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的“独立事件”
一个学统计学的朋友是在无声无息中变成剩女的。先读大学,后读研究生,博士刚刚毕业,工作未稳定,剩女的大旗就插在了她的头上,为此,她满腹怨言。
一直都是乖乖女,一直都在努力读书,一直都在向着更好的自己出发,结果却败给了那个不思上进,一心只想嫁给“高富帅”的发小。所以,“伴娘专业户”的朋友为了回击发小,以表她的不满,坚持不给发小当伴娘。
仔细想来,朋友的爱情路上似乎只有一次真正的恋爱,还是她比较受伤的一次,往下的爱情几乎都是在重复之前的爱情模式。
和朋友深入聊天才明白,在她心中一直有一个统计学的理论。每次恋爱之前,她都要告诉自己:这是一个独立事件,男主角换了,可是女主角的心却未变。
每次的恋爱看似独立的事件,但它从真正的意义上却从未单独存在过。因为,一切从开始就在朋友的内心深处种植下了一颗“不幸福”的种子,挥之不去。
也许我们不应该相信“一段新的感情,可以治愈上一段感情的创伤”,因为它未必能治疗,反而会让你品尝到“旧的伤痛未逝,新的疤痕更疼”的滋味。
只是,心里清楚跟实际做到是两件完全没有关系的事情,或者,这才是真正的独立事件。
我们故作坚强地要求自己转变了对爱情的定义,告诉自己对一段已经分手的感情,要做到心中毫无芥蒂,没有牵挂,没有怨恨,没有愧疚,理智中没有任何的负面印象。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在爱情中是一个理智的人,却按捺不住情感总是先行。
有多少次,我们在新的恋爱对象身上寻找旧爱的影子?有多少次,我们对着知己好友诉说着前任的不是?可最开始的时候,那个前任也曾是我们心心念着的对的人。
这样开始的新感情才算得上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成败的概率才能从50%算起来。否则,修成正果,只能越来越吃力。
而那个一直在用统计学计算爱情、计算得失、计算人生的朋友,也许一直不知她对爱情浅薄的认识依旧停靠在那段给自己带来伤害的初恋中,从此之后的情感都不能算是独立事件。
朋友的发小也许才是最聪明的,深知每个男人都有所不同,深知幸福除了靠自己的优秀,最重要的是努力之余,始终还要把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以及不同的爱情分开来看。
当爱情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心可以重新归零吗?
如果还有些许残留,那是养分,还是可怕的阴影?
决定离开一个爱过的人,无论多久之后才开始另一段感情,让人生重新开始,也许都应该是水过无痕的状态。
而对过往的爱情,有一天我们己没有记忆,没有负担,没有借口。对现在的爱情,也许一直如捧着初恋那般认真,始终觉得没有把握,却愿意把全世界都先给对方。那么愚笨,那般勇敢。
还记得初恋时,在爱情中,我们常常忘记自己。那时,还没有学会如何使用手中的那把标尺,还不懂什么叫统计学,一个人经常在数字中变得糊涂。就是那个容易迷糊的年纪,不计较,反而生活得更悠然自得。
世界上很多事情,经验多了,总会好一些。唯独爱情这件事,经验就像挥之不去的伤痛。除非,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地看待过往。
在爱情中,依然会泪流满面,依然能有一颗被微小幸福感动的心,并且有诚意地学会尊重他的世界,也许才是在爱情的世界中真正地长大。P3-5
序言那些被偷偷藏起来的美好
小时候,常常思考着长大后自己的模样,有奋不顾身的爱情,有说走就走的勇气,有决断生活的能力,不一定有美丽的脸庞,但一定有值得骄傲的笑容。
而年岁见长,才发现有些事情总是逃离计划,如野草肆意生长,难以控制。终归是生活的打击,凌迟了信心,也剥削了勇气。于是,自己离那个梦想中的未来仿佛更遥远了。
