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说的不一定对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欢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讨厌“干货”。

自从这个词被一部分过度热衷于——沙龙、宣讲、PPT、使用另一个名叫“接地气”的词——的那部分互联网从业者赋予了“浓缩的硬知识”这种含义之后,人们好像就对它有了一种近乎病态的追求。买一本打发时间的杂志,要有干货;去现场听一场演讲,要有干货;在网上看一档娱乐节目,要有干货(饶了自己吧,真的)。如果没有,就会感觉自己遭到了愚弄,高呼上当受骗;这还算好的,病入膏盲一点的,甚至会因为没得到干货而生出负罪感,觉得自己消费了不该消费的东西,浪费了生命。

这种时时处处追求干货的心态和行为,在我看来相当不清醒,毕竟你稍微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干货的本质,即“浓缩的硬知识”,就能明白最好的干货其实根本不用耗尽心力去追求,它们一直唾手可得,就在教科书里。

换句话说,如果你真的渴求干货,最干最硬的教科书一直都是最好的选择。而如果你看到这句话就立刻找出了“可是教科书太晦涩,看起来太累啊”这样的理由,说明你并不像自己表现出的那般渴求干货,你渴求的很可能只是“我刚刚可是吸收了干货哟!”的感觉,更何况,这感觉往往还是种错觉。

通常你得到的那些自以为是干货的东西,其实并非干货,它们经过了一个“干货——某人尝试吸收它——此人有损耗的吸收了它并加入自身立场和见解——此人再将它有损耗的表达出来——你有损耗的进行了接收并加入自身立场和见解——你得到的东西”的过程,这么一折腾,它们早就不该被称为干货了,它们是面目全非的“湿货”。

我们日常得到的大多数内容都是这样湿的,世上的干货也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多、那么友善、那么易于获取。不过没必要为此难过,湿货也没什么不好。当我们的智识达到一定水准之后,获取硬知识的过程就会变得充满艰辛,只有极少数富有毅力、天赋、运气的人能继续前行探索;如果只依靠干货,绝大多数人的智识水平至此将驻足不前。所幸还有湿货——虽然它们总是有漏洞、不纯粹、夹私货、带偏差—但它们好吃啊!

在所有的湿货里,我尤其喜欢那些不理性、不客观、不中立的东西。我知道这些词汇在人们都追求“政治正确”的今天会被视为罪恶,但在我看来,不理性代表总有鲜活的情感,不客观代表总有生动的视角,不中立代表总有确切的表态(这一点尤为重要,并且无论表态是否会被大众接受,你都应该表态),这些都是很能吸引我的特质,也是我一直努力训练自己具备的品格。它们总是能让我快速建立起对某个事物的兴趣,进而去研习它,其中的一些事物我甚至有幸能走到最终拿起教科书去啃干货的程度;而它们身上附着的跟好处同样明显的负面因素,我通常也能识破并避开。  也有时候识不破,也有时候避不开,我就会被那些负面因素“污染”了。不过也没关系,即便是最差的情况,我被污染透了,那我最终成为的那个人,至少也能是个有意思的、可供别人研究消遣的人类样本。对此我可以坦然接受。

P10-12

后记

从我写完全本书稿,到这本书最终得以出版,中间经历了接近半年时间。不幸的是,这段时间实在过于长,长到又足够我完成一轮自我更新式的进化,以至于在写这篇后记时,我已经对这本书持非常厌恶的态度了。

之所以会拖这么久,全因我在标点符号、字体排印以及某些字词使用上的固执。在这里我想特别感谢一下这本书的产品经理,魏斐然。由于直角引号和“的地得”的使用习惯全都不合出版规定,我又咬死了“不让这么用我就干脆不出”的态度,逼得他问遍全国所有出版社,软磨硬泡之下竟真的搞定了这问题。在我此前看过的大陆出版的书籍里,只有《字体故事:西文字体的美丽传奇》(作者是英国记者西蒙.加菲尔德,译者是吴涛和刘庆,2013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如果你对字体感兴趣的话,这会是一本非常棒的入门书籍)曾使用过直角引号,而在非译文书籍里,使用直角引号并弃用“地”字,这应该是大陆的头一本吧。

等终于解决了标点和字词问题,后期排版时我又对字体、行高、字号对比、标点悬挂、标点挤压这些问题反复提出意见,导致设计稿多次修改。更让人讨厌的是,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纸质书,对纸质书的字体排印其实并没有多少经验可言,我往往能察觉到某些细节的不妥之处,却根本给不出有效解决方案,这就让我变成了一个只会指手画脚的邪恶甲方。直到最后我请来朋友梁海帮忙,问题才终于解决。在这里也要特别感谢梁海为这本书提供的所有技术支持和帮助。

时隔半年再回看书里所写的内容,不满意的地方甚多,书中提及的这些话题,有些我已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有些则干脆推翻了之前的看法。按照最初的想法,我应该花上几个月时间把书稿重新大改一遍,沉淀上一段时间再看;但我能肯定的是,等几个月后,我又会对那时的版本再次不满意了,如此反复修改起来,这本书恐怕永远都没有面市的那一天。

我觉得,一个创造者,应该不羞于展现自己的深奥和浅薄,尤其是后者。因为某种意义上,展现自身的浅薄是一种创造的必然,毕竟人总会成长,此刻的你之于下一刻的你来说注定是浅薄的。如果顾虑太多,害怕此刻的展现会成为“黑历史”而畏惧展现,恐怕就绝了自己成为一个出色创造者的路。

比起成为一个出色的创造者来,些许黑历史简直太微不足道了。所以你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当时的我虽然浅薄,但浅薄到如此理直气壮,还是相当酷的啊!”

