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比昨天活得更快乐一点
我不相信有鬼魂这件事。
人死了,如有灵魂的话,也很快飞走。过个数小时,便无影无踪了吧。科学家把人体过磅,说死了之后会减轻几两。也许真有灵魂存在,但是如果不消失的话,那么空中挤满了,不是一件好玩的事。
写鬼故事,主要是爱读《聊斋》,喜欢上那股凄艳的味道,至于青面獠牙的吓人玩意儿,我倒没有兴趣,留给好莱坞拍恐怖片去。
在写鬼故事的过程中,起初有许多题材,很顺利地人手。写了几篇之后,就感到吃力了,赶紧又重读《聊斋》,看看可不可以抄袭一些情节,但是书上只是生动地描述人物,对于故事的结构,有时拖泥带水,有时有头无尾,现代人读了满足感不够。
我认为鬼故事有一个意外的结尾比较好看,苦苦思之,每每想不出来。到了晚上,坐在书桌前,一小时一小时过去,一夜一夜过去,只字不出。这时,我才怕了起来。是不是被鬼迷住,就是这种结果?
所以,我马上停下来,不写了,因为已经不好玩了嘛。
前前后后,写了二十多篇,有四万多字,可以出一本单行本,够了。一般的书要八万字左右,但是我怎么也不能继续写下去了。投机取巧,和“壹出版”的主编周淑屏商量:四万字行不行?她说:用纸用得厚一点,勉强可以,又加上苏美璐的插图,应该没有问题。
我写这篇东西,算是一个后记吧。
书至此,邮差送来远方的来信,打开一看,是林大洋写的:……我读了你把我当主角写的鬼故事,好玩得很。你说得对,有时鬼比人还要有趣。
我现在住在斯里兰卡这个小岛上,天天对着蓝天和海鸥,一点也不感到寂寞。
在这里,我认识了《二OO一年太空漫游》的作者亚瑟·克拉克。他的本行是作家,也是一个科学家,人造卫星的原意,是他创造出来的。现在他在这里定居。
我们做了好朋友,每晚聊人生的意义,他的出发点是以科学来见证。我则是用空虚的灵学、道家、佛教和禅宗的说法去了解。
两人谈得很愉快,互相发现对方的世界和生活方式虽然不同,结论是一样的。
但是,我们怎么谈还是谈不出一个对人生有意义的道理来。
你也曾经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试过解答,不过我知道你是听不懂的。现在,我用更简单直接的方式来解释人生的意义吧。
亚瑟·克拉克和我都赞同,如果没有学识,居住在深山中的印度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一种很好的人生。我也曾经告诉过你,我住在印度山上时,当地的一个农妇每天给我做菜,吃的尽是鸡和鸠之类的山禽,我吃厌了,向她说:“烧鱼给我吃吧!”
“什么是鱼?”她问。
我画了一尾鱼给她看,说:“这就是鱼,天下美味,你没吃过,实在可惜。”
她回答说:“我没吃过,有什么可惜?”
当时我被她当头的那么一棍,打得醒了。我把这故事也说给亚瑟听。
亚瑟说:“这我也能理解,但是人类由猿猴进化时,学会在残尸中找到了一根骨头来敲击,这是求知欲的开始,有了求知欲,使得不到安宁,永远要追求下去。”
“人生识字忧患始,中国人也有这么一个说法。”我向亚瑟说,他点头理解。
我们生活在这个文明的世界,接触了学识,已经不能停留在一个阶段中。你也曾经写过金庸先生说:要多看书,书读多了、人生自然会升华,层次更高。P11-13
坚持一点儿任性,过好一点儿的生活
总有人在朋友圈抱怨,没有时间,没有钱,没有对象,没有房……当我看到这些的时候,总会有点儿无奈,脑子里便会响起《理想的下午》的作者舒国志说过的话:“我们缺的不是钱,而是生活。”
太多的人把挣钱当成了生活的全部,然而非但并没有挣到什么钱,反而更没有懂得什么是生活。那么,我们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生活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生活?