一个人很容易就可以陷入阴霾的天气里无法自拔,很容易就会站在人来人往的站台发呆,灵魂却飘忽得不知边际。过去的喜乐会附上陈旧的色彩,提醒着自己,回忆泛黄了,削尖了考量的眼。于是现在的生活简直不值得一说,总在回忆中翻滚,愿有一架时光机,可以带着现在的自己回去寻找快乐。有时,生活纵然静好安谧,却仍觉得有些轻描淡写,留不下太多痕迹,只觉得抵不过记忆中那参差不齐却色彩斑斓的过去。
不知从何时起,挑剔成为我的生活主题,而且越挑剔,越不快乐。
城市太浮躁了,我的心也是如此,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空闲的时间来梳理生活,理出清晰的纹路来惦念旧时的光阴,理出悠扬的皱褶来放置辛酸。空出生活繁琐来摆放品味,却一不小心就发觉时间永远是无法计量出空档的,如果不小心规划,会被琐碎生活截取大部分的精力来斗争,而非从容走过。
我也曾叛逆地当过一回生活的逃兵。
一个人选择了一个城市的角落,辞了工作,带着身上不多的现金,把手机、银行卡统统锁紧在家里的衣柜,只带了一个小包,包里放上简单的衣物,拉上拉链,推开门,匆匆回望一眼熟悉的屋子,便关上门,走向生活的另一端。
没有计划,于是时间和行程总在变更中,踏上一辆又一辆车,走了很远的路,一开始如释重负,走着走着,却开始沉重了,觉得背包里面装满了许多东西,那些亲情、友情和爱情奔腾呼啸在耳边,在陌生的城市里,那种感觉被一再放大,成为耳边呐喊出来的两个字一一回家。
那一天半夜才到家里,不想开灯,点了一盏蜡烛,房间有台老式的唱片机,从抽屉里翻出了一张老旧的唱片,蓝调的音乐优雅地倾泻在房间角落里,像时光在诉说着美好和温情,暖暖的如情人的吟唱。
黑暗的房间里,一盏蜡烛浅散的光芒,一首反复循环歌曲诉说的静谧,时间竟如同满灌阳光洒满地板,一提清风迎面扑来,斑驳的小痕迹懈怠了身体里每一根疲惫的神经,妥善地翻出时光背面那些美好事物,关于一个人的近况,总觉得一团糟,可是如今思考起来,好似又是另一种模样。
在零散床单上,暖上一壶茶,轻轻踏着房间地板,走上一圈又一圈,哪怕此刻没有明媚的阳光守候,也觉得刚刚好,耳边的曲子刚刚好是温柔的墨阳,心醉的清凉。
童话般的美好。脑子伏击这个形容,意识被轻轻惊醒。
房间里东西杂乱着,就好似陌生的地域,我像《重庆森林》电影里的梁朝伟开始跟各种事物交谈,莫名欢喜。
提着蜡烛慢慢摸索,书桌上一片恋爱的迹象,书和书之间没有隔阂,非常融洽。想起很久以前,它们都还从未碰面,我便由衷感激它们对于我抱有的耐心。随意翻开一页,跳出一两个我喜欢的词语,便觉得够了,满心愉悦,和它们约定明天好好相见。
衣柜里面各类颜色不同的衣服都挤在一起,享受着热闹的氛围,而袜子和内衣都窝在角落里面,如灰姑娘一般等着王子出现,不吵不闹。
我一个人像历险一般,将蜡烛吹灭,光着脚,按着记忆的轮廓,慢慢地穿过客厅,走进卫生间,夜色均匀地在脸上散开,眼睛也可以适应黑色的温度,一切都如同梦境一般,重新展开。
一晃天亮了,却想打开灯了,推开窗,静静倚在窗前,回头慢慢看着街上人群多了起来,一群小孩欢笑地途经楼下,或是奔跑或是慢慢走,还有被小狗吓到号啕大哭的小孩,一抬头就发现树梢上春天到了,绿色叶子慢慢攀上墙角,回头张望,屋里的小植物也回应了我一抹微笑。
此时,只想说一句:Single person,simple life。
耿沫编著的《一个人也要过得好》围绕当下年轻人最有共鸣的话题“一个人”展开,用50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单身女孩的成长。作者用形式各异却又直抵内心的温暖笔触,讲述了她自己与自己在人生最美好时光里的蜕变。书中写有她最感动的小故事,知足的小回忆,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走过的城市,以及经历的过往……
我们可以从耿沫编著的这本《一个人也要过得好》中看到一个女孩,从二十几岁的青春年华,走到如今的而立之年,一个人,用十年的光阴,爱了该爱的人,经历了该经历的惊心动魄,看清了该看清的世界。读过这些,你会感动自己曾经平凡却值得纪念的生活,你会学会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好,你会比其他人更不怕独处。