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钟灵毓秀(嘉定历代名人)/嘉定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友斌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嘉定文化丛书”之一种,嘉定人杰地灵,名士辈出,龚明之、柏子庭等风流名士,或世居嘉定或乔寓嘉定,与嘉定的文脉息息相关。黄友斌编著的《钟灵毓秀(嘉定历代名人)》撷取了二十余位与嘉定关联颇深的名士,讲述了他们的逸闻轶事,讲述了他们与嘉定的渊源,以期后人可以见贤思齐。

内容推荐

黄友斌编著的《钟灵毓秀(嘉定历代名人)》介绍了,嘉定,古称“醪城”,南宋嘉定十年(1218)十二月建县,为江南历史文化名城。

嘉定是大海的馈赠。早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已经冲积成陆;至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先民顽强生息在这里。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历来被称为“鱼米之乡”。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为吴文化的重镇,长江三角洲一颗璀璨的明珠。

嘉定自古就有“教化之邦”的美誉,这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艺术气息浓郁,文人学者辈出。历经岁月的积淀,嘉定境内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显示着嘉定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目录

总序一

总序二

嘉定风(代前言)

孝诚典范——龚明之

疯癫画僧——柏子庭

兰韵幽香——沈采与沈龄

一生坎坷——归有光

礼部尚书——徐学谟

火炮专家——孙元化

“四先生”之——李流芳

“四先生”之——娄坚

“四先生”之——唐时升

“四先生”之——程嘉燧

文武双全一钱世桢

娄塘美女——周皇后

嘉定忠臣——侯峒曾

坚硬书生——黄淳耀

家国同悲——侯岐曾

凄风苦雨——侯家大院的女人们

廉吏楷模——陆陇其

骨貌皆清——吴历

布衣文人——张云章

书画状元——王敬铭

仁德状元——秦大成

狷狂学者——王鸣盛

一代儒宗——钱大昕

谪仙之才——张鹏翀

斯民直道——李赓芸

惟好著书——王初桐

知县、神童——练廷璜、练恕

纳谏直言——徐致祥

高官状元——徐郙

廖氏双杰——廖寿丰、廖寿恒

“末代宰相”——王文韶

留美幼童——牛尚周

言论丰采——秦绶章

世博先锋——吴宗濂

后记

试读章节

归有光的母亲周氏,一生勤俭贤惠,持家有道。每到隆冬时节,家里需要取暖,生炉火时所用的煤炭留下许多碎屑,她也舍不得丢掉,和水做成煤团,放在台阶下晒干备用。

母亲宠爱归有光,只要求归有光好好读书,别无他求。在长辈的监督下,归有光从小学习就十分刻苦。他九岁就能写文章,十岁时写的那句“是以夺人之物则为盗,取人之有则为袭,假无而有则为伪”,被人传阅并大加夸奖。“你这孩子很了不起,将来会成为司马迁、班固那样的大人物!”母亲听到邻居们如此的表扬,十分得意,她为自己骄傲,看到了归家的希望。归有光母亲不易,十六岁嫁给归正,十七岁生儿育女,七八年问连续生了七个孩子,其中两个夭折。她只活到二十六岁,那年,归有光刚满八岁。“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归有光悲叹。也许正是这种困顿的家境,迫使归有光发奋攻读,试图通过科举仕进改变家境。

宣化坊,有归家的老屋项脊轩,“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对于这个无车马之喧的老屋,归有光充满感情,那里既是栖居之地,也是精神家园。归有光十九岁写的那篇《项脊轩志》,于日常生活的描绘中蕴含远大抱负和志向,被人竞相传抄。二十岁时,归有光中秀才第一(美称“案首”),成苏州府学生员,人称“归案首”。

但归有光一连考了六场都没有考中,直到三十五岁,才中了应天府乡试的第二名。按理,三十五岁也不算晚,下一步的进士功名,似乎唾手可得,但命运却偏偏喜欢跟归有光一次次开玩笑,会试屡屡败北,名落孙山,科举道路异常坎坷艰辛。

