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安全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勇敢地面对自己,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 一个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一个69岁、离过三次婚,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70岁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一个20多岁、有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诉说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所有人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在这本书中,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作者简介 洛莉·戈特利布,1966年出生于洛杉矶,美国作家、资深心理治疗师。她为《大西洋月刊》撰写的“亲爱的治疗师”专栏备受读者欢迎,她的TED演讲是2019年播放率最高的十大演讲之一。作为心理健康话题的专家,她经常出现在《今日秀》《早安美国》等电视和广播节目中。凭借《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一书,她已成为《纽约时报》《时代》《出版人周刊》等媒体热推的畅销书作家。 目录 第一部分 1 到处是蠢货 2 世事难两全 3 每次走一步 4 聪明的那个,还是好看的那个 5 练瑜伽不如躺着 6 寻找温德尔 7 觉知的起点 8 罗西 9 我们的自拍照 10 此刻就是未来 11 告别好莱坞 12 欢迎来到荷兰 13 孩子应对悲伤的方式 14 解剖课 15 不要蛋黄酱 16 完美之选 17 没有记忆也没有期望 第二部分 18 治疗师的聚会 19 当我们做梦 20 第一次忏悔 21 戴着保险套做心理治疗 22 牢笼 23 乔氏超市 24 做一个了结 25 快递小哥 26 不期而遇 27 温德尔的母亲 28 上瘾 29 盖比是谁 30 钟上的时间 第三部分 31 徘徊的子宫 32 紧急治疗 33 因果报应 34 就由它去吧 35 二选一 36 渴求的速度 37 终极问题 38 乐高乐园 39 人类如何作出改变 40 父亲们 41 完满还是绝望 42 我的“聂萨玛” 43 垂死之人的言语禁忌 44 来自男友的邮件 45 温德尔的胡子 第四部分 46 蜜蜂 47 肯尼亚 48 心理免疫系统 49 是业务咨询还是心理治疗 50 葬礼狂人 51 亲爱的麦伦 52 母亲们 53 拥抱 54 别搞砸了 55 这是我的派对,想哭你就哭出来 56 幸福就在有时 57 星期三的温德尔 58 对话中的暂停 鸣谢 序言 序:当痛苦可以被言说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 很多人对这份职业充满幻 想。 遇到走不出的麻烦,抱 着试试看的心情,找一位 心理咨询师谈话。这场谈 话有着神奇的魔力,张张 嘴,问题就会好转。这种 改变是怎么来的?——人们 愿意将其归因为助人者的 能力:心理咨询师有大智 慧,洞悉了人性奥秘。哪 怕咨询中一声轻微的“嗯哼” 或“啊哈”,仿佛也带着意味 深远的禅意。 我在网上开了一门心理 咨询师的教学课,每天在 后台收到各种各样的提问 。问得最多的永远不是技 术,而是对咨询师本身的 好奇:“心理咨询师吸收了 那么多的负能量,如何化 解?”“遇到特别不喜欢的来 访者怎么办?”以及,“咨询 师有没有想不开的事?”我 总觉得,这些问题背后, 暗含着对“心理咨询师”这个 角色的迷思,用过度理想 化的方式,叩问其存在的 真实性:身为一个活着的 人,你也有普通人的痛苦 吗?这种疑问某种意义上 是个悖论——假如不痛苦, 你就不曾体味真实的人生 ;假如你也深陷痛苦,你 凭什么帮助别人? 