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谈话中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独白,一是静听,一是互话。谈话不是演说,更不是训话,所以一个人不可以霸占所有的实践,不可以长篇大论地絮聒不休,旁若无人。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有些人宁愿自己吃亏,宁愿跟着别人吃亏,宁愿套引别人跟着他吃亏,而也不愿意把自己所实感的坦白只说出来。有话说自由的时候,还是少说废话为宜。“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难矣哉!”那便是废话太多的意思。在有“不发言的自由”的时候而甘愿放弃这一项自由,这也是个人的自由。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由梁实秋著作的梁实秋著作的《会说话的人人生都不会太差》将告诉你在谈话技巧上也有些个禁忌。
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种修养。人生在世,你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真空里,都无可避免地要和人打交道、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因此,成为会说话的人,对于你的事业、工作、生活都是会有好处的,也将会受用一生。
梁实秋著作的《会说话的人人生都不会太差》以平和豁达的心境,饶有兴致地感受丰富有趣的生活,品尝着人生无穷的况味,做着愉快的文章,其幽默、文雅、犀利、宽容的语言,不仅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超凡脱俗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令人易生亲切、有趣之感。
人际交往中的诸多微妙尽显笔端,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倾囊相授,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慢慢斟酌。只有学会游刃有余的说话,才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为人生增添些许惬意。
代序 谈话的艺术
第一部分 弄懂说话之道,比练习说话之术更重要
骂人的艺术:骂人是一种高深的学问
为什么不说实话:实话说出来后,别人就不再吃亏
谈幽默:幽默引人笑,但引人笑者不一定就是幽默
废话:人不能不说话,不过废话可以少说一点
应酬话:语言无味,还不如免开尊口
沉默: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小声些:有时为耳部卫生起见,请小声些
旁若无人: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
“讨厌”与“可怜”:字词的用法要有规范,不能以讹传讹
第二部分 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种修养
谈礼:礼只是人的行为规范
礼貌:现行礼节最令人厌烦的莫过于敬酒
不亦快哉:快意之事未必人人尽同
信:最温柔的艺术,亲切细腻仅次于日记
写信难:单单写信,一生仿佛没有如释重负的时候
匿名信:表现了人性的另一面——怯懦
讲价:不七折八扣显着买卖不和气
看相:一个人的尊容,和他一生体戚有密切关系
电话:对电话不大感兴趣,因为总是怕麻烦
门铃:无论怎么悦耳,给人以不愉快的预兆为多
送礼: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代沟:沟是死的,人是活的,代沟需要沟通
生日:这年头,活一周年当然不是容易事
年龄:对于别人的年龄根本没有多加探讨的必要
新年献词:岁首吉日,应该善颂善祷
第三部分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读书苦?读书乐?:开蒙读物也需要与时俱进
影响我的几本书:读书如交友,也靠缘分
日记:写日记之难,难在持之以恒
漫谈读书:最简单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
好书谈:世界上的好书本来就不多
学问与趣味:求学偏重学问,趣味留在将来慢慢享受
听戏、看戏、读戏:剧本的写作是创造,演员的艺术是再创造
中国语文的三个阶段:有高下之不同,却无优劣之判
作文的三个阶段: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胡适之先生论诗:深入而浅出者为上
第四部分 重要的不是生命里的岁月,而是岁月中的生活
守时:害对方苦等,岂是抱歉就能赎罪
流行的谬论:曩昔的金言有些未必可以奉为圭臬
谈学者:第一是诚实,第二是认真,第三是纪律
谈时间:“人生不满百”,掐头去尾,所余无几
时间观念:把时间观念看得认真,那是傻瓜
时间即生命:道理人人都懂,却依然稀里糊涂地浪费
闲暇: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利用零碎时间:“杀时间”,实在也是在杀自己
谈考试:考试就和选举一样,属于“必需的罪恶”一类
考生的悲哀:生老病死之外,考大学也是人生的一个关键
出了象牙塔之后:从逃避现实到正视人生
谈友谊:臭味相投,方能永以为好
第五部分 谈书论艺
亲切的风格:亲切不是随便,不能“像是普通谈话一般”
译英诗(六首)
《扫烟囱的孩子》:其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讽刺的手法很感人
《忽必烈汗》:浪漫派诗人喜欢出奇制胜
纯文学:文学不得自由发展,才是致命伤
钱神论:古往今来,什么时代金钱不在作祟?