迁居安亭

为了让归有光安心参加科举考试、妻子魏氏不仅辛勤操持家务,还下田耕作,结婚五年后,归有光的妻子魏氏终因劳累去世。嘉靖十六年(1537),归有光续娶安亭王氏,四年后迁居安亭,开始了他在嘉定漫长的讲学著述生涯。他热爱嘉定,常以安亭人自居,称自己“家在安亭”。

王氏娘家有一座修建于成化初年的世美堂,环境安静幽雅,娘家的不肖弟子却准备出售。王氏深明大义,设法借钱买下了世美堂。因为,王氏知道归有光非常喜爱世美堂,这里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是读书的好地方。归有光将其辟为学馆,以学养学,教授学生。

世美堂地处安亭江边,西侧池水涟漪,古木森森,院中垒石假山,曲径通幽。山上有一亭,归有光名之“畏垒亭”,以《庄子·庚桑楚》中畏垒山的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戚之情。登上亭子,“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东,风帆时过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直其前”。其时,世美堂尚有“屋数十楹,中颇宏邃,山池亦胜,足以避世”。归有光疏于交际,“性懒出,双扉昼闭,绿草满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四方学子得知归有光迁居安亭讲学,纷纷慕名而来,学生常达“数十百人”。归有光的嘉定籍学生唐钦尧、唐时升、娄坚、龚有成、李汝节、张应文、张应武、张应忠等人后来都学有所成。还有一大批间接受归有光影响的学子。自归有光来安亭讲学后,嘉定文气大盛,声名鹊起。正如著名文人学者钱谦益所言,“嘉定为吴下邑,僻处东海,其地多老师宿儒,出于归太仆之门,传习其绪论”。

王氏很贤惠、很勤劳。她督童奴垦荒种菜,“治田四十亩,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以所收米粮供全家及弟子食用,归有光得以专心读书讲学,一次次北上应试才得以有盘缠。每次落第而归,妻子不仅不责备,还赶紧摆出酒菜接风洗尘。一次,归有光叹道,我没有考中,你是不是感到很遗憾7王氏淡然笑笑:我遗憾什么,我正想和你一起去山里隐居,靠采药过日子,不再考功名了呢!

王氏支持归有光一次又一次北上考试,帮助办学馆,理家政,教孩子,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嘉靖二十九年(1550),归有光第三次名落孙山,刚从京城归来,夫人王氏就去世了。“命运畸薄,少偶寡徒,旷然宇宙,得遇斯人,一旦失之,胡能不悲!吾与吾妻,非独伉俪之情,别有世外之交,此情此痛,不能向人道也!”只有无奈地再次叹息,他含泪写下了《世美堂后记》悼念亡妻。P30-31

序言

嘉定是我魂萦梦忆的故乡。我们的先人历来把故土看得很重,嘉定人则更是将故土称之为“血地”,我觉得既生动贴切,又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实在非常恰当。

嘉定是一座骨头最硬的城市,这里的人威武不屈。“嘉定三屠”谁人不知,何人不晓?邹容、鲁迅、吴玉章、毛泽东都曾褒扬过这种精神。我想这是嘉定精神中最重要的元素。

嘉定又是“教化之邦”,人们历来崇礼重教,斯文延续。明代中叶,勤劳智慧的嘉定人创造了农耕社会的经济奇迹,嘉定的棉花生产和棉纺织业形成了专业化的态势,代表了一种新的生产形态和经济因素。繁荣的经济使嘉定成为江南一颗璀璨的明珠,也促进了“教化嘉定”的形成和发展,使嘉定文风鼎盛、人文荟萃,成为“吴文化”的重镇。嘉定四先生,侯黄双忠烈,清代三状元,钱王两巨擘,直至顾维钧、胡厥文、吴蕴初……积薪传火,代有才人。据统计,嘉定历史上有两千多名文人学者,共著书四千六百余种,堪称洋洋大观。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整理、研究、总结,也值得我们大书特书。