最初几十年,心理学界 的确暗藏着这样一股风气 ,要求心理咨询师尽可能 地节制,在职业状态中丝 毫不露破绽,没有私欲, 没有波澜,扮演一种所谓“ 空白幕布”的角色。哪怕来 访者在他们面前欣喜若狂 或是暴跳如雷,他们也可 以眼皮都不动一下,保持 平静的分析状态。好像在 说:你怎么样都好,而我 心如止水。这个房间是与 外界绝缘的。一切痛苦都 可以被这里包容和化解。 你正在惊疑不定:世上 真有这样的所在,做得到 如如不动、了了分明? 这时你听到洛莉·戈特利 布的声音,她说:“我做不 到。”洛莉是我的同行,一 位在大洋彼岸的洛杉矶执 业的心理咨询师,是一个 精力旺盛的女人、一位单 身母亲、一个小有名气的 专栏作家。曾经在好莱坞 拥有一份事业,人到中年 改弦易辙,在心理咨询领 域重新找寻方向。她一边 做着心理咨询师,一边如 实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所思 所感。她很确定:自己并 不是什么有魔力的巫师, 只是一个在来访者面前常 常一筹莫展的普通人。 说出这一点需要勇气。 在这个自传体的故事中, 洛莉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 角,开放了她的咨询室, 同时也打开了内心。她承 认,在这份职业中常常遇 到困扰,有时甚至难以撑 持。“要心怀慈悲”,她在咨 询中默默自我安慰。 跟来访者的关系让她耗 尽心神。洛莉并不是新手 ,在书中,她展示了娴熟 的专业工作技能,即使如 此,她也呈现了困扰和无 力。来访者们带来的五花 八门的问题,敲打着她的 情感软肋。有人傲慢无比 ,肆意评判挑剔;也有人 看似顺从,一涉及关键问 题就装聋作哑,让她无力 施展;有的来访者让她心 痛,也有的使她困扰;有 的用一个错误将自己禁锢 一辈子,让她深感无力。 最大的挑战则是死亡——她 要和一位身患不治之症的 来访者一起,直面生命的 终点。 她看似平静,实则竭尽 全力地应对这一切,“要心 怀慈悲。”这个故事揭露了 某种关于人生的真相。人 们有时会期待人生是存在 某种标准答案的,心理咨 询师也许在专业学习中已 经提前获知了这些答案—— 至少有通往答案的“办法”。 而真相令人失望。当然了 ,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学过 一些心理学的办法,在这 本书里,洛莉也会分享作 为专业人士的一部分思考 和操作。但总的来说,你 会看到最核心,也是最有 效的办法,始终是一条常 识: 你没法逃避痛苦,只能 承认。 我们期待心理学为人生 提供一份万试万灵的解忧 良方,我们真正幻想的是 ,或许我们这一生(至少 绝大多数时候),是有办 法免除痛苦的。只要足够 努力,找准方向,生命的 苦痛无常会不会就是可以 随时拂去的尘埃?“万一这 些痛苦不会改变呢?”这是 我们最不愿意戳穿的真相 。 虽然无力,但不得不承 认现实。沉溺于“不痛苦”的 幻想,否认痛苦,有时反 而会带来更大的麻烦。跟 普通人相比,心理咨询师 对此认识更明确,也更熟 悉如何与之相处。每一次 洛莉承认她的无力,都要 承担由此而来的反噬。她 也有应对无力感的策略, 比如默念“心怀慈悲”,比如 咨询间隙跟同事在咖啡间 吐槽,又比如定期参加督 导小组,从同伴的反馈中 获取支持。作为同样爱写 东西的人,我猜她把这些 体验转化成文字,也是应 对无力感的策略之一。 但最根本的办法,说来 说去只有一个,就是诚实 。诚实地承担来访者遭遇 的无常,也诚实接受自己 哪怕有此觉悟,仍会有无 法负担之重。 “那样的话,心理咨询还 有什么用?”人们可能会问 。 要我来说,答案就是没 用。当然,有一个安全的 地方,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人们可以有机会讲述这 些痛苦,多多少少会让人 得到一点告慰。讲述本身 应该是有意义的。但如果 再问,意义究竟有多大呢 ?很难说得清。“这样有什 么用呢?”——问题慢慢有 了答案。 洛莉用她的故事告诉你 ,她不确定有没有用,但 她发现了这些问题可以寄 放在语 导语 本书是2019年美国《纽约时报》《时代》《人物》《欧普拉》杂志等各大媒体年度必读书,美国亚马逊年度TOP10图书,它的有声书版本也是当年Audible非虚构类有声书第一名。刚上市一个月,这本书就冲上了美国亚马逊图书总榜TOP100和《纽约时报》畅销榜单;出版2年来,已经在全球授权了60多个语言版本,并且正在拍摄电视连续剧,由曾出演《绝望主妇》的知名演员伊娃·朗格利亚担纲主演。