书评(七则)
莎士比亚的演出:影片比舞台剧更易受到一般观众的了解
略谈莎士比亚作品里的鬼:鬼是弱者的心里所造出来的
略谈英文文法:死记文法规则,是事倍而功半的学习方法
国文与国语:言与文虽不能一致,也不可距离太远
散文的朗诵:文章不经朗诵,难以牢记在心
重印《西滢闲话》序
马可?奥勒留—— 一位罗马皇帝同时是一位苦修哲学家
漫谈翻译:翻译不是艺术,而也饶有一些艺术的风味
沉默
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嘴边绽出微笑,我知道那就是相见礼,我肃客入座,他欣然就席。我有意要考验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于是我也打破我的习惯,我也守口如瓶。二人默对,不交一语,壁上的时钟嘀嗒嘀嗒的声音特别响。我忍耐不住,打开一听香烟递过去,他便一支接一支地抽了起来,吧嗒吧嗒之声可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地翕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等到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这位朋友,现在已归道山,这一回无言造访,我至今不忘。想不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那种六朝人的风度,于今之世,尚得见之。
明张鼎思《琅琊代醉篇》有一段记载:“刘器之待制对客多默坐,往往不交一谈,至于终日。客意甚倦,或谓去,辄不听,至留之再三。有问之者,日:‘人能终日危坐,而不欠伸欹侧,盖百无一二,甚能之者必贵人也。’以其言试之,人皆验。”可见客默坐之事,过去亦不乏其例。不过所谓“主贵”之说,倒颇耐人寻味。所谓贵,一定要有副高不可攀的神情,纵然不拒人千里之外,至少也要令人生莫测高深之感,所以处大居贵之士多半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两眼望天,面部无表情,纵然你问他一句话,他也能听若无闻,不置可否。这样的人,如何能不贵?因为深沉的外貌,正好掩饰内部的空虚,这样的人最宜于摆在庙堂之上。《孔子家语》明明地写着,孔子“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日:‘古之慎言人也。”’这庙堂右阶的金人,不是为市井细民作榜样的。
謇谔之臣,骨鲠在喉,一吐为快,其实他是根本负有诤谏之责,并不是图一时之快。鸡鸣犬吠,各有所司,若有言官而箝口结舌,宁不有愧于鸡犬?至于一般的仁人君子,没有不愤世忧时的,其中大部分悯默无言,但问或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这样的人可使当世的人为之感喟,为之击节,他不能全名养寿,他只能在将来历史上享受他应得的清誉罢了。在有“不发言的自”的时候而甘愿放弃这一项自由,这也是个人的自由。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寂然,惟迦叶破颜微笑,这会心微笑胜似千言万语。莲池大师说得好:“世间酽醯醇醴,藏之弥久而弥美者,皆繇封锢牢密不泄气故。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旨哉言乎!”二十年不开口说话,也许要把口闷臭,但是语言道断之后,性水澄清,心珠自现,没有饶舌的必要。基督教Carthusian教派也是以沉默静居为修行法门,经常彼此不许说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庄子说:“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现在想找真正懂得沉默的朋友,也不容易了。(P17-18)
一个人在谈话中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独白,一是静听,一是互话。
谈话不是演说,更不是训话,所以一个人不可以霸占所有的时间,不可以长篇大论地絮聒不休,旁若无人。有些人大概是口部筋肉特别发达,一开口便不能自休,绝不容许别人插嘴,话如连珠,音容并茂。他讲一件事能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慢慢地进入本题,亦能枝节横生,终于忘记本题是什么。这样霸道的谈话者,如果他言谈之中确有内容,所谓“吐佳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绝”,亦不难觅取听众。在英国文人中,约翰逊博士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在咖啡店里,他一开口,老鼠都不敢叫。那个结结巴巴的高尔斯密一插嘴便触霉头。Sir Oracle在说话,谁敢出声?约翰逊之所以被称为当时文艺界的独裁者,良有以也。学问风趣不及约翰逊者,必定是比较的语言无味,如果喋喋不已,如何令人耐得。
