我在第一师范教书时,古文好的学生是毛泽东,在省立一中教书时,古文好的学生是周谷城。” 周老对我谈到书法时,他讲了很精辟的辩证法。他说:“这么多年来,因为忙于学术活动,对于写字倒没有进行什么认真的研究。如果说研究了,那也是在粉碎‘四人帮’后,才真正在写字上下了点功夫。我觉得练习写字,初学的人,并不一定要先照哪一名家的碑帖临摹,当前书报上的印刷体就很美,完全可以拿这些字来当帖,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我一没有研究过甲骨;二没学过钟鼎;三没练习过草书;四没写过篆体……我就完全学正楷,常将书版上的那些印刷体当作自己的拓本。因为中国的文字是刀刻的,模仿印刷体上那些刀功也就可以了。当然,书法和绘画也一样,要讲究‘形似’和‘神似’,只要不准备当书法家,不准备在勾、点、横、竖、撇、捺等上下功夫,一般的说,做到‘形似’也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写出来的字清楚、端正,使别人一下子就能认出来,一看就懂就行了。不过,要把字作为艺术来写,作为书法,那就一定要求‘神似’了,要把写字的人的精神写出来了。我这里说的‘神似’,也是说每个书法家都要有自己的风格,他的字要有自己的个性,要使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字是某人写的,那个字又是某某人写的,绝不会张冠李戴。我国近代书法家于右任和沈尹默的字,大家一致公认是写得非常好的。他们的字达到了‘神似’境界。俗话说:树有影形,人有秉性,字有骨格,‘见字如见人’,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书法到了‘神似’的地步,他的字一定是不拘泥他人,一定使自己的字具有自己的个性,使自己的个性融化在自己的字里行间。当然,如果从‘形似’到‘神似’,这当中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凡是发展变化的东西,都包含着正、反、合三个阶段。写字也不例外。‘形似’要正,这是基本功,打基础。转化到‘神似’的过程要反,要脱胎换骨,向理想境界演变。如果达到了某种效果,也就是说到了‘神似’阶段,这就是合。这种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变,是需要一番努力的,需要吃一番苦,流一身汗。而其中也牵涉到对知识面的博大精深,没有博大精深,要想达到‘神似’,似乎是不大可能的。” 在谈到书法的作用及社会意义时,周老说:“书法是一门艺术,民族性很强,是我们民族的爱好。它不但历史悠久,上自魏晋隋唐,下至宋元明清,以及一直延绵到今,人才济济,雄才辈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觉得,书法艺术的好处很多,写字可以陶冶个人的秉性,提高人的修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至于我个人觉得,平时下棋,那太伤脑筋;如果跳跳舞,锻炼身体,那还得找个伴才行;写字则不然,又须自己动手,对自己就大有益处。我常常对一些朋友说,如果有什么地方摆个摊,有纸有笔,我是很乐意欣赏的,甚至,也愿意涂上几笔。再谈写字的实用性,那就更大了。人与人的思想交流,人的思想感情抒发,除了说话之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靠写文字了。有许多朋友给我来信,特别是一些青年朋友,写的字实在叫人认不得,只好不回信。这样,怎样能进行思想交流呢? P3-P4 序言 我知道刘润的名字,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先是他在民革上海市委会宣传处工作时,代表《团结报》来到我的寓所向我约稿。后来,刘润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中心的邀请,前往苏州协助创办《长三角》杂志并任副总编辑,他又前来邀请我和厉无畏(经济学家、民革中央主席)两人担任《长三角》顾问。2010年,世界温州人第二届论坛在上海举行,刘润又偕温州市统战部潘副部长前来我的寓所,力邀我作为大会的嘉宾,这样陆陆续续,林林总总,我们已有好多次的接触了。最近,他告诉我《刘润文集》即将出版,要我作序,我马上欣然答应。 刘润几十年如一日,创作约五百万字,他的成名作《半屏山》,屡获奖项不说,还被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其他省市电视台演播,盛名一时。其文章有的刊登在全国性的报纸,如《人民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香港《大公报》等一百多家报纸、杂志,有的作为专稿、特稿,有的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选中播出,记录了历史的一个侧面。 这里,我想谈谈他的《我所走过的路》一文。文中,涉及社会问题、民生问题,这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历程,许多人面临过的问题,有的至今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百德孝为先。在中国社会里,对于“孝”字,是很讲究的,并且大力提倡的。前几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上,一曲《常回家看看》,风靡一时,千家万户诵唱:哪怕涮涮锅,洗洗碗,也是重温亲情,对父母长辈的一种慰藉,实际上讲的就是一个“孝”字。