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编著的《观念的民主与实践的民主(比较历史视野下的民主与国家治理)》介绍了,我们都熟悉的民主,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流行概念,很多人视之为信仰。关于民主的流行性认识即常识无外乎人民主权意义上的社会权利—个人权利,其实现形式就是选举式民主和社会自治的公民社会理论。这些固然是民主的常识,但绝对不是整全知识意义上的常识,因而不是不可以置疑的。把民主当做信仰值得称道,但问题是信仰基于什么的知识基础之上。近代以来,当我们谈论民主的时候,不是简单的个人权利意义上的民主,更是在政体意义上谈的民主制度,即相对于君主制和贵族制的政治制度。既然是一种政治制度,民主政体就不单单是选举式民主和社会自治问题。民主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有“致治”即国家得到治理,“致治”让民主更实在,更饱满,也更可爱。
流行的民主常识比如“选举式民主”(“党争民主”)遭遇到世界性挫败,不但“无效民主”无处不在,民主形式的变种还直接引发了世界政治冲突。我们必须寻求民主的“新常识”,即发现那些固有的但被忽视的“常在道理”。政体意义上的民主不但有赖于社会权利的实现,更离不开国家的在场。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的关系有好有坏,而国家建构意义上的民主必须是讲究“时间性次序”的。民主说到底是为了“好生活”,因此民主首先必须是可治理的,为此本研究提出相对于“党争民主”的“可治理的民主”。发展中大国的民主政体,基本上归为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和其他国家的代议制民主,它们其实是“可治理的民主”与“无效的民主”之分。杨光斌编著的《观念的民主与实践的民主(比较历史视野下的民主与国家治理)》把中国的民主理论研究推上一个新层次。
第一部分 超越自由民主
民主的社会主义之维
政体理论的回归与超越——建构一种超越左右的民主观
民主观:二元对立或近似值
民主与世界政治冲突
超越自由民主:“治理民主”通论
第二部分 民主与比较国家治理
早发达国家政治发展中的民主与次序
民主主义、民族主义与现代国家建设
作为民主形式的分权——理论反思一历史启示一政策选择
公民社会的“民情”与民主政治的质量
一些国家推动民主化进程中的利弊得失、深层次原因、对我启示与对策建议
第三部分 民主与中国国家治理
公民参与和当下中国的治道变革
中国当下法治体系的问题与出路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还是“以党内民主带动国家民主”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优势所在
民主重要,“致治”更重要——基于九个超大规模发展中国家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