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突破20万美元/股大关,这是继2006年10万美元/股纪录之后又一个股界神话——全球第一高价股,无可厚非,神话的缔造者乃沃伦‘巴菲特!股神从来就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哪怕只是想一想,也十分奢侈。殊不知,“股神”也非与生俱来,这个光环的背后,隐藏着一桩桩“罪恶”。
世界最高价股之所以能够顺利诞生,要归功于巴菲特及其合伙人公司共同创造出来的利润。从1977年的100美元/股,到1992年的1万美元/股,到1998年的5万美元/股,再到2006年的10万美元/股,最后到2014年的20万美元/股,巴菲特用了37年的时间创造了5个世界之最。谈及成功的秘诀,巴菲特总会莞尔一笑,似神秘、似简单。这个问题对常人而言是很神秘的,然而在巴菲特的概念里,几乎没有什么固定的答案。巴菲特能在股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首富,二维码显示的第一个结果,即“吝啬”。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51年问涨了1.2万倍,可最富有的巴菲特却坚持不给股东分红。抠门儿、吝啬、小气……用所有的鄙夷来形容巴菲特似乎都不为过。别人无论怎么说都无法动摇巴菲特,能让他有一点“’测隐之心”以体恤民情,施舍分红,是一定不可能实现的。
坚持不分红,是巴菲特最坚定的一个财富成功理念。
在老巴的价值观里,给股东分配现金红利很愚蠢。试想,钱如果都分出去了,还怎么再用钱来生钱?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用钱来生出更多的钱,所以,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有一条铁律——坚决不分红。那么,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复一年创造出来的财富都去哪儿了?
价值投资,即一定要做有价值的投资行为。最有利于股东的不是给他们多少红利,而是使他们应得的红利增值,这就需要公司把握更好的投资方向,将钱投出去,收回来,再投出去,财富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股东们自然对巴菲特的铁律无条件遵从,甚至十分欢喜,财富升值了,而且也不用缴纳因红利而白白奉献出去的高额二次征税。可别小瞧这二次征税,虽然各个国家的税率不同,但不变的是:收入越多,所缴纳的税收越多。
股东们的红利,也就是自然人的投资利润在企业已经被扣一次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当作为红利分给股东后,还需要再扣一次个人所得税的余额。不能不说,巴菲特的这种不给股东分红的“吝啬”是明智之举。
股神不喜欢玩账面游戏,至少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A股从来都没有被拆分过。拆股,另一个通俗的名称为“分割”,多是股票证券市场运行的潜规则之一。方法如字面意思,一般是将一股面额较大的股票拆分成若干个面额较小的股票,使得发行的股票总数目得以增加、单股降低、每股盈余下降,还不会对公司价值、股东权益总额及各项目金额产生任何影响。
这样做的目的显而易见,通过股票数量的增加来降低每股市价,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增大财富凝聚力。这样的小儿科,股神自然不屑一顾,一张100美元/张的大饼与两张50美元/张的大饼,解决饥饿感的程度没有什么不同,另一方面,股东的价值也不会因为分股而增加,实在没有什么玩头。
也正是因巴菲特所有的理念都基于“股东的利益至上”,他才能拥有如此之多的追逐者,这些追逐者又是股神财富缔造的坚实基础,所以,雪球又变大了。
再算一笔精细账:201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每股有1.157万美元的净收益和12.6765万美元的净资产,如今的20万美元/股的金价,所对应的市盈率为17.3倍(市盈率=单股股价÷净收益/股),市净率为1.58倍(市净率=单股股价÷净资产/股)。
1964年,巴菲特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时,公司的股价为16美元/股,与今天20万美元/股相比足足相差了1.25万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A股的持有者只是相当少的一部分人,近3000名投资者,没有一个不希望所拥有的财富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无限期的回报。当然,对于“财富取之于股东用之于股东”这样的理念,巴菲特不排斥,甚至比任何股东都优先考虑如何实现和奉献。故此,追逐巴菲特的投资者越来越多,巴菲特的财富雪球越来越大,潜移默化地,股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笔又一笔财富!
P2-4
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在追寻“股神”的成功秘笈,窥探其投资之道。2008年,“股神”以620亿美元身价荣登《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一号席位”,让蝉联头把交椅13年的比尔·盖茨甘心让位;2010年,他又联合比尔·盖茨一起发起倡议,让全世界更多的富豪们都能够将自己的财富捐出一半赠予慈善事业,而他则诚恳地表示,死前将捐出个人财富的99%给慈善机构。截止到2014年,他累计为全球慈善事业捐出的善款高达230亿美元,其中,仅2014年就捐赠了价值28亿美元之多的伯克希尔公司B股。
他是美国人心目中100年来最伟大的投资家,是世界富豪榜上的前三甲,是唯一一位以投资获利摘得“世界首富”桂冠的传奇人物。他,就是我们本书的主人公——沃伦·巴菲特!