本书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曾是好莱坞编剧,后来改变职业轨道,成为知名的心理咨询师。她出色的故事写作技巧与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相结合,带来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机锋处处、温柔风趣,既幽默犀利,更催人泪下。阅读这本书,人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心理治疗的意义,更能体会到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真理——你以为自己被困住了,但其实你是有可能做出改变的。 精彩页 1到处是蠢货 约翰的治疗记录: 来访者自述感到“压力过大”,入睡困难,无法与妻子和谐相处;周遭的人令他心烦,他想知道如何“应付这些蠢货”。 “要心怀慈悲。” 深呼吸。 “要心怀慈悲,要心怀慈悲,要心怀慈悲……” 当年逾不惑的约翰坐在我对面,跟我说起他生活中遇到的所有“蠢货”时,我就像念咒语一样,在心里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为什么!他想知道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多蠢货?他们生来就是这么蠢吗?还是后天变蠢的呢?他寻思着,或许是我们现在吃的食物里所含的人造添加剂在作怪。 “所以我尽量吃有机食物,”他说,“这样我才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变蠢。”我已经快数不清他都提过哪些“蠢货”了:问太多问题的口腔卫生师——“他的每个问题你都得回答”;一天到晚发问的同事——“他从不作任何陈述,因为根本提不出什么见解”;那个把车开在他前面,一遇到黄灯就立刻刹车的司机——“一点紧迫感都没有!”还有那个没能帮他修好笔记本电脑的苹果天才吧的技术专家——“真是个砖家!” “约翰……”我刚要开口,但他已经开始讲述另一个有关他妻子的冗长故事了。尽管他来这里是为了寻求我的帮助,但此刻,我却完全插不上嘴。 哦对了,我是谁呢?我是约翰新一任的心理治疗师。他在上一任治疗师那里只做了三次治疗,他对那个治疗师的评价是“很友善,但愚蠢”。 “然后呢,玛戈她就生气了——你能相信吗?”约翰继续说道,“但她不会告诉我她生气了,她只会用行为来表现出她生气了,然后指望我去问她是怎么了。但我知道就算我问了,她头一两次肯定会说‘没怎么’,直到我问第四第五遍的时候,她才会说,‘怎么了你自己知道’,然后我就会说,‘我不知道呀,否则我就不问了呀。’” 就在这时,约翰嘴角上扬,展现出一个灿烂的微笑。我尝试从这个微笑入手,借机打破他的独角戏,与他进行对话,和他建立交流。 “你刚才那个笑容让我很好奇,”我说,“你正在讲述身边的人——包括你的妻子玛戈——是如何让你感到沮丧的,但与此同时,你却笑了。”他笑得更灿烂了,他的牙是我见过的最白的牙齿了,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明察秋毫的神探小姐,我之所以笑,是因为我确切地知道是什么困扰着我的妻子。” “哦!”我应和道,“所以……” “等一下,等一下。我正要说到重点。”他打断了我,“正如我所说,我的的确确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但我不想再听一顿抱怨,所以这次我不会问她了,我决定要……” 他突然停下来,目光越过我,看了看书架上的钟。 我想要借这个机会让约翰放慢节奏。或许我可以对他看钟的行为作出评论——他是不是感到被催促了?或是谈论一下他称我为“神探小姐”的事——他是不是烦我了?又或者,我也可以停留在我们所谓的表层“内容”上,只专注于他叙述的故事,试图理解为什么他会把玛戈的感受等同于抱怨。但如果我只停留在他讲述的内容上,那我们就无法在治疗中建立深层的联结,而以我对约翰的认知,他的问题就在于无法在生活中与人建立联系。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