有人也许是以为嘴只管吃饭而不作别用,对人乃钳口结舌,一言不发。这样的人也是谈话中所不可或缺的,因为谈话,和演戏一样,是需要听众的,这样的人正是理想的听众。欧洲中古时代的一个严肃的教派canhusian Monks以不说话为苦修精进的法门之一,整年的不说一句话,实在不易。那究竟是方外人,另当别论,我们平常人中却也有人真能寡言。他效法金人之三缄其口,他的背上应有铭日:“今之慎言人也。”你对他讲话,他洗耳恭听,你问他一句话,他能用最经济的词句把你打发掉。如果你恰好也是“毋多言,多言多败”的信仰者,相对不交一言,那便只好共听壁上挂钟之嗒嗒嘀嘀了。钟会之与嵇康,则由打铁的叮当声来破除两人间之岑寂。这样的人现代也有,相对无言,莫逆于心,吧嗒吧嗒地抽完一包香烟,兴尽而散。无论如何,老于世故的人总是劝人多听少说,以耳代口,凡是不大开口的人总是令人莫测高深;口边若无遮拦,则容易令人一眼望到底。
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写文章肯用心的人就不太多,谈话而知道剪裁的就更少了。写文章讲究开门见山,起笔最要紧,要来得挺拔而突兀,或是非常爽朗,总之要引人人胜,不同凡响。谈话亦然。开口便谈天气好坏,当然亦不失为一种寒暄之道,究竟缺乏风趣。常见有客来访,宾主落座,客人徐徐开言:“您没有出门啊?”主人除了重申“我没有出门”这一事实之外没有法子再作其他的答话。谈公事,讲生意,只求其明白清楚,没有什么可说的。一般的谈话往往是属于“无题”、“偶成”之类,没有固定的题材,信手拈来,自有情致。情人们喁喁私语,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谈到无可再谈,则“此时无声胜有声”了。老朋友们剪烛西窗,班荆道故,上下古今无不可谈,其间并无定则,只要对方不打哈欠。禅师们在谈吐问好逞机锋,不落迹象,那又是一种境界,不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能企望得到的。善谈和健谈不同,健谈者能使四座生春,但多少有点霸道;善谈者尽管舌灿莲花,但总还要给别人留些说话的机会。
话的内容总不能不牵涉到人,而所谓人,则不是别人便是自己。谈论别人则东家长西家短全成了上好的资料,专门隐恶扬善则内容枯燥听来乏味,揭人阴私则又有伤口德,这其问颇费斟酌。英文gossip一词原义是“教父母”,尤指教母,引申而为任何中年以上之妇女,再引申而为闲谈,再引申而为飞短流长,而为长舌妇,可见这种毛病由来有自,“造谣学校”之缘起亦在于是,而且是中外皆然。不过现在时代进步,这种现象已与年纪无关。谈话而专谈自己当然不会伤人,并且缺德之事经自己宣扬之后往往变成为值得夸耀之事。不过这又显得“我执”太深,而且最关心自己的事的人,往往只是自己。英文的“我”字,是大写字母的I,有人已嫌其夸张,如果谈起话来每句话都用“我”字开头,不更显得自我本位了么?
在技巧上,谈话也有些个禁忌。“话到口边留半句”,只是劝人慎言,却有人认真施行,真个的只说半句,其余半句要由你去揣摩,好像文法习题中的造句,半句话要由你去填充。有时候是光说前半句,要你猜后半句;有时候是光说后半句,要你想前半句。一段谈话中若是破碎的句子太多,在听的方面不加整理是难以理解的。费时费事,莫此为甚。我看在谈话时最好还是注意文法,多用完整的句子为宜。另一极端是,唯恐听者印象不深,每一句话重复一遍,这办法对于听者的忍耐力实在要求过奢。谈话的腔调与嗓音因人而异,有的如破锣,有的如公鸡,有的行腔使气有板有眼,有的回肠荡气如怨如诉,有的于每一句尾加上一串咯咯的笑,有的于说完一段话之后像鲸鱼一般喷一口大气,这一切都无关宏旨,要紧的是说话的声音之大小需要一点控制。一开口便血脉贲张,声震屋瓦,不久便要力竭声嘶,气急败坏,似可不必。另有一些人的谈话别有公式,把每句中的名词与动词一律用低音,甚至变成耳语,令听者颇为吃力。有些人唾腺特别发达,三言两句之后嘴角上便积有两摊如奶油状的泡沫,于发出重唇音的时候便不免星沫四溅,真像是痰唾珠玑。人与人相处,本来易生摩擦,谈话时也要保持距离,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