1930年,巴菲特出生于一个以祖父经营百货商店为主的“企业家”世家,从他出生起就顺理成章地传承了家族谨慎为本的生意经。巴菲特的父亲是一名政务达人,他后来回忆说,他从父亲那里真正学会了谈判。他从小是在母亲怀里长大、在祖父杂货店度过童年的,所以,他血液里流淌着来自于母亲那百分之几的犹太血统,又养成了祖父“抠门”的习惯,这样的组合,塑造了幼年时期的要节俭更要变得富有的巴菲特。
巴菲特从五岁开始“做生意”,历经了口香糖、可乐、高尔夫球、报纸等多个待售产品,11岁时第一次接触股票投资,从此爱上了这个如同赌博般刺激的“游戏”。
1947年,17岁的沃伦·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觉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转学到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一年内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
1950年,20周岁的巴菲特遗憾地被哈佛拒之门外,这是他从未料想过的。同年,被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破格录取。就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他“认识”了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从此,这里成了他一生辉煌成绩的肇端。
1952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一年后的巴菲特与第一任妻子苏珊共同走过了红地毯。纵观巴菲特的一生,可以说他是“先成家后立业”之人。婚后的巴菲特开始筹备自己的事业,于1957年成立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最初的股东都是他的亲友团,随着事业上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家族外资本也涌入进来。
没有哪位股东知道自己的资金在巴菲特的池子里是如何翻滚的,因为想让巴菲特掌管资金的人,首先要知晓的就是“不知情权”。当然,巴菲特每年都会告知大家资金收益情况,却从不透露他到底在做些什么。以至于股东们只知道巴菲特在帮他们赚钱,却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这段神秘的往事,恐怕只有巴菲特知晓。 1969年,在美股暴跌前一年,巴菲特在所有人都贪婪地吮吸着股市中的财富时,毅然解散了合伙人公司,除了几只“死了也不会卖掉”的股票之外,巴菲特算是真正做到了“清仓”。
巴菲特这一生99%的财富都是55岁之后赚来的,而他在1965年开始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半个世纪以来,这个财团始终是全世界的焦点。2014年,伯克希尔A股突破200万美元/股大关,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最高价股。巴菲特,用他一生的成功,塑造了自己的传奇,也塑造了伯克希尔的辉煌。
有股东问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之后的他算是完成了“变得富有”的愿望,那么接下来巴翁有何目标时,巴菲特笑称,要成为美国最长寿者。巴菲特已经85岁高龄了,一直喜好“垃圾食品”的他居然还拥有着一副健康的体魄,可见,他经营自己的身心也如经营他的公司一样仔细。
巴菲特用他的成功,告诉了世人很多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都是可以实现的,比如熊市中好好生存下来;他用25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基本不能实现的事情——改变投资观念。从格雷厄姆到查理·芒格,巴菲特的身边总是围绕着绝对实力的良师益友、挚友亲朋。
遗憾的是,那么多想要复制巴菲特成功的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并不是“成功无法复制”,而是他们真的确定复制得够“完整”么?比如说,股神的习惯、智慧、思维……本书以时间为轴线,以主人公的习惯养成及历经干变万化的命数为齿轮,为您开启“股神”巴菲特传奇的一生。
王楠著的《巴菲特(做你最仰慕的人)》讲述的是:他虽然不算贵族,但祖父两代均有经商,且家境殷实。即使生活没有负担,他却天生与财富“剪不断、理还乱”。他六岁卖口香糖赚取了第一桶金,七八岁卖汽水、九岁卖二手高尔夫球、十岁在赛场卖零食、十一岁开始投资人生第一只股票……他不缺钱,却从小和钱打交道,而他从小的梦想就是要赚很多钱。
从接触股票开始,他的人生道路开始变化,甚至在中学时期他就已经摸索出了自己发迹的轨道——滚雪球。他的财富随着送报、游戏机、农场等生意变得越来越大。大学毕业,他从此开始了他的股市风云路。而通过股市投资,他逐渐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股神”,他的自身财富也逐渐攀上了世界首富的宝座。他就是沃伦·巴菲特,一个投资天才,一个与钱有缘的商人。
归根结底,我一直相信我自己的眼睛远胜于其他一切。——巴菲特
他是创造财富的神话,他是投资界的传奇。
你不需要成为他,只需要像他一样,做自己最仰慕的人。
听商界奇才如何投资自己,看完王楠的这本《巴菲特(做你最仰慕的人)》,你可以随时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