写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能读到这些文字,你肯定已经通读完了全书,对梁欢这个人已经有了一个相当程度的认知印象,哪怕我为自己辩解再多也都没什么用了。那么,我就直说了吧,请你一定要相信,此刻的梁欢——无论你是在哪年哪月哪日读到这里——都比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梁欢更酷了。

当然,我说的不一定对。

目录

关于「这本书」

关于「为什么写这本书」

关于「不理性、不客观、不中立」

关于「毒舌虽好,不如创造」

关于「拥抱装逼」

关于「这就是我买正版的原因了」

关于「知识分子」

关于「性取向」

关于「婚姻制度」

关于「个性化阅读」

关于「直角引号、空格与『的地得』」

关于「流行」

关于「流行音乐」

关于「一次刻奇」

关于「因为多见,所以轻慢」

关于「游戏预言两则」

关于「小众优越感和精英仇视感」

关于「好好说话2.0」

关于「群体的门槛」

关于「讽刺的语境」

关于「初级艺人入门」

关于「知心大哥哥的存在主义哲学」

关于「银弹」

关于「减肥和戒烟」

关于「创业不酷」

关于「语言不通要比划」

关于「限制与他者」

关于「创作中的独裁」

关于「快速学习」

关于「人生偶像」

关于「我的阅读法」

关于「最重要的是活得久」

关于「结束」

后记

序言

我相信这本书的读者里,有相当数量的人应该跟我有一个共同认知,即富足瑰丽的内心精神世界,远比肉体更重要。只要是稍微认真点生活的人,其实都在有意无意的汲取知识、扩充对世界的认知,这种认真所得到的回报,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我们能在精神上迎来一次自我更新式的进化,这种进化是如此明显,以至于我们回看半年前自己曾引以为豪的事,都会觉得愚蠢不堪、羞愧难当。但是我们的肉体呢?人类肉体在最近几千年的时间里进化幅度小到可怜,这让我们饱受其累,甚至还要因为牙齿进化速度赶不上颌骨进化速度这种破理由而忍受智齿这种东西的存在。你看,在精神与肉体的对比上,精神靠着自己的“高成长性”和“可扩容性”简直完胜肉体,我一直以来也都是如此认为的。直到险些死掉一次,这信念崩塌了。

一个此前被忽略的严重问题直接甩到了我脸上——如果在开拓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中,还没达到目标,肉体就先死了呢?精神世界的开拓当然是没有上限和边界的,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这目标往往是在某个领域达到跟某个人差不多的境界(这个“差不多的境界”,还都是自认为的差不多,实际上有没有真的差不多,不好说),然后去奋力碰触它。这个过程里,多数人都会以失败告终,只有极少数有能力和运气的人,才能真的碰触到那个预定目标;不过就算碰触到了还没算完,你还要另行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表达技能,把自己此时的精神世界用某种形态——无论是图书、绘画、电影、音乐、游戏或是其他什么形态一来表达给世人(毕竟你之前视为目标的那个人,他就表达了出来,你也正是因为他的表达才能认识他并视他为目标的),这才算完成了精神世界的开拓之旅。以上过程只是写出来、看下来,都费了你我好大力气,实际操作起来的耗时可能要以数十年为单位,你如何能确保自己在这个过程里不死呢?

这深深刺痛了我(这句子造的真是……也深深刺痛了我。真实情况是,写到此处时我很想用那句传统五字脏话以表崩溃之心情,但又知道这不合出版规矩,只能另找一句来替代,不知为何这个句子就忽然自己冒了出来。如果你在其他书里也看到这句子,我猜作者很可能也是出于同样原因这么用的)。我听说在鬼门关走过一趟的人,往往会变得豁达、淡泊、宁静致远、看透生死,熬出来的心灵鸡汤也会比常人的更香浓可口、催人泪下,我可能是境界不够,完全没有这些感悟,反倒因为“如何确保自己不死?”这个问题变得焦躁和怒不可遏。有一位我非常喜欢的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此君跟传统文人不太一样,他在30岁的年纪开始去健身房打熬身体,练出了一身健美运动员级的发达肌肉,名日“肉体改造”,这种事发生在20世纪sO年代的日本,足够新奇超前。一般人认为他这样做的原因是想克服自幼身材矮小导致的自卑感;熟识他的读者会认为是他自小就存在的对男性肉体的同性迷恋所致;而在住院期间的无数胡思乱想里,我在某个灵光一闪的间隙自认为捕捉到了他肉体改造的真正原因——他一方面对身体这个孱弱的容器怒其不争,一方面又渴望在死之前能构建并表达一个更完善的精神世界,于是肉体改造就成了那时他能想到的唯一解决方案。这样想来,三岛由纪夫确实是在肉体改造成功之后,才写出了职业生涯最出色的舞台剧作品《鹿鸣馆》和最出名的文学作品《金阁寺》(我尤其喜欢前者)。想到这里,面对“如何确保自己不死?”这个问题,我只能无奈接受了这个可怕事实——人的精神世界上限是由肉体封顶的。再一次,这深深刺痛了我。

出院之后,医生要求我在接下来六周的时间里保持静养、严禁运动,我暂时还不能开始自己的肉体改造计划。为防再次死掉,我索性决定开始写这本书,用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先表达点什么。

内容推荐

这本《我说的不一定对》里,梁欢对许多乱七八糟的事物胡乱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有些你可能会感兴趣,有些则让你兴致全无。不用太过在意,无论如何,它们都不会过多影响你。”

编辑推荐

《我说的不一定对》是作者梁欢在严重脑出血导致差点死亡之后写的全新随笔集。书中的三十三篇文章,没有励志的鸡汤,没有洒狗血的故事,也没有人生大道理,只有长着刺的文章,揭穿残酷的真相,揭穿自己。你从未见过一个人对自己、对这个世界如此坦诚的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