刘润在《我所走过的路》中用了许多篇幅讲述孝字,特别是他与儿子之间的纠纷,其笔下所描述的儿子多种不孝行径,是令人十分感慨的。 为什么讲“百德孝为先”?因为父母是人间最神圣的,是生我养我的人,是人类生命延续的首位功臣。你所以能得到生活,事业有所成就,首先归功于父母,你不孝敬他们,该孝敬谁呢?有一次刘润与我谈及,他并不缺乏物质,他要的是慰藉,如过年打个电话,发个短信,问个好,问个安就可以了,可是连这点他都享受不到,令他十分心酸。 孝是世间最纯真的美德,忤逆不孝是人生最大的耻辱。 此外,还有一个身份问题,也包括出身问题,这在中国几十年间是个大问题,虽然出身你不能选择,但是,由于你的出身,很可能你就被打人另类,使你的入学、择业、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考验。刘润5岁时父亲就被人活埋了,然而,刘润利用他家的一些条件,顶着“革命干部子弟”、“工人阶级”的名头,在社会上闯荡了几十年,这点他回避了六十多年,不但进了各种令人羡慕的单位,还进了市委对台办的大地文化社、市政府新闻办的《上海观察》,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受到了表扬。走出了一条“光明”、“灿烂”的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试想,如果各单位知道了他的真实出身,他家的历史情况,还会拱手让他进去吗?!当然,这些问题现在可能没有那么明显了,但是残余影响还在,只有拨乱反正,彻底消除,这才是社会真正的一个进步。 《刘润文集》封面所标的两句话:一部自力更生的楷模之书,一部自学成才的典范之书,真实描绘了刘润从一个穷小子,奋斗到藏书万卷,生活富裕,确实不易。刘润学了文艺,却又被文艺抛弃,但他不悔,另择他路,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自学成才,创作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写了这么多的文章,确实是一种典范。 半屏山,海峡这边有个半屏山,海峡那边也有个半屏山,合在一起就是“全”屏山。文章也一样,集零为整,合在一起为“文集”。文集中有过程,文集中有全貌,有升华,祝贺《刘润文集》问世。 后记 想出这本集子,是我的梦想,一直认为没有水到渠成。 去年,我去湖州探望画家刘祖鹏,首先得到他的鼓励。他说:“刘润兄,你写了那么多的文章,该出本集子了。”我说:“现在出书要有门槛的,是要有一定费用的。”他说:“这好办,我在湖州给你找一位企业家,让企业家拿出几万元来,我给他画几张画,这不就得了!”我的好友李文连(中国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市杨浦区两届政协主席)知道后说:“我也支持你,我也给你一幅画!”我再三不要,他不由分说地拉起我走到他的画库里,左挑右挑,选了一幅精品《紫气东来》给我。 我下决心出版了,于是,我来到了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果然直言不讳地谈到出版费用问题。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我的朋友——开能集团董事长瞿建国的面前。我小心翼翼地探询说:“我这一生基本上是写文章过来的,大约发表了500万文字,我想出本集子……”瞿总说:“这是好事呀!”我说:“出书要门槛的。”紧接着又追加了一句,“这是要钱的!”瞿总问详情。我将与上海文化出版社商谈的情况告诉了瞿总,没有想到他大度地说,你与上海文化出版社签订合同吧,我给你打钱。我万万没有想到,就这么一张口,就要到了出书费用,我更没有想到,因为划账手续问题,瞿总手下人一办办了一个月,钱也未能到账,还是瞿总打电话给我,说划账比较麻烦,你把你的银行卡号告诉我,我从自己的口袋里拿钱给你。以前,我曾称瞿总是个大度的人,现在还应该加一句:他是一言九鼎,值得信赖的人! 现在这钱放在我的银行卡里已经两个月了,这是因为责任编辑正在休养,待他上班后我将文章、照片和出版费用等一古脑儿推给他。 整理文章也是个细致的工作。现在出版,可不像从前,只要将刊登文章的报纸、杂志朝编辑面前一推就万事大吉了(我有个习惯,凡是刊登我的文章的报纸、杂志都留有二份),接下来是编辑的事了。现在不行,出版社只收一个u盘,要你自己将作品收集进去,所以,这样我一忙就是两个多月,除了花钱请人打字外,可苦了我年轻的妻子及主动要求帮忙的刘晓芳(她的六妹)。在这里一并谢谢了。 我一生待过许多单位,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刘润这个人不错”。的确做人要诚实,忠诚,你和别人耍滑头,小心眼,别人反过来也会防你一脚,所以,与人为和,与人为善,吃亏就是福。生活,其实是人与人打交道,就是你的生活与别人的生活交叉。这辈子,我曾帮助过不少人,所以,书法家曹云岐先生送我匾时,曾褒奖我是“社会导师”。但是,我这一辈子也受到过不少人的恩泽、帮忙,这次出版文集就是一例。 我和瞿建国先生相交十几年,一直与他是以诚相交,这次能这么轻而易举地得到资助,这除了是他为人豁达、大度外,也许他觉得“刘润这个人不错”,他愿意出手相助,圆了我的出书梦。每每想到这里,我也感到自豪,我认为这是我做人的成功。 由于出版匆忙,许多文章没有标出刊登出处,只好待再版时补登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