这应该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生活家”那里,找到一些值得参考的答案。
因为经常购买《新周刊》的缘故,所以对他们提出的“生活家”的概念非常熟悉,并且也非常喜欢他们所评选出的生活家,比如,蔡澜。
很多人知道蔡澜,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然而也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的原因,很多人认为蔡澜仅仅是个美食家。这就未免有些狭隘了。蔡澜可以说是非常多元的一个人,不仅是美食家,还是电影人、主持人、作家、旅行家……他的多元化的身份,为他提供了最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里,才修炼出一个真正的“生活家”。
什么是生活家?《新周刊》曾做过这样一个定义——
最好的生活和最好的家,是属于生活家的。
生活家是谁?是能放松、放空、放慢、放心和放下的人,是把每一天都当成人生奖赏的人,是获得了生活最多奖赏的人。
我很喜欢《新周刊》的这个定义,很赞同“你对生活有多好,生活就对你有多好”这样的理念。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得到生活的爱。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本不该那么沉重,多一点儿任性,多一点儿自由,往往会把日子过得更好一点。
蔡澜说过一句话:“要享受美食,就要牺牲一点健康。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任性,但“任性并不是任意妄为,而是在社会规范和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做到不受羁绊。也就是在最想做事情的时候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否则就会有很多让自己遗憾的事情。”
蔡澜对于人生有着非常清醒和透彻的认识,毕竟对于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且又有过那么多各个行业,各国各地的经历之后,对于人生的感悟,自然会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在谈到人生的真谛时,蔡澜表示:“那就是要把生活的质素提高,今天活得比昨天高兴、快乐。明天又要活得比今天高兴、快乐。就此而已。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活下去的真谛。只要有这个信念,大家都会由痛苦和贫困中挣扎出来,一点也不难。”
金庸也对蔡澜的生活态度大加赞赏,他说:“蔡澜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率真潇洒而能以轻松活泼的心态对待人生,尤其是对人生中的失落或不愉快遭遇处之泰然,若无其事,不但外表如此,而且是真正的不萦于怀,一笑置之。‘置之’不太容易,要加上‘一笑’,那就更不容易了。”简单来说,就是在心态上看得开,放得下,在实际的生活中会花心思,敢于去做,然后才能玩得high,玩得尽兴,才能生活得快乐,甚至把日子过成诗,简单而精致。
蔡澜的生活态度中最让人赞叹之处在于他的年轻心态,他在不同的文童中多次表示,自己一直活得很年轻,比如说,“人生每一个阶段都珍贵,何必妄自菲薄呢?”“我们不会变老,只会变得更好。”“老了,快乐才刚刚开始。”
正是在这种年轻心态的主导下,蔡澜老有所得,老有所乐,老得比多愁善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轻人乐观得多。于是,他的生活也便多姿多彩起来,看得开,放得下,自然玩得爽,玩得尽兴。他爱养花种草,更爱逗猫哄猫,吃点小吃,喝点小酒,与人聊点闲天,出去旅旅游,有感悟就写上几笔,有兴致也可听听音乐,看看电影,不拘于形势,不限于流行与否,只在于兴之所至,爱之所在而已。舒国志说:“人要任性,自己要做得了主。自得其乐其实是很难的,能假装不知老之将至也是得有造化的。”
这种生活方式,并不只是需要造化,还是非常依赖人本身的修养的。而这种修养,又与生活状态相辅相成。蔡澜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方式,是一种任性、率性的生活方式。得于自然,归于自然,自然能自得其乐。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家所展现的状态,不装饰,不修饰,不伪饰,用真的心态,制造真的快乐,最终享受真的快乐。
最后以2015年第418期《新周刊》中《我所认识的生活家》一文对蔡澜的评价为结束吧——
蔡澜对饮食的态度是“只知好吃不好吃而已”,他最讨厌报纸上的健康版,原因是:“如果连这一点自由都没有的话,就太悲惨了。”因此他有一句著名的养生口号:“健康秘诀七个字,抽烟喝酒不运动。”
人要任性,但是也要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可以放肆去想,大胆去做,又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一定要有自己把日子过好的能力,在想做事情的时候,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时候,我们会问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人生大的意义,一点也不复杂。
人生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活得快乐。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快乐。种花,养鸟,逛书局,去乐器店等等,都是让我们活得一天比一天好的学校。我们要过的生活,应该是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小小的快乐,就能让我们享受不尽。
《不如任性过生活》是“年轻态”生活家蔡澜的生活艺术,他谈美食,谈事业,谈人生,谈艺术,谈修养,率性洒脱,无所不谈,深得“任性”的真味,直抵快乐的生活。其实,人生的道上,总要尝试一些未曾尝过的东西,那么不如任性一点,随性一点,率性一点,把生活过得好一点吧。
蔡澜编著的《不如任性过生活》是散文随笔。这是一本讲述蔡澜先生的生活和生活方式的书。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吧,一点也不复杂。我们一有机会,便尽量去笑吧。我们一遇到喜欢的人,便尽量和他们接近吧。走远几步路,去吃一间比较有水准的餐厅,别对自己不起。种花、养鸟、逛书局、去乐器店等等,都是让我们活得一天比一天更好的学校。生命对于我们并不公平,我们一生下来就苦,人生忧患识字始,长大后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只有玩,才能得到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