心灵手巧的嘉定人还创造了名闻遐迩的“嘉定竹刻”和“黄草编织”,如今它们均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门类,但也足以单独成书。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要看它的综合国力。一个地区的文化是否繁荣,也要看它的综合实力。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持久生命力,同这个城市的文化更是有着直接关系。嘉定文化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综合实力强大,文化门类比较齐全,从古到今绵延相传,只有发展,没有中断。每个门类都足以写几种书。

嘉定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推出一套“嘉定文化丛书”,这项工作很有现实意义,又十分及时。“丛书”囊括了嘉定历史、名人、书画、诗文、园林、名胜、民俗、工艺……以新视角、新思维总结历史,向世人展示嘉定文化的综合实力,以提高嘉定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市民素质,显示城市的软实力,并让世人了解嘉定,让嘉定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2009年仲夏

于北京广渠门外寓所

后记

高二分文理科,因为数理化成绩都不好,我只好选择靠死记硬背也可得些分数的文科。在历史课上,第一次知道了一个叫嘉定的地方。进入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对嘉定印象加深。人届中年,机缘巧合,竟然来到嘉定工作。但因为忙于日复一日的新闻,写稿审稿,没完没了,几年过去,也没有顾得上更多关注这块土地过往的种种。

大约是从2007年起,由于工作的变化,终于有了一些空闲,彼时,博客风行,于是在自己的博客中,陆续写了些随意的文字。在新浪注册博客时,本想注册“老黄”,但“老黄”已被黄健翔注册,就干脆再加了个“老黄”,变成了“老黄老黄”,以至于熟人见面都要趣谑我老不正经,有点“黄”。

“惹不起,闪一边”“大树,你在城里还好吗?”“以‘节’的名义犒劳胃肠”“扁医生错了吗?”“老布鞋,牛仔裤”“看‘林下美人’如何‘小资’”“车是一副药”“财神的困惑”“熟面孔,陌生人”……那些文字其实并不“黄”,只是有些无聊罢了。

大约半年后,也就是2007年下半年,自己才真正花时间打量安身之所的“嘉定”。“1627年天主教之嘉定会议”“徐学谟语录”“王竹所与六娘”“趣译清代一桩悔婚案之判决书”“两个嘉定,如何看同一个李成栋?”……每篇不长,写出来发给同事、好友传阅,受到他们的鼓励,于是再写……几年下来,关于嘉定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就陆续有了上百篇的累积。

2009年,恰逢《嘉定报》改版,开办了“疁城故事”栏目,于是就以那些短文为基础,扩充扩容甚至“注水”,以整版的篇幅介绍嘉定故人、故事的文章,竟也受到不少读者的鼓励。

感谢网络,感谢“嘉定文化云”。由于有了网络,今天做学问学知识,跟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翻检、还原、追究过去的那些人和事,并不需要家藏二十四史,搜寻某书某页某段文字,也不需要专门跑图书馆,“嘉定文化云”网上书房联通了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只需留下邮箱,就可传送各地藏书的某页某章。

感谢嘉定。感谢嘉定令人惊叹的文化底蕴,那么多或惊心动魄,或风雅唱和,或凄婉悲壮,或智慧闪烁的历史素材。

感谢《嘉定报》,感谢陶继明先生、朱健女士及各位前辈老师、编辑。《嘉定报》署名“友文”的每期“醪城故事”,他们是第一读者,也都经过了他们精心的史实校订和文字修改。

感谢读者。读者对这方土地历史故事的喜爱,是我不断写作和挖掘的动力。

本书收录的嘉定人物,是从宋代到清朝。尽管有些晚清人物活到了民国年间,但由于他们的事迹和作为主要在清代,因此也把他们归到了本书之中。

如果这些探寻、再现某一人物或历史事件真相的文字能让读者感悟到嘉定厚重的人文积淀、教化传统的话,那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黄友斌

2015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9: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